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未解之谜和神秘现象大全集
14921600000004

第4章 再现古老的文明遗迹(3)

在蒂瓦纳科的地下神庙中,传说中的蒂瓦纳科的缔造者维拉科查的肖像雕刻在一根高大的红色石柱上。雕像坐北朝南,高达2米多。他的额头宽阔,眼睛既大且圆,嘴唇丰厚,鼻子挺直,胡须造型奇特,令人望而生畏。在他的头颅两侧,耳朵上、下方,雕刻着奇异的动物图形。他的两只手和胳臂交叠在胸前,环抱着身上的那件飘逸的长袍。

令人惊奇的是,没有人知道这座雕像的原型是谁。至少,他不属于印加人,因为,印加人是不蓄胡须的。

此外,一些罗列在墙上、数以百计的用岩石雕成的人头更加诡异莫测。这些完整的头颅,一颗颗从墙上凸出来,栩栩如生,给整座神庙渲染出一种怪异的气氛。至于它们的含义和用途,学术界至今仍争论不休。

一座名为“亚卡帕纳”的金字塔依循着东、西、南、北四个基本方位兴建,每边长约200米。金字塔内部,有一个纵横交错、用上等方石砌成的渠道网,将水从塔顶的贮水池里一层一层引下来,注入环绕塔身的壕沟。这些渠道的角度和连接点都经过仔细的设计和测量,误差不到5毫米。

这个复杂的引水系统是干什么用的?同样没有人能够知道。

遗址的西南角有一个名叫“卡拉萨萨雅”的广场,意思是“石头竖立的地方”。那里有一道用不等边四边形巨石砌成的墙,每隔一段相等的距离,就树立起一根形如短剑、高约3.5米的石柱。一般学者认为,它是用来观测天象的,功能在于准确地预报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日期。

有学者根据广场石柱所显示的日出、日落的方位断定,它兴建时的黄赤交角应该是23°8′48″。再根据国际蜉蝣研讨会确定的黄赤交角倾斜度历史对应曲线图,这些石柱兴建的时间应该是公元前1.5万年。这真是骇人听闻,公元前1.5万年,是原始人茹毛饮血的时代,怎么可能兴建起这样壮观的城市呢?

丛林中的吴哥城古迹

数百年来,吴哥古迹一直埋藏在柬埔寨的热带雨林之中,分布在4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包括高棉王国从9世纪到15世纪历代都城和寺庙,如吴哥窟、吴哥城、巴戎寺、女王宫等遗迹。直到1861年,它才由法国生物学家亨利·墨奥特发现。

吴哥城,古名禄兀,东西长1040米,南北长820米,其中几百座大胆设计的宝塔林立,城周围还有宽200米的灌溉沟渠。城内有寺庙、宫殿、图书馆、浴场、纪念塔及回廊等。

我国南朝人周达观在《真腊风土记》中记载,当时的吴哥繁荣富庶,整个城市有秩序、有法律,人口众多。但是在1431年,暹罗人攻陷吴哥城,搜刮大批战利品而去。第二年他们再度光临吴哥城时,却发现这里已经变成一座空旷无人的“死城”,不但没有半个人影,连牲畜也不见了踪影。他们去了哪里呢?

有人认为可能有一场可怕的瘟疫侵袭了吴哥城,大部分居民都相继死亡,侥幸生存者将死者焚毁以避免流行,然后怀着哀伤的心情,远走他乡。还有人说吴哥城内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内乱,国民互相残杀,所有人都被杀戮一空,然而,在这里却没有发现一具尸体。

另有说法认为,暹罗大军攻占吴哥城以后,将所有的居民强行带到某地去做奴隶。那么稚子、病弱者、老迈的人也被当做了奴隶吗?

奥克洛核反应堆之谜

1972年,在非洲的加蓬共和国奥克洛铀矿区,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古老的但是非常完整的、早已停止运转的核反应堆。因而,他们称这里的矿石为反应堆的“化石”。

据测定,奥克洛铀矿的成矿年代大约在20亿年前。反应堆由6个区域的500吨铀矿石组成,成矿不久即开始运转。输出功率只有10~100千瓦,但运转时间长达50万年。

在20亿年前,地球上根本没有人,那么,这座反应堆是谁建立的呢?

有些专家认为,这是天然核裂变的结果。但是,另有专家指出,只有在极其精确的条件下,裂变中的铀—235才能“烧掉”。发生这种裂变反应,必须要有极纯净的水,而这种水,在自然界的任何地方都找不到。

富于幻想的人们又提出了另一种解释:在20亿年前,外星人来到了地球,并在地球上进行了大规模的开采工作,建造了核反应堆,以保障能源的供给。后来,由于某种原因,外星人放弃了在地球的开采工作,回到了他们的家乡,而把核反应堆留在了地球上。

直到现在,奥克洛核反应堆的谜底仍未揭晓。尽管有许多科学家对这个问题极感兴趣,但由于年代久远,资料不多,因而很难对其作更进一步的研究。

大津巴布韦古城的奥秘

大津巴布韦遗址,位于津巴布韦的马斯温哥省,距首都哈拉雷350千米,它证明南部非洲曾经有过高度发达的黑人文明,是非洲著名的古代文化遗址,也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石头城建筑群体。

1868年,葡萄牙猎人伦德斯在凯尔湖边狩猎时,在一片开阔地的小山坡上,发现了这座不一般的古城。不过当时,那里已成了废墟,根据依稀可辨的字样可知,这里原叫大津巴布韦。

整个大津巴布韦的建筑异常精致和整齐,椭圆形的建筑物实际上是一座小城,城墙高9米,长256米,墙壁是用坚硬的花岗石砌成的,石块排列得非常整齐,虽然没有采用任何黏合剂,但石块与石块接合得很严密,城的东、西、北三面各有一扇门,门的顶部用花岗石砌成拱形。

小城的东南部还有一道平行于城墙、与之相隔1米左右的石墙。墙与墙间的通道竟有100米长。通道的尽头是一个半封闭的院子,院子里竖着一座9米高的锥形石塔。

在小城外面的悬崖上,古人们找出了一条小道,顺小道而上可以到达卫城,卫城在小城90米高处,城墙有10米高,五六米厚。登上它,可以鸟瞰四处,将小城看得一清二楚。更令人惊叹的是,小城和卫城的墙上都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早期来到大津巴布韦的探险家一直认为,这些建筑不是非洲人自己造的,而是其他外来民族造的。然而,试图证明外来民族曾在此居住的努力已归于失败,许多试图证明这类观点的材料也被一一否定。

现在人们清楚地知道,大津巴布韦完全是非洲人自己创建的,那里早期生产的陶器和人工制品与现代班图人(现居非洲南部)的器具非常相似。据考证,这座石头城建于公元600年前后,是马卡兰加古国的一处遗址。

但人们无法知道的是,那时的大津巴布韦为何那么富有,并日益重要。不过有一些是肯定的,即在15世纪前,那里曾是一个非常繁荣的地方。它向外输出了大量的珍贵物品,输出量超过了当时该地区的任何一个民族。

突然消失的赫梯王国

距今3100年以前,在小亚细亚半岛上的安纳托利亚高原(今土耳其境内),曾经出现过一个强盛的奴隶制王国——赫梯王国。

赫梯人建立王国后,经济、文化得以迅速发展。他们将苏美尔楔形文字改造后,创造了风格独特的涅西特楔形文字,他们还将土著居民的马车改造成实用的战车,他们的战斗力也因此得以大大加强。

公元前16世纪,赫梯人攻入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消灭了古巴比伦国。同时,他们还吸收了古巴比伦的文化,在国内进行改革,制定新的法典,使赫梯王国进入了历史上的强盛时期。

又过了100年的时间,赫梯人率先进入了铁器时代,这使他们的军事实力和生产水平大大地高于他们的邻国。

而且,赫梯人还将发达的冶铁业和高超的制铁技术载入了史册。考古学家从波加兹克伊附近的五陵遗址中挖掘出的含镍短剑及其他铁器和铁渣等实物,都充分证明它是世界上最早进入铁器文明的古老王国之一。

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强盛了500多年的赫梯王国突然从地球上消失了。

是谁灭亡了赫梯?并且彻底摧毁了它灿烂、悠久的文明成就,使它对后世毫无影响?这些问题至今还没有谁能够解答。

特奥蒂瓦坎文明遗址

特奥蒂瓦坎古城位于墨西哥城东40千米,坐落在墨西哥波波卡特佩特尔火山和伊斯塔西瓦尔火山之间的谷底中。它的面积为2.5平方千米,是印第安古代文明的重要遗迹,因其壮丽的玛雅文化古迹而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特奥蒂瓦坎全城布局井然有序,城郭气势磅礴、宽阔壮观,以两条垂直相交的大道为基线,其中纵贯南北的中轴干线称为逝者大道,逝者大道将城市中的主要建筑连成一体。大道长2.5千米,宽40米。大道东侧北端屹立着著名的太阳金字塔,外观近似五角形棱锥体,这可能与古印第安人认为四方对抗的力量都从属于富有生命的第五点——宇宙中心有关。

太阳金字塔的塔基长225米,宽222米,塔高66米,体积达100万立方米,坐东朝西,台阶陡峭,表面铺以红色火山岩,正面有数百级台阶,可直上塔顶。顶部原有太阳神庙,是以活人祭祀太阳神的地方,现神庙已荡然无存,仅剩下一个平台。

大道最北端是宽阔的月亮广场,广场北面尽头耸立着月亮金字塔,南距太阳金字塔700米,与太阳金字塔风格相仿,规模较小,坐北朝南。塔基长150米,宽120米,塔高46米,分为4层,体积为37.9万立方米,游人可沿已经整修的台阶登上塔顶。

城内还发掘出许多规模宏大的建筑遗迹,其建筑风格和壁画艺术同样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例如,逝者大道西侧外的特迪特拉、萨库亚拉、雅雅华拉和阿特特尔科宫殿神庙建筑群,东侧的特拉密密罗尔帕、霍拉尔潘、特蒂特拉建筑群及壁画艺术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繁荣的古城,在公元650~公元750年,却突然衰落了,出现了权力真空期,而原因不明。是毁于大火,还是因为其他原因被废弃?人们不得而知。

玛雅人迁徙遗址之谜

玛雅人在创造了高度文明的同时,他们的迁徙也是个不解之谜。大约在公元6世纪末,散居在四面八方的玛雅人,好像不约而同地接到了某种指令,抛弃了世代为之奋斗的追求以及辛勤建筑起来的营垒和神庙,离开了肥沃的耕地,向荒芜的深山迁移,又重新营建他们曾经创造过而又舍弃了的生活。

他们居留地的选择也同样令人费解。其他一切古老的民族都沿着河流和海岸发展,他们却把新的城镇建筑在深深的丛林和高耸的山巅上。

据考察,玛雅人的120座城镇之间无一相连的大道,他们怎样交往?怎样运来巨大的岩石建造城市、寺庙?在蒂卡尔,他们建了13座大水库,总容量达16.4万立方米,为什么他们宁可修建水库,也不愿靠近水域定居呢?

16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踏上尤卡坦半岛,玛雅人曾把他们当做“神”的使者来欢迎,然而厄运也从此降临到了他们头上。

但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玛雅人似乎有着天才的预见,在侵略者的屠刀还没有来得及挥向他们的脖子时,他们就突然间销声匿迹了。公元830年,科班城浩大的工程突然宣告停工;公元835年,帕伦克的金字塔神庙也停止了施工;公元889年,蒂卡尔正在建设的寺庙群工程中断了;公元909年,玛雅人最后一个城堡,也停下了对已修建过半的石柱的修建。

这不只使当时的殖民者吃惊,也使今天的考古工作者百思不得其解,成为一个永恒的疑团。

奥尔梅克文明之谜

3000多年前,就在地球上的大多数角落仍然处于文明的黑暗中时,美洲的墨西哥湾海岸上出现了这样一种文明——奥尔梅克文明。它曾在高原上大兴土木,建造城市;它曾在这些古远的城市中创造了自己的文明。他们曾经很强盛,但到公元前900年,不知是什么原因,他们突然消失了。

奥尔梅克遗迹中最卓著的当属奥尔梅克特有的雕像,这些雕像以巨大的石头头部雕像工艺见长,大都雕刻着厚厚的嘴唇和凝视的眼睛。科学家认为,这些雕像很可能是当时帝王的纪念碑。

尤其令观者震撼的是,这些雕像所用的石头均来自很远的地方,而在当时没有先进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奥尔梅克人却把沉重的玄武岩石块从40里外的火山区拖到圣洛伦佐,其中的力量与智慧实在不容小视。

关于奥尔梅克文明的消失,在他们的遗迹中也没有任何遭到外敌入侵的痕迹。所以,科学家猜测也许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河流由于淤泥堵塞而改道,导致他们不得不放弃这里,远走他乡。

神奇的古都底比斯

底比斯横跨尼罗河两岸,地处今天埃及首都开罗南面700多千米的地方。底比斯的右岸,也叫东岸,曾经是古埃及的宗教、政治中心;底比斯的左岸,也叫西岸,是法老们死后的安息之地。

底比斯是一座充满神奇色彩的古城,它的兴衰是整个古埃及兴衰的一个缩影。底比斯在公元前14世纪中叶的古埃及新王国时期,曾经是一座当时世界上无与伦比的都城。希腊大诗人荷马称其为“百门之都”。

公元前2134年左右,埃及第十一王朝法老孟苏好代布兴建底比斯,并将其作为都城。法老孟苏好代布定都底比斯后,又将阿蒙神奉为“诸神之王”,成了全埃及地位最高的神,从此开始在底比斯为阿蒙神大兴土木。由此奠定了底比斯在古埃及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到了公元前2000年左右,虽然第十二王朝的开创者门内姆哈特一世曾把首都从底比斯迁到孟菲斯附近的李斯特,但在底比斯仍然为阿蒙神继续兴建纪念性建造物。

从公元前1790年到公元前1600年,底比斯遭到了外族喜克索斯人的入侵。喜克索斯人征服了大半个埃及,最后定都阿瓦利斯,建立了第十五王朝和第十六王朝。底比斯由此经历了第一次衰落。

埃及人在阿赫摩斯一世的率领下,又在底比斯建立了第十七王朝,并在公元前1580年左右攻占了阿瓦利斯城,把喜克索斯人赶出了埃及,开创了古埃及新王国时代。新王国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掠取了大量财富和战俘,并把底比斯建成当时世界上最显赫宏伟的都城。他们在东底比斯为阿蒙神和他们自己建起了一座座壮观的神庙和宫殿。

在西底比斯一个不显眼却又盛产建筑材料石灰岩的山谷里,法老和权贵们为自己修造了一座座陵墓,这个山谷被后人称为“国王之谷”。著名的吐坦卡蒙墓就位于“国王之谷”内,在吐坦卡蒙的三间墓室里发现了数不胜数的金银财宝,如果把这些财宝折合成现在的货币,至少也有数百亿美元!

第二十一王朝以后,随着底比斯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不断加剧,加上爱琴海和小亚细亚一带的“海上民族”的不断入侵,新王国日益衰落,底比斯也开始了自己的厄运。公元前663年左右,入侵埃及的亚述军队再次火烧、洗劫了底比斯。公元前27年,一场地震又使底比斯城里仅存的一些纪念性建筑物瞬息之间倾塌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