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小验方,大疗效
14497500000026

第26章 妇产科疾病(1)

先兆流产

妊娠早期阴道少量出血,伴有轻度下腹疼痛,或腰痛下坠感,存在早孕反应,妇科检查子宫口未开,子宫增大与妊娠月份相符者,称为先兆流产。

中医文献在“胎漏”、“胎动不安”、“妊娠腹痛”等病症中包含有先兆流产的记述。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脾肾气虚,肝气郁滞或血热等原因造成。故治疗本病以补肾益气、安胎固摄为原则,兼有气滞者酌加理气解郁之品,兼有胎热者酌加清热安胎药,血流多者酌加收敛止血药物。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安奠二天汤加减

【配方】党参、白术各24克,山药20克,熟地、菟丝子各15克,旱莲草30克,炒杜仲、续断、扁豆各10克,炙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健脾益气,补肾安胎。主治先兆流产,证见妊娠腹痛、胎动不安、如有下坠之感。

【随症加减】出血较多者加地榆炭15~30克,阿胶10克(烊化冲服);大便干结者加熟大黄6克;恶心呕吐者加法半夏10克,陈皮6克。

【方药解析】安奠二天汤出自《傅青主女科》,原方为人参30克,熟地30克,白术(土炒)30克,山药15克(炒),山萸肉15克(蒸),炙甘草3克,杜仲9克(炒黑),枸杞6克,扁豆15克(炒,去皮)。本方是治疗妊娠腹痛、胎动不安、先兆流产的常用方。加减方中增加了续断、菟丝子、旱莲草,减去了枸杞、山萸肉,增强了补肾安胎和止血的作用。

安胎合剂

【配方】党参15克,白术10克,山药15克,制首乌15克。炒杜仲10克,菟丝子12克,桑寄生15克,续断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益气固摄,补肾安胎。主治先兆流产。

【随症加减】血热者加黄芩10克,苎麻根15克;阴道出血者加阿胶10克,藕节20克。

【方药解析】妊娠期出现阴道流血、下腹坠胀或胀痛、腰部酸胀或酸痛即可诊断为先兆流产。中医称为胎漏和胎动不安。补肾益气,固摄安胎是总的治疗原则。具体应用时可以酌加止血药或清热安胎药。

寿胎丸加味

【配方】菟丝子、川续断、阿胶(加冰糖烊化冲服)、党参、炒白术、山药、白芍、黄芩各10克,桑寄生2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连服10剂为1个疗程。

【功效】补肾益气,安胎固摄。主治妇女肾虚滑胎,先兆流产。

【随症加减】出血较多者,应视具体情况随证加止血之品:血热者加生地、旱莲草各15克,地榆、槐花各10克;阳虚者加补骨脂、仙鹤草各10克,艾叶炭6克,黄芩减至6克,菟丝子可加至15克;兼瘀者加乌贼骨。

【方药解析】寿胎丸原方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由菟丝子、桑寄生、川续断、阿胶四药组成,重用菟丝子补肾。以本方加味治疗先兆流产常为临床所采用。

本方的安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活动,增强垂体一卵巢促黄体功能,具有雌激素样活性。研究表明方中黄芩、菟丝子、续断的作用较明显。

安胎饮

【配方】党参、黄芪、山药、杜仲、枸杞、续断、阿胶(烊化)、苏梗、黄芩、白芍各15克,白术20克,砂仁3克,甘草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功效】益气补肾,理气安胎。主治先兆流产。

【方药解析】本方配伍苏梗、砂仁理气安胎,又配伍大剂量白术健脾化湿,所以本方对于肾气不固,兼有湿阻气滞者尤宜。

安胎止血汤

【配方】菟丝子、桑寄生、杜仲、熟地、白芍、党参、山药各15克,当归身、山萸肉、阿胶(烊化冲服)各10克,旱莲草、苎麻根各30克,生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补肾益气,固摄安胎。主治先兆流产。

【随症加减】应用本方时若见阴道出血量多有热者,加黄芩炭10克,贯众炭12克,莲房炭6克;神疲气少,小腹下坠者加黄芪15克,炒白术10克,升麻10克。

益气固肾汤

【配方】黄芪30克,山药20克,川续断、桑寄生、菟丝子、白芍、生熟地各15克,黄芩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益气补肾,安胎。主治先兆流产。

【随症加减】血虚者加首乌20克;脾虚者加茯苓12克,砂仁6克;腹痛者重用白芍配伍甘草10克;阴道出血者加阿胶10克(烊化)。

固肾益气汤

【配方】黄芪、菟丝子各40~60克,桑寄生、川断、白术、煅龙骨各30克,人参6~9克(党参30克),阿胶、荆芥炭10~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补肾安胎,益气固冲。主治先兆流产。

【随症加减】若腹痛明显者加白芍12~15克;气滞加香附10克,柴胡6克,血虚加熟地20克;血热加生地30克,黄芩10克;腰痛明显加炒杜仲12~15克;阴道出血多加炒艾叶10克,乌贼骨15克。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是指孕妇在妊娠24周以后出现高血压、浮肿、蛋白尿等症状的疾病。本病严重时出现抽搐、昏迷、心肾功能衰竭,甚至母婴死亡,属妊娠期特有的常见疾病。

本病属中医“子肿”、“子晕”、“子痫”病范畴。治疗上常采用健脾行水,温阳利水,滋阴潜阳,活血化瘀等法,根据病情需要也可以诸法联合应用。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黄芪腹皮汤

【配方】黄芪30克,大腹皮15克,白术20克,当归15克,茯苓20克,党参15克,山药30克,泽泻10克,车前草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补气健脾,利水消肿。主治妊娠水肿。

【随症加减】兼肾阳虚者去党参、当归,加制附子15克、白芍15克、生姜3片;兼气滞者去党参、山药,加香附15克、乌药10克;兼血虚者加熟地30克、阿胶20克;兼胎动不安者加杜仲15克、桑寄生20克;兼食欲不振者加山楂15克、神曲15克。

【方药解析】妊娠水肿主要是脾虚水泛,故宜健脾利水法。方中重用黄芪、白术、山药配伍利水药即是此意。

活血化瘀合剂

【配方】

①丹参15克,赤芍15克,葛根15克,玄参20克,猪苓30克,大腹皮20克。

②丹参15克,赤芍15克,葛根15克,玄参20克,怀牛膝10克,钩藤(后下)20克,生石决明2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每剂煎药液100毫升,每次50毫升,日服2次。水肿明显,服处方①;血压高服处方②;若两者都明显,可两方交替服用。

【功效】处方①活血化瘀,理气行水。主治以水肿为主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处方②活血化瘀,平肝潜阳。主治以高血压为主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随症加减】若肝风内动、抽搐昏迷出现子痫时,②方中加羚羊角粉0.5~1克,竹沥30克,冲服。

【方药解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临床常有“瘀”证表现,所以采用活血化瘀药治疗可以改善微循环和血液黏稠度,有助于疗效的提高。

加味五苓散

【配方】茯苓、桑寄生、大腹皮各15克,白术12克,猪苓、泽泻各9克,桂枝6~9克,木瓜30克。砂仁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水肿消退,血压稳定于正常范围后,改为2天或3天1剂,直至分娩。

【功效】健脾补肾,利水消肿。主治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随症加减】应用本方时如血压高、头晕目眩者加夏枯草、钩藤、石决明各15克;如头痛、视物不清、恶心欲吐者加半夏10克,珍珠母30克,羚羊角粉1克(冲服)。

复方当归散

【配方】当归、川芎、泽泻各9克,白芍20克,茯苓、白术各12克。

【用法】上述药物共研细末,装入胶囊,每粒合药粉0.5克,每次服3克,日服2次。

【功效】养血调肝,健脾利湿。主治轻、中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方药解析】本方实际上就是《金匮要略》的当归芍药散,所异者仅是部分药物剂量而已。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基本病理生理变化是全身小动脉痉挛而导致脑、肾、心、肝、子宫胎盘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改变,从而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本方大剂量白芍配伍当归、川芎可能对降低血黏度,缓解小动脉痉挛有所裨益。

右归饮

【配方】熟地6~9克或加至30~60克,山药6克,山萸肉3克,枸杞6克,炙甘草3~5克,杜仲6克(姜制),肉桂3~6克,制附子3~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温补肾阳,填精补髓。主治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证属肾阳不足型。

【随症加减】应用本方为基本方,纳差加白术、砂仁、焦山楂;恶心呕吐加陈皮、竹茹;水肿严重加车前子、桑白皮、赤小豆、泽泻、大腹皮;内热盛加红藤、黄芩、板蓝根。

【方药解析】原方出自《景岳全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临床表现有多种证型,本方仅适用于肾阳不足型。本方虽为温补肾阳方,但重在填精补髓,阴中求阳,颇得阴阳互根之真谛,有利于机体阴阳恢复平衡,使妊娠正常进行。

胎位异常

孕妇胎儿枕前位为正常胎位,其余胎位如横位、臀位均为异常胎位,是造成难产的主要原因。

本病的形成可能与羊水过多、经产妇腹壁过松、胎儿在子宫腔内活动范围过大以及双胎、或羊水过少、子宫畸形等有关。可以使用纠正胎位方剂,一般于妊娠28周后开始使用。调补气血是经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转胎方

【配方】当归1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泽泻10克,赤芍12克,川断12克,菟丝子20克,桑寄生15克,川芎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3剂为1个疗程。嘱孕妇服药后平卧1小时,1周后复查,未纠正者再行第2个疗程。

【功效】调补气血,固肾安胎。主治孕妇胎位不正。

加味补中汤

【配方】党参15克,黄芪20克,当归、白术、茯苓、炙黄芩各12克,柴胡、升麻、陈皮各9克,炙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药前先排尿、排便,晚上服药后睡觉取侧卧位。3~6剂为1个疗程。服完3剂后胎位已矫正者即停药。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中气不足,胎位不正。

【方药解析】本方即补中益气汤加茯苓、炙黄芩组成。黄芩清胎热,茯苓健脾利水,均有安胎作用。本方宜用于中气不足,胎位不正者。

保产无忧散

【配方】当归、川芎各4.5克,生黄芪、荆芥穗各2.4克,白芍3.6克,厚朴2.1克,羌活1.5克,菟丝子、川贝母各3克,枳壳1.8克,艾叶2.1克,甘草1.5克,生姜3片。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3~10剂为1个疗程。服药后往往有不同程度的胎动增强,要及时进行妇科检查,如胎位正常即可停药。

【随症加减】虚甚者加人参。

【方药解析】保产无忧散出自《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卷四。

加减四物汤

【配方】当归、川芎、白芍、白术、茯苓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晚上服。3剂为1个疗程。服完1个疗程后,每周复查胎位1次,连查2周,转正后再服1个疗程,以巩固疗效。

【功效】养血调肝,健脾益气,主治胎位不正。

产后尿潴留

产妇在产后6~8小时不能排尿,子宫底高达脐以上水平或在子宫前方扪及囊块者为尿潴留。

本病在中医学里多属“癃闭”证范畴,主要由于膀胱和三焦气化功能失常所致,涉及肺、脾、肾三脏。所以治疗上大多从调补肺、脾、肾之气入手,若有膀胱瘀阻,或有湿热、气滞者,辅以活血化瘀,或清利湿热,或理气行水等法。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陈氏通脬汤

【配方】黄芪30克,白术12克,桂枝10克,桔梗6克,沉香7克(后下),乌药10克,王不留行12克,益母草15克,车前子(包)10克,泽泻15克,琥珀3克(吞服),通草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益气活血,利尿通闭。主治产后尿潴留。

【随症加减】尿路感染加野菊花、连翘;腹痛、恶露少加生蒲黄、制香附;出血量多去王不留行。

益气活血通癃汤

【配方】黄芪、党参各30克,当归、赤白芍、桔梗、乌药、桃仁、牛膝、车前子各10克,川芎6克,枳壳15克,路路通12克,肉桂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益气活血,通阳利尿。主治产后尿潴留。

【随症加减】阴虚者加生地、玄参各10克;脾气虚弱者加白术、茯苓各10克;湿热重者加泽泻12克,通草6克;大便秘结加熟大黄、火麻仁各10克;恶露不下者加益母草30克,生山楂10克。

加味生化汤

【配方】当归、桑白皮各10~15克,川芎、炮姜各6~10克,桃仁、紫菀、马兜铃各10~12克,炙甘草4~6克,白通草3~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活血化瘀,通阳利尿。主治产后尿潴留。

【方药解析】生化汤出自《傅青主女科》,原方由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组成,主治产后血瘀恶露不行,小腹冷痛诸症。现在原方基础上加桑白皮、紫菀、马兜铃、白通草,与炮姜配伍,旨在宣肺通阳利尿。马兜铃含有马兜铃酸成分,对肾脏有损害,故肾功能不良者慎用。

姚氏通脬汤

【配方】黄芪、茯苓各15克,白术、木香、黄柏、知母、泽泻、荆芥各10克,车前子(包)12克,生大黄5克,肉桂、沉香各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第2煎后的药渣加生姜、葱、醋各适量同入锅内炒热,布包外敷小腹,每日1~2次。

【功效】健脾理气,清热利尿。主治产后尿潴留。

【方药解析】陈氏通脬汤重用黄芪,配伍行气活血药和利尿药,治疗本病,证偏于气虚兼有气滞血瘀者;姚氏通脬汤在健脾理气的同时,配伍滋肾通关,清热利尿之品,治疗偏于脾虚兼有湿热气滞者。两方中分别配伍桔梗和荆芥,意在宣上通下。

补气通脬饮加味

【配方】炙黄芪30克,麦冬12克,党参15克,车前子(包)12克,冬葵子12克,茯苓12克,泽泻10克,王不留行10克,炙升麻10克,炒枳壳10克,通草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益气利尿。主治产后尿潴留。

【随症加减】兼湿热者加炒知母、炒黄柏及少量肉桂或加金银花;瘀血阻滞胞宫者加琥珀。

益气通尿汤

【配方】炙黄芪12克,炙升麻9克,肉桂2克(后下),荆芥穗9克,琥珀3克(冲服),甘草梢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功效】益气温阳,利尿通闭。主治产后尿潴留。

【方药解析】本方用药少,剂量轻为其特点,方中用荆芥穗宣上透表,有提壶揭盖之意,与琥珀配伍共奏利尿通闭之效。

产后尿潴留方

【配方】黄芪15~30克,党参10~20克,焦白术10克,丹参30~60克,王不留行30克,穿山甲5~10克,凌霄花10克,金钱草20克,茯苓15克,车前子(包)20克,当归10克,陈皮6克,柴胡10克,桔梗6克,升麻6克,杏仁10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活血化瘀,益气利尿。主治产后尿潴留。

【随症加减】大便不通加肉苁蓉10克,外阴肿痛加生蒲黄3~6克。

【方药解析】本方是由补中益气汤加活血化瘀药组成,妇女产后元气大伤,中气不足,膀胱气化无力,故尿液潴留膀胱;且产后恶露未尽。则留瘀宫腔,滋生病端。所以治疗上采用益气利尿,活血化瘀两法并举,扶正祛邪,标本兼治。

产后缺乳

产后缺乳是指产妇在产后2~10天内没有乳汁分泌或分泌乳量过少,或者在产褥期、哺乳期内乳汁正行之际,乳汁分泌减少或全无,不够喂哺婴儿的,皆称为缺乳,又称“乳汁不行”。

引起乳汁缺乏,临床有虚证、实证之分。虚证多因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或产时失血过多,气血两虚所致。主要表现有乳房不胀、不痛,或偶有少量乳汁流出,面色淡白,头晕耳鸣,心悸气短,恶露量少。实证多因肝郁气滞,经脉壅塞,气血不通所致。主要表现为乳房胀痛;胸胁胀满,脘闷不舒,大便秘结,甚则发热等。

治疗上多以补气、养血、疏肝、解郁、通络为治则。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通肝生乳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