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印度河流域文明失落之谜
14609500000027

第27章 奇异的追寻黑色土着之谜

当白色的雅利安移民如潮水般涌入印度次大陆时,首先映入他们眼帘的,是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黑色的肥沃土地和黑皮肤的原住居民。

在印度次大陆的原住居民也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除了达罗毗荼人之外,这块次大陆上还居住着从非洲迁入的黑色人种,从澳大利亚移入的大洋洲土着等,次大陆北部则生活着蒙古人种。他们都先于雅利安人来到这里,有的互相同已发生了融合。这也是古印度文明的人种特色。在北方,达西亚人在河流上筑起了一道道堤坝,旱季用来引水,涝季则用来排洪,从而使农业生产得到保障。这些巨大的工程令新来的雅利安人感到很不可思议,感到震撼,以至于他们把这些水坝当做拦阻巨能的魔怪,或当作恶能藏身的屏障呢!跟现代文明人一样,达西亚人还用泥砖建盖起高高的城墙、宽敞的房屋,城市中各种行业都很兴旺,人口众多,看起来像一个人间天堂。对于居住在简陋的帐篷及低矮的小棚屋和土屋里的雅利安人来说,这些城市真是他们做梦都没有预料到的美好。

在南方,陶器和铜器已开始使用,气候温暖,雨量丰沛,水稻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物,牛、羊、猪等牲畜逐渐被人们驯化。不过在南方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在阿迪查纳卢尔、普杜科泰和科钦等地发现的巨形石器。这里的居民在亲人去世之后,并不马上进行土葬或是火葬,而是将尸体露天放在一定的地点任其腐烂,然后再把遗骨搜集在一起,放入陶瓮或陶棺之中。也许正是应了我们中国人“天人合一”的人生理想吧!

在挨着耕地或蓄水池的岩石高地上,人们用巨大的立石建成方石阵,有的立石高二公尺左右,有的超过六公尺,通常一个方石阵有十多根立石。而有的石阵不是横竖排列,而是呈斜形,最大的一个斜阵竟多达几百根立石,几乎可以与中国秦始皇的兵马俑阵相比肩了。在石阵旁,人们用大石块修建起地下墓穴,有的墓穴中还有雕刻的石柱,置放着有支腿的石棺,亡灵们就安息在这些精心建造的石头宫殿中。

即便是几千年以后的今天,已进入现代化文明的我们面对着如此巨大的工程,也不能不为古印度原住居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而惊叹不已:他们不仅有着巨大的物质创造能力,他们的精神世界也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呢!

那些与农业、气候、山川河流有关的精灵,在次大陆原住居民的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为了祈盼丰收和平安,土着居民逐渐创造了一整套祭祀礼仪,并且为自己的日常生活规定了一些规则和禁忌。他们对祖先怀着深深的敬意,不仅为他们修建了专门的墓地,而且在祭祀礼仪中也加进了这方面的内容。

南亚次大陆的的范围太广阔,时间的相隔也太久远了,特别是以后这块土地上发生的变化太多,以至于我们根本无法对这一时期的发展全貌作出一个哪怕是大概的描绘。然而,我们还是能真切地感受到那曾经繁荣于这块土地上的原住居民的文化风采。这些黑色皮肤的原住民和他们所生活的黑色土地一样,深厚宽广,内蕴无穷。与那些自视高贵的白皮肤雅利安人相比,他们一点也不落后,一点也不野蛮。相反,他们创造的文明成果水准,超过了那些晚来的游牧民族。黑色是这里富饶的象征。

南亚操达罗毗荼语系诸语言各民族的统称。又称德拉维达人。主要分布在印度、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

属不同人种类型:①欧罗巴人种与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的混合类型,即达罗毗荼人种,包括泰卢固人、泰米尔人、马拉雅兰人以及坎纳拉人等。多信印度教,其中以湿婆派为主,经济、文化均较发达。②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维达类型,包括托达人、科塔人、奥朗人、坎德人、贡德人等。③尼格利陀人种类型,包括伊鲁拉尔人、帕尼安人、卡达尔人等,其经济、文化均较落后,许多人仍以采集和射猎为主要生计,有的依靠掘土棍生产,称为掘棍文化,许多方面都保留着氏族部落结构,其中有些仍处在原始公社后期,生活在深山密林中,保留万物有灵信仰。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各民族,是南亚现存最古老的居民。欧罗巴人种南欧类型的人于公元前4000~前3000年到达印度,与当地人混合形成达罗毗荼人种,一部分滞留在次大陆西北部,保留较多欧罗巴人种的体质特征,成为现存的布拉灰人。欧罗巴人种的人来到后,部分土着被赶到山区林地,习惯上又称前达罗毗荼人。一般认为达罗毗荼人与哈拉巴文明有关。雅利安人来到后,达罗毗荼人被赶到次大陆南部,建立安度罗、潘地亚、朱罗、哲罗等王国,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化。17~18世纪英国殖民者入侵后,将达罗毗荼人切割开来,进行掠夺、压迫,破坏了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印度独立后的1956年根据各民族要求建立泰米尔纳德邦(原马德拉斯邦,以泰米尔人为主)、安得拉邦(以泰卢固人为主)、迈索尔邦(今卡纳塔克邦,以坎纳拉人为主)和喀拉拉邦(以马拉亚兰人为主)。

对其起源,学术界意见不一。一般研究者认为他们是从地中海沿岸或小亚细亚进入印度的,使用达罗毗荼语言的布拉灰人是其滞留部分。但也有人认为他们本来就是印度的土着民族,发源于今泰米尔纳德地区。游牧的雅利安人进入印度,迫使达罗毗荼人南迁或逃往其他地区。目前这些民族的经济文化均较发达。

另有一些较为原始的民族虽在不同程度上受上述民族的影响,而且使用达罗毗荼语言,但主要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中的维达类型(如托达人、科塔人、奥朗人、坎德人及贡德人等)和尼格利陀类型(如马勒尔人、潘尼安人、卡达尔人等)。他们的经济、文化均很落后,许多尚处在母系或父系氏族社会阶段,靠采集和射猎为生,保留万物有灵(见原始宗教)信仰。民族学家有时称他们为“前达罗毗荼人”,认为他们是达罗毗荼种人来到前就生活在印度的土着居民。

达罗毗荼(Dravidian)一词最早是罗伯特.考德威尔在他的达罗毗荼文法比较的书中借用梵文drāvida一词创造的,而drāvida一词是公元7世纪的梵文文献中用来指代南印度的泰米尔语的。

达罗毗荼人由许多民族组成,其中包括:布拉灰人:属于北达罗毗荼分支,主要分布于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库鲁克人:属于北达罗毗荼分支,分布于印度及孟加拉国,是孟加拉国内唯一的达罗毗荼民族。孔德人:分布于印度奥里萨邦和安得拉邦的部落。冈德人:分布于中印度。卡纳达人:属于南达罗毗荼分支,主要分布于卡纳塔克邦和喀拉拉邦北部。科达瓦人:属于南达罗毗荼分支,主要分布于卡纳塔克邦的果达古县。马拉雅拉姆人:属于南达罗毗荼分支,主要分布于喀拉拉邦。泰米尔人:属于南达罗毗荼分支,主要分布于印度的泰米尔纳德邦、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喀拉拉邦、安得拉邦、卡纳塔克邦的部分地区,新加坡、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和南非的部分地区。泰卢固人:属于南达罗毗荼分支(过去曾被列为中达罗毗荼分支),主要分布于安得拉邦,也有在奥里萨邦、泰米尔纳德邦和卡纳塔克邦。图鲁人:属于南达罗毗荼分支,主要分布于卡纳塔克邦南部和喀拉拉邦北部,这一地区也叫做图鲁纳德。

特征长脸型,中等身材,卷发呈浅褐色,唇薄,皮肤为浅褐色。操达罗毗荼系语言,使用象形文字。

文明成就在印度河流域陆续发现的古代城市文化遗址,分布在东西约1500公里,南北约1100公里的广袤地区,历史学家将它们称之为哈拉帕文化。这些古城中又以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两城规模最为宏大。从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巴两地的考古发掘中,已得到证明,达毗荼人从事灌溉农业,以大麦、小麦为主要作物。同时也驯养牛、羊、猪、骆驼和象等畜类。他们处在石器、金属并用时代,已经有了青铜器。达罗毗荼人的城市建设和手工艺品是特别值得注意的,房屋是用烧成的砖砌的,有的好几层,城市有完整的下水道设备,这在当时都是首屈一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