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装模作样地拍了拍桌子,对他们说:“你两个烦不烦,吵个鸟啊。有什么事挨个儿说来听听。”
妇人就说:“我在屋外面晒我的谷子,他的马饿疯了,跑过来啃我的谷子,撵都撵不走,不知他是怎么管带这畜生的。现在谷子都被吃没了,我要他赔。”
当兵的听完就喊冤枉,可惜又拿不出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石敬瑭刚听完就有了主意,再一次拍桌子说:“这个好办,咱把马杀了,看看马肚子里面是不是有谷子。”
说完当场就让人把那马宰了,掏出肠子看有啥东西。经过在场所有人的验证,石敬瑭最后宣判:马肠子里面没有谷子,妇人冤枉了当兵的,应当立即将其处死。
妇人因无理取闹就被处死,看起来处罚得有些重,但在乱哄哄的五代这样的刑罚却是常有之事。这个案子处理完后,石敬瑭管理的地方泼妇就几乎绝迹了,男人们也过得比以前自在多了。
政治谋略和治国才干加起来,说明石敬瑭还是有两把刷子,有人主的风范。
阿龙辞典禁军
禁军是皇帝的近卫亲军,用来护卫帝王和首都的安全。五代鉴于唐朝地方藩镇力量强大,中央不能制服,就大养禁军,形成对地方的优势,以控制地方。禁军实行募兵制,在士兵脸上刺字,这些人一旦入伍,终身服役,直至老疾退役。到北宋时,禁军数量越来越大,逐渐成为了朝廷的负担。
【阿龙看热闹】
耍心眼也得有个限度
现代社会有很多很多的丛林法则,有时候需要我们耍一些心眼,在合理的范围内达成我们的目标。但是要记住,不是什么心眼都能耍的,不能触碰法律的边界,不能越过道德的底线。如果超过了这样的限度,那是你自己把自己的名声搞臭,怪不得别人把屎盆子往你头上扣。
3、 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
安重荣原本是后唐振武军的一个巡边指挥使,这人是个纯粹的武夫,自身武艺相当过硬,箭法超群,他的队伍也有很强的战斗实力。
石敬瑭造反时,饥不择食地拉拢契丹人,对于安重荣这样的强大势力自然也不能视而不见。果然,石敬瑭选择了拉其入伙,进行“强强联合”。
安重荣本着“有奶便是娘”的原则,非常痛快地就上了石敬瑭的贼船。于是,石敬瑭造反的实力更上一层楼,安重荣也凭着千把人的强悍实力成为石敬瑭手下数得着的重臣,两人皆大欢喜。
当时安重荣的家中尚有老母在,安重荣将投靠石敬瑭的事情告诉母亲时,母亲吓坏了,她心想:投靠石敬瑭,儿子这是要造反呐?这可是掉脑袋的事!就连忙劝阻安重荣不要干这样高风险的勾当,还是做点儿本分生意的好。
其实安重荣的母亲倒是多虑了,在五代十国这样的乱世时期,造反就如喝水吃饭一般寻常,真算不上什么大事。安重荣也是如此的想法,听到母亲的劝阻非常不以为然,但是也不能放着母亲的话不理不睬,纵使再怎么混蛋,这个“孝”字还是要讲的。
为了打消母亲的顾虑,安重荣就想了个办法,他随手抽出一支箭来,狠狠插在地里,然后走出一百步,弯弓摆好姿势说:“啥也别争了,一切交给老天来决定吧,如果我现在的老大石敬瑭最后能当上皇帝,那么我这箭就肯定能中。”
说完,安重荣松手放箭,那箭果然正中目标。其实,安重荣很明显是在忽悠人。作为一名武将,他的箭法自然是相当厉害的,射中百米之外的目标并不是什么难事,将这种对他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的事归为天意,实在是有侮辱他人智商的嫌疑。不过他的母亲本就不是什么明白人,见这箭真的中了,心中不免动摇起来。
安重荣索性趁热打铁,又抽出一支箭,说:“如果我跟着现在的老大能够做到节度使那样的高官,那么这次也必定射中。”言毕箭出,自然毫无悬念地再次命中。
安重荣的母亲本着“一次可能凑巧,两次就应该为真”的原则,终于相信儿子做的事一定顺应了天意,就不再阻拦儿子。
要说安重荣在对石敬瑭想法的琢磨上,倒还真没大错。石敬瑭为了收安重荣的心,后来果然让安重荣做了镇州节度使,而石敬瑭在契丹人的帮助下也真的当上了皇帝。
不过,也因为言中了这两件事情,让安重荣对自己的眼光过分自信起来,觉得自己实在不是一般人。加上从一个小小的巡边使变成重权在握的节度使,其心中那点儿野心的火苗开始越烧越旺。此后,他根据自己神棍级别的眼光来判断,觉得石敬瑭能当上皇帝其实也不过就那么回事,全靠着契丹人的帮忙,拳头比其他人更大而已。最终他得出结论:没有契丹人的那些彪悍军队,石敬瑭连屁都不是。
有了这个结论,安重荣越发觉得自己有理。所谓心有所想,言有所出。有一次,安重荣在和自己的一众手下喝酒时,借着酒劲将自己苦心得出的结论抛了出来:“天子是天生的吗?我看是谁拳头大谁就当皇帝!”(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宁有种乎?)
当然,若是安重荣能够读点儿书、懂点儿历史的话,他就该知道,相似的言论在很多年前还有一个农民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安重荣的“枪杆子里出政权”这一结论更多来自他的亲身体验。
抱着这样的想法,安重荣开始拥兵自重,企图向着“草根天子”的方向努力。可惜的是,他的局限性也只让他看到这一点,却看不到一些更重要的东西,比如天下大势,比如人心所向等等。所以,局势并没有按照安重荣所设想的方向发展,他在与老大石敬瑭掰腕子的过程中彻底悲剧了。
阿龙辞典安姓起源
安姓是源自胡人的姓氏。东汉灵帝时,安息国太子安清为了修佛,来到洛阳定居,这是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安氏。北魏时有鲜卑人复姓安迟的,在孝文帝汉化后,改姓安氏。另外还有突厥“昭武九姓”的安氏,后来还有菲律宾前来的安氏。这些安氏经过融合,成为了后来中国安姓的源头。
【阿龙看热闹】
时势很重要
成功的道路上,必要的因素很多,并不仅仅是谁的拳头大谁就一定能成功,抱有这种想法的不过是头脑简单的野蛮人罢了。将做事看得像打架斗殴一样,最后的结果定是狠狠地栽个跟头。当然,也并不是说这种自身的强大不重要,只能说这是成功的基础,先努力充实自身,使自身有足够的底气,然后顺势而为,才能获得成功。
5、 石重贵搞笑
接了石敬瑭班的石重贵,从遗传学角度分析,应该也不是什么好鸟,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厮果然不是个好东西。
石重贵并非石敬瑭的亲儿子,而是本家侄子,因为生父石敬儒死得早而被石敬瑭收为了养子。后来在石敬瑭嗝屁之后,凭着年龄的优势,战胜了石敬瑭的亲儿子,当起了后晋的最高领导。
当上领导后,领导夫人的正名问题就被摆上了议事日程。石重贵在这件事上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立他的婶娘冯氏为皇后。
这位冯氏本来是石敬瑭的小弟弟石重胤(有一说是石重贵他哥)的老婆,人长得漂亮不说,年纪轻轻就守了寡,身上有一股成熟妇人的韵味。这对石重贵这样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来说有很强的杀伤力。以前石敬瑭在的时候,石重贵还对其敬爱有加,但老爸一死,当儿子的就抑制不住蠢蠢欲动的心了。
阿龙记事贴
耶律德光选出来的晋出帝
别看石重贵荒唐,他还是有些武将威风的。石敬瑭被契丹立为大晋皇帝,领兵去洛阳,要留一个儿子镇守太原,就问耶律德光谁合适。耶律德光说:“你把你的儿子们都叫来,我给你选一个。”石敬瑭的儿子们来了后,耶律德光就指着石重贵说:“这个眼大的就行。”从此以后,石重贵在养父心中的分量就越来越重。
不得不说,石重贵这厮还真是有一颗无所畏惧的心啊!在如此遥远的古代就拥有了如此开放的思想:爱情面前,年龄和辈分都不是问题!石重贵毕竟是后晋的最高领导,他决定要做的事别人也阻止不了,三下五除二就给冯氏弄到了皇后提名。石重贵十分猴急,立后仪式过场都没走完,就直接将冯氏接进后宫,摆好酒席、备好歌舞,和冯氏一起乐呵了起来。
梦想成真的石重贵心满意足地醉了。以冯道为首的群臣还想到石重贵这个新领导面前道个贺,留个好印象,不过石重贵已经找不着北了,醉醺醺地一摆手,说:“皇太后有命,各位不用过来庆贺了。”众臣面面相觑,各自撇了撇嘴,怏怏地退去了。
石重贵最后因为醉成了稀泥,是被人搀着回宫休息的。路上也不知怎的,晃晃悠悠就晃到了自己老爹的灵柩前。他得意洋洋地对着棺材说醉话:“老爹啊,今天儿子娶了新媳妇,您应该和我一起开心才是啊!不过皇太后有命,就不用特意来庆贺了。”
如果石敬瑭泉下有知的话,肯定会气得从棺材里跳起来,将不肖子石重贵胖揍一顿。
当然,这时的石重贵已经分不清人和鬼有什么区别了,什么也不能阻止他醉并痛快着。服侍左右的宫女们听到领导这些搞笑醉话也是哈哈大笑,传为笑谈。老太后知道后虽然十分生气,但也拿儿子没办法。
中国历来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传统。冯氏成了皇后,她的一众亲人也都跟着沾了光,纷纷翻身把歌唱。其中冯氏有个兄弟叫冯玉,原本是个目不识丁的家伙,当着一个礼部郎中的小官,就靠着这点儿裙带关系,一跃成了端明殿学士、户部侍郎。
冯玉业务水平显然是不可能有的,靠关系上位后,所有职务上的事情都外包了,自己只负责上下班打卡和领工资,悠哉游哉得很。后来更是晋升到了枢密使这样的高官。真不知该如何吐槽石重贵了,如此重要的职务也能随意地任人唯亲。
没过多久,后晋在石重贵的折腾下,灭亡在了契丹人的铁蹄下。石重贵和他的皇后冯氏也流亡契丹,不知所终。或许石重贵客死他乡,也算是以前荒唐事做太多的报应吧。
阿龙辞典闽国政权
后晋灭亡的前一年,难兄难弟的闽国政权已经被南唐吞并。闽国的故事得从王潮、王审知两兄弟讲起。893年,王氏兄弟经过奋斗,攻占福州,并逐渐据有了福建全地。933年,王审知的儿子王延钧称帝,国号闽。但此后闽国就陷入内乱,政权几经转手,最后到了王审知的十三子王延政手里,两年后国家就被灭掉了。
【阿龙看热闹】
底线是不能突破的
有一种底线叫原则,有一种坚持叫道德。人活在世上不能无限制地放纵自己,真要如此做的话,就和那些飞禽走兽完全没有分别了。很多平时约束着我们的行为规则,看似好像限制了我们的自由,但是恰恰是这些约束,维系着整个人类种群的稳定。若是有人肆无忌惮地打破了这些规则,那么势必会遭到其他同类的唾弃。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石重贵的失败有很多原因,而他的荒唐行为导致的人心丧失绝对是其中之一。
6、 景延广说大话
石重贵原本接不了石敬瑭的班,石敬瑭有个亲生的小儿子石重睿,他才是正牌的接班人。但石敬瑭托孤的宰相冯道和侍卫景延广,觉得立小孩当皇帝不妥,石重贵才得以幸运地上位。
如此一来,拥立有功的景延广就得到了石重贵的信任和重用。
景延广属于那种给点儿阳光就灿烂的家伙,随着自己地位的提升,就得瑟起来。后晋新皇帝上台,按规矩,应该向契丹的“爷爷”汇报。景延广就跳出来说了,汇什么报,直接写封信拉倒,也不用称臣了,不去打他们就够意思了。
石重贵人年轻,比较热血,被景延广这么一煽动,觉得是这么回事,于是真的就这么做了。
契丹那边得到这个消息,自然是愤怒不已——用我们的时候就喊爷,得了好处就想一脚踢开,哪有这样的事?耶律德光立马派人过来责问,却被景延广狠狠地骂了回去。
契丹当时在后晋有个常驻代表叫乔荣,负责契丹和后晋之间通商的相关事宜。石重贵在和契丹人翻脸后,又听从景延广的建议,将乔荣这个外交使者给关了起来,并且还十分不地道地将其财产全部没收充公。
可能石重贵脸皮还没修炼得足够厚,觉得自己这事办得有些过火,不久又将乔荣放了出来,准许他回契丹老家。
乔荣临走前,景延广趾高气扬地对他说:“回去见到你主子,记得告诉他,先帝确实是借你们契丹人之力当上皇帝的,所以才向你们称臣。但现在的皇帝是我们自己拥立的,就不需要再向你们称臣了。说起来,我们皇帝对你们称孙子,已经够可以的了,你们还想咋样?”
景延广越说越得瑟,结果控制不住地说起了大话:“你看,我们现在还是对你们客客气气的,充分表明了我们是多么守信用,多么看重盟约。不然的话,你看我们的军队,那叫一个威武雄壮。你们契丹人的皇帝要是活得不耐烦了,尽管打过来试试,咱做孙子的早就准备了十万横磨剑等候着呢。到时候,你们做爷爷的要是被孙子给打败了,丢命事小,丢人可就丢大了。”
这么一番嚣张的言论,在传入契丹皇帝耶律德光耳中后,立马激起火花无数:这真是耗子在猫面前唱山歌——得瑟得没边了!好,等着,爷爷这就带兵去收拾你们!
恰好这时候,后晋出了个想做皇帝的光头杨光远,死命地撺掇着契丹人去攻打后晋。耶律德光于是便就坡下驴,点齐五万兵马朝中原气势汹汹而来。
但凡得瑟的人真到大难临头的时候,多半是一副手足无措、慌乱不堪的嘴脸。后晋一方就是如此,见契丹“爷爷”真的打过来,立马就怂了。一面急急地调大军抵抗,一面派人和契丹人讲好话,想把这事给抹过去。耶律德光正在气头上,哪里听得进求和的话,直接拒绝道:“早该教训这帮孙子了,不打都不长记性!”
眼见局面已不可挽回,后晋一方只好赶鸭子上架般派景延广带兵上前线:您不是牛皮吹得响亮吗,说什么十万横磨剑等着契丹人打过来呢,现在人家打过来了,您赶紧带着十万横磨剑迎上去吧!
阿龙记事贴
颇有骨气的石重贵
面对契丹的进攻,石重贵毅然出兵,前前后后和契丹打了三回。前面两次在爱国将士的英勇抗击下,契丹军深受重创。特别是第二次,打得契丹军丢盔弃甲、损失惨重,耶律德光班师后,对许多将领都处以了杖刑。只有最后一次因为杜重威的投敌而吃到了败仗。
景延广就是个嘴皮子厉害的人,对契丹人说狠话有一套,真见了契丹大军又是另一副怯懦嘴脸。他下令各军严守阵地,就算出现了紧急情况也不许互相救援,完全就是一副龟缩防守的打算。大将高行周、符彦卿和先锋石公霸被契丹包围在戚城,向景延广告急,景延广也是磨磨唧唧地不敢去救,只是不紧不慢地向石重贵汇报,急得石重贵亲自领兵去救。
石重贵这个皇帝虽然生活作风上不检点,但是在对外战争上倒还运气不错,一举将三位将领救了出来,和契丹军形成了僵持态势。此后,契丹和后晋打出了真火,相互火拼了好几年。直到946年,后晋军主力被契丹军包围,主帅杜重威投降,后晋的正面防线才宣告失守。之后,契丹军再接再厉,攻下后晋都城汴州,俘虏石重贵,总算把“孙子国”给灭了。
耶律德光灭了后晋还不解气,毕竟给自己添堵的正主儿景延广还没抓到呢,就发出全国通缉,高额悬赏要景延广的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