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通史
14544300000038

第38章 大帝的重建与分裂(2)

马克思说过:“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规律。”当蒙古贵族的统治扩大到中原和其他地区后,旧的奴隶制统治方式已经严重不适应于形势的发展,汉族的较高文明对蒙古贵族的影响越来越大,采用“汉法”,也就是走封建化的道路,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忽必烈是采用“汉法”很坚定的蒙古统治者。1271年,他按照汉族的传统封建制度和措施,在汉族士大夫的帮助之下,建立了元朝。元朝是以蒙古贵族为主的蒙、汉各族地主阶级的联合政权。

元朝是继秦汉、隋唐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大统一的时代。这种大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文化科学技术的提高,各民族之间的互相融合和联系,中外交通和中外关系也更加密切。

蒙古贵族在用武力征服全国过程中,社会经济一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是元朝建立后,随着军事行动的结束,社会逐渐安定下来。在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下,元代的农业、手工业逐步发展起来。在农业方面,生产工具有很大的改进,还创造了不少新农具,全国各地还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这样,北方的农业生产比金朝时期有所提高,南方则在原有基础上有更大发展,南粮大量北运。新的经济作物棉花在全国普遍种植。少数民族地区的屯田很普遍,农牧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元代的手工业具有自己的特点,官营手工业规模很庞大,特别是丝织业、棉织业、陶瓷业、军用工业,比前代有所进步。棉织业是一门新兴的手工业,自从黄道婆从海南黎族那里学来了先进技术并加以改进后,我国古代的棉织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元代的文化科学技术有很多发明、创造。元曲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支新的绚丽花朵,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元曲家的作品,一直是中国人民引以骄傲的文学遗产。元代在天文、地理、农学、医学等方面的成就十分突出。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农学家王祯,都对祖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维吾尔族农学家鲁明善,写出了《农桑衣食撮要》。元代在科学技术的应用上,如火铳的使用、指南针和航海技术、活字印刷的推广,都达到了新的水平。由于全国大统一,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密切,入居内地的少数民族在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上的贡献之大,是前代所没有过的。

元代的对外交通很发达,中外关系很密切。元朝与各汗国以及亚洲、欧洲各国,使者往来频繁。中国的商船活跃于南洋、波斯湾和印度洋,甚至到达东非。当时外国人来中国的也非常多,著名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摩洛哥人伊本·拔都塔在中国旅行和居住,回国后写了关于中国情况的记载,使世界各国对中国进一步有所了解。通过中外文化交流,我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亚各国;外国的一些科学技术也传入中国,互相取长补短,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但是,元朝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是十分严重的。同历代封建王朝一样,皇室、贵族、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和财富,过着奢侈腐化的生活;广大劳动人民则无地或少地,生活极其贫困。蒙古统治者为了维护他们的特权,推行民族分化和民族歧视政策,对汉族劳动人民进一步限制和压迫。因此,民族压迫在元朝表现得十分突出。但是,民族斗争说到底是阶级斗争。汉族地主官僚依然是压迫者、剥削者。

在元朝统治的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一直没有间断过。“挑动黄河天下反!”1351年终于酿成了规模巨大的元末农民大起义。杰出的农民领袖刘福通、彭莹玉领导南北红巾军,以“杀尽不平”的革命气概,用“复宋”和“摧富益贫”作号召,给元朝封建统治和地主富豪以沉重的打击。元朝终于被推翻了。元朝从1271年到1368年,共维持了97年。朱元璋在农民起义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封建王朝——明王朝。历史在人民群众的推动下,打开了新的一页。

二、隋唐五代宋元历史纪事

隋文帝所实行的有关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隋朝是继北周建立起来的一个王朝。北周末年,皇室、贵族荒淫无度,政治腐败,人民痛苦,上下离心。阶级矛盾激化,统治阶级分裂。外戚杨坚乘机夺取了政权。

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开国功臣,被封为隋国公。杨坚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他的女儿是周宣帝皇后。宣帝死后,年仅八岁的静帝继位,由杨坚辅政。他在辅政时,革除周宣帝的一些暴政,用法较为宽大,提倡节俭,颇得民心。在杨坚周围,形成了一个汉族官僚和汉化鲜卑贵族的有力集团。当北周地方大臣尉迟迥、王谦、司马消难等人,为挽救周政权起兵反抗时,都很快被杨坚派兵讨平。他又把周室诸王调集京师,一网打尽。581年,杨坚迫使周静帝禅位,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改元开皇。杨坚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隋文帝。

589年,隋军进攻建康(今南京),俘陈后主,陈朝灭亡。东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长期分裂的局面结束了,南北重新统一。

在灭陈前后,隋文帝为了巩固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的改革措施,其中重要的有下列几项:

1.改革官制。建立起一整套相当严密的统治机构。581年,设立了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作为最高政权机关。管理政务的机构是尚书省,长官是尚书令,副长官是左、右仆射。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民、工六部,各部长官为尚书。隋文帝还简化地方官制,把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后来,隋炀帝又改为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的简化,节省了封建国家的开支,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废郡的同时,隋王朝规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一律由中央任免。后来又规定,州县佐官三年一换,不得重任,不许用本地人。这就使士族豪强地主把持本地区政权的情况有所改变,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全国的统一。

2.建立科举制度。隋朝废弃了魏晋以来按照门第高低选用官吏的九品中正制,采用考试的办法,实行以才选人。原来设有秀才、明经两科,隋炀帝又增设进士科,放宽了录取标准,把录取和任用权完全集中在中央。科举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门阀大族对选举的把持,为庶族地主参加政权开辟了道路。科举制度为以后的历代王朝所沿用。

3.改革兵制。隋文帝对北周兵农合一的府兵制进行改革,把府兵制和均田制结合起来,加强了主要是用来镇压人民的封建武装力量,也加强了对农民服兵役的控制。府兵一面在州县落籍,垦种田地,“一与民同”,从事生产;一面仍保留军籍,轮番宿卫。原来统率府兵的十二卫大将军,改为只负责统领轮流到京师禁卫的府兵。这样,在防止将专其兵,加强封建朝廷对军队的控制,减轻人民的军费负担等方面,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4.均田“减赋”。隋文帝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规定一个成年男子受露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妇女只受露田四十亩。永业田不归还,露田在受田者死后要归还。由于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并且继续侵占农民的土地,无地农民很少能按规定受田。在地少人多的地区,一个成年男子往往只受田二十亩。均田制不能彻底实行。隋统治者实行均田制的根本目的,在于控制更多的劳动力,榨取更多的赋税,但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一部分土地,对恢复社会生产还是有利的。

隋朝还改定赋税,“轻税入官”。轻税,就是适当减轻农民的负担。“入官”,就是使封建国家掌握更多的纳税农民,把农民从地方豪强手中转到国家手中。这样,使封建国家的总剥削量增加,出现了隋朝仓库空前充实的景象。

5.整理户籍。人民是封建政府剥削的对象,户口不实就会影响政府的收入。汉末以来,由于士族强盛,庇护民户为私属,夺取了朝廷大量的户口。隋初,河北、山东一带农民隐漏户口,投依士族豪强的情况十分严重。隋王朝首先在这一地区检括户口,有的州检括出成千上万的民户。为了增加政府收入,稳定封建秩序,583年,隋王朝又下令在全国实行户口大检查。这次检查的结果,有四十万人查实为壮丁,一百六十多万人口被新编入户籍。隋王朝还规定亲属关系在堂兄弟以下的,要分别立户,并鼓励百姓互相检举,以杜绝再发生户口不实的情况。接着,宰相高颎奏行输籍法,朝廷根据贫富规定上下户等的样式,令州县官每年据此检查户口一次。输籍法实行后,大量隐漏逃亡农民,成为国家的编户,增加了纳税户口,保证了隋王朝的财政收入。

隋王朝的这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削弱了豪强地主的力量,扩大了地主阶级政权的基础,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隋初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显然是同全国统一以及上述各项措施有密切的关系。

隋朝修建大运河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大运河是隋炀帝杨广在位时开通的。隋朝为了巩固政权和统一的局面,在政治上要进一步控制新统一的东南地区,加强对南方人民的镇压;军事上在东北部涿郡(今北京)建立据点,要把军需物资输送到北方;在经济上,隋朝在长安和洛阳等地区集中了大量的官吏和军队,需要充足的粮食供应。如何解决南粮北运,转运江南富庶的物资以增强中央政权的力量,是隋王朝急待解决的问题。陆路运输,费用太大,加以运输工具简单,运量有限。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将横贯诸水联成贯通南北的运河,是当时解决上述问题的好办法。运河的开通,是历史发展的需要。当然,隋炀帝开运河还有他怀恋江都(今江苏扬州)的繁华,向往江都的风光,想去巡游享乐的个人动机。

早在隋文帝时期就开了广通渠和山阳渎。584年(开皇四年),隋文帝为了漕运的便利,令宇文恺率水工开广通渠,引渭水从大兴城(今西安市)东达潼关,长三百多里。修成后,关内漕运通利。587年(开皇七年),又沿着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邗沟的旧道,开山阳渎,南起江都,北至山阳(今江苏淮安),沟通江淮。隋文帝利用这条渠道运兵运粮,为用兵江南作准备。修好这条渠道的第二年,隋就出兵灭掉陈国。开通山阳渎对全国的统一是有贡献的。

隋炀帝修建的大运河,工程分四段进行。605年(大业元年),隋炀帝征发江南、淮北一百多万民工,在北方修通济渠,从洛阳西苑通到淮河边的山阳,沟通洛水、黄河、淮水。同年,又征发淮南十几万劳动力,把山阳渎加以疏通扩大。大约用了半年的时间,一条宽四十步的运河修成了。河的两岸修筑成御道,沿路榆柳夹道,又是陆路交通线。接着,从通济渠向北延伸。608年(大业四年),征发河北民工一百多万人开永济渠。这条河主要利用沁水的河道,南接黄河,北通涿郡。610年(大业六年),在长江以南开了一条江南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引江水穿过太湖流域,直达钱塘江边的余杭(今浙江杭州)。前后用了不到六年的时间,大运河的全线工程告成。

隋朝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它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西通关中盆地,北抵华北平原,南达太湖流域,通航的范围大大超过以往。这条大运河长达四五千里,是世界上伟大的工程之一。

隋炀帝开运河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灾难,大量民工死在工地上,千百万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但是,大运河修成后,南北交通有显著的改进,它成了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加强了南北的联系,对于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祖国的统一,起了很大作用。这是劳动人民对历史的伟大贡献。

隋末农民起义军摧毁了隋朝的反动统治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得农民穷困破产,大量死亡。河北的涿郡和山东的东莱,是隋朝进攻高丽的军事基地。这一带人民负担的兵役和徭役最沉重,加以水旱灾荒不断发生,因此农民起义首先在山东爆发。

611年,隋炀帝下诏征调大量兵士,准备第一次侵略高丽的战争。王薄领导农民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东南)发动起义。他自称“知世郎”,作了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号召农民反抗兵役。他们到处攻打官军,破坏隋军运输线。那时,在山东、河北一带,还有好几支起义军。

613年,隋炀帝又在全国进行第二次大征调,加速了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爆发。原来的起义队伍每支发展到几万人,以至十几万人。起义军攻占城池,夺取地主粮食,杀死贪官污吏和士族地主。这是对南北朝以来社会上腐朽势力的大扫荡。面对农民起义的风暴,隋炀帝采取了凶暴的镇压政策。他在613年以后,把大部分兵力用来镇压起义军,命令在郡县城郭、驿站、村庄的周围修城筑堡,强迫农民住到城堡里,企图用坚壁清野的办法扼杀起义军,还规定捕获起义者立即处死,没收全部家财。但是,残酷镇压丝毫也不能阻止革命形势的继续高涨。那时候,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广大地区的农民起义,规模较大的有七、八十处,全国起义总人数有几百万人。隋炀帝被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吓得坐卧不安,睡梦中常惊叫有贼,要几个妃子象拍抚婴孩那样拍抚着他,才能入睡。

起义军在同隋军战斗的过程中,虽然屡遭挫折,但他们没有屈服,散而复集。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各地分散的起义军逐渐汇合成三个强大的起义军集团:翟让、李密领导的河南瓦岗军;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和杜伏威领导的江淮起义军。

翟让领导的瓦岗(今河南滑县南)军,是河南一带起义军里最强大的一支。单雄信、徐世(后改名李,就是小说中的徐茂公)等人都聚众来参加。616年,曾经参加过杨玄感兵变的破落贵族李密也投奔到瓦岗军来。他向翟让献策,劝翟让鲜明地打出反抗隋朝暴政的义旗;同时亲自去说服附近许多支起义军领袖团聚在瓦岗军周围。在李密的谋划下,瓦岗军攻破了要塞金堤关,打下了荥(×íng刑)阳和好几座县城。隋炀帝赶忙派河南讨捕大使张须陀带领精兵两万人前往镇压。瓦岗军决定智取,先把大部分兵力埋伏在荥阳大海寺北面树林里,再由翟让率领一小部分起义军列阵迎战,假装败退,把张须陀引入埋伏圈。隋军中了埋伏,起义军四起冲杀,杀得隋军人仰马翻。屠杀起义军的刽子手张须陀也丧了命。瓦岗军声威大振。

617年,瓦岗军精兵七千人,一举攻占了洛阳附近隋朝的重要粮仓兴洛仓(今河南巩县境内)。起义军把粮食分给饥民。贫苦百姓扶老携幼赶到兴洛仓领粮。瓦岗军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队伍更加壮大。瓦岗军接着又在石子河(今巩县东南)大败隋军,在洛口建立了政权,翟让等推李密为魏公。他们发布讨伐隋炀帝的檄文,揭发他奢侈荒淫、残害人民等十大罪状,指出:“罄(用尽)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号召人民起来共同推翻隋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