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另一个”于洋的“三大步”
1971年的严冬来临时,于洋回到了大宿舍和革命群众住在了一起,对他的监禁终于解除了。不久,军宣队又给于洋分配了新的工作,担任进城掏大粪的队长。从闻名全国的电影明星到掏大粪的队长,听起来真是风马牛不相及,不可思议。但是于洋不但接下了这份又脏又臭的差事,还把它干得有声有色,着实“火了”一把。无形中又让大家看到了“另一个”于洋。
掏大粪的活儿又脏又臭,可是在北影厂干校里却是人人都愿意干。因为掏大粪可以住在城里,天天回家。而于洋这个队长还被委以“负责管理所有要求进城看病的病号”的重任,当时凡是进城的人,都要向他报告。
这样说起来,掏大粪的队长还真是令人羡慕的美差了。但是于洋想的只是做好这个工作。受了不少磨难干尽了各种脏活儿累活儿的于洋,在此之前虽然还没有专职去掏大粪,但是对掏大粪的工作,于洋并不陌生。无论是在小时候生活过的胶东农村,还是参加牡丹江一带林口县麻山区的土改工作团和邢台地区老革命根据地的“四清”工作队,多次的零距离深入农村,都让于洋早已熟知了种庄稼的农民是如何把大粪变成肥料运到地里的全部过程。
于是,于洋先把掏粪队分成了3个组,即侦察组、掏粪组和运送组。首先由侦察组进城选点,他们的任务是到各宾馆、招待所、医院等单位进行踩点联系后,采好粪标带回干校。再经队长确定认可,掏粪组和运送组接着完成底下的任务。
由于白天城里禁止粪车上街,于洋就带着掏粪组的同志在下午4点提前吃饭,等到晚上天黑了,就开着大闷罐车到城里的粪坑抽粪。一直干到凌晨一两点才收工。第二天,运送组开始干活儿,他们把大粪运往粪场,和着墙土搅拌,经过晾干后,再运回干校,把粪干洒到地里。
在于洋的管理和调配下,掏粪队工作有序,各组分管一片天地,有分有散,协同一致,形成一套完整的流水作业。而于洋干起活儿来更是处处带头,劲头十足。每到粪池前,他从不怕脏不怕臭,总是抢着先下。他一手扶着粪池边的铁栏杆,一手拿着一根长棍往粪池里猛插,目的是为了看看“肥”的质量够不够。
时间长了,于洋掏粪的经验也丰富了。北京城里哪个粪坑的粪“肥不肥”,质量怎么样,于洋全都说得一清二楚。有人戏谑地送给于洋一个“粪霸”的雅号,此号虽和原来的于洋毫不搭界,琢磨起来甚至有些酸楚。但这却是大家从心底里对于洋的佩服,也是对他工作的赞同。
一天,于洋又带着他的掏粪队进城掏粪,不一会儿来到了北京京剧团。一群漂亮的青年男女演员围了过来,很多人都认识于洋,他们立刻毫不掩饰地大声议论说:“哎呀,这不是于洋嘛!他怎么在这儿掏粪呀……”
于洋却一点儿也不在乎,只见他下了大粪池,就挑起粪池盖子,一边往里看,一边用木杆向里面用力插了插,说了一句:“这不够肥,凑合着用吧”,大家就跟着干起来了。看着远处躲在一边年轻的京剧演员们,于洋心里没有一点负担,掏大粪确实很臭,但总得有人干,毕竟种庄稼没有它不行。这是于洋的真实想法,也是一贯努力干好工作,心底无私、襟怀坦荡的于洋的本质。
从大明星到掏粪队长,不到半年的时间,于洋迈出了坚实而漂亮的第一步。
1972年4月,通过“精挑细选”,北影厂干校派出了30多名男女演员到山西大寨去劳动锻炼。全体演员分成3个队,已经在掏粪队“闪光亮相”的于洋被任命为一个队的队长。
大寨是太行山腹地的一个小山村,虽地处黄土高原“七沟八梁一面坡”荒山野岭土地贫瘠的自然环境,却在村党支部书记陈永贵的带领下,坚持治山治水,搬山填沟造平原,终于把原来零碎荒凉的土地变成了一片片错落有致的梯田和保水、保土、保肥的“海绵田”。大寨也成为当年全国农业学习的样板。
在大寨劳动锻炼是很艰苦的,演员们和社员们一样每天早晨5点起床下地干活,到7点回来吃饭,同时开“饭堂会”。社员们是端着一大碗玉米糊,拿着一个玉米面大饼子,凑在一起开会,边吃边谈,连带分配劳动任务。由于派的活儿多,社员们都是回家拿吃的,钟声一响就直奔队部了。
演员们吃的是大食堂,有时还没买上稀饭,钟声就响了,于是就抓起几张饼急急忙忙赶去听会。8点再次出工,一直干到中午12点回来吃午饭,饭后最多休息半个小时就下地干于洋在大寨
活儿了。一直到天快黑了才收工。夏天一般要干到8点,吃完晚饭还要开会,从9点多一直到11点多。每个人一天也就睡五六个小时,天天如此,可说是超负荷了。一开始于洋凭着在干校时练出的一身干农活的功夫,还能和社员比着每天跳水上坡下坡,可没几天,两个肩膀就全肿了。
虽然生活艰苦,劳动负荷重,但于洋却不忘随时做笔记。就像在搞艺术创作时的案头准备工作一样,从详细了解大寨党支部的建设、班子的作用,到给英雄人物写小传,于洋都一一详细做了笔记。
因此在8月全体演员回到北京后,在军宣队召集的全体人员大会上,于洋的报告最精彩。从上午一直讲到下午,有事实也有理论和体会。用简单的话概括就是,于洋的报告虽不敢说语出惊人,但却震动整个会场,并且时时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大寨归来,于洋的声望又一次提高,很快他就当上了副连长,负责伙食、农活安排等后勤保障工作。后来于洋成为干校领导小组的成员。但于洋的头脑很冷静,他只想为大家做点实事。
于洋首先想到的就是把干校的伙食搞好。这个时候,干校已经养了几百只鸡鸭,一百来头猪。于洋上任后,先召集了会计、厨师一起为干校精心设计了一周的食谱,变着花样为大家改善伙食。早餐加上了炸鸡蛋和各种小菜,午餐和晚餐保证有白面馒头和大米饭,每周最少杀一头猪,青菜、炖猪肉或汆白肉天天有。这下干校的伙食大变了样,大家吃得好,干起农活也有劲。只不过食堂的菜谱从来不公布,因为干校的伙食好,早已“名声在外”,一些在城里泡病号的人专等着干校吃好的那天赶回来改善。
也有人看着干校鸡、鸭、猪的减少开始提意见:“于洋这样做,是资产阶级思想回潮,是败家子,我们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一点东西都让他给穷吃穷喝了。”可是广大职工支持于洋。对于这些,于洋也有自己的看法:“大家本来在黄村这个地界就够苦的,伙食搞好了,现在每天都有好吃的,才能把大家吸引住,不去想回城,可以团结很多人嘛!”
从掏粪积肥,到大寨归来做报告,再到大胆改善干校食堂伙食,解禁后的于洋迈出了漂亮的三大步,震动了北影厂全干校,也赢得了声望。这无疑又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于洋。
2.走出“五七”干校
历经磨难的于洋终于又获得了群众的威信。军宣队负责人在一次会上说:“于洋同志的问题整错了,当然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我这个代表是否让给于洋同志啊?”
于洋却没有把这些放在心上,他很平淡地说:“我早就说过,我本来就没有想过当代表,今天把问题弄清楚就好了。我始终说,我本来就不是反革命。”
于洋的政治地位在一天天提高,北影也正在策划筹拍几部故事片。可是无论哪一部影片,演员的名单中都没有于洋的名字。从最初《南征北战》摄制组抽调人马回京时,就有人说:“怎么没有于洋啊?”虽然看到别人在为自己鸣不平,于洋却没有太着急。历经几年的风风雨雨,到底能够出演什么样的角色,他自己心里也没底。
不久,杨静也接到任务离开干校回城了,她参加了《红雨》的摄制组。但于洋重返银幕的日子似乎还不知在何时,于洋仍然在耐心等待。
到了5月,于洋突然接到了杨静托人带来的口信:上影的老朋友孙永平来了,要借调他去上影拍摄工业题材影片《钢铁洪流》。
一个月后,于洋终于接到军宣队的正式通知:前往上影拍片,把干校的工作全部交接清楚。此时的于洋还在干校杀猪宰鸡,干得正欢。于洋走了,干校的伙食也不行了,很多人都说:“于洋在就好了”。这是对于洋的夸赞,也是对于洋在“五七”干校工作的最好评价。
1973年7月中旬,于洋辞别家人来到上海,进入了《钢铁洪流》摄制组。《钢铁洪流》原是一部话剧,1970年经上海儿童艺术剧院排练后公演,曾一度震动上海滩。该剧主要讲述了在20世纪60年代初,前苏联背信弃义撤走援华专家后,炼钢工人赵四海在厂党委书记王坚的支持下,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经过艰苦奋斗,终于为我国海军造舰艇炼成了特种钢材——“争气钢”。
于洋能够进入上影《钢铁洪流》摄制组,其间也经历了一番曲折。最早选中于洋出任该片男主角的是上影著名导演傅超武。1973年5月,上影《钢铁洪流》摄制组成立,由傅超武挂帅,与孙永平联合执导。
按照当时的要求,影片的男一号赵四海是主要英雄人物,是全片一切矛盾的焦点,也是情节发展的中心。因此演员不但要政治清白,演技精湛,还要做到粗犷与细致、激情与沉稳的高度统一,表演难度确实很大。剧组先后试用了各地的十几个演员,全都不满意。
演员定不下来是导演最头疼的事,着急的傅超武导演忽然想起了一年前和于洋的一次邂逅。那是傅超武去北京开会,在中央新闻电影厂大院与于洋不期而遇。虽然早年他们就很相熟,但这一次看到的却是于洋穿着一身臃肿的棉衣,手持一把大铁锹,满身尘土,灰头灰脑地正在攉大粪。
那一次特殊的相遇虽然没顾上多说话,但于洋那浑然天成的劳动者气质却让傅超武认定,出演赵四海非于洋莫属!但当时的形势下,起用于洋这样有资历的演员是有阻力的,相隔千里从上海到北京借调演员就更不容易了。为此,导演孙永平不仅亲自来到北影借调于洋,更动脑筋对外讲只是请于洋出演一般英雄人物党委书记王坚,目的是减少一切阻力,为启动于洋出演男一号扫平障碍。
不了解此情的于洋一直没有想过自己会出演一个主要英雄人物,他觉得自己演一个党委书记就行了。想不到试镜头的时候导演让他试了书记和工人两个角色。紧接着,于洋就被任命为演员组组长,带着一大群演员去上海第三钢铁厂深入生活去了。此时的于洋并不知道,在看了他的工人造型后,孙永平和傅超武就下定了决心,一定让于洋出演男主角。于洋更不知道,有人以于洋是修正主义文艺黑线下的“22大明星”之一为名,反对于洋出演工人阶级的英雄,更有人贴出了大字报指出于洋拍过“大毒草”,历史有问题。
但这些都没有吓倒两位导演,他们据理力争,多方奔走,终于平息了这场风波。而这时的于洋还在上海第三钢铁厂和工人们相处得如兄弟般火热。他和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细心观察他们的言谈举止。工人们喜欢于洋,都是他的影迷,才不管于洋的什么所谓政治问题。不久,于洋得到了傅超武的正式通知:改演一号人物赵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