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抑制兼并,反对占田。土地兼并,官僚地主占田,这是封建制度本身所造成的必然恶果。明朝初年,朱元璋曾再三诏令,限制土地兼并,严惩贪官污吏,但并未收到显著效果。嘉靖、隆庆以后,兼并之风更盛,无法遏止。海瑞巡抚应天时,到松江查勘,不到一月的时间,就接到上万份控告官僚地主占田的状纸。海瑞对此十分愤慨,决心按照封建法令的明文规定,强迫一些官僚地主退田。这一下触怒了他们。曾担任首辅这时致仕还乡的徐阶,是华亭的大地主,先是托人说项,接着亲自出面向海瑞求情,都遭到海瑞的拒绝。因此,海瑞受到一部分大官僚地主的攻击,革职闲居十几年。直到1585年(万历十三年)才又被重新起用。
第四,执法公正,平反冤狱。海瑞任知县和巡抚期间,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依照封建法律,处理民间诉讼案件。在海瑞的文集里,收录了“人命参语”十余条,详细记载了各类案件的情节和处理结果。从这些“参语”里可以看出,海瑞注重调查研究。对过去作的错误判决,予以重审,决不妄杀无辜,处理得比较公正合理。因此一些邻近地区的重大和疑难案件,也都要求海瑞参加会审。从而海瑞得到了“海青天”的赞誉。
第五,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海瑞任巡抚的应天十府,是江南鱼米之乡。但是由于水利长年失修,渠道淤塞,造成灾害。结果土地荒芜,人口流亡,饥民成群。海瑞面对这种局面,采取了以工代赈的办法,兴修水利,赈济饥民。他亲自踏勘,细心规划,决定修浚吴淞江。这一工程于1570年(隆庆四年)正月动工,二月二十日告成,全长八十里。接着,又以同样的办法,疏浚白茆河,以除水患。此外又开垦了吴淞江两岸熟田十万余亩。这样既救活了许多饥民,又兴修了水利,使农田获得丰收。
第六,自奉节俭,为官清廉。海瑞一生自奉俭约,反对贪污,为世人所称道。他在南京,制定《教约》,禁止学生送礼。在淳安,建立《兴革条例》,剔除非法盘剥,俸禄之外,丝毫不取。他穿的是布袍,吃的是糙米饭。一次,为他母亲祝寿,也只买了两斤肉,被传为佳话。闲居时,遇清丈土地,地方官员给他少算了一亩八分田。他知道后,立即声明,予以纠正。他死的前夕,地方有司送柴薪,多了七钱银子,也如数退还。海瑞死后,清检遗物,柜中仅存俸银十余两(一说一百余两),旧袍数件,连置办丧葬的费用都靠亲朋故旧筹济。
从海瑞的主要活动中可以看出,他在政治上维护封建制度,恪守封建道德;在经济上自奉俭约,不取分外之财。在实践行动中,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改革弊政,发展农业生产,为人民做了些好事。这几个方面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中“清官”的特征,海瑞就是这样一个著名的“清官”。在我国封建社会里,海瑞这样的清官还是不多见的。这些“清官”因为敢于和腐败势力和违法的大官僚权贵阶层斗争,因此受到他们的排斥和打击,往往成为封建专制主义的牺牲品。他们连自己的命运都难掌握,当然也无法改变人民的苦难命运,更谈不上推动社会的发展。但是,他们的作为毕竟对人民也有好处,因此受到人民的怀念。
戚继光、俞大猷所导的抗倭战争
日本从十四世纪开始,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在内战中失败的溃兵败将,以及一部分浪人和商人,在日本西南部一些封建诸侯和大寺院主的资助和组织下,从元末明初开始,经常驾驶海盗船只,对中国沿海抢掠,历史上称为“倭寇”。
十五世纪下半叶,日本进入各封建诸侯国林立的“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争着来与明朝通商。日本各诸侯之间经常为争夺勘合执照进行斗争。世宗嘉靖初年,两批日本使船为了争夺贸易,竟在中国土地上厮杀,发生所谓“争贡之役”。明世宗于1523年(嘉靖二年)后采闭关政策,禁止与日本通商。于是日本海盗商人就进一步与沿海一带土豪、奸商勾结,由他们引领,深入内地,进行抢劫。嘉靖中期以后,倭寇更攻陷州县,烧杀淫掠,成了东南沿海人民的极大祸害。
东南沿海军民对倭寇入侵英勇抗击。到嘉靖末年,终于将倭寇基本消灭。明朝爱国将领俞大猷、戚继光,在抗击倭寇的正义战争中,领导军民奋勇杀敌,为保卫东南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俞大猷,福建晋江人,熟悉沿海防务。由巡视浙江都御史王仔推荐,担任备倭都指挥。复任宁、台诸郡参将。他在王仔的支持下,改进明军边防,征调和修建大批战船。招募熟悉水性的民工,经过训练,充作水军骨干。同时修造大量内河战船,舟上装置标枪、火药、铅弹等,遇倭入侵,放倭入内,用海船封锁海口,堵敌归路,围而歼之。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三月,在王仔指挥下,俞大猷率精兵夜扑普陀山倭寇老营,纵火焚毁敌寨,重创倭寇,余寇仓皇逃命。取得了御倭战争史上有名的。普陀山之捷”。次年,俞大猷升任副总兵,在闽浙总督张经布置下,在王江泾奋勇杀敌,歼敌一千九百多名,取得抗倭战争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俞大猷战功煊赫,成了倭寇十分畏惧的名将。可是王江泾大捷后,总督张经被奸臣严嵩、赵文华陷害致死,俞大猷也被借故逮捕下狱。御倭战争的领导权落到腐败的官僚赵文华、胡宗宪手中,东南沿海的倭寇势力又猖獗起来。
就在王江泾大捷的一年,戚继光从山东调入浙江防倭。戚继光,山东东牟人。自幼痛恨倭寇横行。十六岁时曾慷慨赋诗说:“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立志保卫海防。他被调到浙江后,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戚继光见明朝军队腐败不堪,便不顾反对意见,以“杀贼保民”相号召,到义乌去召募民兵。王如龙为首的农民武装,应募从军。一些战斗力较强的地主武装也参加了这支军队。戚继光组成了一支以农民和矿工为主体的四千多人的新军。
戚继光根据江南地多沼泽,不便像北方那样“方列并驱”,又结合倭寇惯于以重箭、长枪作战的特点,创造了一种特别战阵,叫鸳鸯阵,以训练新军。新军以火器、弓箭作掩护。遇倭作战,敌进入百步内,始发火器击敌。六十步内,再发弩箭射敌。敌再进,便用鸳鸯阵冲杀。鸳鸯阵是与倭寇进行短距离肉搏的战斗组合,其队形可以根据地形、敌情等变化,由一队分为两伍,叫两才阵。还可以再变为三才阵,以有效地杀敌。这支新军经过戚继光严格训练;成为一支遵守军纪,精通战法,武艺高强的劲旅。
1561年(嘉靖四十年)四月,倭寇数千人,驾一百多只战船,进犯台州地区,大肆掳掠。戚家军闻讯,神速迎敌,在台州一带九战皆捷,全歼敌人。从此驰名远近,倭寇闻之丧胆。台州大捷对于平定浙东倭寇起了关键作用。接着总兵卢镗等又率军在宁波、温州等处破敌,侵扰浙江的倭寇被基本消灭。
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戚继光奉命援助福建抗倭战争。当时,福建倭寇主要据点有三处,宁德的横屿,四面环水,是倭寇老巢。从广东、浙江两路新来之倭,则在福清牛田,兴化林墩建立据点,相互声援。盘踞横屿的倭寇,依仗四面有水,陆军无法进攻。戚家军自浙赴闽,先攻横屿,乘潮水下落,每人带干草一捆,填壕而进,直扑倭寇老营,杀敌二千六百多人,一举击溃敌人主力。戚家军攻克横屿后,戚继光故意当众扬言,“我兵远来,需要养精蓄锐,等待时机,不能过快行动。”牛田倭寇侦知,果不为备。当夜,戚继光率军奇袭牛田倭寇大营,重创敌军,残寇逃往林墩。戚家军急驰追敌,连夜攻克林墩倭寇六十营,将敌人全歼。第二天,兴化城里百姓才知道戚家军已经破敌,大为惊喜,杀牛载酒来犒劳。
戚继光回浙后,倭寇重新大举侵犯福建。于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十一月,攻陷东南重镇兴化。不久,又攻陷平海卫,福建震动。朝廷任命俞大猷为福建总兵官,戚继光为副总兵官,前往防御。俞大猷从彰州召收六千农民武装,加强训练。戚继光闻命,又到义乌召募民兵一万余入,一路加紧训练。1563年(嘉靖四十二年)四月,俞、戚二军与广东总兵官刘显的援军会师,先破平海卫倭。接着攻兴化。戚继光率中军先登,俞大猷、刘显分率右、左二军继上,大败倭寇,收复兴化。不久,俞大猷调南赣,戚继光任福建总兵官,在仙游等地,连破敌寇,将福建倭寇基本消灭。
1564年(嘉靖四十三年),俞大猷调任广东总兵官,召募农民武装万人,大破盘踞海丰之倭。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八月,戚、俞二军配合,大败盘踞南澳的汉奸吴平率领的海寇。吴平等企图逃往安南,被明军击溃。至此,侵犯东南沿海的倭寇被全部消灭。
抗倭战争胜利后,福建等地日趋安定,商民出海贸易日渐增多,沿海工商业不断得到发展,有利于我国东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因素的成长。戚继光、俞大猷领导抗倭战争,取得光辉胜利,建立了卓越的历史功绩,赢得了当时以至后世人民的广泛称颂。
张居正的重要事迹
张居正(1525~1582年),湖北江陵人,明朝著名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一生历经明后期嘉靖、隆庆、万历三个朝代。神宗万历初年担任首辅(宰相),进行改革,卓有成效。
张居正生活的时代,正当明王朝由盛而衰,由局部稳定走向全面动乱的时期。他二十二岁中进士,开始政治生涯。当时的进士大都陶醉在吟诗作赋的悠闲生活中,而他却专心致志地玫读史书,总结历朝兴亡盛衰的经验,联系现实的社会问题,力图挽救日益尖锐的政治危机,振兴衰弱的封建王朝。穆宗隆庆初年,张居正入阁当大学士,主持北方边务,表现出杰出的政治才能。万历初任宰相以后,雷厉风行地革除弊政,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方面推行一系列改革,主要内容如下:
1、澄清吏治
明朝后期官僚机构非常腐败,管钱谷的不知出纳之数,掌刑名的不懂律例条文,官场中争名逐利,贪赃枉法成风。为了励精图治,整顿政府机构,张居正创立“考成法”,督促公务,考核官吏。具体办法是:由中央各部衙门,把拟办的公事登记造册,分别制定一式三份收发文簿,用以留底、备注和送内阁查考,严立限期完成来往公事。按月考查,每年总结。凡有拖延积压,违限不报的,都要论罪处理。吏部以此作为评定官吏勤惰的依据。
对于官吏的赏罚、选拔,张居正的考察着重于言行是否相符,一切以功实为准。他提出“立贤无方,唯才是用”的主张,到一般官僚士大夫瞧不起的下层群众中去发现人才,只要有能力,即使和尚、道士、衙卒都可以破格提拔重用,不受资历、毁誉和爱憎的影响。该重赏的不能吝惜,该责罚的不得包庇。公侯伯爵非有军功不得滥封,“大臣子弟,不宜与寒士争进”。对皇亲贵戚宁可赐给财富,不能轻授职务,官职不论大小,一概不准世袭。官吏任命后,不宜更调太繁,使得人有专职,事可责成。这就可以精选一批得力的官吏,组成精干的机构。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又严格规定各级衙门的权限。知府以上的文武官员,一概由中央任免,把军政大权高度集中于内阁,做到“事权归一,法令易行”。他要求推行政令要采用强硬的手段,雷厉风行地贯彻施行,“锄强戮凶,剔奸厘弊”,反对宽容姑息,玩忽职守,以造成上尊朝廷,下守法制的作风。这些办法大大提高了政府工作的效能。
2、增加财源
明朝中叶以后,兼并土地,瞒产偷税的情况非常严重,征粮地大量减少,政府收入急遽下降。隆庆五年税收总计有二百五十万两,而支出竟达四百多万两,财政严重亏损,造成国家财源枯竭的危机。土地兼并的结果,又把一部分赋税转嫁到农民的头上,造成产去税存,赋役不均的流弊,更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加深了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为了做到“粮不增加而轻重适均,将来国赋既易采纳,而小民如获更生”,张居正下令重新丈量全国土地,清查漏税的田产,责成官吏追缴欠税,以做到不加赋税而增加财政收入。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不法的豪强权贵,减轻了农民的浮税。据1580年(万历八年)的官方统计,查实的征粮地比七、八十年前的孝宗弘治时期多出三百多万顷,这数目虽然有些浮夸,但是史书上说:“自正(正德)、嘉(嘉靖)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却是事实。
在丈量土地的基础上,政府实行赋役改革。1581年(万历九年)通令全国实行一条鞭法,把力役合并田赋征收,一律缴纳银两。这项改革是我国赋税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张居正还起用水利专家潘季驯治理黄河,筑堤三百多里,塞决口一百三十多处,用完备的堤防把黄河约束在原来的河道,以水攻沙,使河道畅流无阻,解除了多年的水患。
这些措施,扭转了国家财政的亏损,有利于生产的发展,改善了社会经济。
3、整顿军事
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明朝的外患主要是北方的蒙古贵族和南方沿海的倭寇。多年来边防失修,外患频繁。世宗嘉靖后期,严嵩推行投降屈辱的军事政策,更加速了明朝军队的腐败。将领隐占土地,冒领军饷,士兵因给养不足,成批逃亡。蒙古铁骑几度南犯,长驱直入,如过无人之境,一直进逼京郊,严重威胁到明王朝的安全。张居正为了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提出赫然奋发,足食足兵,以御敌人的主张。他选派一批得力的将领在边境“积钱谷,练兵马,整器械,开屯田,理盐法。”积极练兵备战,重修边防要塞,改变“卒惰而玩,将令不行”的陈规陋习,在边境线加强了防御力量。
对于少数民族上层分子的骚扰和日本海盗的侵略行径,张居正注意到内外的区别,提出不同的方针和政策。对于北方的鞑靼贵族,依靠武力做后盾,做分化争取工作,利用上层分子之间的矛盾,封俺答为顺义王,通贡互市,发展民间贸易,使得“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开创了蒙汉人民友好往来的新局面。对于从沿海入侵的倭寇,作为用兵的重点,他强调“用兵次第,宜以海寇为先。”在沿海地区分段设寨,修整兵船,严申海禁,造成戈铤连云的阵势。在平时做到人心不懈,在战时做到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全面抗战,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在张居正当政的万历初年,基本上肃清了多年的外患,巩固了国防。
4、提倡实干
明朝统治阶级的官方思想是理学,理学家们流行一股不务实际,只尚空谈的学风。张居正是统治阶级中的首脑人物,这种地位使他不可能违背明朝的统治思想,但是现实状况的腐朽不堪,又使他痛感到理学的迂腐空疏。为了有效地维护封建统治,他不得不突破反动理学的禁锢,面对社会的实际问题,提出一些革新的思想,从而对理学进行了一定的批判。这主要表现在:“扫无用之虚词,求躬行之实效。”反对说空话的不良学风,提倡“学问既知头脑,须窥实际”。“人情物理不悉,便是学问不透。”要求学问联系社会实际,解决国计民生问题。这种强调务实的精神,对陈腐的思想界是一大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