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每天读点心理学常识(经典珍藏版)
14895100000005

第5章 生活中的心理学——体会生活,让生活更美好(4)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作家杜利奥说道:没有什么比推动热情更使人觉得垂垂老矣。如果精神状态不佳,一切都处于不佳状态。这就是著名的“杜利奥定律”。在心理学上,充满热情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健康的心态,容易培养一种积极的正面情绪。在这种心态下,人们往往充满乐观和朝气,做起事来也更有劲头。

生活中,很多人在工作和学习中经常感到疲劳。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只是用脑的话,不会使人们疲倦,单就头脑而言,在8个或者12个小时之后,工作还可以像开始时一样地有效率。那么是什么使人感到疲劳呢?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所感到的疲劳多半是由精神和情感因素引起的,就是所谓的“心理疲劳”。尤其是以脑力活动为主要工作内容的人,更大程度上是由精神因素决定了他们疲劳与否。心理疲劳的表现包括:注意力不集中、思想紧张、思想迟缓、情绪低落和行动吃力。

心理疲劳是由什么造成的呢?心理学家经研究发现,它们主要由一些消极情绪,如浮躁、厌烦、忧虑、倦怠、感到工作无聊、觉得生活无意义等引起。这样,我们就不难明白:如果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充满热情,就不容易感到疲劳,而且会提高工作效率,生活也会很有激情。

一位哲人曾说过:“冷漠的人不会有幸福的生活,因为他的冷漠不仅营造不了幸福的环境,反而会禁锢了自己的心灵,也就禁锢了一双飞翔的翅膀。”热情地面对生活并不需要你有多少金钱,有多少空闲时间,而在于你是否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

生活是自己创造的,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决定了他的生活质量。如果你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生活,那么生活就会赋予你阳光雨露,你会在愉悦的环境下收获累累硕果;如果你以消极的态度对待生活,那么你将一直在阴霾的天空下挣扎,潮湿的心永远得不到晾晒,甚至会霉变畸形。

张欣几年前遭遇了下岗和离婚的双重打击,尤其是在家庭“保卫战”中,她更是一败涂地,伤痕累累。身心俱疲的她没有从此沉沦,而是很快调整自己的心态,她说:“苦也是一天,乐也是一天,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痛苦强加给别人呢?痛苦的放大会让人远离你,而热情的传递会让人亲近你。”在朋友的帮助下,张欣应聘到一家保险公司工作,她十分珍惜这个机会,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新的工作中去,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她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后来,张欣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和一个有知识、有修养且非常关心她、体贴她的男人牵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事业的顺利,家庭的幸福,让她每天都充满了朝气和自信。

时时刻刻充满热情,生活就会少几分无奈,多几分精彩。人的一生此起彼伏,曲折坎坷。快乐与痛苦参半,有时候痛苦会更多。你与其感叹或抱怨,不如拿出你的热情面对生活,为生存和生活的热情奋斗,这个奋斗的过程,恰恰就是培养生活热情的过程。

几千年前,苏格拉底提出“怎样才算是好的生活”这一问题。时至今日,人们依然在寻找新的答案。可是无论人们的答案如何改变,有一点可以肯定,热情可以让人们用内心的激情击退生存环境的寒流,让人们离想要的生活更近。

热情是一种难得的可贵品质。凭借热情,人们可以释放出潜在的巨大能量,形成一种坚强的个性;凭借热情,人们可以感染周围的朋友,让他们理解、支持自己,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凭借热情,人们可以不断完善自己,赢得宝贵的发展机会。用热情煽动生活,人们才能跨进幸福的门槛,享受生活的阳光雨露。

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人们就会树立拥有美好生活的信心。一个人如果面对贫困、疾病、失业、失恋、丢官、破产甚至一无所有时,都能够不失对生活的热情,那么他必定会拥有幸福的生活。因为他有对新生活的美好憧憬和态度,有对未来的爆满热情,这也是幸福生活的真谛。

把每天都当成感恩节

从“感”到“恩”有一个质的飞跃过程,也就是体现在人的知、情、意、信、行相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这五个心理因素在感恩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具有各自的作用,一般以知恩为开端,情感诉求为桥梁,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为条件,崇高信念为支撑,行为习惯为归宿。

感恩一词在《牛津字典》上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心理学所说的感恩是一种内心境界,把自己完全看成是世界、生命、人类的一个部分,因为整体我们存在,由此对整体充满敬畏与感激之心。

心理学认为,“感”是体验感受,通过人的感受认知世间的人与事,也就是知恩的阶段。但有认知是不够的,人的思想与情感如果对他人的帮助没有经历认同的过程,就无法达到施恩、报恩的彼岸。或许只是暂时的感动,没有得到及时反复巩固,久而久之便淡忘了。所以,从“感”到“恩”有一个质的飞跃过程,也就是体现在人的知、情、意、信、行相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这五个心理因素在感恩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具有各自的作用,一般以知恩为开端,情感诉求为桥梁,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为条件,崇高信念为支撑,行为习惯为归宿。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人们勇敢地面对,旷达地处理。这时,你是一味埋怨生活,从此变得消沉、萎靡不振?还是对生活满怀感恩,跌倒了再爬起来?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恩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你不感恩,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会一无所有。

在一个闹饥荒的城市,有一个富裕且心地善良的面包店老板。看着店外饥饿的孩子们,他拿出一篮子面包说:“这些面包你们一人一个。在上帝带来好光景以前,你们每天都可以来拿一个面包。”话一说完,饥饿的孩子一窝蜂似的涌了上来,他们围着篮子大声叫嚷着,谁都想拿到最大的面包。当他们每人都拿到了面包后,竟然没有一个人说谢谢,就都走了。

有一个叫艾丽丝的小女孩却例外,她既没有同大家一起吵闹,也没有与其他人争抢。她只是站在一步以外,等别的孩子都拿到以后,才把剩在篮子里最小的一个面包拿起来。她并没有急于离去,她向面包店老板表示了感谢后才离开。

第二天,面包店老板依旧把盛有面包的篮子放到孩子们的面前,其他孩子还像昨日一样疯抢,羞怯、可怜的艾丽丝只得到一个比昨天的还小一半的面包,但她还是真诚地向面包店老板道谢。

回家后,妈妈切开面包,一枚闪亮的金币掉了出来。妈妈惊奇地叫道:“立即把金币送回去,一定是有人揉面的时候不小心揉进去的。”当艾丽丝把妈妈的话告诉面包店老板的时候,他面露慈爱地说:“不,我的孩子,这没有错。是我让面包师把金币放进小面包里的,我要奖励你。愿你永远保持一颗平安、感恩的心。回家去吧,告诉你妈妈这个金币是你的了。”她激动地跑回了家,告诉妈妈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这是她的感恩之心得到的回报。

常怀感恩之心的人的生活是快乐的,因为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在他们的心中,给予得到的快乐永远大于自己的付出。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永远是温暖的,因为他们有亲情的关怀,爱情的滋润和朋友的真诚。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是知足常乐的,因为他们不攀求高官厚禄,不奢求荣华富贵,只求平平安安。

1863年,林肯宣布了感恩节为美国的国家节日。在节日期间,很多超市门口会有一个大筐,让人们留下一份食品给那些食不果腹的穷人。政府机关、学校和教堂准备大量的食物,敞开大门,分发给一些无家可归的人。平日里无忧无虑的孩子在这一天也会极其认真地挨家挨户敲开邻居的家门,募集食品。人们还会进行一次特殊的祈祷,感谢、颂扬上苍在过去一年里的仁慈和恩惠。

古人云:“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感恩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卑的态度,是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是一种处世哲学和生活智慧。感恩更是学会做人,成就阳光人生的支点。因为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是一种责任、自立、自尊和追求一种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成感恩节来过,你就会卸掉很多沉重的心理包袱,拥有一颗真诚的感恩之心,你的生活也会充满阳光。

在追求完美生活中寻找快乐

网上流传这样一段话:“最完美的商品在广告里,最完美的人在悼词里,最完美的爱情在小说里,最完美的婚姻在梦想里。追求完美的人不要指望完美,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百分百的完美。”现实生活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完美的,完美只是一种追求,只能无限接近。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一些人,做事犹豫不决,谨小慎微,对自己总是不满意,常常因为过分重视事物的细节而忽视全局,面临意外而不知所措。这主要源于他们性格特质上的追求完美,他们被称为“完美主义者”。

“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要求严格,做事希望做到最好,同时又有些墨守成规。由于他们的行为表现过度认真、拘谨和执拗,缺少灵活性,也由于过度自我关注、自律和刻板,因此他们很少有自由悠闲的心境,缺乏随遇而安的潇洒,心理上长期处于紧张和焦虑状态,也经常会因为不完美而后悔、自责。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保罗·休伊特和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戈登·弗莱特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完美主义。他们发现,完美主义者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不管是何种类型的完美主义者,都有这样、那样的健康问题。因为过于追求“完美”,这类人一方面对自己要求很高,做事常常“吹毛求疵”,稍不满意就自责,必须重新再做,直到做得满意为止;另一方面,他们很在乎别人的评价,怕他人看到自己的“短处”。这种做事过于“认真”、事事苛求完美的态度,很容易使他们背负过重的心理压力,令他们长期处于一种紧张和焦虑状态。长期如此就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如头痛、胸闷、心跳加快、记忆下降、胃口差、失眠等。

两位心理学家指出,过度追求完美是一种病态心理,不利于身心健康。他们建议,完美主义者要降低标准,学会偷懒。追求完美是人类自身的一种心理特点。但如果过分追求完美,事情反而会变得不完美,长此以往,心里就有可能系上解不开的疙瘩。

古时候,有户人家有两个儿子。当两兄弟成年以后,父亲把他们叫到面前说:“在群山深处有绝世美玉,你们都长大了,去寻求那绝世之宝吧,找不到就不要回来。”

两兄弟次日就出发去了山中。哥哥是个注重实际的人,即使发现有残缺的玉,或者是成色一般的玉,他也会装进行囊。几年后,到了和弟弟约定的回家时间,他的行囊满满的,尽管没有父亲所说的绝世之玉,但造型各异、成色不等的众多玉石,在他看来也可以令父亲满意了。

弟弟来了,两手空空一无所得。弟弟说:“你这些东西不过是一般的珍宝,不是父亲要我们找的绝世珍品,拿回去父亲也不会满意的。我要继续去更远更险的山中探寻,我一定要找到绝世美玉。”

哥哥带着他的那些玉石回到了家中。父亲说:“你可以开一个玉石馆,这些玉石都是稀世之品,稍微加工一下,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哥哥听从了父亲的建议。短短几年,他的玉石馆就享誉八方,他也因此成为了当地的富人。

在哥哥回来的时候,父亲听了他介绍弟弟探宝的经历后说:“你弟弟不会回来了。他如果幸运,能中途领悟“至美是不存在”的道理,是他的福气,如果他不能早悟,便只能付出一生的代价了。

网上流传这样一段话:“最完美的商品在广告里,最完美的人在悼词里,最完美的爱情在小说里,最完美的婚姻在梦想里。追求完美的人不要指望完美,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百分百的完美。”现实生活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完美的,完美只是一种追求,只能无限接近。就如一个家庭一样,不完美时夫妻团结努力创业,追求完美,一旦生活基本完美,就会出现挥霍享乐、不思进取的状况,最后又回到当初的一穷二白,重新开始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