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归类连线,综合训练,强化巩固
所谓“画线”,即归类连线。也就是打破课与课之间的界限,将有关的知识综合归类,形成一条条知识线,而后进行归类综合训练。这是搞好复习的中心环节。具体做法是:
首先,把教材中的有关“标志”、“原因”、“表现”、“意义”、“作用”、“区别”、“关键”、“本质”、“关系”等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形成知识线。然后根据归类整理的知识线找题目练习。其次,归类综合训练可以把所学知识按题型分类进行综合训练。可分为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说明题、阅读分析题等题型。练习内容既要抓住基础知识,还要突出重点、难点。
在题型归类训练中,要注意弄清各类题型的答题思路、方法和技巧,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失误。很多人对于阅读理解题、判断说明题、理解说明题审题拿不准,答题没有把握。这就要开拓思路,尽可能把与本题目相关的内容都列举出来,然后加以适当选择,可以避免可能出现的失误。其次,要弄清题型变化特点,拓宽解题的思路,提高其灵活变通的能力。近几年来,政治试题除了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更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变一题为多题”,即一个问题可变化为多种题型。“变多题为一题”,即把几个问题联系起来变成一个综合运用题。如果掌握了这些题型变化特点及解题思路,原来那些望而生畏的难题,也就变得简单了。
三、重点复习,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所谓“抓点”,即重点复习。也就是进一步突出强化重点、难点,并能灵活运用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分析认识当今一些社会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搞好复习的关键。要达到这一目的,须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选准重点和难点。对每课中的重点难点在复习过程中反复强调和训练。如:教材中共有哪些重点?哪些难点?都要心中有数。
其次,对重点难点问题要吃透,真正理解掌握,不可死记硬背。可以用图表归类对比的方法,找到容易混淆的难点之间的区别与练习。
再次,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理,而且还要多关心了解当今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及社会热点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会运用所学观点和原理来认识分析这些社会现象。在这方面作一些习题,并且认真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这样说,“铺面”是基础,“画线”是中心环节,“抓点”是关键。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偏废。相信掌握好这三个环节,复习就能事半功倍。
历史:习惯、方法、全过程
提起历史,很多人会感到头疼。高中历史几大本书,信息量非常大,加之高考历史命题的难度,灵活程度都不断在发展,所以很多同学感到历史费了大劲但总也学不好。事实上历史科学有他特殊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逻辑。初学者不了解这些,总是深陷于历史史实的记忆梳理之中。因此,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摸清历史命题的特点,是我们致胜的法宝。
在高考复习当中,首先我们得检讨课堂中的学习的优缺点。先说说应该怎样正确地进行课堂学习。我们在课堂学习中不但要重视知识的掌握,而且要注意提高自己的能力。时代要求我们培养的是跨世纪人才。我们的着力点不要只放在学习书中的历史史实。而且要学会历史科学的思维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对于我们来说,受鱼莫若学渔。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该挖掘课本的丰富内涵。挖掘课本所提供的本质和精华是提高学习的关键。挖掘课本中内在的因果并列关系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激发学习兴趣、进而进入深层思维的前提。
如:在学习“907年,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唐朝灭亡。”这一史实时,通过挖掘课本的内涵,提出问题。具体设问有: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生产发展,因而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历史上称之为什么?而到唐玄宗天宝年间,出现了怎样的危机?造成这种危机的原因有哪些?上述危机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它为什么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还有哪些因素大大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又是什么事件瓦解了唐朝的统治?唐朝灭亡的根源和直接原因是什么?这段历史的学习,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这样学习,既保持了思维的深入,又加强了对唐朝“强盛——衰弱——瓦解——灭亡”这段历史的学习,提高了深层思维的能力。
其次,应该利用图表活跃思维,加深对史实的理解。我们的历史课本上有相当数量的插图(历史地图、表格、代表人物画像等),在实际学习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它们,不能仅限于强记历史人名、地点、年代、时间、事件等单纯知识而且要多留心利用图表加深理解和记忆历史史实。利用图表可采用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利用课本地图,加深理解。如:《鸦片战争》一节全文插图有八幅,根据插图理解史实:哪些插图生动地显示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力量和决心?哪些插图反映了英国的侵略本质?哪些插图可看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这样,既生动又深刻,若利用得当,效果是显著的。二是根据需要自制一些图表,创设新意境,加深理解,以增强直观性。如: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上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侵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扩大对华商品输出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中学历史教材中涉及到通商口岸的条约有五个,1842年的《南京条约》,1858年的《天津条约》,1860年的中英、中法《北京条约》,1885年的《中法新约》,1895年的《马关条约》。其中开放的城市有20个。那么怎样记忆并理解呢?我们可以自制图表,将条约作为一栏,通商口岸作为另一栏,比较各条约之间的不同。也可以利用地图,将每个条约涉及的城市用不同的颜色标定出来,看看每个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同的条约具体侵占了那些地方,是沿海还是内河。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当时的历史背景,大环境是怎样的。这样不但利于记忆,而且可以以点带面加深对历史的认识。
再次,从整体出发认识历史体系的结构性特征。历史知识的整体性,通过历史知识结构体系的建立而体现出来,因此要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学习,把握课本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形成科学的有层次的历史知识网络,寻找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培养独立思维能力。例如:凡尔赛体系这个历史概念,通过建立历史知识体系从整体上加以阐述,才能全面掌握。第一,体系的结构:《凡尔赛和约》(即对德和约)连同协约国同战败国奥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亚、土耳其签订的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第二、体系的作用是建立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统治秩序。首先,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其次,改变了中东的政治格局;再次,改变了帝国主义在中东和非洲的统治秩序。第三、维系体系的国际机构是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第四、体系的影响:凡尔赛体系隐含着许多矛盾。对战败国的掠夺,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分赃不均,加剧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深化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帝国主义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对二三十年代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凡尔赛体系这个知识网络的学习,既深化了基础知识,又加强了知识结构化的效果。历史知识整体性的学习是系统的,有条理的,有重点的学习,既便于知识的储存,又便于知识的提取,能够有效地保证历史学习的质量,提高历史学习效果。同时,把握结构,梳理线索,提取系统知识要点,归纳历史认识的过程,也是对课本内容进行理解、分析、归纳和综合概括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有利于把能力培养落到实处。而且这种方法在高考的复习中应该多多使用。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变化,推陈出新的命题形式。
最后,应该将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与历史学习联系起来,培养史论结合的能力。
我们所学习历史,是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系叙述、编排的。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为指导,用这种方法揭示历史的本质,认识历史的基本过程,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是应对高考命题所要求的思维能力的基本前提,也是高中历史学习能力的最高要求。中学历史教材对历史的认识贯穿了辩证法的、历史的、唯物的观点,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诸如人类社会不断向前进步;人类社会在矛盾中前进,矛盾形成历史运动;历史上的发展是渐进与飞跃的统一,是前进性与曲折性,上升性和回复性的统一,呈螺旋式上升运动;一切历史发展都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必然性处于支配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只能顺应而不能改变历史发展趋势,更不能主宰历史。上述基本观点在历史教材中虽无直接表述,但却渗透在具体的历史事件的叙述和分析中,学习中应该用心去认识和掌握。如以英法资产阶级革命为例,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法资本主义的发展;从理论上认识,两国革命实质上是封建社会内部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同旧的封建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必然结果;革命后两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表明革命后建立的新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又如,有人说:“如果没有韦石之变或当时全军北伐,太平天国革命本可成功。如果光绪皇帝是实权皇帝,戊戌变法未尝不可取得成功。”。这些观点之所以错误,是因为它只看到历史的偶然性而忽视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仅看到现象而未能抓住本质。片面夸大了历史人物的个人历史作用;只有把必然性与偶然性,现象与本质结合起来,才能抓住历史事物的本质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真实面目,农民阶级由于自身的小生产者的局限性,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习惯于这种分析模式,才能达到考纲所要求的史与论有机结合,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些考试复习当中的方法与策略。首先应该明确知识框架,从整体上把握课本体系和学习要求。高中历史课本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目录和大事年表。目录是各章节知识的总纲,大事年表是课本内容最简明的大事记,这是课本的总体知识框架,需要从宏观上把握。②每章开头的“引言”。“引言”主要说明本章内容所处时期的国内外形势,以及本章内容的特点。③正文内容(大字)和阅读内容(小字)。正文部分是课文的主体,是考试命题的依据,属于必须掌握的内容。阅读部分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或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或是正文上下段内容的过渡,或是正文的展开性叙述等等。④原始资料。可以联系课文内容加以分析,是培养思维能力,进行材料分析训练的良好素材。⑤表格、图画。要弄清其与正文的关系,安排这图表的用意和作用等。⑥思考题和练习题。思考题是高层次的练习,练习题是基本的作业。⑦学术争鸣。旨在提高思辨能力,要能大胆质疑,养成求知的好习惯。
其次,学会学习历史的一般性方法。比如学习历史事件,一般可分成背景(原因)、经过(措施)、结果(影响、评价)三个方面进行。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述要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考虑主观动机、客观效果,并以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些重要观点,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设、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等基本原理,要求学生逐步运用这些理论观点分析说明历史现象,以提高史学素质等等。
再次,要学会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比如:质疑学习法、循环学习法、“点线面”学习法、相关学习法、同类项合并学习法等。以质疑学习法为例,它包括质疑、思疑、解疑三个环节。通过提出疑问,创设问题的情境,可以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仅能获得书本上现有的知识,还能探索到许多新知识,发现新问题,从而极大地提高思维能力。
最后,掌握一定的专项学法指导对考试复习也是大有裨益的。比如:“怎样记忆历史年代”,一般可采用谐音法、联想法等方法。以谐音为例,要求①先变音。把难记的年代以发音相同或相似的文字、语言代替它。②把变音后的内容人为地联系起来。如:马克思诞辰是1818年5月5日,可以记作:“马克思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本主义呜呜叫”,等等。
另外,在学习,复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十分关键的。学习能力是由多方面要素构成的一种较为复杂的特殊才能,只有经过有意识的、持之以恒的刻苦努力逐步形成习惯,而后才能培养起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以“历史学习常规”规范学习过程。“历史学习常规”包括①预习:浏览课本,了解大意,记下疑点。②上课:全神贯注,边听边记,积极思考,主动答问。③复习:及时复习,时常回忆,归纳重点,消除疑点。④作业:独立完成,注重思路,规范格式,及时订正。⑤考试:考前系统复习,突出重点;考中仔细审题,讲求速度;考后分析失误,弥补不足。
2.要在学习历史课本时应养成:①“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边看书,边用笔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学习写读书笔记。圈点的过程,就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②“心眼口”三到的习惯。学习时做到心想、眼看、口念,加上前面的手画(写),既有助于发挥多种器官并用的作用,又有利于集中精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自学质量。③善于自我提问的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即使想错了也大有益处。④“不耻下问”的习惯。中国学生的通病在于不会提问。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提不出问题,一是羞于提问。有了问题,自己解决不了,又死要面子,不肯问人家,这样问题越积越多,学习就会陷入被动局面。
学习习惯属于非智力因素范围,它同意志、兴趣、情绪及学习的刻苦程度、学习方法等均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历史学习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进一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保证。以上就是我对历史学习的一点粗浅的看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