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跟李嘉诚学投资
14883500000026

第26章 投资谋略之目光远大,不贪小利(3)

在美国有意利用其有利资源和技术条件在亚洲投资的前提下,中、港、美三方开始在新界屯门投资建造大型水泥厂。

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是不由人的意志转移的。就在水泥厂正式投资后不久,由于世界经济气候的影响,香港房地产市场猛然下跌,水泥的需求量也相应急剧减少。而且,由于水泥生产所需原材料从中国大陆引进,但因交通不便,运输成本较高,使水泥原计划生产的年生产量不足,造成合资水泥厂很大亏损。

这时,作为其中三方股东之一的美方,要求从合资水泥厂退出,条件是不替水泥厂还债,也不抽回投资资金。由此,水泥厂的生存危在旦夕。为保住水泥厂,作为其中三方股东之一的李嘉诚,东奔西走,以长江实业和他个人的信誉做担保,愿意偿还所有亏欠,力图保住合资水泥厂。

这之后,中方提出中港双方继续合作办厂,但李嘉诚认为合资水泥厂亏损太大,在目前的状况下合作下去有诸多不便,便提出中方要收就全部收回,但如果中方不要,他可以再收回。

中方全额收回合资水泥厂,但其后由于没有全面考虑进出口税利情况以及原材料情况,水泥生产的成本仍然很高,造成的亏损不断增大。于是,中方只经营了几个月,就将仍是亏损的水泥厂扔给李嘉诚。

李嘉诚接过负债累累的合资水泥厂,将它与青洲英泥合并,终于扭亏为盈顺利发展。在这件事情上,李嘉诚首先考虑的都是中方的利益,其爱国之情由此可见。无独有偶,在与光大实业合作地产的时候,他也是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一边,尽管买卖不成,却也可见他以情投资的方略。

1984年1月,光大实业公司的董事长王光英,准备更进一步地发展其公司的业务。于是,他找到李嘉诚,希望合资做房地产。于是,李嘉诚便与光大实业公司合作经营城市花园,并按照常规,上报公布此项物业发展消息。

在私下,李嘉诚考虑到王光英来港发展只有两年,而从事地产风险很大,便与王光英签订了一个经董事会通过的协议,如果地价下跌,三个月之内,王光英可以随时退出,而地产的风险实际上就由李嘉诚一人承担。

没过多久,地价果然大幅下跌。王光英要求退出,并于6月底宣布取消合作计划。

置身其中的李嘉诚,凭着经营地产的实际经验,其实是看好此次地价会很快回升的。但是,王光英退出之后,李嘉诚不愿意让人家感觉到他从中挣钱,所以也就将这项物业赔本卖了。

事过不久,此项物业果然在地价回升中大赚,看好地产发展趋势的李嘉诚并没有去挣这笔钱。因为在李嘉诚的心目中,始终有一个信念,朋友之间应该有“义”字,赚就一起赚,赔就一起赔。

然而,即使是这样做,李嘉诚还是受到了牵连。一如《香港富豪列传》中所描述的:“李嘉诚常对人言,名誉是他的第二生命,有时甚至比他的生命更重要。在国际城市内幕交易买卖的事件中,李嘉诚被收购及合并委员会谴责,令他大为愤怒,在多份报章以巨大篇幅广告做出澄清……”

无论受到怎么样的对待,在中国的事情上,李嘉诚确实做到了如他所言的永不言悔。不仅如此,他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中国的爱心,那种炽烈的赤子之情与日俱浓。

6.长远投资,赢得超值利润

只有充分掌握市场状况,对这一行业未来至少是一到两年的发展前景有了预测,那么你面对每一件事情,就会简单得多、准确得多。

——李嘉诚投资箴言

对于一个聪明的有战略意识的商人而言,投资眼光直接决定着成败。在这个问题上,许多人都曾遭遇过失败,并且屡次走不出困境。而那些敢于投资的人则是在“远”字上下功夫,施展大手笔。

和黄本是一家老牌英资企业,20世纪80年代初被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收购,组成长和系。在素有“超人”之称的李嘉诚领导之下,和黄致力业务多元化及国际化,迄今已发展成为一个包括港口、电讯、地产、零售及制造、能源及基建等五大核心业务在内的综合型跨国企业。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和黄奉行“继续扎根香港,但同时也不排除在海外寻求投资机会”的经营战略,使企业国际化进程加快。

1989年,和黄通过收购一家英国电讯公司,涉足英国电讯市场,但却出师不利,处于长期亏损状态。当时和黄在英国推出的CT2电讯服务,名为“兔子”,由于只能打出,不能打入,较同期其他技术逊色,因此不能吸引更多的客户,其产品模拟式电话价格迅速下跌。“兔子”只好宣布死亡,和黄也身受重伤,为此撤账14.2亿港元。

其后,和黄又于1994年投资84亿港元成立Orange,推出个人通讯网络。起初也不被业界看好,惟恐是CT2的翻版,然而后来却渐渐被消费者所接受,手提电话的销售不错。

1996年4月,Orange在英国上市,随即成为金融时报指数一百的成分股,打破最短日期成为成分股的纪录,同时也为和黄带来41亿港元的特殊盈利,并已收回种“橙”的全部投资。该股份至今虽未有盈利,但股价却比上市时提高了六成多,其市值也由当时的200多亿港元增至2000多亿港元。

到1997年,Orange的英国客户突破了100万,成为英国第三大流动电话商。1998年2月,和黄出售4.3%的Orange股份,套现53亿港元;加上并购交易所得的220亿港元现金、220亿港元票据,以及650亿港元的德国电讯公司股票,估计和黄在这棵“橙”树上的回报已超过10倍以上。

卖“橙”的成功,是和黄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项交易,引起海内外市场的轰动,也引来无数人的羡慕,大家都想知道和黄集团主席李嘉诚投资的“秘诀”。在卖“橙”的记者会上,李嘉诚讲的一句话或许能给人以启示。他说,电讯业务是未来集团的发展重点,他已知道5年后和黄要做什么?同时,李嘉诚之子、和黄集团副主席李泽钜也谈到,做生意的时间规限是5年、10年,不是一年、两年,长实有些项目也是7年才有收成。可以说,着眼于未来、善于把握趋势是和黄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和黄集团从事电讯业已有10多年的历史,并非都是一帆风顺,也经历了不少曲折和艰难。在投资英国电讯市场初期,由于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受到海内外证券业的不断批评,甚至有人认为和黄在英国的这项业务到20世纪末都不会有收获。即使是经营Orange,也是历经数年的奋斗才有今天的结果。但是,李嘉诚凭着对未来趋势的正确分析与把握,坚持不放弃,在市场普遍对该项业务不看好的时候,他曾经亲自出面澄清市场上的传言,表示将继续支持在英国的电讯业务。果然,和黄集团最终从“橙”身上取得了惊人的回报。

这种前瞻未来的作风,使李嘉诚的事业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上屡次取得引人瞩目的成功。

20世纪60年代,靠经营塑胶花起家的李嘉诚,在此行业仍如日中天时,毅然出售其业务,改为投资地产业,奠定了他成为巨富的基础。到了90年代中期,李嘉诚又是香港大地产商中最早认识到地产业暴利时代已经过去的人,他在不停地出售手上即将落成的住宅物业的同时,积极向海外电讯业发展。

目前,李嘉诚的和黄集团正在全力发展全球电讯市场,除投资英国外,和黄集团还向美国等国家的电讯市场进军。如1997年,和黄斥资24亿多港元,入股美国电讯公司WWC;1999年,和黄又宣布分拆以色列电讯在英美上市。

在完成出售Orange交易以后,和黄集团持有德国最大电讯公司Mannesmannl 0.2%的股权,是目前欧洲最大的流动电话商,其在欧洲的电讯业务将通过该公司发展经营。在有记者问到出售“橙”之后,和黄集团的环球电讯业务长期发展策略是否会有变化时,李嘉诚说,该集团仍会继续进行相关投资,并对其他国家电讯业务感到兴趣。同时他还表示,长实集团和和黄集团一定会参与高科技。此外,和黄集团的五大核心业务(基建、电讯、地产、进口及零售)表现良好,未来将会继续发展。

7.要想飞得高,不能只盯住地平线

对成功的看法,一般中国人多会自谦那是幸运,绝少有人说那是由勤奋及有计划的工作得来。我觉得成功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完全靠勤奋工作、不断奋斗取得成果;第二个阶段,虽然有少许幸运存在,但也不会很多;现在呢?当然也靠运气,但如果个人准备不充分,运气来了也会跑的。

——李嘉诚投资箴言

李嘉诚白手起家,最后能成为华人首富,自然是“大”的标志。但这个过程却是需要苦心经营的。李嘉诚精于投资的转换,精于战术的变换,精于时空的更换,所以他一步一步由小到大,成就了一生大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他心中有一个高度,只要盯住那里,就不会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