§01 我的潜力到底有多大
遇见未知的自己
有时候我连自己有多大的能量也不知道,感觉自己做不来的事情,如果逼自己一把就能够做好,正应了一句谚语:“瞄向月亮的人比瞄向树梢的人射得远。”难道目标真的能激发我的潜力吗?
生活情景再现
在海岸以西21英里的卡塔林纳岛上,一个34岁的女人跃入太平洋中向加州海岸游去。她叫费罗伦丝·查德威克,这一次如果成功了,她就是第一个游过卡塔林纳海峡的妇女。
那天早晨雾很大,海水冻得她身体发麻,她几乎看不到护送她的船只。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成千上万的人在电视前看着这一切。有几次,鲨鱼偷偷地靠近她时,都被护送的人开枪吓跑了。她继续向对岸游,在以往这类渡海游泳中,她的最大问题不是疲劳,而是刺骨的寒冷。
15小时之后,她又累又冷。她知道自己不能再游了,就叫人拉她上船。教练在另一条船上告诉她海岸很近了,叫她不要放弃。但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浓雾什么也看不到。
人们把她拉上船,过了好大一会儿,她的身子才暖和起来,这时她开始懊悔了,她对记者说:“说实在的,我不是为自己找借口,如果当时我看见陆地,也许我能坚持下来。”
人们拉她上船的地点,离加州海岸只有半英里!后来她说,令她放弃坚持下去的不是疲劳,也不是寒冷,而是她在浓雾中看不到目标。查德威克小姐一生中就只有这一次没有坚持到底。
两个月之后,她成功地游过了这个海峡。她不但成为第一位游过卡塔林纳海峡的女性,而且她所用的时间比男子的纪录还快了大约两个小时。
心理学大揭秘
这个事例形象地说明了心理学中的“跳蚤效应”。生物学家往一个玻璃杯里放一只跳蚤,跳蚤立即轻易地跳了出来。再重复几遍,结果还是一样。原来跳蚤跳的高度一般可达它身体高度的400倍左右。接下来,科学家再次把这只跳蚤放进杯子里,不过这次在杯上加了一个玻璃盖,“嘣”的一声,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盖上。跳蚤十分困惑,但是它不会停下来,因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跳”。一次次被撞,跳蚤开始变得聪明起来了,它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来调整自己跳的高度,再过一阵子,这只跳蚤再也没有撞击到这个盖子,而是在盖子下面自由地跳动。
后来,生物学家把这个盖子轻轻拿掉了,可跳蚤还是在杯盖以下的高度跳跃。三天以后,他发现这只跳蚤还在那里跳。一周以后,这只可怜的跳蚤还在玻璃杯里不停地跳着,其实它已经无法跳出这个玻璃杯了。
跳蚤效应,心理学家解释为“习得性无助”,即长期积累的负性生活经验会使人丧失信心,继而丧失创造力。换言之,人生由目标决定。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有多大的目标,就有多大的人生舞台。
在实验中,跳蚤调节了自己跳的高度,而且适应了这种状况,不愿再改变。与此类似,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拿破仑·希尔就是通过给自己树立远大的目标,然后付出热情与努力,才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
1883年10月26日,拿破仑·希尔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一个贫寒之家。从小,继母就不断激励希尔树立伟大的人生目标。在继母的影响下,希尔一直坚信自己会成为一个成功者。
长大以后,希尔从没有动摇过自己的信念。18岁时,他正在上大学,为一家杂志社工作,被派去采访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卡内基发现希尔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才,于是建议他从事美国成功人士的研究工作,还写信给美国政界、工商界、科学界、金融界等取得卓越成绩的高层人士,介绍希尔与他们认识。
在以后的20年间,希尔不仅获得了博士学位,还访问了福特、爱迪生、洛克菲勒、贝尔等当时最成功的人士。希尔并没有满足于简单的采访,而是对所有成功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他写出了《成功规律》一书,激励千百万人去获得财富,成为卓越的成功者。
希尔的成功正是跳蚤效应的典型表现。正如他自己所言:“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志在成功!”
如今,很多刚毕业的年轻人在人生路口上举棋不定,不知道是继续求学深造,还是直接走向工作岗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工作,还是根据自己的专业找工作……其实,这些迷茫与踌躇,都是因为没有给自己确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导致的。当你确立了自己的目标后,坚持下去,人生就不会迷茫。
§02 为什么我总是拖拖拉拉的
遇见未知的自己
我做事情老喜欢拖到距离规定期限的最后一天才开始行动,我知道这种坏习惯不好,每次都把自己搞得慌慌张张的,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可我就是不知道怎么改正,难道我就只能这样了吗?
生活情景再现
美国的谈判专家柯英,在担任美国某企业的代理期间,曾和某企业进行过一次谈判。柯英刚下飞机,代表企业与他谈判的两名职员已经在出口处迎接了。这两个人热情地接过柯英的行李,用高级轿车送他到已预定好的旅馆。路上,职员彬彬有礼地询问柯英,预定哪一天的班机回去,他们好预定汽车。柯英受到如此礼遇,自然从口袋里取出回程机票给接待人看,上面写着返程的时间。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因为无意中泄露了行程,让自己在下面的谈判中陷入了被动的局面。在前十天里,接待方每天只是招待他到各个名胜古迹参观游玩,对有关谈判的重要内容一句也不提。直到柯英快离开的最后两天,谈判才正式开始,到了最后一天,双方的谈判才真正进入主题,当谈到最重要的问题时,接柯英去机场的小轿车已经等在门口了。于是,最后的谈判只好在车里进行,直到柯英临上飞机时,才最终达成了谈判的协议。当然,谈判的结果对柯英非常不利,对方因为巧妙运用了最后期限的技巧,大获全胜。
心理学大揭秘
其实,与之相同的情况在生活中也会经常出现,你是否经常遇到下面的情景:如果老师在星期一给大家布置了作业——写一篇作文。要求在星期五之前交上来,同时强调最好是尽快完成,那么星期二到星期四你几乎很难安下心来把作文写完并主动交上,总是在星期四晚上或星期五早上的时候才匆匆把作文赶完。并且在看似无所事事的前三天里,你的内心却一直备受煎熬因为你每天都在提醒自己:该行动了,时间不多了!可是,你就是无法进入状态,同时又不断谴责自己没有效率,始终被负罪感包围着。如果老师布置作业时要求星期三之前交上来,即使不强调最好尽快完成,你也会在星期三放学之前把作业做完并交上去。
对于不需要马上完成的任务,人们总是习惯于在最后期限即将到来时,才着手去做。也就是说,人们大多具有一种拖拉的倾向:在从事某一活动时,总觉得准备不足。能拖就拖,但在不能拖的情况下,例如条件不允许或到了规定时间,人们基本上也能完成任务,这在心理学上叫作“最后通牒效应”。
拖拉是一种坏习惯,容易引起焦虑和内疚,是一种自我心理折磨。加拿大渥太华卡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蒂姆·彼齐尔博士曾经作过这样的调查,他找了100名自认为有拖拉问题的公司职员进行研究,并在他们任务期限前的最后一周进行了跟踪调查。起初这些人说他们有焦虑感和内疚感,因为他们还没有开始做他们的“作业”。这时,他们会安慰自己:我在压力之下表现会更好,晚一点儿也没什么……不过,一旦他们开始着手做工作,他们便表现出了更大的积极性,他们不再悲叹时光流逝,也不会说压力有助于他们的工作这种话了。
心理学认为,人们拖拉的真正原因其实就是恐惧。而驱除恐惧唯一的办法就是迎向它,行动起来,尽早完成任务,只有这样才能脱离恐惧。
制订合理的目标和计划,并对支配的时间进行管理是避免拖沓、摆脱恐惧、避免最后通牒给我们带来的负性情绪的良方。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制订和执行有关计划时,一定要具体,规定完成任务的确切时间,即发出“最后通牒”,当然这种最后通牒必须和自己的能力相匹配,制订一些短期目标和计划要比一个长期的最后通牒要有效得多。
§03 为什么遇到难题时喜欢放一放
遇见未知的自己
当我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时,我就会暂时放一放,出去走走,或干别的事,过一会儿或过几天,往往会由于某种机缘一下子便找到解决办法,这是怎么回事?
生活情景再现
现在,你面前有四条小链子,每条链子有三个环。打开一个环要花2元,封闭一个环要花3元。开始时所有的环都是封闭的,你的任务是要把这12个环全部连接成一个大链子,但花费不能超过15元。请问,你该怎么办?
你想到答案了吗?这是一道有些难度的问题,如果你找到了正确的解法,就会发现它并不复杂。先把一条小链子的三个环都打开,花6元;再用这3个环把剩下的3条小链连在一起,花9元,项链不就在限定不超过15元的条件下做成了吗?
心理学大揭秘
事实上,这是美国的女心理学家西尔维拉在1971年设计的一个实验,专门演示酝酿效应。
西尔维拉选了三组人作为被试者,每组成员的性别、年龄和智力水平等都大致相同。实验要求第一组用半个小时来思考,中间不休息;第二组先用15分钟想问题,无论解出与否都要休息半小时,如打球、玩牌等,然后再回来思考15分钟;第三组与第二组类似,仍用前后各15分钟思考问题,只不过把中间休息的时间延长到4个小时。
结果,第一组有55%的人解决了问题,第二组有64%的人解决了问题,第三组有85%的人解决了问题。
实验结束后,当西尔维拉要求被试者大声说出解决问题的过程时,结果发现:第二、三组被试者回头来解决项链问题时并不是接着已经完成的解法去做,而是像原先那样从头做起,中间那段时间就叫作酝酿效应。
酝酿效应,又称为直觉思维,指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一段时间,由于某种情况下突然产生新想法,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一下子便找到解决办法了。
你一定很好奇,同样的思考时间,只是安排有些不同,竟会造成三组如此大的成绩差别!正如成功的被试者自己所言,当他们休息回来以后,并不是接着已经完成的解法去做,而是仍然像刚开始那样从头想起。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类似的体验:遇到某个难题,冥思苦想不得其解,花了几个小时仍一无所获。不过,暂时忘掉它休息一会儿,之后会突然茅塞顿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不仅是前面那些普通的被试者,就连一些伟大的科学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同样会运用“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的酝酿效应。
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于是将阿基米德找来,要他在不损坏皇冠的条件下,想法测定出皇冠是否掺假。
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办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洗澡,当他的身体在浴盆里沉下去的时候,有一部分水从浴盆溢了出来,而且他觉得入水愈深,体重就愈轻。他灵机一动,立即进宫去面见国王。
在国王面前,阿基米德将与皇冠一样重的一块金子、一块银子和皇冠,分别放在水盆里,只见金块排出的水量比银块排出的水量少,而皇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块排出的水量多。阿基米德对国王说:“皇冠里确实掺了银子!”
国王不解,阿基米德解释说:“一公斤的木头和一公斤的铁相比,木头的体积大。如果分别把它们放入水中,体积大的木头排出的水量比体积小的铁排出的水量多。将这个道理用在金子、银子和皇冠上,因为金子的密度大,银子的密度小,故同样重量的金子和银子,必然是银子体积大于金子的体积,放入水中,金块排出的水量就比银块少。刚才皇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子多,说明皇冠的密度比金块密度小,从而证明皇冠不是用纯金制造的。”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当我们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如果这时我们抛开眼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也许在将来的某一时刻,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就出现在我们面前。正如南宋诗人陆游那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04 我能打破思维定势吗
遇见未知的自己
思维定势可以让我在处理问题的时候省去许多摸索、试探的步骤,缩短思考时间,提高效率。但是,有时候却限制了我的创造性,甚至诱导我作出错误的判断,我该如何对待思维定势呢?
生活情景再现
在1904年的圣路易博览会上,一名男子租了个摊位卖热鸡蛋饼。他一直用纸盘子盛鸡蛋饼。一天,纸盘子用完了,他只好把鸡蛋饼直接卖给顾客,结果,饼里的配料都流到了顾客的袖子上。无奈之下,他只好改卖冰激凌。然而,他的脑子里一直在思考着如何处理掉那些剩下的鸡蛋饼原料。忽然,一个念头闪现在他的脑海中。第二天,他做了1000张鸡蛋饼,并用铁片把它们压扁,然后把这些饼卷成圆锥状,里面填上冰激凌,中午之前,他就把这1000张装有冰激凌的鸡蛋饼卖完了。后来,他专门从事冰激凌甜筒的制作,成为一名富商。
心理学大揭秘
由鸡蛋饼卷出的甜筒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创造力是一项非常珍贵的能力,它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只要我们平时处处留心,就会发现到处都充满了神奇的灵感。
我们都知道,常规思维的惯性又称为“思维定势”,这是一种人人皆有的思维状态。当它在支配常态生活时,还似乎有某种“习惯成自然”的便利,所以不好说它的作用全不好。但是,当面对创新的事物时,若仍受其约束,就会对创造力的发挥造成障碍。
所以,要从这种自囚的“栅栏”走出来,还创造力以自由,首先就要还思维状态以自由,突破常规思维。在此基础上,对日常生活保持开放的、积极的心态,对创新世界的人与事,持平视的、平等的姿态,对创造活动持成败皆为收获、过程才最重要的精神状态。这样,我们将有望养成有利于创新能力成长的心理品质。
因此做任何事情,总有改进的余地,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探索一条更好的道路。要乐于接受各种创意。要摒弃“不可行”、“办不到”、“没有用”、“那很愚蠢”等思想垃圾。传统的想法会冻结我们的心灵,阻碍我们的进步,干扰我们的创造能力。
要学会从三维的空间和一维的时间观察和理解人与环境,善于从关系中认识自己,知道自己在环境里处在怎样的网络位置上。这种多维的取向并非是要我们去尝试各种职业或各种生活方式,而是要我们从个性等方面充分地鼓励自己,培育自己,挖掘自己的潜力。
同时,突破常规不仅是要求打破传统思维,建立理性的思维,还要求人们敢于幻想。因为每一个人都具有想象力,而想象力正是创造力的基础。而我们如果将梦境中所见尽量描绘出来,就是一种想象力的运作;发明一样东西或创造一样东西,也都是在发挥想象力。
想象力丰富的人,才能驱使自己的好奇心。好奇心强烈的人,不但对于吸收新知识有着较高的热忱,并且经常搜寻处理事物的新方法。因此,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好奇心,就不可能花心思研究新事物,只是遵循前人的步伐原地踏步而已,更不用说会有惊人的成就出现了。
§05 为什么我喜欢和积极的人交往
遇见未知的自己
当我和一个喜欢“八卦”的人在一起时,我就会变得对“八卦”异常敏感;当我和一个愤世嫉俗的人在一起时,我就会关注那些不公平的现象。我发现身边的人对我的影响特别大,我到底该与什么样的人交往呢?
生活情景再现
“为什么你能成为千万富翁,而我却只能成为百万富翁?难道我还不够努力吗?”一位百万富翁向一位千万富翁请教。
“你平时和什么人在一起?”
“和我在一起的全都是百万富翁,他们都很有钱,很有素质……”百万富翁自豪地回答。
“呵呵,我平时都是和千万富翁在一起的,这就是我能成为千万富翁而你却只能成为百万富翁的原因。”那位千万富翁轻松地回答。
心理学大揭秘
心理学研究表明,环境能够改变我们的思维与行为习惯,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工作与生活。经常和成功人士在一起,有助于我们在身边形成一个“成功”的氛围,在这个氛围中我们可以向身边的成功人士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感受他们的热情,了解并掌握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这样,在无形之中我们也可以积累成功资本,提升做事能力。
生活中,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意志坚强,心境平和,他们想最好的,做最好的,期待最好的。与这样的人在一起,我们渐渐地就“继承”了他们身上的这些优点,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苏珊和苏星是双胞胎兄妹,在他们两岁的时候,父亲就因心脏病去世了。
当时,这对双胞胎兄妹的母亲露西只有27岁,带着两个孩子,还要工作。不得已,露西只好把苏珊送到姐姐朱莉家去养。
朱莉家生活在农村,家里非常穷。可是,朱莉没有为家境贫穷而烦恼,而是想办法去挣钱。苏珊也找到一个补贴家用的门路,她8岁的时候,就教邻居中一些还没上学的孩子识字。那些孩子的父母很感激,便供给她食宿费用。
在姨妈积极的生活态度的影响下,苏珊如今已是一家实力雄厚的公司的副总。在谈起以前的事情时,她说她最敬佩的就是姨妈那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她记得,如果遇到五个难题,姨妈就会说:“没遇到六个难题,这不是走运嘛!”当时买不起汽车,姨妈就说:“咱们住得离公共汽车站这么近,难道还不满意嘛!”过节的时候没钱给她买新衣服,姨妈就用家里的旧衣服拼拼凑凑地做一件,然后就表扬自己的手艺好。她高高兴兴地处理这些问题。苏珊在学校上学的时候,有一次没被选上班干部,姨妈说:“好呀,现在有时间来筹划搞一次比较成功的竞选活动了,下次选举你一定能够当选。”
多年耳闻目睹姨妈这样乐观积极地处理问题,苏珊也具有了积极的生活态度。凡是遇到困难的时候,她就以学来的乐观情绪去对待,最终战胜了困难。而由妈妈带大的苏星,境况则却完全相反。父亲去世后,母亲露西面对突如其来的厄运陷入了绝望,无法自拔。加上又没有钱抚养孩子,露西觉得一切都完了,于是她开始抽烟、喝酒、赌博……在母亲的影响下,苏星10岁就辍学在家,泡吧、吸毒、抢劫……最终走进了监狱。
如果你结交有成就者,你就将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如果你结交思想家,你就将受到更多“思想”的启迪;如果你结交给予者,你也将成为一个给予者;反之,如果你结交爱发牢骚之人,你也将成为一个发牢骚者。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邻里效应”。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与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你就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所以,要想让自己获得成功,那就多与成功者在一起。
§06 为什么要感谢竞争对手
遇见未知的自己
我觉得所有的麻烦和痛苦都是竞争对手带来的,和他们简直是不共戴天!但他们确实帮助我发现错误,让我越来越强大。我究竟该恨他们呢,还是该感谢他们?
生活情景再现
在北方某大城市里,诸多电器经销商经过明争暗斗的激烈市场较量,在彼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后,有张、李两大商家脱颖而出,他们又成为最强硬的竞争对手。
这一年,张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采取了大规模扩张的经营策略,大量地收购、兼并各类小企业,并在各市、县发展连锁店,但由于实际操作中有所失误,造成信贷资金比例过大,经营包袱过重,其市场销售业绩反倒呈直线下降。
这时,许多业内外人士纷纷提醒李:这是主动出击、一举彻底击败对手张,进而独占该市电器市场的最好商机。
李却微微一笑,始终不曾采纳众人提出的建议。
在张最危难的时机,李却出人意料地主动伸出援手,拆借资金帮助他顺利过关。最终,张的经营状况日趋好转,并一直给李的经营施加着压力,迫使李时刻面对着这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有很多人曾嘲笑李的心慈手软,说他是养虎为患。可李却没有丝毫后悔之意,只是殚精竭虑,四处招纳人才,并以多种方式调动手下的人拼搏进取,一刻也不敢懈怠。
就这样,李和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既是朋友又是对手,彼此绞尽脑汁地较量,双方各有损失,但各自的收获却都很大。多年后,李和张都成了当地赫赫有名的商业巨子。
心理学大揭秘
马由慢跑到快跑是由于马蝇的叮咬,那么,我们个人的发展由弱到强需要什么来“叮咬”呢?事实证明,在有竞争对手“叮咬”的时候,人往往能保持旺盛的势头,最终让自己强大起来,加速前进。
面对事业如日中天的李,当记者提及他当年的“非常之举”时,李一脸平淡:“击倒一个对手有时候很简单,但没有对手的竞争又是乏味的。企业能够发展壮大,应该感谢对手时时施加的压力。正是这些压力,化为想方设法战胜困难的动力,进而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危机感。”
事实上,人皆有惰性,如果没有外力的刺激,许多人都会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地走完一生,可是偏偏人生多蹇、世事难料,给人带来种种困窘,也带来种种激励。朋友反目,爱人变心,事业上不顺心等,都可能成为激发人勇于上进的强心剂,激发人们调动潜能,干出一番事业,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
一个牧场里的羊经常被狼叼走,于是牧场主用了整整一个冬季请猎手把狼给消灭掉了,本以为狼患没了,羊可以没事了。然而却迎来了更大的损失——羊群因瘟疫横行而大量死亡。请来兽医,瘟疫还是得不到解决。无奈之下,牧场主向专家求助,专家只做了一件事——把狼重新请了回来。瘟疫很快没有了,羊开始变得健壮起来。原来,狼对羊有着天然的“优生优育”功能。
所以,想成功,我们就要学会主动接受外在的刺激,化压力为动力。
§07 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吗
遇见未知的自己
我最大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总是竭尽全力达到自己设定的高标准,当无法达到这些标准时,往往会过度自责、变得抑郁。同时也希望别人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因此常把人际关系搞得很糟。我是完美主义者吗?
生活情景再现
孔子的学生子贱到单父(当时的一个地名)做地方官。平日,大家只见他整天弹琴作乐,悠然自得,根本没见他走出过公堂。然而在他的治理之下,这地方生活富足,人心安定。后来,子贱离开了单父,接替他的官吏每天天不亮就开始工作,一直忙到晚上繁星密布才疲惫不堪地回家。为了工作,吃也吃不香,睡也睡不好。大小事务无不亲自处理,却还是有很多问题没有处理。
这位官吏非常苦恼,便特意到子贱府上求教,探讨治理地方的窍门。子贱得知他的来意后,微微一笑,说道:“我哪里有什么治理的窍门呀!只不过我在任时凭借大家的力量处理政务。而你用的方法是只靠自己,光依靠自己的力量治理当然辛苦了。”
心理学大揭秘
子贱的为官之道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没有人是万能的,你必须学会靠别人的力量,让别人为你办事。完美主义者更要学习这种“依靠”他人,解放自己双手的为人处世之道。
完美主义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细节狂”,他们不能容忍瑕疵的存在:地上有一根头发,他顾不上吃饭也要先捡起来;伴侣的袜子没有放在他(她)规定的位置,他(她)会为此大发雷霆或喋喋不休;同事的衣服上有个污点,他(她)看了要替对方难过一整天……
这样的人是细节决定成败这个理论的忠实拥护者,他们愿意相信严谨做事、一丝不苟带来的是成功。诚然,他们的能力过人,做事沉稳,让别人放心,也因此取得不小的成就。然而也因此不懂得放权,因为过于关注细节也会导致失败。身边的人无一不害怕和他们共事,只因为受不了他们挑剔的性格。
那么,他们为什么要一手全揽,不放手让别人做呢?因为他们总是自信过高,认为自己是万能的,什么事离开自己结果肯定是一团糟。于是他们事事亲力亲为,并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自设的牢狱,由忙碌到忙乱,由辛苦到痛苦,最终往往一败涂地。
相对于其他人,完美主义者学会了宏观把握、高瞻远瞩,而不是关心那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才能不让自己远离幸福。因此,以工作为例,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告诉我们的手下去做什么事,至于具体怎样去做,我们应该放心地由属下去思考,切忌不要搞独断专行,不管大事小事,什么都自己说了算,这是完美主义者最大的禁忌。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个体不同,就各有各的优势和长处,所以一定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势和长处,借人之力,成己之事。一个人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就能完成所有的事情,战胜所有的困难,解决所有的问题。须知借人之力才可成事,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既是一种技巧,又是一种智慧。
§08 我能有效抵制诱惑吗
遇见未知的自己
我想放松一下,却熬夜上网;我一直想减肥,却总是在美食面前缴械投降……我知道在生活中要抵制诱惑,不被眼前的小利益迷惑,但就是做不到,我如何才能提高自控力呢?
生活情景再现
王英大学毕业后,在嫂子介绍的一家地方电视台工作。虽说是小电视台,但也是很多女伴羡慕的工作,加之她是学电视编导的,毕业后,能在电视台工作也是对口,因此她十分满意。
电视台主任是她嫂子的朋友,所以,她在电视台工作也算深受领导的喜爱与信任,每天的工作虽不轻松,但也谈不上辛苦。
一次,主任让她去一家公司采访一位劳动模范。她刚到该公司,就被公司的人事部经理拉去吃饭,对方恭维的话说了无数,她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受人这样恭维,临行前人事部经理还给她塞了一个3000元的红包,希望王英能替他们公司一个即将上市的产品做一个小广告,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结果,这种产品质量不达标,严重影响了电视台的形象。她是新来的,加之又出现了这么严重的问题,台长知道详情后,一气之下让她另觅他路了。
心理学大揭秘
虽然王英当初并不知道那是一个不合格产品,可为了那区区3000元钱的红包,就毫不犹豫地替他人打广告、办事情的行为,着实让人有几分无语。
萨勒通过实验得出了“糖果效应”这个概念。
萨勒对一群都是4岁的孩子说:“桌上放两块糖,如果你能坚持20分钟,等我买完东西回来,这两块糖就给你。但你若不能等这么长时间,就只能得一块,现在就能得一块!”这对4岁的孩子来说,很难选择——孩子都想得两块糖,但又不想为此熬20分钟。而要想马上吃到嘴,又只能吃一块。
实验结果:三分之二的孩子选择宁愿等20分钟得两块糖。当然,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不少孩子只好把眼睛闭起来傻等,以防受糖的诱惑,或者用双臂抱头,不看糖。还有的孩子干脆躺下睡觉——为了熬过20分钟!三分之一的孩子选择现在就吃一块糖。实验者一走,一秒钟内他们就把那块糖塞到嘴里了。
经过12年的追踪,凡熬过20分钟的孩子(已是16岁了),都有较强的自制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强,坚强,乐于接受挑战;而选择吃一块糖的孩子(也已16岁了),则表现为犹豫不定、多疑、妒忌、神经质、好惹是非、任性。
对于年轻人而言,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就要有长远的眼光,能够从全局把握问题,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破坏自己今后人生发展的大局。
§09 我有“成功恐惧症”吗
遇见未知的自己
成功源自克服内心的障碍。在人生道路上,我希望实现自我的价值,发挥自己的潜能,但同时我又逃避成长,拒绝承担责任,害怕脱颖而出。我如何才能摆脱这种阻碍成功的心理障碍呢?
生活情景再现
“医生,我对自己现在的处境感到很矛盾。”一位三十出头、看起来精明能干的小伙子向心理医生倾诉。
“为什么呢?”心理医生问道。
“我大学毕业就进了一家公司,一直在那里干了七八年,最近猎头公司找到我,说有家大公司看上我了,想挖我过去。我也知道那家大公司条件、待遇等各方面都比我现在的公司要好得多,我很难取舍。我对现在的公司有了感情,虽然它在事业上无法成就我,但在感情上我无法舍弃它。”小伙子看起来还是个至情至性的人。
“这就要看你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了,有人需要事业,有人需要稳定,你需要什么?”心理医生问他。
小伙子茫然地摇摇头。
心理医生看得出来,小伙子对新工作还是向往的,只不过无法克服自己内心的障碍,心理医生决定帮帮他。
心理医生拿出一杯水,倒在地上:“有一句话,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你知道为什么人要往高处走吗?”
小伙子再次茫然地摇摇头。
“那是因为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心理医生把杯子放下,“你现在要做的就是放下当前对旧环境的依赖,积极地融入新环境。”
心理医生为小伙子做了一个催眠,让他放松后好好地想一想,自己需要什么。结果,小伙子在治疗结束后告诉心理医生,他想趁年轻去拼搏一把,往高处走。心理医生便鼓励他顺从内心的愿望,就好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要往高处走。
心理学大揭秘
当下像这位小伙子这样,面对跳槽无所适从的人有很多,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叫作“约拿情结”。
约拿是《圣经》中的人物,他本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一直渴望得到神的差遣。神终于给了他一个光荣的任务,要他去宣布赦免一座原本要被罪行毁灭的城市——尼尼微城。这本是一种崇高的使命和无上的光荣,也是约拿平素所向往的。可一旦理想成为现实,约拿却感到畏惧,感到自己不行,想回避即将到来的成功,想推却突然降临的荣誉。后来,约拿为了抗拒这个任务而逃跑了。
这种在成功面前的畏惧心理,正是小伙子此刻所面临的,其实也是大多数职场人的普遍心理。他们一方面想取得成功,另一方面又不敢面对成功。既自信,但同时又自卑。
生活中不可能事事顺心如意,也不可能一切永不改变,固有的规律和经验不一定适用于变化的世界。所以,不要完全相信自己的经验,要克服刻板的心理,灵活地面对人生。
在成功的路途中,我们如何才能战胜约拿情结呢?
第一,要自我鼓励,培养自信。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经过努力会取得成功。
第二,调整自己的目标,不怕失败,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逐步走向成功。
第三,要学会宽容,用正确的态度去看待他人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