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通史
14544300000088

第88章 民主运动方兴未艾(11)

清朝政府对沙俄明目张胆的侵略行径,立即提出抗议,先后命当时驻俄公使许景澄、驻法参赞庆常等向沙俄政府提出照会和交涉。在交涉中,俄国极力为它武装侵占帕米尔进行辩解,抵赖狡辩,强词夺理,胡说什么帕米尔“荒塞不毛,无关险要”,“在中国实为无用之地”,强迫中国割让出来。清朝政府明确指出:在1884年《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中关于帕米尔地区的边界已有明确规定——自乌孜别里山口起,“俄国界线转往西南,中国界线一直往南”,俄国军队应从中国的帕米尔地区撤出。但沙俄政府蛮不讲理,硬说《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所定的方向“极为含浑”,“不足为据”,无耻狡辩说:“往南二字,所谓南者,左右均可,非必一直往南不能挪动”,无理地提出以萨雷阔勒岭为分界线,把萨雷阔勒岭以西的广大地区全部割让给俄国。经过两年多的交涉谈判,清朝政府一直没有接受沙俄政府的无理要求。1894年4月,沙俄政府以“彼此意见不同,目前实难议结”为由,提出“各不进兵”维持现状,直至帕米尔问题最后解决为止的建议,企图中断谈判,从而长期侵占下去。当时清朝政府迫于中日战争即将爆发的紧张局势,被迫同意了沙俄政府的建议。但是,清朝政府仍然作了明确的保留,声明:“在采取上述措施时,并不意味着放弃中国对于目前由中国军队所占领以外的帕米尔领土的权利。它认为应保持此项以1884年界约为根据的权利,直到达成这一个满意的谅解为止。”

1894年,中俄就上述协议换文之后,再没有举行帕米尔的边界谈判,帕米尔的问题也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而中国政府也从未承认沙俄对萨雷阔勒岭以西我国大片领土的侵占。然而,沙俄政府于1895年3月,竟然无视中国对帕米尔地区的主权,背着清朝政府与英帝国主义私自订约,偷偷地瓜分了萨雷阔勒岭以西的帕米尔地区,我国帕米尔地区的两万多平方里的领土,就这样被外国侵略者给侵占去了。

日本侵略者发动甲午战争

1894年“甲午战争”(1894年是旧历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是日本在美英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发动的一次侵略中国的战争。

日本是中国的邻国,原先也是个封建国家。1868年日本发生了一场不彻底、不完全的资产阶级改革——“明治维新”,建立了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统治。明治维新后,日本的资本主义得到了比较迅速的发展,但封建势力并未彻底铲除,阶级关系十分紧张,农民和工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和罢工斗争。日本的统治阶级为了转移国内斗争的视线,为了扩大商品市场、掠夺原料和资金,一开始就确定了大陆政策,狂妄地把朝鲜和中国作为它的侵略的目标。

这时,美国为了乘机在中国和朝鲜扩张侵略势力;英国为了利用日本的力量牵制垂涎中国东北已久的沙皇俄国,都在支持和帮助日本对朝鲜和中国的侵略。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变成了东方的一个重要的侵略国家。1874年,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出兵侵略我国的台湾,随后又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渗入朝鲜,强迫朝鲜政府订立不平等条约,同时积极寻找向中国挑衅的机会,以便掀起一场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1894年1月,朝鲜农民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朝鲜的封建统治者请求清政府出兵镇压。日本政府觉得这是挑起侵略朝鲜和中国的大好机会,所以极力劝诱清政府出兵朝鲜,以为自己出兵的借口,果然在清政府派叶志超率军入朝以后,日本政府又马上翻转脸来,借口清政府出兵,也派了许多军队侵入朝鲜,有意造成战争冲突的紧张局势。清政府建议中日两国军队同时撤出朝鲜,遭到日本的蛮横拒绝。日本借故出兵,矛头指向中国,已是路人皆知,但是,主持清政府外交和军事的李鸿章却不积极备战,而把希望寄托于英、俄等帝国主义的调停上,对日本步步退让。7月25日(六月二十三日),日本海军突然袭击护送陆军去朝鲜的中国海军。四天后,又向在朝鲜成欢驿的中国陆军发动进攻,挑起了中日战争。

9月12日(八月十三日),日本军队又进一步向朝鲜平壤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协助守城的清军和朝鲜人民一道,进行了英勇的抵抗。防守北城玄武门的清将左宝贵战死,清军总指挥叶志超贪生怕死,命令他的军队从平壤撤退,并一口气逃回了中国。

接着在9月17日(八月十八日),清军北洋舰队在黄海海面上,与日本舰队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海战。战斗经历五个小时,中国的海军士兵和一些爱国将领勇敢奋战,虽然中国方面损失了五艘战舰,但也打伤日舰多艘,并使日旗舰“松岛”号受了重伤。

10月(九月),日本侵略军把战火进一步烧向中国边境。一路从朝鲜北部渡鸭绿江;另一路从辽东半岛东岸登陆,进犯大连和旅顺。11月7日(十月十日),大连不战而失。接着日本又于11月18日(十月二十一日)向旅顺进兵。这里的清军守将接受了清政府的不抵抗命令,临阵脱逃,一些爱国官兵虽然进行了抵抗,但因没有后援,也失败了。

日本侵略军进入中国领土后,疯狂地杀害中国人民。旅顺市军民被杀得只剩下三十六人。侵略军野蛮、残暴的兽行,激起了辽东人民的极大愤怒,人民都起来和侵略军展开斗争。他们在斗争中发出豪言壮语:“宁作中华断头鬼,不作倭寇(指日本侵略军)屈膝人”。

正当日本进攻辽东半岛时,清政府仍不积极进行抵抗,却在美国的指使下无耻地进行求和活动。1895年1月20日(光绪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日军在山东半岛登陆,先后攻下了威海卫南北两岸的炮台,形成了从海、陆两路对威海卫港内北洋舰队的包围。港内北洋舰队的爱国官兵,曾经几次要求出海抗敌,李鸿章为了保存他的实力,却下令不许舰只出港迎敌。当舰队受包围时,他们不顾李鸿章的命令,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因力量薄弱以及舰上“洋员”和卖国分子的破坏,最后,北洋舰队被日本歼灭了。

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在整个战争过程中,中国人民和爱国士兵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但是,由于腐败的清政府采取了不抵抗的卖国方针,终于导致了这次战争的失败。

邓世昌在甲午战争中为了

保卫祖国而壮烈牺牲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人民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曾经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广大劳动人民和清军士兵,以及一部分爱国将领,在凶恶残暴的民族敌人面前,奋不顾身,顽强战斗,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光辉篇章。邓世昌就是在甲午战争中为了保卫祖国而牺牲的一位爱国将领。

邓世昌在1849年(一说1855年)出生在广东省的番禺县。广东是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接触最早的地区,也是中国人民最先进行反帝斗争的重要地区。邓世昌在这样的环境里生长,亲眼看到了外国侵略者的强暴,国家民族的苦难,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萌生着爱国的思想。邓世昌十四岁考进福州船政学堂,当时,他是这个学校成绩较好的学生。

从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后,邓世昌在北洋水师的舰队里工作,历任“振威”、“扬威”、“致远”等舰的管带(舰长)。他治军严整、办事认真,并刻苦钻研海军业务,在当时腐败的北洋水师中可以说是难能可贵的。1887年(光绪十三年),邓世昌奉派到英国接带新舰“致远”、“靖远”、“经远”、“来远”等回国。在归航途中,他不怕惊涛骇浪,抓紧时间,指挥这些新舰进行实地演习,使全体将士受到一次很好的锻炼。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了,邓世昌积极地投入了反帝斗争,领导士兵,挥戈杀敌。

1894年9月17日(光绪二十年八月十八日),中国北洋舰队在黄海突然遭到日本舰队的袭击,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海战。在敌人的进攻面前,中国舰队的大部分官兵,临危不惧,沉着应战,狠狠地打击敌人,使日本旗舰“松岛”等三艘受了重伤。特别是在邓世昌指挥下的“致远”舰的全体官兵,在战斗中表现得格外英勇、果敢和悲壮。“致远”舰在几小时的浴血苦战中,不幸中弹受伤,船身倾斜,弹药将尽。在这样的情况下,邓世昌激励兵士,大声疾呼说:“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现在情况已经十分危急,今天正是我们为祖国牺牲的时候了!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张国家的声威,也就是达到了报国的目的!”他看到全舰士兵都同心同德,就下令“致远”舰开足马力,向敌人最凶猛的先锋舰“吉野”猛撞,准备和它同归于尽。但不幸中途被敌人的鱼雷击中,他们的壮志未遂,全舰二百五十人都壮烈地为国牺牲。

据记载说,“致远”沉船时,邓世昌坠入水中,还大呼杀敌不绝。还有的记载说邓世昌入水后,曾被他的一个随从救了起来,但邓世昌看到全舰战士都沉没了,他自己也“义不独生”,又重新跳入海中。

邓世昌为了保卫祖国,消灭敌人,在这次海战中虽然英勇地牺牲了,但是,他的英雄事绩,将永远载入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史册。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中日甲午战争发展到1894年年底,由于清政府政治上腐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落后,中国军队节节败退,日本侵略军占领旅顺和大连,并准备进攻山东。战争形势的发展,使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英国虽然支持日本以对抗沙俄,但它害怕日本势力发展太大会威胁到它在中国的利益;俄国把朝鲜和中国的东北视为扩张吞并的对象,它担心日本的军事胜利,会成为它争夺上述地区的对手,阻碍它在远东和中国的扩张。美国为了扩大在中国问题上的影响,以利于它的侵略利益,便抓住这个时机“出面调停”。1894年11月初,美国提醒日本政府说:“如果战争继续下去,不节制日本在陆上和海上的军事行动,则在这个地区有利益的其他国家提出不利于日本未来安全和幸福的解决办法,不是不可能的”。美国指出前途危险,要日本赶快结束战争,接着美国又向清政府表示,愿意充当“公正人”,单独操纵中日两国的和谈,清政府马上接受。1895年1月清政府派张荫桓、邵友濂到日本广岛求和,遭到日本的拒绝。1895年3月清政府只好改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聘请美国前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到日本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等商订和约。

马关议和从3月24日正式开始,在谈判桌上,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对李鸿章进行讹诈、恐吓,耍尽卑鄙无耻的手段。日本侵略者事先已经拟好了一个狠毒的侵略条款,专等李鸿章签字画押。4月10日,日本提出所谓最后的议和条款,威胁李鸿章说:你对这个条款只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己”,“但不能减少”。美国侵略分子科士达也从旁帮助日本,催促李鸿章接受。1895年4月17日,卖国贼李鸿章终于在条约上签字画押。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如下:

(1)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实际上就是听任日本对朝鲜任意宰割);

(2)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后辽东半岛由中国以三千万两的代价“赎回”);

(3)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4)准许日本轮船在扬子江、运河中通航;

(5)中国赔款二万万两,分八批交款,

(6)日本人可在中国通商口岸,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可把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日本在中国制造货物,与进口货物一样,免征一切杂捐,并准在内地设栈寄存。

《马关条约》是1842年《南京条约》以后的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之一,它使中国丧失了台湾和澎湖列岛(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收回),付出了空前的巨额赔款(相当于清朝政府三年的全部财政收入)。《马关条约》还反映了世界资本主义各国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的共同要求。帝国主义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都来享受《马关条约》规定的新的特权,从此以后,它们通过各种形式向我国进行大量的资本输出,越来越多地在中国开设工厂,并掀起了割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狂潮,把中国进一步推向半殖民地化的深渊。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险恶局势面前,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日益高涨。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从反面教育了爱国的中国人,使他们进一步认清了帝国主义的狰狞面目和清朝政府的反动卖国本质。

帝国主义各国

掠夺中国铁路修筑权纪实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侵略者为了便于推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它们在中国设立了许多轮船公司(如美国的旗昌、英国的太古、怡和等),并企图在中国境内修筑铁路。早在1863年7月,上海的英美商人曾向江苏巡抚李鸿章要求修筑自上海至苏州的铁路,但因当时苏州在太平天国革命势力控制之下,没有成功。同年,英人司蒂芬生又向清政府提出修筑以汉口为中心的铁路密网的计划,但被清政府拒绝。1876年1月,上海英商怡和洋行为了运输进出口商品,擅自修筑淞沪铁路(吴淞至上海),在筑路工程开始后,清政府屡次抗议,怡和洋行置之不理。1876年6月该路正式通车,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被迫停止通行。后来这条铁路由清政府以二十八万五千两银子的高价收买拆毁。这个事件表现了外国资产阶级对中国主权的粗暴侵犯,也反映了他们要求扩大经济侵略的贪婪野心和卑劣手段。

十九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要形态。随着中日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帝国主义各国利用了这个不平等条约的条款,在中国展开了疯狂的投资竞争。

铁路投资是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输出资本的一种重要方式。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铁路投资有两种形式:一是借款给清政府来修筑铁路,即所谓铁路外债。这样贷款国不仅可索取重利,而且借款还有折扣(即按借款原额打折扣后付给。如借一百元,按九折即给九十元,但计算利息和借款总数,都以百元计算),并以所修铁路财产作为担保,贷款国参加铁路的建造和管理,名为清政府借款修筑,实则全被帝国主义所控制。一是帝国主义直接修筑铁路。由他们一手控制。铁路投资不仅在经济上收益很大,而且,在政治上也是关系重大的,因为通过铁路的修筑,沿铁路地区自然而然就成了它的势力范围,所以,帝国主义列强都抢着到中国来掠夺铁路的修筑权。下面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抢筑路权的部分事实。

沙俄:修筑中东铁路。(从满洲里到绥芬河,1898年开工,1903年通车。)后来又修筑从长春至大连的中东路支线。(1904年日俄战争后让给日本,1906年改名南满铁路。)

法国;修筑滇越铁路。(从昆明到河口,1903年开工,1909年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