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小验方,大疗效
14497500000006

第6章 消化系统疾病(2)

【配方】乌梅30克,磨盘草30克,黄精30克,醋生地40克,醋白芍40克,醋枳壳40克,赤芍40克,醋熟地15克,沙参15克,炙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10剂为1个疗程。

【功效】滋阴益气,主治胃下垂。临床表现为左下腹下坠,食后加重,脘腹隐痛或灼热痛,口干唇燥,饥不思食,呃逆嗳气,口渴而不喜饮,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消瘦颧红,面色萎黄,肌肤干燥,上腹部、左下腹可扪及或听到腹主动脉搏动波,X线钡餐透视或拍片示胃下极在髂嵴连线下3厘米。

【方药解析】磨盘草有升清降浊、健脾止泻之功。

化饮调气方

【配方】半夏9克,陈皮6克,枳实15克,茯苓12克,党参12克,大腹皮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症状显著改善后,改用煮散或研末吞服。化饮调气方

【功效】益气化饮。主治胃下垂水停中焦证,见脘腹胀满,胃中有振水音,舌苔白滑的患者。

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其次是肝硬化并发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急性胃黏膜病亦属常见,其他尚有因胃癌、胆道等疾患引起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与黑便,以及由于失血而引起的周围循环衰竭。

本病属中医学“吐血”、“便血”范畴。其病机特点可归纳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于外”两大类。病机在临床上“火热者十居八九”,“属虚寒者十中一二”。胃出血是离经之血,离经之血则为瘀血,出血之后瘀阻脉络,瘀血不去则出血难止,故清朝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把“止血”与“消瘀”同列为治疗出血的两大法则。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五倍子煎剂

【配方】五倍子6克。

【用法】上药煎成100毫升,每日分3次服完。血红蛋白低于7克者酌情输血。

【功效】收敛止血。治疗上消化道出血。

【注意】少数病人服本方有恶心感,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便秘,个别患者便秘长达1周。对肝肾功能无影响。

【方药解析】另有用五白止血散(五倍子、白芨等量,烘干,研末,每袋装20克),每日1袋,加水150毫升,烧开,待凉后分4次口服。

赭石五芡汤

【配方】赭石25克,五倍子15克,芡实15克。

【用法】上药水煎,频服。

【功效】收涩止血。治疗上消化道出血。

血宁冲剂

【配方】大黄1000克,黄连330克,黄芩500克。

【用法】制成冲剂,分装100包,每包含生药18.3克。每次口服1包,每日3~4次。

【功效】泻火解毒,止血。主治上消化道出血,邪火内炽,迫血妄行,证见呕血吐血,便秘溲赤。

【方药解析】血宁冲剂是据《金匮要略》泻心汤研制而成。经分型观察,血宁冲剂对胃热、肝火、脾虚不摄三证出血均有效。泻心汤治疗吐血、衄血,其止血作用符合“清热凉血止血”、“祛瘀止血”、“降气止血”的机理,现代用以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有较好疗效。除血宁冲剂外,尚有用泻心汤加味(生大黄30克,黄连6克,黄芩9克,生赭石18克,花蕊石12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加乌贼骨粉6克吞服。也有用泻心汤加三七、白芨、海螵蛸制成粉剂,每次3克,每日3次服用。

加味黄芪建中汤

【配方】炙黄芪12克,白芍、煅瓦楞子各30克,桂枝、炙甘草各5克,炮姜6克,怀山药、海螵蛸各15克,白芨10克,大枣7枚,饴糖(冲服)30克。

【用法】每日1剂,分2次煎服。连服7日为1个疗程。如第7日出血未止者加用奥美拉唑治疗。

【功效】温中健脾,补气摄血。主治上消化道出血,证见吐血便血,面部无华,头晕心悸,乏力肢软,汗出怕冷,胃脘隐痛,舌淡苔薄,脉细而软。

【随症加减】气虚甚者加党参;湿滞者加焦白术、半夏;气滞者加砂仁、陈皮;阳虚甚者加熟附片。

【方药解析】中阳虚弱,寒气内生,脉络受损,气不摄血,则血自离经而溢。治宜补气健脾,温中止血,阳复则阴寒得去,气足则血有归摄。

三七合剂

【配方】三七粉6克,阿胶口服液20毫升,安络血4毫升,止血敏8毫升。

【用法】以冷开水100毫升空腹送服,每日3~4次,大便隐血转阴后,三七粉减至3克,继续服用5~7天。

【功效】主治上消化道出血。

【方药解析】三七既能止血,又能化瘀,是一味止血而不留瘀之良药。

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是由胰腺本身分泌的消化酶被激活而发生自身消化所引起的急性炎症。

病因主要与胆道疾患(结石、炎症、蛔虫)、暴饮暴食、酗酒有关,次要因素有感染、创伤、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临床上有突然发作的上腹部剧痛,常伴恶心呕吐,早期血清和尿淀粉酶升高。

本病属中医学“腹痛”、“胃脘痛”、“胁痛”范畴。本病与肝、胆、脾、胃、大肠关系密切,病机关键为热毒壅滞,腑气不通。治疗应以攻下为要。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清胰汤

【配方】柴胡15克,黄芩9克,胡黄连9克,白芍15克,木香9克,延胡索9克,生大黄(后下)15克,芒硝(冲)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口服。

【功效】疏肝理气,清热泄浊。治疗急性单纯性胰腺炎。

大柴胡汤

【配方】柴胡15克,枳实9克,生姜(切)15克,黄芩9克,芍药6克,半夏(洗)9克,大枣12枚,大黄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疏肝利胆,通腑泄热。主治急性胰腺炎,证见胁腹胀痛,恶心呕吐,大便秘结或便溏,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细。

【随症加减】兼发热加金银花30克;伴黄疸加茵陈15克,金钱草30克;大便秘结不通,腹胀加玄明粉9克(冲),川楝子15克;呕吐不止,加竹茹9克,陈皮6克;腹痛持续不减针刺阳陵泉、足三里。

【方药解析】

《伤寒论》指出:“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呕不止,心下急……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上述症状与体征,与急性胰腺炎极为相似,大柴胡汤为对症之方。方中柴胡和解行气,兼有良好的退热作用;大黄攻积、泻热、燥湿;黄芩清热燥湿;枳实行气燥湿;半夏燥湿和胃,降逆止呕;白芍柔肝缓急止痛。诸药合用,共奏通腑泄热、祛湿行滞之功效。

加味大承气汤

【配方】大黄10克,厚朴6~8克,枳实10克,芒硝15~20克,黄芩9~12克,黄柏12克,柴胡12~16克。

【用法】每日2剂,水煎服。每6小时1次,每次500毫升,大便已通者去硝黄,改为每日1剂。

【功效】泻火泄浊,疏肝行气。治疗急性胰腺炎,证见腹部满痛拒按,痛如刀割,发热口苦,口渴欲饮,大便燥结或溏滞不爽,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

【方药解析】六腑以通为顺,通则不痛。《金匮要略·腹满寒疝病脉证并治篇》云:“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采用通腑泄热法,可起到推陈致新,清热解毒的作用,对缓解胰腺炎疼痛及血尿淀粉酶升高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胰腺消炎汤

【配方】柴胡15克,黄芩12克,厚朴15克,枳实15克,杭芍12克,延胡索15克,广木香15克,生大黄(后下)20克。

【用法】水肿型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出血坏死型,每日2剂,分4次服。

【功效】行气开郁,化瘀止痛,治疗急性胰腺炎。

【随症加减】热重加蒲公英30克,山栀15克;湿热重加佩兰、藿香各10克;剧痛者加川楝子、娑罗子各12克,伴结石加金钱草30克,海金沙15克;伴蛔虫加使君子、苦楝皮各30克。

【注意】中药无效或药后加重者应及时转手术治疗。

加味芍药甘草汤

【配方】芍药30克,甘草10克,木香10克,川楝子20克,延胡索、柴胡各15克。

【用法】水煎服。全部病例均未禁食,不用抗生素,个别病例呕吐频繁则配合输液。

【功效】疏肝止痛,治疗急性水肿型胰腺炎。

【随症加减】腹痛重者白芍加至50克;呕吐重者加法半夏、苏梗、竹茹各15克;热象重者加黄芩,银花各20克;便秘结加大黄15克,番泻叶10克;脾胃虚寒者加干姜、肉桂各10克。

通胰汤

【配方】柴胡、郁金、厚朴各15克,黄连、半夏、枳实、木香、芒硝(冲服)各10克,大黄(后下)20克,蒲公英30克。

【用法】轻者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重者每日2~3剂,分4~6次服用。

【功效】疏肝利胆。主治急性胰腺炎。

肝硬化

肝硬化亦称为“肝硬变”,是一种以肝脏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全身性疾病。本病的实质是各种致病因素持久或反复地损害肝脏组织,结果使肝脏变形,质地变硬,故称之为肝硬变。引起肝硬变的原因甚多,诸如病毒性肝炎、寄生虫感染、营养障碍、慢性中毒、循环障碍、代谢障碍以及自体免疫等等。在我国,病毒性肝炎是肝硬变的主要病因,其中慢性肝炎多发展为门静脉性肝硬变,而重症肝炎多发展为坏死性肝硬变。

本病大致属于中医“鼓胀”、“单腹胀”、“瘕积”等病范畴之内,临床以神疲、消瘦、体力衰竭、脾脏肿大、腹水、静脉曲张、蜘蛛痣等为特征。中医认为黄疸日久,感染邪毒,饮食不节,嗜酒过度等,均可导致肝脾受损,进而及肾,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失主水,气滞、血瘀、水蓄并见,从而出现瘕积、鼓胀等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变。

中医治疗肝硬变的基本原则是标本同治、补攻兼施。治标以行气化瘀、消水为主;治本以调补肝、脾、肾为主。其早期证属肝郁脾虚者,证见纳差、腹胀、两胁胀满,治以疏肝健脾为主;证属气滞血瘀者,证见肝脾肿大、蜘蛛痣、肝掌,治以活血化瘀为主;腹水一旦出现,则属水湿内阻,治宜利湿行水,若体质壮实者亦可酌情峻下逐水;后期鼓胀兼见畏寒肢冷、脉沉等脾肾阳虚诸证者,治以健脾温肾,化气行水;鼓胀兼见潮热心烦、舌绛、脉细等肝肾阴虚诸证者,治宜滋养肝肾、育阴利水。若见神志昏迷,或见大量吐血下血等症状者,往往病情危重,治宜中西医结合予以抢救。

肝硬变病人的饮食调理也很重要。一般以进高糖、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低盐的饮食为宜。随着病情的好转,应鼓励患者多吃牛奶、蔬菜、豆制品等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也可多吃;糖类的食物也应选用,但每日食物中含糖量以不超过50克为宜。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解毒活血方

【配方】赤芍30克,八月札10克,灵芝10克,连翘10克,藤梨根10克,黄芪15克,枸杞子15克,红花10克,丹参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1个月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6天,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功效】行气活血,益气解毒。治疗肝硬化。

【随症加减】伴黄疸者加茵陈10克;胁痛加郁金10克;腹胀加大腹皮10克;脾大明显者加鳖甲10克。

【方药解析】本方是在著名老中医的验方基础上,重用赤芍而成。黄芪、枸杞子、灵芝培补气阴,连翘、藤梨根清热解毒,红花、丹参、丹皮、赤芍活血化瘀,兼清里热,八月札行气解郁活血。全方重在清热扶正,又不失活血化瘀散结这一传统疗法之宗旨。

软肝汤

【配方】生大黄6~9克,桃仁9克,地鳖虫3~9克,丹参9克,鳖甲9克,炮山甲9克,黄芪9~30克,白术15~60克,党参9~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活血化瘀,软肝散结,益气健脾。治疗早期肝硬化伴轻度腹水(癥瘕、积聚、胁痛、鼓胀)。

【随症加减】湿热内蕴者,选加茵陈、山栀、茯苓、黄柏、垂盆草、平地木等;脾虚气滞者选加砂仁、陈皮、枳壳、苏梗等;肝气郁滞者选加柴胡、郁金、青皮、广木香等;肝络血瘀者选加乳香、五灵脂、赤芍、红花、九香虫等;肝经郁热者选加山栀、丹皮、龙胆草等;周身浮肿有轻度腹水者,选加防己、蟋蟀干、冬瓜皮、玉米须、茯苓等;大便次数多而溏薄者,大黄减量或改用制大黄先煎。

【注意】孕妇忌服。

【方药解析】本方为姜氏治疗早期肝硬化的经验总结,以仲景《金匮要略》下瘀血汤加味而成,方中大黄荡涤瘀血,桃仁活血化瘀,地鳖虫逐瘀破结,三味相合,破血之力颇猛;并以丹参活血凉血、消肿,促进肝功能好转;山甲软坚,鳖甲滋阴,两药对肝脾肿大均有散结消肿作用;佐以黄芪、白术、党参益气健脾。上药共具活血化瘀,益气扶正,攻补兼施之功。

健脾化瘀利水汤

【配方】北芪、猪苓各30克,白术、茯苓、枳实、丹参、赤芍、大腹皮各15克,泽泻、莪术、当归各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益气健脾,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主治肝硬化腹水。

【随症加减】伴消化道出血者,去丹参、莪术、赤芍,加茜草、蒲黄、白芨各15克;伴黄疸者,加茵陈、溪黄草各15克;腹水日久,肾阳亏虚者,加巴戟天、菟丝子、制附子各15克;阴虚火旺者,加女贞子、旱莲草各15克。腹水期,给予白蛋白10克静脉滴注,每2天1次,氢氯噻嗪25毫克口服,每天3次,螺内酯20毫克口服,每天3次,及中药内服。腹水消退后期单纯用中药。

【方药解析】方中北芪、白术益气健脾利水,枳实与白术乃《金匮要略》中枳术汤,善消脾虚气滞;茯苓既可利水渗湿,又能健脾补中,且利水而不伤气,与猪苓、泽泻同用可加强利水渗湿的作用;大腹皮可下气宽中,利水消肿;莪术有行气破瘀、消积活血、软坚散结之功;丹参、赤芍、当归养血柔肝、活血化瘀。诸药药性平和,补不留邪,攻不伤正,攻补兼施,使脾运得健,血脉畅通,水湿分消。

巴轻饼

【配方】巴豆10粒,轻粉6克,硫磺6克。

【用法】上药共研末,用大麦面调成饼,经纱布包之,外敷脐部一夜许,腹水消失即去之,无效隔日再敷。

【功效】行气散结,主治肝硬化腹水。

【随症加减】针对不同情况给予对症处理,如保肝护肝、适当输血浆和氨基酸等,黄疸较明显、肝功能损害严重加用甘利欣(甘草酸二铵)、门冬氨酸钾镁等。当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时除及时输血外,还应用垂体后叶素等止血药物,对合并原发性腹膜炎者先应酌情使用抗生素,肝昏迷时选用支链氨基酸、谷氨酸钠、谷氨酸钾等治疗。

【注意】在外敷巴轻饼的同时不可再服泻下利尿药物。另外,若患者皮肤有不良反应,可用生理盐水洗涤,并以消毒纱布覆盖以防止感染。严禁药物人口。

【方药解析】巴豆辛热,轻粉辛寒,硫磺酸温,均具有走窜之性能。脐为任脉之要穴,其下有丰富的腹壁下动静脉和第10肋间神经前支的内侧皮支,内部为小肠,其外可通四肢皮毛,内可接经脉脏腑,升降相维,具有和胃理肠,培元固本,回阳救逆之功能。当巴轻饼敷于脐部时,可使药性循经直达病所,起到攻下逐水通便的作用,具有简、便、廉、效等特点,同时可避免使用利尿剂而产生的水和电解质失衡。

胆囊炎

胆囊炎是指因胆汁潴留和细菌感染而引起的胆囊急慢性炎症。急性者临床以发热、右上腹绞痛与压痛、恶心呕吐及黄染等为主症;慢性者,临床表现为右上腹压痛、隐痛或不舒,伴有纳差食少、厌油腻、食后腹胀嗳气,恶心呕吐,反复发作。据报道约有70%以上的胆道感染合并有胆石症。

本病属于中医“胆胀”、“胆病”、“胁痛”、“腹痛”等病范畴之内。有人认为张仲景《伤寒论》中的结胸证主要表现为腹内疼痛拒按,心下部位坚硬胀满,面发黄等,与本病颇相似。

中医认为,饮食不节,肝气不舒,肝胆失于疏泄,以致湿热内蕴,火毒炽盛,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治疗当以疏肝理气,清利湿热,通里攻下为大法。一般胆囊炎经中医中药治疗,可以较快痊愈,个别合并中毒性休克的严重病例,或经治疗后出现腹胀、全腹紧张、压痛等腹膜炎并发症者则应尽早手术治疗。

急性胆囊炎的发作,多以进食油腻食物为诱因,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保持大便通畅。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