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成河的安史之乱,是一场万劫不复的大灾难,它拦腰折断了大唐的黄金盛世,使之从此走上了下坡路。
历史之所以将这场大乱称为安史之乱,是因为先后领导大乱的两个首领,一个叫安禄山,一个叫史思明,还有安禄山身后的安庆绪,史思明身后的史朝义。
安禄山,营州柳城胡人。年轻时投靠幽州节度使张守,被收为养子。因对时称二蕃的契丹、奚作战有功,加上他善于逢迎和贿赂上级官员,官阶直线上升。
安禄山百般钻营下,直接和唐玄宗搭上了关系,他向唐玄宗大献媚忠,又拜杨贵妃为母。由此成为天字第一号的宠臣,一身兼了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爵封东平郡王。然太子李亨很看不惯他,认为他表面装愚,实际包藏了狼子野心,早晚要成祸害。
安禄山基于太子对他的态度,常为唐玄宗百年之后自己的前景担忧。为避免担忧成为事实,给自己留条后路,他靠着唐玄宗的信任,大肆壮大自己的力量,以御寇为名,在范阳筑了雄武城,存储了大量的兵器、粮草、战马、牛羊。同时养了同罗、契丹、奚等民族的8000健儿为假子,编成精锐部队。在家僮中,挑选出百余勇悍者,训练成以一当百的贴身卫队。他精心组织了政治、军事相结合的集团核心班子,用高尚、严庄、张通儒等为幕僚,引史思明、安守忠、李归仁等为武将。其中,以高尚、严庄为谋主。
安禄山如此行径,在唐廷中激起了轩然大波,舆论指责他想谋反。他确实想反,然考虑到唐玄宗对他的恩情,他一直犹豫着不肯最后摊牌。可和他发生严重权力之争的宰相杨国忠,不断夸大着他的反情。安禄山被逼得等不及了,遂于公元755年11月,以奉密旨讨杨国忠为名,提前发动了叛乱。
安禄山率军15万,从范阳出发,一路南下。在属于他管辖的河北地区,未遇什么抵抗,便攻下了各个城池。随后,进入河南地区,克陈留,陷荥阳,直逼东都洛阳。
驻守洛阳的是新任范阳节度使的封常清,他在当地募兵6万,但都是些从未习过武的市民。他先出武牢关阻击,失利后退进洛阳城,乌合之众的新募部队根本不是范阳劲旅的对手,结果洛阳失陷。
从洛阳退出,封常清前去陕州(今河南三门峡),与高仙芝会合,共同抢占了长安的门户——潼关。叛将崔乾屯兵陕后县,双方形成了对峙状态。可呆在长安的唐玄宗无视实际战况,追究高仙芝、封常清军事失利之责,不顾临阵易将之大忌,将二人斩首,替换上多病的大将哥舒翰把守潼头。
本来,安禄山欲亲攻潼关,然在郭子仪、颜真卿等在河北接连胜利的威胁之下,他只得亲自驻守洛阳。公元756年,安禄山为加强政治感召力,自称雄武皇帝,国号大燕,年号圣武,封其子安庆绪为晋王,建立政府班子,正式与唐朝分庭抗礼,然整个局势对安禄山很不利,郭子仪在河北大败叛军骁将史思明,准备直捣其范阳老巢。哥舒翰采取坚守不出的战术,使叛军难以向西推进一步。成了骑虎之势的安禄山后悔了,后悔听从严庄、高尚起兵的建议。
正在唐廷有了转机之时,求胜心切的唐玄宗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轻信了杨国忠的谗言,逼哥舒翰出城迎战。挥泪出关的哥舒翰,在灵宝(今属河南)被崔乾用计打得几乎全军覆灭,他自己也成了战俘。
安禄山绝处逢生,叛军跨过潼关,直逼长安。唐玄宗向巴蜀逃亡。至此,唐朝二京全部落入叛军之手。叛军倒行逆施,在二京大肆抢掠破坏。
得了长安的安禄山,以为取得二京,等于取得了唐朝的天下,从此再无长远的打算。由于对外失去了目标,叛军团集团产生了严重的内耗,君臣间相互猜忌,将相间争权夺利。安禄山原有眼疾,因情绪低落而发作,几乎失明。他还患有疽病,身体的欠佳,这使他脾气变得十分暴躁,经常无故捶挞左右,挨打次数最多的是宦官李猪儿,就是严庄也免不了皮肉之苦。此外,他偏爱宠妾段氏所生的儿子安庆恩,欲取代安庆绪作为皇位继承人。公元757年,安庆绪、严庄、李猪儿一同策划,秘密杀死了安禄山,对外则发布了安禄山因病而亡的讣告。
接替安禄山成为大燕皇帝的安庆绪,是个生性懦弱的人,他的能力根本不足以统治全局。为避免产生不良的后果,严庄掌握了大权,他要这个新皇帝深居简出。为拉拢叛军集团中最具实力的史思明,洛阳方面任命他为范阳节度使,全权处理河北事务。
史思明也是营州人,先安禄山一日而生,彼此关系极为密切。他勇悍善战,积功升为平户都知兵马使。在渔阳烽火燃起之后,他留守范阳,主持河北战局。
他最大的战绩,是消灭了以常山太守颜杲卿为首忠于唐廷的力量。接着,他和李光弼大战,互有胜败。然在郭子仪增援李光弼后,他遭到了惨败。后趁郭子仪、李光弼远兵他地,他调兵地扑向太原,再次与李光弼展开激战。在安禄山被杀后,受安庆绪之命,回到了范阳。
范阳是叛军的大本营和根据地,在叛军拿下二京后,曾将大批物资运来此地作为储备。史思明手中既有精兵强将,又有丰厚物资,其实力已在洛阳之上。他看不起安庆绪,也不满足眼下的地位,常常对洛阳方面的指令抗而不从,双方逐渐开始分化。
在唐军收复二京后,安庆绪在严庄的策划下,以调兵为借口,准备兼并史思明的势力。史思明见江河日下,安庆绪又始终威胁着他,在忍无可忍之际,以所领范阳等十三郡以及8万军队,向唐廷上了降表。唐肃宗封他为归义王,授范阳节度使,令他领众讨伐安庆绪。然由于史思明与唐廷双方互不信任,以及他对唇亡齿寒的警惕,终于又叛唐,重新投到安庆绪的一边。
说是投到安庆绪的一边,实际上史思明根本不帮安庆绪,而是重新拥兵自重。当唐廷派出九节度使围攻邺郡时,陷入绝望的安庆绪用以位相让为条件,向史思明求救。史思明虽派出了大军,却观望不进。
公元759年,史思明在魏州自称大圣燕王。于此之际,他虽仍名为燕臣,实已自成体系。称王之后,他用5万精兵,与60万唐军展开了一场大决战,因突起大风,飞沙走石,双方都受到了惨重的损失。旋即,他兵进邺城南郊。日暮途穷的安庆绪,为取得史思明的支持,不得已对他上表称臣。史思明诱以互结兄弟之国,将安庆绪骗至其营杀死。在兼并了安庆绪之众后,他返回了范阳,自称大燕皇帝,改元顺天,将范阳定为燕京。
在大燕从安家王朝变为史家王朝后,有不凡军事才干的史思明,以自己的构想,再度南下发展。他渡过黄河,连下汴州、郑州,攻克了洛阳,出兵向陕州经营。
史思明虽精于军事,但因残忍好杀,使得部下多有寒心。他先立了长子史朝义为太子,立后又欲以少子史朝清取而代之,并密谋诛杀史朝义。史朝义的性情较为谦谨,很是爱惜将士故颇得人心。拥护史朝义的力量捷足先登,于公元761年杀死了史思明,在洛阳拥立史朝义为帝。
史朝义登位后,由于在范阳诛杀史朝清母子,导致了内部互相残杀,使范阳陷入了长期的混乱,先后死了数千人,从而严重地自损了叛军的势力。各路节度使各自为政,对史朝义仅剩下名义上的隶属关系。叛军尽管地跨河北、河南,实则已经分崩离析,一蹶不振。
到此,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