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通史
14544300000003

第3章 华厦文明的发展(3)

禹在不断对外发动掠夺战争中,加强了他的统治地位。为了进一步显示他的威严,禹还不断到各地巡行。有一次在涂山召集氏族首领聚会,有一万多个部落首领带了很多财宝来讨好禹。又有一次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市)召集各部落首领,有一个防风部落首领来晚了,禹勃然大怒,当场就把他杀掉。禹就这样一步步地成了名符其实的“天子”,称为“夏后”(即夏王),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县)建都,后又迁到阳翟(今河南禹县)。我国奴隶制社会的第一个国家——夏王朝就这样诞生了。

近年来,我国考古工作者通过对山西南部和河南中部、西部的一些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在“夏文化”的研究方面有了新的进展。特别重要的是,在山西南部夏县西夏冯发现了一处相当于这个时期的城址。在河南登封告城镇也发现了一座古城,有人认为这就是“夏墟”。因此,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分布在豫西晋南一带处在龙山文化和早商文化之间的一种文化遗存愈来愈清楚地被认识了。因此,我们相信,随着考古学上“夏文化”的被认识,将为深入研究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提供更丰富的实物资料。

夏朝的灭亡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开端。它建立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或者稍前一些。共传十四代、十七个王、四百多年。夏人活动范围西起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的地方,南接湖北,北入河北。夏朝的统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夏朝的势力和影响达到黄河南北,直到长江流域。

在夏朝,社会已分化成为统治和被统治的阶级,即奴隶和奴隶主两大对抗阶级。夏朝统治者和贵族奴隶主拥有相当数量的男女家内奴隶——臣、妾,众等则是从事生产的奴隶。奴隶的大部分来自战争的俘虏,同时夏族的一部分也沦为奴隶。夏朝建立了国家机构,有牧正、庖正、车正(管理畜牧、膳食、车旅的官职)等一系列职官的出现,建立了军队,制定了刑法,修造了监狱。

有压迫就有反抗,从夏朝起,我国阶级斗争史的篇章正式揭开。夏朝奴隶主统治的四百多年里,阶级斗争始终没有间断过,奴隶相率逃亡,或起而暴动。奴隶主贵族不仅丧失自己的“臣妾舆马”,甚至连性命都保不住。

夏朝末年,各种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起来。孔甲(第十四个王)淫乱,激起奴隶和平民的反抗。以后,夏朝的统治江河日下,国势日弱。到孔甲的四世孙桀(第十七个王)即位,他更加暴虐,无限制征用民力,残酷镇压奴隶和平民,是一个有名的暴君。人民十分痛苦,纷纷咒骂他,对他十分怨恨,已经是势不两立了。夏桀想出兵讨伐有缗(mín民)氏(今山东金乡),解脱自己的困境,结果却促使各方国部落更加离心离德。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形势下,商汤乘机灭夏。

商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部落,子姓,其始祖名契。传说契是他母亲简狄吞吃了玄鸟蛋而生的。大概这是个以玄鸟为图腾的部落吧!商部落居住在黄河下游,夏朝建立后,是夏朝的一个属国。从契到汤,已经传了十四世。商部落日益向着黄河中游发展势力,相土、王亥都是有名的王。汤即位以后,任用伊尹和仲虺(huǐ毁)为左右相,国力日益强大,汤积极做灭夏的准备。夏朝末年从孔甲以后日益衰败,到夏桀时国内阶级矛盾以及和部落属国的矛盾都十分尖锐。汤认为灭夏的时机已经成熟,采取了逐个翦除夏桀羽翼,逐步削弱夏桀的统治,最后取而代之的策略。汤先灭掉附近的葛(今河南宁陵北),接着又灭掉十几个小国和部落,又进而连续攻灭了韦(今河南滑县东)、顾(今山东鄄城东北)、昆吾。这三国是夏朝在黄河下游的重要支柱,特别是昆吾的灭亡,使夏桀失去了最亲近的依靠力量和东部屏障,夏朝处于正面受敌的地位。

夏桀想挽救他垂危的统治,号召属国联合攻汤。在有仍地方会盟,有缗氏带头叛夏,夏桀众叛亲离,陷于孤立。汤立即下令伐桀。夏、商会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桀战败南逃,死在南巢(今安徽寿县东南)。汤乘胜西进,占领夏朝的统治中心,灭掉夏朝的属国。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殷墟”的甲骨文和

“周原”的甲骨文“殷墟”是我国商朝后半期文化遗址,在我国河南省安阳市的西北郊。它的范围是以小屯村为中心,包括分散在村北洹河两岸的一些地方;东起自后岗,西至北辛庄,南起自铁路苗圃,北至西北岗,总面积约有24平方公里。若以它的中心小屯村起算,距安阳市区只有五华里。

据史书记载,这一地区在商朝叫“殷”。商王朝建立时,国都不在这里,而是到了第二十个商王盘庚时才把国都迁到“殷”。自从盘庚迁殷以后,直到商朝灭亡的二百七十三年时间里,再没有迁过国都。因此有的史书里又将商朝叫“殷代”、“殷朝”或“殷商”,简称为“殷”。历史学家又以盘庚迁殷为分期,将商朝分为前半期和后半期。商朝被周武王灭亡以后,“殷”这个都城就没有用而逐渐地荒芜了,时间一久,就变为废墟,慢慢的被埋在地下面,以后人们就叫它为“殷墟”。

八十年前,由于在小屯村发现了甲骨文,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对“殷墟”的极大重视。从1928年到1937年,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在“殷墟”进行考古发掘,新中国成立后,又进行了有计划的重点发掘,到1976年为止,除了发掘出土大批甲骨以外,还发现了商王朝的宫殿和宗庙建筑遗址,铸铜和制作骨器的作坊遗址和许多覆穴窖藏,发现了商王朝奴隶主贵族的陵墓和奴隶杀殉坑,以及许多其他墓葬,出土了大量的商王朝后半期的遗物。因此对“殷墟”这个三千多年前的国都有了更具体的了解。

“殷墟”的甲骨是小屯村的农民首先发现的。那是在清朝末年,农民们耕种田地时,在有的田地里挖出一些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物和甲骨。最初农民们把甲骨当成中药“龙骨”卖给药店。后来发现这些“龙骨”上面刻有文字,就和其他古器物一起卖给古董商人。古董商人将甲骨贩卖到北京、天津等城市,被一些收藏古董的封建官僚和知识分子们买到。有的收藏家经过研究以后,终于在1899年(清朝光绪廿五年)认出甲骨上面刻的文字是商朝的文字。甲骨是商朝的遗物。于是引起了许多人对甲骨文的重视,有不少人就专门收买刻有文字的甲骨。从此以后,就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对甲骨文的研究热潮,出现了专门从事甲骨文研究工作的人,这样就逐渐的在我国历史学和古文字学中又增添了一门新兴的学科——甲骨学。

经过学者们的研究和科学的鉴定,甲是乌龟的甲壳(大多数是腹甲,少数是背甲)、骨是牛的肩胛骨(也有极少数是肋骨和其他动物的骨头,还有人的头盖骨)。甲骨上面的文字是用青铜刀刻上去的,有许多完整的龟腹甲上面还发现有用毛笔写的字,可能是大字先用毛笔写好后再用刀刻,有许多大字的刻纹里还用朱砂涂成红色。甲骨在使用之前要经过多次加工整治,如锯开、刮削平整、在背面钻孔凿眼。因为甲骨是商王祭祀时用作占卜的材料,所以在“殷墟”发掘出土的甲骨,除了占卜后刻有文字的外,还有不少经过整治而未用的甲骨。占卜时,先用火在背面的钻孔上烧灼,骨头经火一烧,在正面就出现裂纹,这叫做卜兆。商王就是根据正面的卜兆来判断吉凶,甲骨上面的文字内容大多数就是一条条占卜祸福、判断吉凶的简单记事。所以又叫甲骨卜辞。除了卜辞之外,也有极少数是其他记事文字。因此研究甲骨文的人就叫它为“龟甲兽骨文字”,简称甲骨文。

“殷墟”出士的甲骨文,是商王朝后半期八代十二王,二百七十三年间的遗物,目前出土了十多万片。根据它的内容、字形(或结合发掘时的坑位),又可将它分为五个时期,基本上能看出它的发展过程。就目前知道的甲骨文的单字,已有近五千个,不过能认识的还不到一半。

甲骨文已经是一种具有严密规律的古文字,从文字结构中来看,除了像形字外,还有形声字和假借字。从文法上来看,也和后代的一样。所以,我国的汉字发展到甲骨文,已经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殷墟”甲骨文虽然不能说是我国最早的文字,但是,就其字形已形成体系、文字内容很完整和出土数量之多来说,还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古文字。

史书记载,商朝是“有典有册”的。典册,应当是商王朝的正式文件和档案之类。甲骨文是占卜时的记事文字,当然不是典册。根据史书的记载和对甲骨文研究的结果,看出商朝的统治阶级是最讲迷信的。他们相信在天上有个上帝,能主宰人间的一切;死去的祖先也在经常的干预着活人的行动;自然界中的山川河岳都有神灵,能降祸福于人世。因此商王对上帝鬼神几乎每天都有祭祀,凡事都要通过占卜来祷告祈求。占,就是占卦。卜,就是问事。占卜设有专门的人来进行。这种人的职名叫史官,在商朝还不算是个大官,但权力很大,他能代替上帝鬼神说话,同时是掌握刀笔刻甲骨卜辞的人。还可能是个世袭的职务。所以他们刻出的甲骨文,有各种不同的艺术风格。他们又是掌握文化的人,具有丰富的知识,对当时的天文历法很熟习,刻出的卜辞,用词简单,内容广泛,有一套格式。如:“〔乙巳卜〕、贞;王大令众人曰(xié协)田!其受年,十一月”。这是一条反映农业生产的卜辞。意思是;“乙巳这一天,史官问道:商王下了命令,叫奴隶们去集体种田!有没有好收成?”这是十一月占卜的,所以最后记上“十一月”。凡是完整的卜辞,基本上都是这样一种格式。即:

某某日卜、某个史官(有时是商王自己)问、要做某事,是吉?是不吉?某月。

商王凡事必须通过祭祀占卜来决定,所以甲骨卜辞反映出来的内容还是很广泛的。我们剔除其中迷信的成分,就能得到许多商朝的历史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研究,就可以看出商朝这个奴隶制大国的许多社会情况。甲骨卜辞中有较完整的商王朝的世系,能看出商朝奴隶主贵族最高统治者商王是世代相传。有众、羌、臣、仆、奚、妾、刍等奴隶的名称,他们是被商王奴役的阶级。商王还经常用十分残酷的刑法来残杀奴隶。甚至把奴隶当作牲畜一样杀来做牺牲祭祀,有时一次祭祀就用几十人、几百人。奴隶们也经常奋起反抗,用暴动、逃亡等方式来进行阶级斗争。卜辞中还记载有各种官吏的名称,有军队、有对方国的征伐战争。社会生产方面有农业、畜牧业、狩猎、商业交通、手工业等。商王祭祀时有名目繁多的仪式,商王的游乐田猎、出入行止、吉凶梦幻、奴隶主贵族们的生育死亡都有不少的记载,我国医学在甲骨卜辞中也有反映,疾病名称有十种以上。对于自然界中的变化,如阴、晴、雨、雪、风、云、雷、虹、雾等等都有大量的记载,天象中的日月食、星名都有反映。我国独有的干支记日的六十个甲子在卜辞里已经完整的运用。历法上已将一月分为三十天,一年分十二个月,闰年有十三个月,闰月称十三月。

所以,自从“殷墟”甲骨文发现以后,不但使我国文字的历史提早了几百年,对于商朝历史的研究也有了可信的第一手史料,使我们今天对商朝奴隶社会有了更多的认识。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甲骨卜辞终究是商朝统治阶级——奴隶主贵族的总代表商王祭祀时占卜的记事文字,它虽然反映的内容很广泛,但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许多内容目前还不清楚,正在进一步研究。对于商朝历史研究,还必须与史书记载的资料和有关考古资料结合起来综合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的“周原”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西周早期的甲骨。共有一万七千多片。其中刻有文字的甲骨,目前已知道的有一百九十多片。它的字形和“殷墟”甲骨文晚期的基本相同,但是文字很小,要在放大镜底下才能看得清楚。卜辞的内容也和“殷墟”的甲骨卜辞大体相同。

“周原”位于陕西省关中的西部,北倚岐山,南临渭河,是周王朝的发源地。它的范围包括扶风县的法门、黄堆和岐山县的京当这三个公社所属地区。甲骨出土地点就在岐山县京当公社凤雏大队。这个地底下是西周早期宗庙的建筑遗址。经过研究鉴定,这批甲骨的时代是属于周武王灭商前周文王时期和周武王灭商以后的遗物。它的发现,证明了史书中关于“周文化是继承了商文化”的记载是可信的。为我们研究商周社会历史提供了可信的资料。

文王访贤

商朝后期,奴隶主统治阶级愈来愈奢侈腐朽,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商王武乙,用泥土和木头做了“天神”的偶像,还叫别人也像他一样,与这个泥人搏斗。他又别出心裁地把一个装满血的大皮囊挂在空中,用箭射破流血,叫“射天”,借以取乐。他不理政事,成天沉湎于打猎逐兽。有一次出外狩猎遇到了大雷雨,被暴雷击死了。经过商王文丁,到了他孙子帝乙时,奴隶制的商王朝更加衰落。这时,整个社会“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像开锅一样,奴隶主贵族和奴隶、平民的矛盾,被征服的各方国与商王朝的矛盾,都达到了空前尖锐的程度。奴隶制的商王朝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

就在奴隶制的商王朝江河日下,气息奄奄的时候,西方的一个周民族一天天强大起来。到了古公亶父时,在岐山一带建造了房屋、宫室,设置了官吏,周族进入了阶级社会。

古公亶父为了保障周族的生存和发展,开始臣服商朝,为的是联合商朝共同对付少数民族的侵犯。为了周族的兴盛,古公亶父大力搜罗人才。他曾教育他的子孙们说。“把真正有本领的人请来以后,周国才能强大起来。”古公亶父为了这个目的,不传长子,而特意把王位传给最有本事的小儿子季历。季历曾朝见商王武乙,得到了商王赏赐土地三十里和玉、马等财宝。季历又打败了周围一些少数民族,掠得了很多财富和奴隶,商王文丁曾封季历为畜牧官——牧师。周族一天天强大,引起了商王朝的恐惧。后来,文丁借故将季历杀死,季历的儿子姬昌继承了王位。

姬昌被封为“西伯”(是西方诸侯的首领),又叫文王。周与商王朝之间存在的这种隶属关系,在1976年陕西周原出土的一万多片周初甲骨中得到了反映。1号卜骨记述了周文王曾在纣父帝乙的宗庙祭祀商祖成唐的事情。84号卜骨提到的“周方伯”,可能就是指周文王被封之事。文王一方面继续按后稷、公刘发展农业的办法做;一方面按照古公亶父、季历的办法,为的是早日把周国治理强大,报商朝欺负他们的大仇。他牢牢地记住了古公亶父让他们广为搜罗人才的嘱咐,对有本领的人十分敬重,有时中午饭都来不及吃好,也要招待那些“贤才”。不少当时著名的能人,听到周文王广求“贤才”的消息,纷纷跑到周国去投奔他,其中不少是商王朝著名的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