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报第一志愿时,考生首先要给自己进行正确定位。如果是考前报志愿或考后估分报志愿,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学习情况和高三阶段模拟考试的排名情况、考生所在学校在区县和全市所处的位置以及所在学校各层次学生近年来在高考各批次录取的比例等因素来评估自己的高考成绩,并结合自己的发展趋势,实事求是地确定自己所处的相对位置。然后,结合《招生计划》《统计资料》《章程汇编》等提供的相关信息,确定自己大致可以报考哪一批次、哪一类院校和专业。如果是出分报志愿,给自己定位就比较简单,这可以在本省或本区高考分数线划定后确定。
近年来,一些考生尽管其考试成绩已经超过了所报院校的同批分数线,但未能达到所报考招生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从而失去了升入理想大学求学的愿望。绝大多数是由于自身定位不准所致。
(2)确定欲报院校的相对位置。
确定欲报院校的相对位置的依据是《统计资料》,现在各省区每年都会给考生发放各个院校近三年来在本省区各批次调档控制线及大学调档线的统计资料。用学校的调档线与省级招办划定的同年同批次控制线进行比较,看某大学高出控制线分数的高低,给大学做出相应的定位。需要注意的是,在二批本科院校中,每年都有部分院校的提档线要高于一批本科控制线,这一点,考生要给予足够重视。
(3)将自己的分数与欲报院校分数作比较欲报院校的分数,不论是提档分数,还是录取分数,都要算出三年的平均分数。
然后用自己的分数与欲报院校的平均分数相比较。如果自己的分数与欲报院校的平均分数相同,或者高出欲报院校的平均分数,那么把该校当作第一志愿填报基本上就有把握。
3.梯度志愿须注意“大小年”现象
所谓“大小年”现象,指的是某所高校在某一年招生时报考人数特别多,录取分数线也水涨船高,这一年就是该校的“大年”。而“小年”则正好相反,由于报考人数少,录取分数线也相对回落。一般来说,“大年”“小年”是相隔一年或两年交替出现的。因为如果前一年某校或某专业分数特别高,次年报考的考生会担心不能被录取而纷纷改报其他学校或专业,从而导致该校或专业报考人数减少,录取分数线降低。而后一年的考生看到这一年该校或者专业的录取分数低,则纷纷报考该校或该专业,录取分数线自然又会升高,以此循环往复。因此,考生在填报志愿参考院校或者专业往年录取分数线时,要分析高校录取中隐藏的“大小年”现象,如能正确把握,有时会给自己的志愿增加成功的砝码。
“大小年”现象在实行平行志愿填报方式的省份基本上已经消失。而对于实行梯度志愿填报方式的省份考生而言,填报志愿时不仅要分析热门院校或者专业往年在其所在地的录取情况,同时要关注所填报的院校是否出现过“大小年”现象。综合各种因素考虑后,再决定填报哪所院校。
真相85如何填报第二志愿
案例播报
考生小周,考后估计成绩在650分左右。她想在本科一批第一志愿报考北京大学,从北京大学连续三年在本省的录取分数来看,最低提档线都在650分以上。如果自己的高考成绩能跨过650分这道关,被北大录取的希望就很大。根据自己估计的成绩,她认为自己还是有机会上北大的。但是为了防止第一志愿落选而下滑到其他批次,她第二志愿报考了中山大学,因为该大学历年来有接受高分第二志愿的传统。
成绩揭晓后,小周总分为652分,比自己估计的分数还高出2分。但这一年由于试题较为容易,本省一本控制线的分数也上涨了25分。录取时,北京大学文科在该省的录取线为660分,所以小周无缘北京大学。而第二志愿的中山大学文科在该省的调档线为613分,小周成绩高出了该校在本省调档线39分,所以其档案投到了中山大学,顺利被第一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录取。
案例点评
在梯度志愿中,第一志愿固然十分重要,但并不意味着第二志愿及后续志愿就可以轻视和马虎。因为各批次第一志愿的录取率都不可能达到100%,即使是一批本科院校,每年也有部分院校20%以上的名额是在第二志愿及后续志愿中录取的,更何况其他批次的院校呢?
第二志愿是考生在每个录取批次中填在第二位的学校志愿,往往也是考生退而求其次的较为满意的学校志愿。当第一志愿不能如愿时,考生一般都寄希望于第二志愿能够实现。第二志愿如果填报巧妙,可以使考生的命运“起死回生”,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另外,有些院校虽然在第一志愿就可以完成招生计划,但为了揽到高分考生,每年会预留出少量名额,专门招收高分落选的第二志愿考生。
这个案例中所谈“第二志愿”是针对“院校”来说的。案例中的考生小周报考北京大学有一定实力,但没有十分把握。不报北大不甘心,报了又怕一落到底。在这种情况下,他注意到了中山大学对第二志愿考生的规定:“录取非第一志愿考生时设置院校级差分,每一级差为30分”,况且该校很乐意接受第一志愿报考北大清华的落选考生。于是,小周便把中山大学作为第二志愿,最后果然被该校顺利“接住”。中山大学的名气虽然不能与北京大学相提并论,但该校既是“211工程”高校,又是“985工程”高校,在我国也属于一流院校了。该考生被中山大学录取,而且学的是自己较满意的专业,所以并不吃亏。
吕老师提醒
1.填报第二志愿需避开热门院校
考生在选报第二志愿时应注意,名牌、热门或一流院校一般不能做第二志愿选报。这些院校生源丰富,不但第一志愿可以完成招生计划,而且录取分数一般都较高。这些院校不存在录取第二志愿考生的可能。即使个别学校遇到“小年”,录取的第二志愿分数要求也很高。所以,第二志愿报考这些院校基本上都变成了无效志愿,还浪费了选报其他院校的一个名额。
2.与第一志愿拉开档次
为确保被录取的概率,要选报录取分数低的院校作为第二志愿,这应该是对选报第二志愿的基本认识。可是有的考生往往忽略这一点,出于希望能上理想学校的愿望,不是选报与第一志愿院校录取分数大致相当的院校,就是选报的院校越到后边越好,也就是录取分数越后边越高。这样,第二志愿被录取的可能性就几乎没有了。
院校录取的第二志愿分数,普遍都会高于第一志愿的最低分。反过来说,考生选报的第二志愿要想成为有效志愿,能够被所选院校录取,自己的分数就应该高于所选报院校录取第一志愿的平均分。所以,考生在填报第二志愿时一定要与第一志愿所填报的学校分数拉开档次。
3.录取第二志愿的院校有哪些
各批次院校都有第一志愿生源历来不足,必录第二志愿的情况。它主要包括以下七类:
(1)“冷门”的专业类院校。如农林、石油、地矿等行业院校。
(2)与考生所在地距离远的非名牌院校。如近年来合并、升格、更名的院校。
(3)在本省投放招生计划少的院校。因有些考生认为不够档次,避而不报。
(4)地处中小城市的二本、三本院校。
(5)遇到“小年”的院校。由于考生看到上年报考人数过多,录取分数线太高,不敢选报。
(6)首次在当地参加录取的院校。因为考生没有往年的参照资料,心中无数,不敢填报,结果第一志愿没录满。
(7)一个学校两个批次录取的院校。考生出于对学校档次的疑惑,放弃选报。
4.各高校对待第二志愿的态度
教育部规定各高校不得拒收第二志愿,但是在一本院校里,有些院校在录取第二志愿考生时,则要考生付出一定的“代价”。这种“代价”主要表现在:招生院校在招生过程中设置了如20分或30分甚至更高分值的志愿级差。比如考生张某以高考580分第一志愿报考A大学,考生李某以590分第二志愿也报考了A大学。当第一志愿报考该校的考生数不足计划数时,A大学愿意录取非第一志愿考生,但必须减去该校的志愿级差。如果该校设置的志愿级差为30分,考生张某、李某最后分别按580分、560分进行排队,再进行录取。
选填第二志愿要遵循以下原则:要与第一志愿拉开梯度;要填报有招收第二志愿考生历史的院校;最好填报本省的高校或分数级差小的高校;专业应选择服从调剂。
各高校对待第二志愿的态度,一般有以下六种情况。
(1)“第一志愿录不满时,录取第二志愿考生”:这类学校,如果是名牌院校,一般在一志愿都会录满,个别年份有录不满的,只能算偶然现象。所以,尽量不要把这类院校选作第二志愿。
(2)“在第一志愿录不满时,可以招收第二志愿考生,但是分数不低于学校平均录取分”:这类学校很少有第一志愿招不满的时候。即使百年不遇有这么一次,分数也是绝对够高。所以,不是对分数有相当的把握,也不能把这类院校考虑为第二志愿。
(3)“不预留第二志愿计划,但接受第二志愿考生”:这类学校可以考虑填报第二志愿,但要再咨询一下是否有分数级差等问题。
(4)“预留××%计划,要求高于第一志愿平均分××分”:这类学校愿意招第二志愿考生,但填报时要知道该校往年第一志愿平均分大概是多少。
(5)“预留××%计划,要求高于一本线××分”:这类学校的意思很明确,非常愿意招第二志愿的高分考生,只要你的分数够了,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填报。
(6)“预留××%计划,从高分到低分顺序录取”:这类学校很宽容,多数考生都可以填报第二志愿,但也很容易形成“扎堆”现象,最后录取时,第二志愿的分数远远高于第一志愿的分数。
真相86能利用“大小年”填报志愿吗
案例播报
虽然没上一本的分数线,但这个分数还是能让小韩在二本院校中选择一所不错的学校和专业的。对数字特别敏感的她一直想选择经济类的专业,于是在二本志愿中填报了南京财经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三所学校。小韩的“小算盘”打得可精明了,这三所学校去年的分数都很高,按照高校录取分数线“大小年”的说法,今年的分数肯定高不到哪里去。
然而投档揭晓后,小韩却大吃一惊,这三个学校今年都“再接再厉”,分数与去年几乎持平,个个都高高在上,结果小韩填报的三个志愿全部落空。
案例点评
对于个别高校来说,如果头一年考生扎堆报考,录取分数线必然“水涨船高”,也就是所谓的“大年”。而到了第二年,考生因这些高校前一年的录取分数望而却步,于是,这些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又会大幅降低,也就是所谓的“小年”。这种现象周而复始,于是就产生了高考招生中的“大小年”现象。
虽然大小年现象对高校招生来说是很常见的事情,但具体到每一所高校来说,却是个小概率事件,考生如果把自己的前途寄托在小概率事件上,那风险是显而易见的。高考填报志愿应该基于自己的实力和爱好进行,每所学校每年的录取平均分以及正常年份的录取分数线,才是最有价值的参考数据。在确定学校时要给自己留有余地,也就是自己的分数只有达到学校每一年的平均分时,你所填报的学校以及专业才能最大可能得到保证。
吕老师提醒
1.“大小年”现象有规律可循吗
“大小年”现象并不是今年“大年”,明年就一定是“小年”。除了“一大一小”,还易出现“两大一小”的现象,但这并非高校“大小年现象”的定律。推断一所高校的“大小年”走势,不仅与往年的分数有关,同时也与该校当年招生计划投放量、招生宣传,以及考生的志愿填报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紧密相连。
2.哪些学校容易出现“大小年”现象
二本、三本批次的高校由于多为地方院校,在本地招生人数较多,生源稳定,一般不容易出现“大小年”现象。出现“大小年”现象的高校多为一本里的名牌高校,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等,这些学校在全国各地的不同年份都不同程度地遭遇过“大小年”现象。而北大、清华由于是顶尖级高校,生源有保证,则不太会出现“大小年”现象。
3.利用“大小年”填报志愿可取吗
利用“大小年”走势报志愿,带有投机心理,对于那些看准了“小年”报考的考生来说,往往会因为分数不高,虽然幸运地考入了心仪的高校,却也只能选择相对较冷的专业,可以说是有一得必有一失。
尤其要提醒考生的是,近两年,随着平行志愿的推广和普及,“大小年”的现象已经逐步弱化。如果考生仍迷信于“大小年”现象,则无异于自取其祸。
真相87如何利用大学排行榜填志愿
案例播报
高考后,王伟确定自己要学心理学专业,而且对成都一所知名院校“心仪已久”。他通过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到,这所高校在四川省大学排行榜中排名前列,在全国大学排行榜中也在前100名之列。名气这么大的学校,心理学专业应该也不错!
于是,王伟毫不犹豫地在第一志愿栏上填报了该校。入校后,他才发现,虽然这所大学知名度很高,但是心理学专业新开设不久,并不是该校的强势专业,甚至连硕士点也没有。专业课老师也都是“80后”,教学水平实在不敢恭维,基本上就是照本宣科。“我被排行榜害惨了!”王伟在网上这样留言。
案例点评
大学排行榜,是目前世界各国广泛存在的针对各类高等教育院校的排名,是对高校办学水平的一种反映,带有相互之间的比较性质。大学排行榜的考查范围可以是全球、全国,或者某一区域。大学排行榜对于扩大各国各地院校知名度、提升文化教育水平具有一定的意义。
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估”后,我国的有关机构就开始了对国内大学的排名。目前,共有17个单位发布了30多个中国大学排行榜。
案例中的王伟只看到了学校的排名,而忽略了专业的实力。如果把学校和专业比作衣服的话,学校的牌子是件大衣,漂亮不漂亮,外人一望而知;专业则像内衣或小棉袄,舒服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考生如果非要参考大学排名的话,专业的排名可能更实惠些。
吕老师提醒
1.“大学排名”是民间行为
每年高考前后,“最新中国大学排名”“某某年度中国大学排行榜”“某某年中国大学综合实力100强”等名目繁多的排行榜便会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有些考生和家长正是通过这些排名,认定谁是“名校”的。
可是你知道吗?这些名目繁多的“大学排行榜”,几乎都是民间行为,没有一家是官方性质。国家教育部官员曾明确表态:“教育部现在不会排,将来也不会排。”
2.如何利用“大学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