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1518~1593年),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州(蕲春县)人。蕲州是个出产草药的地方。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是个医生,李时珍常跟随父亲到山上去采药,回到家中进行炮制,这样,他从小就对自然界和医药学发生兴趣。但是,当时的医生是不为统治阶级所重视的,社会地位低下。李言闻想叫儿子走另一条读书做官的道路。李时珍虽然知道这是违反自己志愿和兴趣的事,但由于父亲的督促,只好勉强去应试。
1531年(嘉靖十年),李时珍十四岁,考中秀才。接着,他三次到武昌参加考取举人的乡试,都没有考中。从此,李时珍便继承父业,发奋读书,钻研医学,并且教授学生和为贫民治病。他还经常到外地去,访问渔夫、猎户、樵夫、农民和药户等,虚心向他们请教,并仔细观察,反复实验,因而对各种药物的形态和性质有了深刻的了解。同时还搜集了很多民间治病的偏方。
1551年(嘉靖三十年),李时珍三十四岁。这时他已是较为知名的医生了。楚王朱英听说了,叫他做楚王府的奉祠,掌管良医所事务。有一次,朱英的儿子忽然昏死过去,得到李时珍的治疗,即时痊愈。朱英很高兴。这时朝廷命令各地把有名的医生推荐给太医院。李时珍便被送到北京,任太医院院判。但是,这时嘉靖帝朱厚熜,崇信道教,迷信方士,妄想长生不死。太医院的官医们自然要受到他的影响。而李时珍抱着济世救民的愿望,并不想追求功名利禄,哪里肯在这个死气沉沉的官僚机构中任职?不到一年,他便辞官回乡,仍然过着他的行医和著述的生活了。
1552年(嘉靖三十一年),李时珍三十五岁,开始集中全力编写《本草纲目》。他编写这部书的目的,是由于在他行医的过程中,发现前人所作《本草》中的记载,并不完全可靠。有些是错误的,有些是分类不清,有些是所记药效不准确,有些还参杂了许多迷信荒谬的东西。这是关系人民身体健康甚至生命的事,不能不引起他的重视。而且,唐、宋所修《本草》到这时已经有了几百年,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外文化的交流,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都不断在扩大,劳动人民在生活中所积累的医药知识也不断增加,因此,急需有人加以总结和提高。李时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完成了这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
李时珍为编写《本草纲目》,翻阅了八百余家的医学著作和其他古代书籍,加上他平时的见闻,经过三次较大的修改,最后于1578年(万历六年)完成了。在写书的过程中,他还叫儿孙和弟子参加了校订、编次、抄写和绘图等工作。动员了全家的力量,历时将近三十年,才完成了这部不朽的巨著。这需要多么顽强的毅力和艰苦的劳动啊!
《本草纲目》全书共一百九十多万字,分为十六部,六十二类,五十卷,收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比前人增加三百七十四种。载入药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个,比前人增加四倍。同时绘制了一千一百一十幅插图,形象地表现了各种药物的复杂形态,便于人们辨认。
《本草纲目》比较显著的成就大约有以下几点。
首先,《本草纲目》对所收载的药物,重新作了分类,例如草类,分成山草、芳草等九类。这是比较科学的分类方法。欧洲的植物分类学家直到1741年才提出类似的分类法,比李时珍晚一百多年。李时珍能够从山、隰、水、石等草的生长环境来考虑分类,也是比较先进的方法。在动物分类方面,他把动物药品分成虫(昆虫类)、鳞(鱼类)、介(软体动物类)、禽(鸟类)、兽(哺乳类)和人这几类。如果没有科学的态度,不经过深入细致的观察、研究、分析和比较,决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就。
其次,《本草纲目》纠正或澄清了许多前人的错误或含混不清的地方。如泽漆和大戟是同科的二物,但以前的本草家或者说,泽漆是大戟的苗,或者说泽漆是大戟的花。又如蘋是水田中的一种草,萍是水中的浮萍,而过去认为是一种东西。蓬虆、覆盆子、悬钩子等都是蔷薇科的莓类,这一科属品种较多,几种药物不易辨别。李时珍批评他们并没有经过实地考察,只是“纸上猜度”,以致发生了错误。又如药用的兰草和观赏的菊科兰花也被混淆为一,李时珍都把它们订正了。
第三,《本草纲目》还增加了某些新发现的药物或药物功能。如白蜡虫是我国劳动人民的重要发现,但过去《本草》未加记载。李时珍说:“其虫大如虮虱,芒种后,则延缘树枝,食汁吐涎,粘于嫩茎,化为白脂,乃结成蜡。”又如他听说曼陀罗花酿酒后服用,“笑采酿酒饮令人笑,舞采酿酒饮令人舞”。好像是说令人笑舞是和采摘人的动作有关。经过李时珍的亲自试验,发现了原来曼陀罗花含有使人麻醉的成分。后来在科学上得到证实,成为一种重要的麻醉药物。又如延胡索的止痛作用,李时珍根据自己的经验说,荆穆王的妃子胡氏食荞麦面生气,胃痛得很厉害,其他医生治不好,李时珍想起《雷公炮炙论》中曾说:“心痛欲死,速觅延胡”。遂以延胡索末三钱,叫她用温酒调下,病果然好了。有一位华老,年五十余,病下痢腹痛将死,已备好棺木,李时珍也用延胡索给他治好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延胡索主治项目下加上了止痛的效用。
第四,对于医药书中的迷信荒谬说法给以批判。在李时珍生活的时代,正是嘉靖帝崇信方术的时候,道家盛行,鼓吹炼丹长生,蛊惑人心。在医学领域中散布了种种迷信思想。李时珍以他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反对了这些违反科学的错误说法。《本草纲目》“金”条中说,古人认为服用金液可以成仙,实际上许多人因此而丧生。又如有些人把水银当作长生之药,实际上,水银有剧毒,不知有多少人中毒身死。李时珍说,有些方士这样做还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些《本草》也这么胡说呢?他这种批判精神,使得《本草纲目》更加具有科学的基础。
李时珍以他毕生的精力,从事于医药学的研究,总结了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用药的经验,著成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部药学巨著《本草纲目》,把医药学的事业大大地向前推讲,因此他成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药物学家。《本草纲目》也被传到国外去。在日本几经翻印,广泛刊行。英、法、德等国也都有译本,还有拉丁文译本,从十七世纪起,流传世界各地,成为近代药物研究者所必须参考的重要文献,对人类作出重大的贡献。
由于时代的局限,《本草纲目》中也还存在一些缺点和错误,如李时珍认为蝉是由蛴螬或转丸变的,萤火虫是腐草或竹根变的。书中又记载了“罔两”(一名“魍魉”)、“彭侯”等,都是传说中的妖魔鬼怪之类。又有“钟馗”、“死人枕席”、“人魄”、“人傀”等奇怪的药物。这些都是不科学的。一些有剧毒的药物过去没有记载的,李时珍作了补正,但也还有一些未加注明,如“粉锡”、“马钱子”等都是有毒药品,而李时珍却说它无毒,这些都是错误的。当然,这并不妨碍《本草纲目》的伟大。在十六世纪能写出这样一部伟大的科学巨著,确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徐霞客及其在地理学上的贡献
徐霞客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生于1586年(万历十四年),死于1641年(崇祯十四年),江苏江阴人,他原名宏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别号。
徐霞客生活的时代,一般知识分子都谨守“书斋讲学,面壁读书”的传统,而徐霞客一生不应科举,不入仕途,不追求功名利禄,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地理学研究事业。他二十二岁就开始了艰苦的旅行探险生活,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年(五十五岁)为止,三十多年中,不避艰险,考察了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河南、陕西、山东、河北、山西、湖南、湖北、贵州、云南等十六个省。所到之处,对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植物等,都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他用日记的体裁,把调查研究的结果作了详细的科学记录,写成《徐霞客游记》一书。在世界科技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徐霞客从小喜欢读历史书、地理书,对祖国的壮丽山河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放弃优越的家庭生活条件,到各地周游考察。他常说,从前人写的地理书,多半承袭旧说,有不少牵强附会与实际情况不同的地方,要求得真实的知识,必须实地考察。他数十年中,登悬崖绝壁,沿洪流洞穴,冒狂风暴雨,行丛林绝径,有时出生入死,几陷绝境。正象后来有人称赞他那样:“途穷不忧,行误不悔,暝则寝树石之间,饥则啖草木之实,不避风雨,不惮虎狼……。”有一次,他和一僧一仆结伴去云南,途中碰上强盗,和尚受伤而死,仆人也席卷而逃,但他仍然继续前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他在湖南茶陵麻叶洞考察时,当地居民传说洞内有神龙蛰居,不肯给他作向导,他和仆人持火炬进洞,作了详细的调查。
徐霞客不仅具有不避艰险,不辞劳苦的大无畏精神,而且遇事一丝不苟,探索真理有着严肃认真、锲而不舍的精神。他为了搞清楚一件事情,往往一而再,再而三的前往调查,直至完全弄清楚为止。他三次游雁宕山,对雁宕山的地貌有科学细致的描述;三次去福建,对福建漳平一带的河流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并作了合乎科学的推论。他每考察一个问题,总是有记述,有分析,有创见,从不盲目迷信书本知识或人云亦云。他的主要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我国西南地区广大的石灰岩地区有着详细的记述。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广大石灰岩地区地貌特征的记述。徐霞客认为,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的分布自云南罗平开始,直到湖南道县为止,绵延数千里。这个结论基本上与现在的调查相符。解放后对桂林七星岩的实测结果,也完全证明徐霞客当时的探勘记述的高度准确。
(二)在水文方面,徐霞客对很多河流,特别是对长江源流作了详细考察。徐霞客写过一篇《江源考》,上面写了他对长江源流发生怀疑和后来考查的经过。历代因受《禹贡》“岷山导江”一说的影响,误以为岷江是长江的上游。徐霞客对此说产生了怀疑。于是他北历三秦,南极五岭,西出石门、金沙江一带,考察出长江上源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
徐霞客对南北盘江上源也进行了探索。南北盘江是广西红水河的上源。南北盘江的发源地据《大明一统志》的说法是火烧铺和明月所(二地在今云南富源附近)。徐霞客经过在广西、贵州、云南三省的考察,指出了北盘江的发源地是火烧铺以北的可渡河,南盘江的发源地是霑益北部的交水,《大明一统志》的说法是错误的。
徐霞客还辨明了怒江、澜沧江、红河等许多江河的水源流向。
(三)徐霞客还考察了气候、地形对植物的影响。他在游记中,记述了不少关于植物与环境关系(生态植物地理)与植物种类分布(区系植物地理)的情况。例如对黄山气候的冷暖、坡向与植物生长关系的调查,游嵩山、五台山、九嶷山以及西南各省时,对当地各种植物的形态特征,作了详细的描写。
徐霞客走过这么多地方,做了这么多事情,但是他还是深感遗憾,因为他感到还没有走遍祖国的河山,他原来还准备去昆仑山,去祖国更为边远的地方,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去追求真理,去为祖国的地理学事业作更大的贡献,可惜他没有来得及实现这个愿望,五十六岁时,便去世了。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改权
努尔哈赤是明末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女真族的杰出首领。
女真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明代,女真分成为三大部: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建州女真几经迁徙,最后在浑河流域一带定居下来。这里土质肥沃,适于农耕;同时又接近汉地,便利于接受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女真人通过朝贡和互市,与明朝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他们输出毛皮、东珠、人参、蜂蜜、松籽等土特产品,换取铁锅、铁制农具和耕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十六世纪,建州女真出现了奴隶制。当时的农业劳动主要是靠从汉族和朝鲜族地区掠夺来的奴隶担负的。据记载:女真曾在一年之间,侵犯明边防九十七次,杀掳人民十余万。明朝政府实行民族压迫与歧视的政策,明朝官吏欺侵与勒索女真人,使正常的经济交换关系受到阻碍,也是造成战争的重要原因。
在女真内部,也因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和互市贸易的扩大,出现了频繁的兼并战争。十六世纪中叶,女真“各部蠭起,皆称王争长,互相战杀,甚至骨肉相残,强凌弱,众暴寡”。实现女真各部的统一已经成了历史的要求。努尔哈赤就是在这样一个动乱的时代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努尔哈赤(1559~1626年)姓爱新觉罗,出身于建州女真一个显贵家庭。他的祖先猛哥帖木儿曾被明朝任命为建州左卫指挥使。由于家道中衰,努尔哈赤年轻时,经常采集松籽和人参,到抚顺出卖。他往来于建州和抚顺之间,懂汉语、蒙语,喜读《三国演义》,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深。后来,努尔哈赤受明朝册封,有机会前往北京等地,对明朝的封建统治和汉族地区有较多的了解,增长了见闻。
1583年,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在战乱中被明军杀死。努尔哈赤继承父亲遗留下来的十三副铠甲,武装少数部众,设立牛录,发展自己的力量。他身先士卒,英勇作战,首先杀死帮助明军杀害他父、祖的仇人尼堪外兰(汉释为汉人官员,清文献称其为女真酋长,似有隐讳)。征服了邻近的栋鄂部、浑河部、苏克素护河部、哲陈部、完颜部、鸭绿江部。
努尔哈赤不断扩张,引起周围各部的恐慌。1593年,海西女真扈伦四部(即叶赫、哈达、乌拉、辉发),纠合了长白山珠舍里、讷殷二部,蒙古科尔沁、锡伯、卦勒察三部,共九部结成联盟,拼凑三万军队,分三路向建州进攻。努尔哈赤的部下听说九部兵马众多,十分惊恐。努尔哈赤冷静地分析了形势,说:“敌兵虽多,杂乱不一,这种乌合之众,伤其一、二头目,必定败退。我们拚力一战,定能取胜。”果然,努尔哈赤于古刺山险要地方,大破敌军,斩杀叶赫贝勒布斋,俘虏乌拉贝勒的弟弟布占泰,九部兵马,顷刻瓦解。这一仗,努尔哈赤斩杀敌军四千人,获战马三千匹,盔甲一千副;同时乘机吞并了珠舍里、讷殷二部。1583年到1593年,仅用十一年时间,努尔哈赤统治了建州女真各部,控制了抚顺以东,到长白山、鸭绿江南侧广大地区。从此,努尔哈赤威名大震。
接着,努尔哈赤又开始吞并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在进行军事兼并的同时,努尔哈赤加强了女真内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1587年,努尔哈赤在苏子河畔费阿拉,筑城三层,建宫室、定国政、立法制,建立起一个政治中心。1599年他命令额尔德尼等人用蒙古文的字母创造了满文,从此女真人有了自己的文字。
努尔哈赤下令开采金银矿,置冶铁,鼓励民间养蚕,大力发展手工业生产。据说当时费阿拉城北门居住铁匠,专制铠甲,南门居住弓人,专作弓矢。
努尔哈赤还在原有牛录的基础上,设立了八旗制度。这种具有女真族特色的,军政合一的组织形式,使女真人在兼并战争中处于更加坚实有利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