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每天读点心理学常识(经典珍藏版)
14895100000032

第32章 成功中的心理学——品味成功,点燃成功的火种(1)

成功在每个人心中的定义是不一样的,因为成功是因人而异的。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丰富的学识、脚踏实地的行动、好的机遇等,而健全的心理状态则是成功的前提和保障。在开始奋斗之前,我们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这样才有可能将成功的桂冠收入囊中。

定好目标,离成功更近

一个没有目标的人,就像一艘轮船没有舵一样,只能随波逐流,无法掌握,最终搁浅在绝望、失败、消沉的海滩上。你只有确实地、精细地、明确地树立起目标,你才会认识到你体内所潜藏的巨大能力。

一位名人曾说过:“一个朝着自己目标永远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给他让路。”目标对—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一个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并且一直在努力,才会有一个成功的人生。

一个没有目标的人,就像一艘轮船没有舵一样,只能随波逐流,无法掌握,最终搁浅在绝望、失败、消沉的海滩上。你只有确实地、精细地、明确地树立起目标,你才会认识到你体内所潜藏的巨大能力。

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毛毛虫实验”。他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外的框架上排成一圈,这样,领头的毛虫实际上就碰到了最后一只毛虫,完全形成一个圆圈。在花盆中间,他放上松叶,这是这种毛虫爱吃的食物。这些毛虫开始围绕着花盆转圈。它们围绕着花盆转了整整七天七夜,最后全都因饥饿劳累而死。

这也是心理学上著名的“毛毛虫效应”。食物就在离它们不远的地方,它们却饿死了。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它们按照以往习惯的方式去盲目地行动。许多人都犯了同样的错误,对生活提供的巨大的财富,只能收获到一点点。尽管未知的财富就近在眼前,他们却得之甚少,因为他们没有目标,只能盲目地、毫不怀疑地跟着圆圈里的人群无目的地走着。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青年人,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有模糊的目标;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2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表明,他们的生活状况及分布现象十分有意思。那些占3%有清晰且长期目标者,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一直朝着同一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那些占10%有清晰短期目标者,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那些短期目标不断被达到,生活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的不可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

其中占60%的目标模糊者,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其余的27%是那些25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都过得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目标能够让你应用因果法则而得到最大的利益。你的目标就是你渴望结果的定义,而且,当你明确了解这些效果的时候,你就能轻而易举地去探索你能应用并达到目标的因素。但是,人们在定下目标的时候,一定要树立一个能够实现的目标。如果把目标定得过高,不但会使你无法脚踏实地地工作,而且也发挥不出目标的激励作用。

丰华从进入公司的第一天起,就为自己确定了奋斗目标:先做一个比尔·盖茨式的企业家,再成为一个政治家。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丰华不屑于做小事,喜欢接手一些有难度、有挑战性的工作,但以他的能力又做不好这些,最后反而被老板炒了鱿鱼。

而与丰华在同一公司的赵刚,却与丰华大不相同。赵刚进入公司的第一天,也为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用两年的时间当上部门经理。从那天起,“部门经理”就像一面旗帜,赵刚每天都被工作的疯狂激情驱使着。

不到一年,赵刚就被提拔到了主管的岗位,他工作更加努力了。虽然为此他牺牲了许多娱乐和休闲时间,但因为有了目标,他感觉不到工作是累的,而是一种享受。他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得到了公司总裁的肯定,在当上主管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他就被提升为部门经理,成了公司里提拔最快、最年轻的部门经理。

丰华的失败在于好高骛远,在确立目标的时候,没有认真分析自身素质和所处的环境,制定了一个不切合自身实际的目标。而赵刚能从普通职员,迅速升为部门经理的原因,除了他有目标随时鞭策自己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为自己设定了符合实际、可以实现的目标。

成功是由小目标累积起来的,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是在达成无数的小目标之后,才实现他们伟大的梦想。目标有一股不可思议的力量,它能激发你的潜能,释放你的积极心态,集中你的注意力及精力,让你清楚地“看”到未来。

心态决定人生的高度

心理学专家发现,成功者的秘密就是“心态”。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心态,就是一个人对事物发展的心理反应和理解而表现出的心理状态和观点。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能赚很多的钱,拥有不错的工作,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身体,整天快乐地过着高品质的人生,似乎他们的生活就是比别人过的好。而许多人忙碌地劳作却只能维持生计。其实,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但为什么有许多人能够获得成功,能够克服万难去建功立业,有些人却不行?

心理学专家发现,成功者的秘密就是“心态”。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心态,就是一个人对事物发展的心理反应和理解而表现出的心理状态和观点。一位成功人士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个人能够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心态占了80%,而技巧与方法只占20%。”

几十年前,某贫穷的乡村里住着兄弟二人。他们因受不了穷困的环境,决定离开家乡,到海外去谋求发展。哥哥去了富庶的旧金山,弟弟则去了穷困的菲律宾。

几十年后,兄弟俩聚在一起。他们已经今非昔比了。哥哥在旧金山拥有两间餐馆和一间杂货铺,而且子孙满堂,有些承继衣钵,有些成为工程师或电脑工程师等科技专业人才。弟弟成了一位享誉世界的银行家,拥有东南亚相当分量的山林、橡胶园和银行。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们的生活过得都不错。但为什么兄弟两人在事业上的成就,却有如此的差别呢?

哥哥说,我到了白人的社会,既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才干,唯有用一双手煮饭给白人吃,为他们洗衣服。总之,白人不肯做的工作,他统统都做,生活是没有问题的,但他却不敢奢望在事业有所成就。例如他的子孙,书虽然读得不少,但他们也不敢妄想自己能成就一番事业,唯有安分地去担当一些中层的技术性工作来谋生。

看见弟弟这般成功,哥哥不免羡慕弟弟的幸运。弟弟却说,幸运是没有的,初到菲律宾的时候,我做的也是一些很辛苦的工作,但时间一长,我发现当地的人有些是比较懒惰的,于是我就顶下他们放弃的事业,慢慢地收购和扩张,生意便逐渐做大了。

兄弟俩的奋斗经历告诉人们:影响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因素绝不仅仅是环境,更重要的是心态。心态控制了一个人的行动和思想,同时也决定了他的视野、事业和成就。

积极的心态创造人生,消极的心态消耗人生。积极的心态是成功的起点,是生命的阳光和雨露,让人的心灵成为一直翱翔的雄鹰。而消极的心态是失败的源泉,是生命的慢性杀手,使人受限于自我设置的某种阴影。每个人的人生际遇不尽相同,但命运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窗外有土地也有星星,就看你能不能磨砺一颗坚强的心和一双智慧的眼,透过岁月的风尘寻觅到辉煌灿烂的星星。

没有成功的心态就无法成就事业,你要培养成功的心态,以使你的生命按照自己的意图得到报酬。你要记住,你的心态是你唯一能完全掌握的东西,练习控制你的心态,并且利用成功心态来引导你的行为。如果你能随时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态,那么即使你身处逆境,你也会迎来“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一天。

扔掉依赖的心理拐杖

表现为过分依赖的行为多有以下几种:自己不敢拿主意,总怕自己做得不好,没有主见;一项属于自己的任务,却总要同事帮忙或协助完成;自己的设计或是想法不敢说出来,总要征求很多人的意见……

依赖心理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表现,主要特征是在自立、自信、自主方面发展不成熟,过分依赖他人,遇事犹豫不决,缺乏自信,很难单独进行自己的计划或做自己的事,总是依赖他人为自己作出决策或指出方向。依赖别人,意味着放弃对自我的主宰,这不利于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依赖性太强的人容易失去自我,往往人云亦云,易产生从众心理。

人都有依赖心理,有些人依赖心理很强,而有些人依赖心理较弱。依赖和人的惰性是共存的。有些人因为自己身上有某种缺陷,以为自己缺乏劳动能力,就对社会或是别人产生依赖心理。心理学家分析说,依赖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影响一个人独立人格的完善,制约人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个书生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帮助自己。走进庙里,他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书生问那个人:“你是观音吗?”那个人答道:“我正是观音。”书生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那个人答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人生路上,总会遇到困难,如果说万事不求人,也许有些为难,但一个人若事事依赖他人,那么他最终很难成就一番事业。

对于一些初入社会的人来说,能力和经验确实有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个合理的依赖过程很正常,但这与过分依赖是两种概念。所谓过分依赖,是指自己应该独立完成的任务却总要同别人一起做,或是求别人代替自己做。

表现为过分依赖的行为多有以下几种:自己不敢拿主意,总怕自己做得不好,没有主见;一项属于自己的任务,却总要同事帮忙或协助完成;自己的设计或是想法不敢说出来,总要征求很多人的意见……

这些依赖行为可分为两大类:任务上的依赖,就是指在遇到一些任务、一些事情、一些困难的时候表现出过分依赖的心理;情感上的依赖,就是渴望别人对自己表示友好的情感,如果别人对自己非常友善,心情就会愉快,反之,自己就会沮丧到极点,这种情绪不定、需靠别人对自己的情绪来决定心情的不正常心理,就是情感上的依赖。

依赖性的产生往往和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有密切的关系。一些人在成长中,由于家长的过分宠爱、过分照顾,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丧失了独立办事的能力,变得具有依赖心理。尤其是独生子女要比多子女家庭的孩子享受到更多的“特权”。父辈们的娇宠使之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惰性,这种惰性其实就是过分依赖。步入社会后,这种依赖性的危害就慢慢地暴露了出来。

依赖其实是一种心理脆弱和不成熟的表现。无论是在学习生活上、还是在职场和情感上,你如果不大胆地尝试摆脱依赖,你就会永远陷在缺少安全感、独立性差、依赖性强,脆弱与失意的怪圈中不能自拔。针对依赖心理的特点,心理学家提出了消除依赖心理的有效方法。

1.克服依赖习惯

当依赖成为一种习惯时,对人心理的影响就会达到根深蒂固的地步。你应该分析一下自己的行为中哪些应当依靠他人,哪些应由自己决定和把握,从而自觉减少习惯性依赖心理,增强自己作出正确主张的能力。

2.增强自信心

有依赖心理的人往往缺乏自信,自我意识低下。因此,增强自信心是摆脱依赖的一种有效途径。

3.树立奋发自强精神

当今社会是开放竞争的社会,每个人都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每个人都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拥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4.培养独立的人格

德国诗人歌德曾说过:“谁若不能主宰自己,谁就永远是一个奴隶。”独立自主的人格是克服依赖心理的重要保证。

一个人遇到问题,不要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彻底的依靠,不管是关系还是人情。与其幻想其他的帮助,不如扔掉依赖的心理拐杖,提高自身素质,让自己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依靠自己的能力成就一番事业,赢得属于自己的成功。

“沉默”是为成功积蓄力量

对一个想在社会上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最重要的一条成功法则就是:多看多听少开口。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条成功法则的内涵就是:多看多听少开口,可以培养人的心理洞察力,有助于人们提高自己对事物的分析和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