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花吹雪
14454400000054

第54章 守护精神的高地——读散文集《耕云播雨》

四川省旺苍中学石汉声

二月下旬,我去蒲江参加四川省第四届普教科研成果总结培训研讨会。不想与恩师王勇先生在那里竟不期而遇!说实话,作为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能与先生一样的学界名流一同参加这样较高级别的学术研讨会,我当时还真有点洋洋自得,感觉自己这么些年来虽待在偏远的小镇,还不至于怎么给先生丢脸。

恰逢昔日同窗好友李四海现在蒲江工作,他也是先生当年的弟子。得知我们在这里开会,便再三邀请,定要给我们接风洗尘。我们师生几人得以在这僻远的西蜀小镇相聚。我与四海十多年未曾谋面,我们既是儿时的玩伴,求学期间又从小学到大学一路同窗。我虽不善饮酒,席间也只得频频举杯。先生因身体原因,只能以茶代酒。酒酣耳热,话自然多了。我们谈起了高中时代的生活,谈起了语文,谈起了文学,自然也就谈到了先生的创作。四海坦言,选择中文缘于先生,我又何尝不是呢?按先生当年的话说,我们是上了同一条“贼船”。高中生活确实是我人生最值得留恋的美好岁月,我遇到了好几位一直令我以“先生”尊称的好老师,因为他们不仅是给我传道,授业和解惑,对我的影响恐怕是一生一世了。那一夜,我们师生侃侃而谈,让我多次想起了《公西华侍坐》的相关篇章,只不过我们是“醉而归”。

我记得最早读到先生的作品当是他大学时代抑或刚参加工作时发表在《国防日报》上的散文《荞麦花开》,写的是一位老将军回到故乡大巴山的诸多情结。此后在学生时代又有幸读到他的散文诗《雪地红豆》,依然写的是巴山巴河。从此,我便隐隐知道,先生一直钟爱着脚下这片养育他的并不厚重的土地,他有着浓郁的乡土情结。我和四海争论着说自己曾拜读过先生的哪些文章,争相背诵先生当年那些“名言”“警句”。先生说他年龄渐大,社会事务又多,尽管如此,但他还是坚持每年要“画上一本半册”的。他没有说“写”也没有说“创作”,而是用了一“画”字,其谦逊,其执著又给予我们另一种教益,一种从教科书上学不到的教益。我们当即向先生索要新作,他欣然答应。

“三八”妇女节这天,按预约,我去了先生的办公室兼书房——澡雪堂。先生早已在那里等我。偌大一个办公室显得有些空荡。我与先生隔桌相对而坐,忽然觉得他竟是那样的慈祥。(尽管我早已熟悉先生的形象)丝毫没有一点儿知名作家的做派与“风采”——比如一袭长衫,凌乱富有个性的长发或象征“智慧”与“文采”的光头。据说时下的作家、艺术家怎么都要来点儿与众不同。先生还是原来那样普通,一如他笔下的文字和他笔下的巴山巴河,朴实无华。

先生赠我的书一共两本,一本《耕云播雨》,一本《尘世晬语》,两本书均装帧古朴典雅,散发着淡淡清香,一如先生的为人,一点也不招摇,让人一看就顿觉心里熨帖。

先生嘱我读后写点评论,我知他是想奖掖和锻炼我,所以虽觉困难重重,还是应承下来。我虽在自己所处的狭小的圈子里常替人捉刀代笔,那不过是一些领导的讲话稿,文艺演出的台词,串词,照猫画虎,太程式化的东西,时间一长,竟也驾轻就熟。文学评论却从未涉足,我总觉得文学是非常神圣的!何况面对的是先生这样一部厚重的集子,我真害怕自己的文字亵渎和冒犯了它。

近段时间,教学任务较为繁重,再加上形势需要,我又不得不受命独自一人做着某个课题的文字工作,这是一件很不合我心性的苦差事,心里常常矛盾和焦躁。因此,拿到先生的书后,我只有在工作、家务之余,常常是夜间,才能细细品读。夜深人静,妻与小女早已熟睡。窗外下起淅淅沥沥的春雨,点点滴滴,和着先生质朴、清新的文字,一起冲洗着我的疲惫与焦躁,心自然渐渐平和、明澈起来。伴随淡蓝的烟雾和缕缕茶香,思绪不由飘飞起来,飞向先生笔下巴山深处那浓郁的青冈林,飞向巴河岸边那古老的吊脚楼,飞向周庄依依雅雅的水韵……终于,我渐渐靠近了先生的若雪素心。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平常自是要选读一些文学作品。一方面是给学生讲解,介绍;另一方面也是为自己寻求一种慰藉和寄托。可时下一些文学作品,特别是散文,不管是“大散文”还是“小散文”,的确有些让人读不懂或者不敢读。要么云山雾罩,玄而又玄;要么歇斯底里,过分宣泄;要么剪刀加糨糊,拼拼凑凑,拾人牙慧……我不知是自己文学修为过于浅陋,缺乏欣赏水平,还是思想过分保守,僵化,不能与时俱进,还是把文学看得过于神圣庄严,缺乏宽容。

也许我太熟悉先生笔下的山山水水,太熟悉那些石板小路,古镇村落,太熟悉先生所干过的农活,太熟悉那些夯歌,号子……我总觉得先生表达了我及众多巴山儿女想要表达却未曾表达或者表达不出来的某种情绪。而这种情绪,如烟似梦在身体某个部位慢慢扩散开来,有如陈年佳酿,浓郁芳醇,又像正宗巴山米酒,养人而不伤身。

总之,先生在这本集子中融注了他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倾注了他对巴山巴河的殷殷关爱。借助新华网的评论:作品中充满了人性的光芒和精神的峥嵘,文笔更加流畅平实,从容淡定,温和优雅,体现了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与扎实的学养。我认为这个评价十分中肯和贴切。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想一方人是否也能改变这一方水土呢?

旺苍这片并不厚重的土地养育了先生,我相信先生也一定能够反哺和改变这片养育了他的热土。由先生领衔主持的旺苍文学方兴未艾便是最好的证明。先生在本书后记中说,争取走得更远,也曾说“是马,就要奔跑”。我祝愿先生越走越远,越走越宽,也相信在先生渐行渐远的征途上将会有更多追随的奔跑者。

2009年3月12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