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守护家园
14599800000020

第20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国力

王 淼*

从“端午节”由韩国人“申遗”成功到皮影戏成为印尼人的文化遗产,国人不断受到强烈的刺激,眼下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情和意识也不断高涨。但是有些问题日益凸显,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传统与现代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形态上肯定还将发生冲突,这才是国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重点课题。

我们的祖国素以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著称于世,我们的祖先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了绚丽多彩的文化,我们为之骄傲和自豪。当今中国经济建设的前景一片大好,正以令世界震惊的速度迅速崛起,“再现汉唐盛世”,成为中国人的流行语。许多人期待强大的中国也会使中华文化成为强势文化,但是,到了今天,在炎黄子孙手中,传承了5000年的中华文化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有人呼吁,中华文化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的崛起与强大,对中华传统文化来说,到底是机遇还是危机?如何让正在消失却又无比珍贵的文化遗产永远保存下去,如何增强中国在世界竞争中的软实力?下面我就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增进文化国力方面的意义,谈五点认识。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民族生命力

1.从历史文化上看,中华文化5000年源远流长。中国的悠久历史,让国人引以为自豪,考古学家还在竭尽全力地把中国历史、中华文化起源的时间往前推,并不断有惊喜发现。浙江从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到6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到8000年前的萧山跨湖桥文化,再到最近发现的浦江上山文化,浙江有人类存在的历史,已推移到1万年前。据称,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几千年的文明都已灭亡和萎缩了。只有中国从登上历史舞台那天起,就没有停滞过。中国历史上,不断遭到外族的侵扰,尤其是新中国建立前的100年,帝国主义尤其是日本的侵略,使中国面临亡国灭族的危险,但是中国依然站立起来,中华文化抵抗住了各种外来文化的侵略。在辉煌的中华文化面前,敌对文化为高山仰止,被同化、被击败。由此可见,5000年的中华文化根深叶茂,能够抵挡得住任何苦难和危机。

胡锦涛2006年4月21日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中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5000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文化的悠久、丰厚、灵性,在世界文化中是无与伦比的。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和文化认同,是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并逐渐提炼、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它产生于民间,生长在民间,繁荣于民间,它是草根文化,是乡土艺术,是百姓的文化、生活的文化,它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它形式多样,五彩缤纷,生动活泼,它传递着祖先丰富的文化信息,以鲜明的风格和独特的价值,为中华民族文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集中体现。

2.从现实状况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生存危机。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传统文化面临的冲击越来越严重。一方面,是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学技术,发达的文化传播媒介,通过引导世界文化的潮流,急剧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文化表现形式的要求呈现出多样化,而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固有的形式甚至一些特征与日益变化的对文化的要求不相适应,特别是保护意识的弱化,导致历史遗产、老街古巷、秦砖汉瓦在现代化的口号下日渐消隐、土崩瓦解,使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大批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代表着中华文化创造水平的民间作品和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的实物资料,继续以各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流往海外,严重影响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发展。于是在今天,逐渐成为强势国家的中国,原先强势的民族民间文化其地位已变得极为脆弱。面对全球化浪潮,面对扑面而来的现代化,不少专家不禁要担心,中国人传承了5000年的传统文化又在哪里,中国文化是否面临着消亡的危机,面临断子绝孙、无以维系的危机?有识之士呼吁,中华文化,乃至整个文化土壤,正在迅速地贫瘠化、单质化、板结化和沙漠化。

面对5000年文化即将消失的危机,作为炎黄子孙,龙的子孙,我们有责任保护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化。拥有时不懂得珍惜,等到失去的时候才追悔莫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如果消亡,如果后继乏人,如果不及时抢救、保护,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就会失传和流失。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了中华民族活的文化传统,遗憾的是许多年来人们从来不这样思考,或者这样思考了,也不会给民族民间文化以应有的位置。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大多数种类都具有草根特性,注定其生命力无比坚韧。可是,再坚韧的生命,也当不得数十年甚至一个世纪的冷落,如果在冷落之外又来了新的强势力量的冲击,那么这些以口头和身授方式相传的绝对弱势文化一旦遭遇传承人断代,就只能步《广陵散》后尘,成为空谷绝响。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峻局面,也对当代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能不能上不负祖先,下无愧于子孙,文明的传承能不能不在当代人的手中断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我们当代人的历史责任何在?

3.从政府保障措施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回归中重焕生机。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先后下发文件,强调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格提高,力度加大。国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现了对中华文化整体性和历史连续性的认识,体现了对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的高度重视和战略思考,这是历史的使命,也是历史的必然。国务院即将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列入名录之后,如果不落实保护措施,名录中的项目还是有可能失传,所以对于地方政府尤其是文化主管部门来说,列入名录意味着加重了责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对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可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团体)进行传习活动。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并强调要“研究探索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的方式。在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区、乡村,开展创建民间传统文化之乡的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其保护主体就是人本身,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就是保护人。同时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在民间,永远扎根于民间这块沃土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活在民间才有生命力,只有在回归中才能重焕生机,要让更多的群众了解、熟悉和喜爱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文化是每一个人的事,在这个传统文化已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年代,我们不仅需要有文化良知,更需要更多的人把这种文化良知落实到行动上来。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关心和爱惜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财富,我们民族独特的审美、独特的气质、独特的传统才能传承下去,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们的国家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保持自己的位置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人民创造力

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力活的见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下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其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它强调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条件,一方面是各个群体和团体通过代代相传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传统,获得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另一方面随着其所处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促进了文化多样化和人类创造力。前两届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评审委员会主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指出:“关于人类存在和起源的创造性丰富多彩,绚烂多姿,无穷无尽。”文化部长孙家正指出,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代祖先的创造,也是祖先内心情感的天然表达,具有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并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发展。

2006年元宵节,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充分展示了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充分展示了各省(市、区)光辉灿烂的民间文化艺术。参展项目题材广泛,品种繁多,蔚为壮观,体现了地方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参展作品精妙绝伦,凝聚着民间艺术家的高超智慧和不竭的创造力;参展作品既有传承千年的传统力作,又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新之佳作。这些展品以和美的民俗符号,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特别的个性、精湛的工艺、强烈的美感、浓郁的地域特色,共同组成了五彩缤纷的民间工艺精品大观,吸引了各界群众踊跃参观。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所有的非物质遗产都需要好好保存。

民间文化和正统的儒家文化或者典范的艺术形式有着不同的地方,民间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更充满了人民性和群众性,它通过绘画、雕塑、剪纸、杂耍、建筑、戏剧等一系列形式表现出来,展现出对生活、理想、社会的热爱和美的追求。民间文化是中国历史传统长期发展形成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风情和民族心理特征。它对于我们整个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打造独特的中华文化符号。最近文化部发文对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作了部署,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即将公布结果,并将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试点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也是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我们要在抓好这项基础性工作的同时,着力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传承,着力打造和世界各地不同的、在国际上独特的中华文化符号。

我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不间断文明史的古国,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举世闻名的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的文明瑰宝。从2001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宣布了90件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的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蒙古族传统长调民歌(中国和蒙古国)都在其中。即将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应该说都具有杰出的价值,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典型意义。比如文房四宝,不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巨大的、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而且在我国现代社会建设中仍具有十分重要和无可替代的作用。由众多匠师世代传承的文房四宝及其制作技艺,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珍贵的科技基因,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和中国人智慧与创造力的活的见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近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协调文房四宝申报“世遗”工作,如果此项目“申遗”成功,对维护文房四宝的发明权、制作技艺的传承弘扬,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文化事业的发展,都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申遗”,是对传统文化的肯定与延续,但“申遗”千万不要仅仅成为一种应景之举,“申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

3.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不仅仅是在高科技方面,我们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同样存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我们不能再等到别人抢的时候才着急了。尽管今年的端午节与往年有些迥异,端午节等民族传统节日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名单,却仍容易让人联想到韩国成功将“端午祭”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带给中国人的遗憾。韩国在已成功将类同于中国端午节的“端午祭”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又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中国的中药不仅是药物,也是一种文化,如果我们不重视,也许又被韩国抢先了。我国的川剧变脸、安徽宣纸技艺已为日本人所窃取;我国著名工艺品中的景泰蓝,也是文化保护上的一个教训,据说如今日本的景泰蓝出口占了国际市场的80%以上。我们的文化保护意识为什么总是比别人慢一拍?为什么只有当别人“捷足先登”的时候才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珍贵呢?

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在于推陈出新。纵览古今,放眼环球,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传之久远。京剧的演变和发展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越剧也是如此,推陈出新,是越剧秉持不变的艺术情怀。在中国近现代众多地方戏曲剧种中,越剧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剧种,但是,它善于吸收新事物、新观念、新思想,广泛吸取各种艺术门类的成功经验和艺术营养,兼容并蓄,为己所用,形成了与时俱进、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成为我国戏剧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今年是越剧百年,百岁越剧将迎来庆祝高潮,百岁越剧给我们以启迪:创新意味着永恒,坚守昭示着一切。从民俗来说,有传统民俗和新民俗之分,传统民俗构建了一个丰富性的基础,但目前传统民俗已经破坏得差不多了,我们面临着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尽可能地恢复传统民俗,尤其是传统民俗的精华部分,来保持传统文化的丰富性,使民族民间几千年源远流长的精华得以弘扬。另外一类为新民俗,新民俗反映了传统和现代的结合,生产方式变了,生活方式也改变了,许多新民俗自然而然就创造出来了。这些新民俗一般都是有历史传承,然后结合现在农村的实际需求,吸取先进的文化和文明风尚,不断更新。民族民间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可以变化,可以创造的,这种积极创新,促使保护对象得以应时而变,去芜存菁,吐故纳新,生生不息。唯有如此,民族民间文化才能更加枝繁叶茂,才能产生持续不断的吸引力,中国传统文化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民族凝聚力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传承着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

1.尊祖崇祖、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和中华儿女的美德。伏羲、女娲、炎帝、黄帝、大禹,无论是真有其人其事,还是纯粹的传说,都寄寓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民族情感和对其所开创的功德的尊崇。黄帝陵等祭典入选国家级名录,体现了国家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视,体现了民心所向。近年来,各相关地区纷纷举办相应的祭典、祭祀活动,不断发掘整理,丰富完善和保护宣传好这一重要的民族遗产,以血缘与地缘为依托,凝聚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如黄帝陵祭典、炎帝陵祭典,已成为炎黄子孙寻找民族认同,企盼国家统一,抒发爱国情感的重要方式。

2.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民族心理的共同传承。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文化是它的根本,而节日正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特别讲究全民同乐,注重家庭团圆,洋溢着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这既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体现,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身份识别的象征之一,也是中华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主要形式。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和情感纽带。有学者提出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三个传统节日像春节、十一、五一、元旦一样纳入到国家的法定假日中,这一建议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形成温馨和谐的社会环境,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具有积极的意义。由于对传统文化意识上的淡漠,我们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传统节日,变成了“吃的文化”了。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如今,满足了温饱需求的中国人,传统节日的吸引力似乎一下子失去了以往的魅力。传统节日普遍被边缘化,即使唯一留下来的春节,与西方人庆祝圣诞节的丰富隆重相比,我们的春节除了年夜饭,除了电视屏幕上的联欢晚会,有些城市连充满喜庆和驱邪功能的鞭炮也被禁止。恢复传统节日就是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何况这样的文化传统中有值得我们传承的精髓。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端午节而言,就昭示了这种意义,端午节所散发出的浓郁人文色彩和内涵,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戴荷包等等,不仅是一种热闹、喜庆和实用,而且是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最佳方式。在屈原的思想和精神中,有我们今天一直缺失和遗忘的东西。恢复传统节日,能使我们找回和重温失落的传统精神的精华。

3.民族精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内涵是一种民族情感,是通过艺术、技艺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因此,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挖掘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培育鲜明的文化个性,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历史文脉和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也是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的目的所在。我国传统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大多蕴含着健康的价值取向,听听《西施传说》、《徐福传说》,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许多民间戏剧、民间曲艺承载着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梅兰芳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中国那段时期,他编演了《木兰从军》、《抗金兵》和《生死恨》等爱国剧目,激励人们抗敌救国的斗志;民间龙舞、鼓乐舞蹈寓意着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和奋进精神,等等。我们经常号召要热爱祖国,热爱民族,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了解我们国家的民族民间文化。民族民间文化是我们产生这些意识和观念的宝库。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社会生产力

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当前的国际竞争表现在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经济发展中的工业、农业、第三产业都在进行着激烈的竞争,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的重要标志。民间艺术商业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体现。以浙江为例,青田石雕历经沉浮,终以文化力的张扬而得以重新崛起。如今的青田石雕业,正迈入从业人员最多、产业规模最大、产销量最高、精品最丰富的黄金时期。青田县通过一系列组合推动石雕产业向集约化发展:青田石雕原产地证明商标推广和使用、专业工艺品市场、石雕工业园区和石雕博物馆相继建成,石雕文化这一文化资源已经转化为该县的经济支柱,据统计,目前青田石雕年产值4.2亿元,从业人员超过3万。在今天的东阳,从事木雕生产的企业有140余家,家庭作坊2000余家,光木雕从业人员就有2万余人,年产值20多个亿。木雕已经成为东阳市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嵊州的民间职业剧团已有100余个,全年演出超过1.5万场次,总收入达到1500多万元。嵊州还千方百计做足越剧产业的延伸文章,目前,嵊州越剧的演员培训业、演出中介业、戏剧服装业、道具制造业等相关产业已初具规模。据说唱绍兴莲花落的演员,出场费都能上万,还可以开上奔驰车,绍兴艺校2006年新开设的“曲艺表演”班成为了热门。民间文化有着比较广阔的市场前景,要让民间文化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特别是对于有着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但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民间文化遗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将成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提升旅游业内涵的重要途径。民间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可以说颇为密切。民间文化在当代旅游业当中越来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为旅游业提供了一个积极的发展空间,民间文化也可以借助旅游业的拓展做大文章。如在自然景区、景点内进行民族民间文化展示,赋予旅游景区文化的内涵和风韵。杭州宋城成为杭州的旅游亮点,大型歌舞《宋城千古情》是反映杭州历史文化的景区舞台演出,深受游客欢迎,全年上演700余场,平均每天上演2场以上;宋城加强市井表演和民俗演出,皮影戏、木偶戏、魔术、杂耍、高跷、抬阁、戏曲等粉墨登场,庙会、火把节、泼水节等民俗活动依次举办。宋城被旅游行业人士誉为杭州的民俗文化园。杭州东方文化园开展文化遗产休闲体验之旅活动,2006年首先开辟昆曲体验之旅,通过对昆曲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在园区内以物品道具的陈列、影视多媒体等手段,展现昆曲的发展、昆曲的名家、昆曲的代表曲目等。观众可以看到、感受到,甚至直接体验到古老、神秘的昆曲的化妆、造型、服装等。另一方面,如以民族文化村为依托,对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乡村文化资源加以发掘利用,使民族文化不离开本土生存环境。这方面,云南、贵州、广西等省份已有成功的经验。旅游业的发展应是多向的,它不仅以经济为目标,也要以弘扬传统文化为目标,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同时也要承担起继承和光大民间文化的责任和社会使命。当然,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不能以破坏文化遗产和民间文化为代价,而应该是建立在保护基础上的旅游开发,在保护的同时,让民间文化发挥其价值。

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源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最大体现莫过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现代许多思想,包括所谓的创新思想,都在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早已萌芽了。只要充分地关注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就能从中发现宝藏,这些宝藏或许不是现实的,但是给我们的启示足以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它们或在视觉上和精神上满足群众的文化审美需求,或在潜意识中形成“仁、义、礼、智、信”等基本价值和追求,或被概括为一个社区的文化精神,或提升一个地区的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或拓宽和丰富人们的想象空间和表现空间,激励着人们团结一致,奋发向上,开拓进取。这是一笔无形的财富。我国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如何利用5000年的文化遗产来为我们的经济建设增添动力,这与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国家影响力

1.要从争取话语权这个意义上重视对外文化传播。主权国家的综合国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指的是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一个国家走向世界,这不仅仅是在经济上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还应让文化推陈出新,在输出文化上下大功夫,让人家接受你这一文化。随着中国经济日渐崛起的步伐,中国也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因此,与之相配套文化的影响力也亟待拓展。可是西方文化的侵蚀随处可见,我们的文化交流呢?不可否认在美国薯片、芯片、大片这“三片”齐下的文化战略的夹击下,我们的文化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处于基本失声状态,中国有句话叫做来而不往而非礼也,礼尚往来讲究的就是往来,我们要从争夺话语权这个意义上来看文化,向西方展示真实的中国。假如我国的文化依然在世界上软弱无力的话,终究会影响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在前不久的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赵启正(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指出,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文化发源地,中国不能只出口电视机,而不出口电视机播放的内容,不能仅满足于成为硬件加工厂。他呼吁,要振兴中国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并对世界文化作出较大的贡献。只有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定的份额,才能成为文化大国。只有先成为文化大国,才可能成为世界强国。从某种意义上说,谁开始喜欢你的文化,你就开始拥有了谁。赵启正并进一步指出,要把振兴文化提到文化安全的高度,有了文化安全,才能谈到价值观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

2.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联系世界的桥梁。“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性。”越是在全球化的时代,文化的走向越趋向本土化,民族性比较强的文化艺术越能被世界所接受,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比如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和酒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在国际社会中展示自己;再比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和绘画,艺术巨匠们创造的辉煌,理想主义与个性化的结合,其人文主义思想,对欧洲、西方以致对整个世界艺术的发展,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文化影响力的主要资源。近年来,我国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在西方国家(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开展“中国文化年”活动,已取得初步成效,各地也纷纷开展国际友城文化交流活动,一批具有优秀传统的文化艺术承担起文化使者的使命,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和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从而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和感召力。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开展成功的文化外交,将形成我们自己的软实力体系,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

3.运用现代传媒扩大辐射影响。当前,报刊多如牛毛,电视走进千家万户,互联网铺天盖地,现代传媒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西方国家文化产业强烈冲击带来的“西化”浪潮,令不少国家和地区面临文化殖民的威胁。近两年来,世界舞台上“汉风”再起,我们要珍惜这一历史机遇。邻国所创造的韩剧神话,不得不让我们想起很多,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大长今》一剧受到观众的普遍欢迎,其中重要方面在于剧中积淀了丰厚的汉文化,剧中的礼仪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医学文化、官制文化、诗词、汉字、书法等均来源于汉文化或继承于汉文化,而且许多故事情节也是围绕汉文化展开结构的。《大长今》等韩剧的成功,一定意义上实现了韩国文化产业的战略目的,部分达到了他们金融危机后文化立国的目标。审时度势,如何运用现代传媒、运用全新的影视艺术等传播中国本土文化,如何在5000年文明的深厚积淀中创造出风行世界的文化产品,是我们面临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命题。我省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系列电影创作计划,《皮影王》、《十里红妆》、《鼓舞天下》、《蓝印花布包裹的纯真年代》、《情系龙泉剑》、《李渔的戏班》等10部影片,将由浙江本土电影公司在浙江投资开拍,既是宣传浙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宣传古老的中国,多彩的中国,现代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民族印记,表现了典型的中国情怀,表达了强烈的民族精神。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是提升我国文化国力的重要手段,是为了实现中国文化的使命,是我们肩负的历史责任。

《礼记·中庸》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中国要振兴文化,必须认真制定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中国的文化事业要发展,文化战略必须先建立起来。要把振兴文化提到文化安全的高度,有了文化安全,才能谈到价值观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数千载,历尽艰难坎坷,却依然茁壮挺拔,就因为在每一次紧要的历史关头,前辈先哲们都以超人的勇气、智慧和理性面对危难。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专家学者们应该担负起挽救文化危机的重任。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必先灭其文化。就是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自己的文化,它离灭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因此,一个国家,不仅要有经济、科技、国防实力,更要有文化魅力,以提升我国的文化国力,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