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原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是临床常见病之一。自纤维胃镜应用于临床以来,对本病的认识有明显的提高。一般根据形态学变化分作浅表性与萎缩性两型。
慢性胃炎临床以上腹部(胃脘)疼痛、饱胀、食欲不振、乏力为主要特征。临床常表现为持续性上中腹部疼痛,可于进食后立即出现。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疼痛特点多为胀痛、隐痛、刺痛,疼痛无溃疡病之节律性,腹胀食后尤甚,伴见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泛酸等,有时可有黑便,体征常在上腹部有较广泛压痛。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慢性浅表性胃炎基本相似,其特点是一般无泛酸、腹痛、腹胀等症状,主要症状为食欲不振,厌食油腻,重者极度厌食、消化不良、乏力,渐见贫血、腹泻、消瘦等,体征可见上腹部有压痛,部分患者可见睑结膜及指甲床苍白。确诊常靠胃镜和活组织检查。慢性浅表性胃炎发病年龄以青壮年居多,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年龄以中老年居多,病情迁延,常可持续数年。
本病属于中医“胃痛”、“痞满”、“虚劳”的范畴。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疗效颇佳,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近十几年来,全国各地均积累了不少经验,有效率可达40%~73%,不仅临床症状可减轻或消失,而且能使曾被认为不可逆转的胃黏膜腺体萎缩和肠腺化生也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因此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胃,病机是胃失和降。多由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或由于脾胃素虚兼夹外邪,导致脾胃升降失调,气机紊乱而造成本虚标实。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海黄散
【配方】海螵蛸12克,熟大黄(后下)12克,黄芩10克,蒲公英30克,广木香10克,橘红12克,石菖蒲10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解毒,制酸理气止痛。主治慢性胃炎,证见胃脘疼痛,口苦,吞酸嘈杂,舌红苔黄。
玉液汤
【配方】生山药30克,生黄芪15克,知母18克,生鸡内金6克,葛根5克,五味子、天花粉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益气养阴,主治慢性胃炎,胃阴不足型,证见口干唇燥,不思饮食,食后腹胀,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无力。
【随症加减】胃脘疼痛较甚者,加白芍30克,甘草6克;痞胀者,加生山楂20克,枳壳12克;嘈杂善饥者,加蒲公英(炒炭)、煅瓦楞子(先煎)各30克;嘈杂而不欲食者,加麦冬、太子参各10克;脘中灼热,口干不欲饮,便秘者,加麦冬10克,玄参20克。
【方药解析】玉液汤原为《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治疗消渴的方剂。山药、知母、葛根、天花粉养阴生津;阴津不足易生内热,知母、天花粉有清热之功;生黄芪补气升清,加用鸡内金以助运化。全方适用于胃之阴津不足而运化失健之证。
加减柴芍六君子汤
【配方】柴胡5克,赤芍15~20克,西党参20克,山药12~20克,茯苓10~15克,陈皮6~10克,百合10~20克,川楝子10克,三七粉3~6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14天为1个疗程,每1个疗程后停药2天,共服4个疗程后复查。
【功效】健脾化湿,疏肝理气止痛。主治慢性胃炎,脾虚不运,肝气横逆,证见胃脘胀满疼痛,疼痛引及胁肋,或胀满疼痛每于情绪紧张时发生及加重,纳谷不香,大便不调。
【随症加减】脾胃虚寒者加黄芪20~30克,白术10克;肝胁不和者加丹皮10克,蒲公英15克,黄芩8~10克;脾胃阴虚者加麦冬12克,生地12克;瘀血阻络者加生蒲黄10克,元胡8克,郁金10克。
半夏泻心汤
【配方】半夏9~15克,黄芩6~20克,黄连2~10克,干姜3~10克,党参10~20克,炙甘草3~10克,大枣3~10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辛开苦降,和胃消痞。主治慢性胃炎,证见胃脘痞满疼痛,食欲减少,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
【随症加减】胃脘痛重者,加炒白芍、玄胡;胃脘痞闷重者,加木香、川芎;嗳气重者,加柴胡、陈皮;纳差甚者加炒白术、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便溏重者,加茯苓、薏苡仁;便秘者,加全瓜蒌;吞酸嘈杂,加吴茱萸、瓦楞子;血瘀者,加丹参、当归。又,用本方加蒲公英、丹参、白芍为主随症加减,治疗萎缩性胃炎。去党参加蒲公英、红藤,治疗糜烂性胃炎。
【方药解析】幽门螺杆菌参与胃炎的发病过程,是慢性胃炎复发的一个重要因素。清除幽门螺杆菌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关键。体外抑菌试验证实黄连、黄芩、干姜、党参、甘草均有不同程度的直接杀灭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半夏泻心汤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有较好的清除作用,减轻胃黏膜炎症,能明显改善慢性胃炎的症状。
加味二陈汤
【配方】陈皮12克,半夏10克,茯苓12克,甘草3克,紫苏12克,枳壳10克,白芍12克,焦白术15克,焦三仙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治慢性胃炎,证见胸膈胀满,胃脘疼痛,食不知味,恶心呕吐,头晕心悸,大便溏稀,舌苔白腻,脉滑。
【方药解析】二陈汤燥湿化痰,加用紫苏、枳壳、白术、焦三仙以增强健脾化湿、理气和中之力;白芍与甘草配合以缓急止痛。全方对改善痰湿壅盛的慢性胃炎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脘痛舒
【配方】制香附、酒元胡、川楝子、炒白术、郁金各9克,广木香、炒枳壳、炙甘草各6克,蒲公英、炒白芍各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理气止痛。主治慢性胃炎肝胃气滞,证见胃脘疼痛,每因恼怒而发,发病时胃痛引及两胁,善太息,纳差,脉弦细。
【方药解析】香附、元胡、川楝子、郁金、木香、枳壳等理气止痛,芍药、甘草酸甘缓急止痛。蒲公英是清热解毒药,目前临床上因其有抗幽门螺杆菌的作用,而经常用于慢性胃炎的治疗。
黄蒲胃炎汤
【配方】黄芪30克,蒲公英20克,百合20克,乌药10克,白芍20克,甘草10克,丹参20克,炒神曲10克,炒山楂10克,炒麦芽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益气健脾,解毒生肌,活血通络,缓急止痛。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
【方药解析】方中以黄芪、甘草、蒲公英益气健脾,生肌,清热解毒;百合配乌药即《时方歌括》百合汤,为治疗胃脘痛的验方,百合补已伤之胃阴,乌药辛香行气以止痛;更以芍药、甘草缓急止痛;丹参活血通络;山楂、神曲、麦芽消导和胃。全方虚实兼顾,寒热并调,气血同治,补而不滞,消而不伐,疗效可靠。
复萎汤
【配方】玉竹10克,麦冬15克,石斛12克,山楂10克,蒲公英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3次,取汁300毫升,每日3次,每次100毫升口服。同时多饮糖水,以增加胃内酸度。3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养阴清热,健脾和胃。主治萎缩性胃炎。
【随症加减】肝胃不和者加枳壳、青皮;气滞血瘀者加莪术、延胡索;脾虚血亏者加黄芪、当归、龙眼肉;痰湿交阻者加陈皮、半夏、茯苓;脾胃虚寒者酌加良姜、党参、砂仁。
胃友
【配方】黄芪30克,肉桂10克,吴茱萸10克,枳壳10克,片姜黄10克,川芎10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丹参3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轻度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上皮化生者服50~60剂,中度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上皮化生或中度肠上皮化生者服60~90剂,重度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重度肠上皮化生、腺体不典型增生者服90~120剂。
【功效】温中补气,活血化瘀。主治萎缩性胃炎,证见胃脘痛胀不适,疼痛固定,遇寒加重,舌淡有紫斑,脉细弱而涩。
【方药解析】本方要在温中补气,活血化瘀,适合于中焦虚寒,血络瘀阻型慢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等。
黄连食醋山楂饮
【配方】黄连500克,食醋500毫升,山楂片1000克,白糖500克。
【用法】上药混合,加开水4000毫升,浸泡7天,过滤,瓶装。每日3次,每次50毫升,饭后服。连续服药3~5个月。
【功效】清热健胃,甘酸化阴。治疗萎缩性胃炎阴伤郁热证,证见食欲不振,口燥咽干,上腹钝痛,食后饱胀,舌红少津,喜食酸甜之味。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正常情况下,各种针对胃黏膜的攻击因子和防御因子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不发生溃疡。若攻击因子的作用超过防御因子,就可出现黏膜损害而形成溃疡。攻击因子包括胃酸、精神神经因素、幽门功能失调、饮食、吸烟、药物及幽门螺杆菌等,防御因子包括黏液与黏膜屏障、细胞再生、黏膜血供、前列腺素及十二指肠激素等。
本病属中医“胃脘痛”、“吞酸”、“嘈杂”等病证范畴。此病病虽在胃,但与肝(胆)、脾关系甚为密切。健脾温中、制酸、活血化瘀、敛疮生肌是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治法。而针对幽门螺杆菌适当选用清热解毒药,对增强本病的治疗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仙方活命饮
【配方】归尾、贝母、天花粉、金银花、赤芍药各15克,防风、白芷、陈皮、皂角刺各10克,穿山甲片、甘草、乳香、没药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30天为1个疗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主治消化性溃疡。
【方药解析】仙方活命饮源自《校注妇人良方》,原为治疗疮疡肿毒初起,红肿作痛,属于阳证的方剂,今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取得较好疗效。另,用本方加减(金银花、连翘、白芷、浙贝母、防风、白芍、甘草、白芨、当归、党参、茯苓各10克,黄芪20克,制乳香6克,大黄3克)治疗消化性溃疡58例,治愈47例,显效8例,进步3例,平均治疗天数为29.8天。
溃疡散Ⅰ号
【配方】三七粉1克,乌贼骨粉1.5克,枯矾粉0.5克。
【用法】混匀后装0号胶囊,每服6粒,每日4次。疗程为1个月。
【功效】化瘀护膜,主治消化性溃疡。
【随症加减】若有大便隐血强阳性者,加服止血散(大黄粉1克,白芨粉1.5克,枯矾粉0.5克,混匀装0号胶囊),每次4粒,每日4次,服至大便隐血检查连续3次阴性后停药。若胃痛较甚者加服止痛散(沉香粉1克,肉桂粉1克,混匀装0号胶囊),每次4粒。
胃疡安
【配方】黄连、沉香、白芨、川贝、三七。
【用法】上药按2:2:6:1:1比例配制,共研末装胶囊备用。每次3克,每日3次。
【功效】主治消化性溃疡。
溃疡散
【配方】乌贼骨200克,煅瓦楞子200克,白芨100克,白芍120克,甘草100克,蒲公英200克,陈皮1000克。
【用法】上药研碎成粉,每服6克,每日3次,饭前1小时服用。十二指肠溃疡者每晚加服1次,30日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
【功效】制酸护膜,主治消化性溃疡。
【方药解析】乌贼骨含80%以上碳酸钙和壳角质,黏液质含量约15%,故可中和胃酸,降低胃蛋白酶活性,增加胃黏膜cAMP含量,增加胃黏膜细胞PGE:合成,加强细胞保护作用,促进溃疡愈合。白芨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作用,常用于肺胃出血、外伤出血及疮伤肿痛等,具有良好的局部止血消炎作用,可使血细胞凝集,形成人工血栓。白芍、甘草酸甘相伍,缓急止痛。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全方具有止血、止酸、促进溃疡创面愈合作用。
大黄提取液
【配方】大黄。
【用法】上药经多种工序提取,制成1毫升含1克生药的大黄提取液。每次口服10毫升,每日3次。对照组口服雷尼替丁,每次150毫克,每日2次。4周为1个疗程。
【功效】止血化瘀,主治消化性溃疡。
胃下垂
胃下垂是指人体站立时胃小弯切迹低于髂嵴连线。本病多见于瘦长无力体型或多生育妇女及虚弱性疾病患者。由于胃韧带和腹肌松弛无力所致。可同时有肾、肝、子宫等内脏下垂。
本病属中医学“胃缓”、“胃痛”范畴。临床表现为脘腹痞满,食后坠痛,平卧则减轻或消失,站立或活动时加剧,自觉胀闷颇甚而腹部外形不满,中气下陷是本病的基本病机,“本虚而标实”。本虚以脾气虚为主,实则有气滞、血瘀、水饮内停及肠中糟粕停滞等。在病程的某一阶段可能以实证为主。治疗在补气举陷的同时,亦应相应祛除实邪。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樟枳汤
【配方】鲜樟树叶50~80克,枳实、黄芪各40~60克,炒蒲黄、桂枝、沉香各6克。
【用法】每天2剂,水煎服。一般2~4剂病情缓解,其后主药减量,病愈后以丸药调理善后。
【功效】益气升提,主治胃下垂。
【随症加减】若虚寒加荜茇或吴萸、山柰;血虚加当归、鸡血藤;阴虚加白茅根、玉竹、石斛;气虚甚加党参、白术;阳虚加升麻、柴胡;血瘀甚加桃仁、红花;痛甚加元胡、郁金;食积加山楂、鸡内金、谷芽等。
蓖倍膏
【配方】蓖麻子仁98%,五倍子末2%。
【用法】选用蓖麻子仁饱满而洁白者。五倍子刷净,研成细末过筛。然后把两种药末按上述比例混匀,打成烂糊,制成直径约1.5厘米,厚1厘米的蓖倍膏药饼备用。此为成人1次量。点准百会穴、剃去药饼大1块头发,把药饼紧贴百会穴上,用纱布绷带扎住,不使移动。贴后每日早、中、晚三次以搪瓷杯盛半杯开水,将杯底置于药饼上进行热熨,每次10分钟,连续5天不需更换。若不见好转,休息1天后,进行第2次治疗。
【功效】升阳举陷,主治胃下垂。
【注意】治疗期间适当休息,减少饮水及少吃含水量多的食物,禁忌房事;如患者有吐血、怀孕及头部皮肤病者忌用。
【方药解析】百会穴属督脉,有升阳举陷之功。蓖麻子仁外用,《摘元方》治子宫脱下,《活幼心书》治脱肛,说明其对脏器下垂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调气益胃汤
【配方】柴胡9克,白术、白芍、茯苓各12克,枳实、党参各15克,山药、黄芪各30克,生麦芽20克,炒葛根18克,桂枝、炙甘草各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补中益气,健脾利湿。治疗胃下垂。
升胃汤
【配方】黄芪10~30克,白术10克,陈皮10~15克,太子参10~30克,升麻6~9克,柴胡9~12克,枳壳10~18克,砂仁10克,大黄(后下)3~12克,制马钱子0.2~0.4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益气升阳,健胃。主治胃下垂。
【注意】马钱子有大毒,应注意炮制及用量。宜从小量开始。不宜过量,不宜久服。肝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病、心脏病患者、孕妇及体虚者忌服。
【方药解析】本方由《东垣名方》“补中益气汤”加减而成。方中补气升阳的黄芪、白术、升麻、柴胡等是治疗胃下垂的常用药物。清代名医张锡纯用马钱子与白术配伍,治疗脾胃虚弱,饮食减少,身体赢弱者,并誉马钱子为“健胃之妙药”,“若少少服之,但令胃腑瞤动有力,则胃中之食必速消”,方中用马钱子治疗胃下垂即为此意。但马钱子有毒,用之宜慎。胃下垂本身是胃的张力低下,肠腑通降功能失常,糟粕不能外排,导致胃体则更难复常。大黄荡涤胃肠积滞,以复“胃气”之“通降”,但必须根据大便之次数、干溏等情况来使用。
胃升液
【配方】黄芪30克,升麻5克。
【用法】上药制成注射液,选足三里、胃俞或脾俞为主交替使用。每穴注射3毫升。每日1次,6次后休息1天,1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升补中气。主治胃下垂。
【随症加减】若恶心、呕吐、泛酸者加针刺内关,上腹部痛甚者加针刺中脘,下腹痛甚者加针刺三阴交,便秘者加针刺支沟。
【方药解析】胃下垂一般认为均与“中气亏虚”、“脾气下陷”有关,根据“虚者补之”、“陷者举之”的治则,当首选补气升阳之黄芪,配合升麻“升提”之力,再结合特定穴位注射,共治“胃下垂”。
乌梅磨盘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