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未解之谜和神秘现象大全集
14921600000005

第5章 再现古老的文明遗迹(4)

到公元19世纪,只留下一堆废墟的底比斯,成了古墓盗劫者的乐园。在现今埃及的卢克索和卡纳克一带,人们还能见到底比斯遗址的一些断壁残垣。

崇山峻岭中的马丘比丘

1911年7月,美国探险家海伦·宾加姆在秘鲁乌鲁班巴河岸海拔2430米的悬崖上,发现了一座荒废已久、不为人知的古城——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建筑在三面临水、一面连山的花岗岩平台上,除了一座悬空吊桥外,无路可通。印加人就在这块陡峭得几乎无法攀登的地方,建起了一道石块围墙,宛如一道屏障。

从入口处往里看去,马丘比丘的宏伟景色迭次展开,就像一组系列照片一样。在马丘比丘和汇纳比丘两座山峰之下,一簇簇石质建筑和绿草如茵的院子依次排列。城市的农业区里密布着层层石头垒成的花园平台,其间有蜿蜒陡峭的小道穿过,通向传统的门楼。购物区里的道路则没有那么陡峭,分布着许多神庙和茅草覆顶的屋子。

所有的建筑物都用巨大的石块垒成,其中最大的一块多边形巨石大约长3.6米,宽1.5米,厚1.5米,其质量绝不少于20吨!石块与石块全都以各种不同的角度拼合在一起,没有使用任何黏合剂,但仍然拼接得错落有致。

建筑用的所有石料都不是取自所在山头。当时的印加人没有文字,没有车辆,不会使用铁器,不会使用牛马之类的畜力,仅凭着肩扛手拽,怎么可能把这成千上万的巨大的石块,特别是把那块重约20吨的巨石搬过索桥,运到这险峻的高山上的呢?

同样,这座古城高居在悬崖之上,到底是起到什么作用呢,也是一个悬而未绝的谜。

有人认为,它是西班牙殖民者到来之后,印加人最后的避难所,随着印加人的逐渐去世和转移,该城最终也遭到废弃。还有人认为,马丘比丘是一个宗教中心,是印加人祭祀太阳神的地方,这里山高地僻,可以更好地与神亲近。

但是,不管哪一种说法,到目前为止,都只是猜测,没有确切的答案。

被诅咒的南马特尔遗迹

在南太平洋的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中波纳佩岛的东南侧,有一个叫“泰蒙”的小岛,人们也把它叫做“墓岛”。在这个岛延伸出去的珊瑚礁浅滩上,矗立着89座用巨大的玄武岩石柱纵横交错垒起的建筑物,高达4米,远远望去怪石嶙峋,如果走近看,它们又好像是一座座神庙。有人称这些建筑是远古时代人们的坟墓,因此,“墓岛”之名由此而来。

这些既像神庙又像坟墓的建筑就是南马特尔遗迹,按波纳佩语有两个意思,一个是“集中着众多的家”,另一个是“环绕群岛的宇宙”。

据考证,南马特尔遗迹是在公元1200年左右建造的,人们建造那些建筑物用的石头都是从波纳佩岛运过来的。据调查,整个建筑用了大约100万根玄武岩石柱,在波纳佩岛加工成石柱后用筏子运到这里。

专家们估算,如果每天有1000名壮劳力从事开凿,那么光是采石就需要655年,加之还要用人力加工成五角形或六角形棱柱需要200~300年,最终要完成这项建筑的话,需要1550年的时间。

现在,波纳佩岛上有人口2.5万人,而在南马特尔遗迹建造时的古代,其人口还不到现在的1/10。据此,1000名劳动力差不多是动员了当时全岛所有的劳动力。因此,专家们设想这项工程是很难凭借人力完成的。

有学者指出,在太平洋中,曾经有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太平洲文明。整个密克罗尼西亚群岛和复活节岛都处在太平洲中。这样要建成南马特尔遗迹、复活节岛巨石人像群的人力、物力、技术力量都是具备的。

后来,太平洲因大地震而沉陷海底,许多地方都成了孤岛,太平洲人由于人力分散、剧减,而不得不停下他们的巨大建设工程,所以复活节岛还躺着300多个规模更大的未完工的巨石像,波纳佩岛采石场则留下了很多刚开采准备使用的石块。

南马特尔遗迹的那些古代坟墓,从来没有一点文字记载。据当地人说,这些古代坟墓的来历,完全是靠口授,从酋长的世系中一代一代地传下来的,只有酋长自己和可以继承酋长的人才知道。而且,他们绝不能向外人,哪怕是自己的亲属泄露出去,不然的话,就会遭到诅咒,死神就会降临到他们的头上。

印度河文明两大古城遗迹之谜

印度河是世界上较长的河流之一。但在18世纪之前,人们根本没有想到这条藏身于沙漠、人迹罕见的河流曾有过堪与古埃及相媲美的璀璨的历史。而且,与其他古代文明相比,完全是史无前例的。

印度河文明最早引起人们注意是在18世纪对哈拉帕遗址的发掘时。19世纪中叶,印度考古局长康宁翰第二次到哈巴拉时,发掘出一个奇特的印章,但他认为这不过是个外来物品,只写了个简单的报告。此后50年,再也无人注意这个遗址了。后来,考古专家以含哈拉帕在内的旁遮普一带为中心,在东西达1600千米,南北1400千米的地域内,发现了属于同一文明的大量遗址。这个发现震动了考古学界,因为涵盖范围如此之大的古文明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究竟是什么人创造了这个文明,开始人们曾误以为它是受其他文明的影响发展起来的,但是进一步的考古发现,无论是文字还是印章都是其他地方看不到的,而且对出土人类骨骼的鉴定也表明,这里的人融混了许多人种的要素,不是现在已知的某个特定民族。

有人认为,印度河文明与其他文明是同时崛起并存的。是不是可以说,印度河文明发展之初,受到过外来文明的影响,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独特的高度文明。

还有人提出,印度河文明是多种文化融合的结果。总之是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印度河文明的特殊性和神奇性,使其过去、现在都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奉献着无法取代的财富。它不仅是印度文化的源头,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一环,因此揭开它的谜底是今人的重任。

神秘的太阳门

太阳门是南美洲波利维亚蒂瓦纳科古建筑群中最驰名于世的建筑。它由一整块巨型中长石雕镌而成,重约百吨。它高3.048米,宽3.9629米,中间凿开一个巨大的门洞,两边的壁面磨得很光,门楣上刻有精美的浮雕。浮雕中间是一个神像,神像两旁分三列雕刻着48幅较小的、生动逼真的图案,最下一排刻着“金星历”。

据考证,制作太阳门的石料来自的的喀喀湖边的一个名叫珂帕卡斑纳的半岛。当时的人们用什么方法雕凿这些石料?又用什么方法把这百吨重的巨石运送到蒂瓦纳科来的?又是怎样把巨大的石门立起来的?这些都还是不解之谜。

更令人称奇的是,每年9月21日,也就是秋分这一天,黎明的第一缕曙光总是准确无误地射入门中央,然后再缓缓移动,这样精确的计算,又是怎样完成的?

在石门上部横饰带中间凸起的部分,雕刻着一幅肖像,一般学者认为,这就是印加人信奉的神——维拉科查。他面容肃穆,头上戴着冠冕,手中还握着两支雷电。奇怪的是,他的手却只有四个指头,他的眼下还有两行眼泪。他是不是地球上的人类呢?他流下的眼泪又代表什么呢?

方形图案右边的第三列,雕刻着一头大象的头颅、耳朵、长牙和鼻子。这个发现令人惊异,这个雕刻的“象”酷似美洲地区在公元前1万年左右突然灭绝的“居维象”。这种象具有长牙和长鼻,它曾经出现在安第斯山脉南端。而“居维象”灭绝以后,美洲地区就再没有出现过这种动物。

雕刻在太阳门上的一群风格独特的动物图像中,还有一种“剑齿兽”。它是一种三趾两栖哺乳动物,身长大约3米,高1.5米,很像是犀牛与河马杂交生下的杂种。剑齿兽曾活跃于南美洲,但在大约1.2万年前也绝种了。

很显然,当时的工匠,是根据已知实物,来雕刻太阳门上的图案的。如果真是“居维象”和“剑齿兽”,那么太阳门的历史又该追溯到什么时候呢?

另外,从太阳门的形状来看,它是在某一个时期突然中断建造的。它门楣横饰带上未完成的图像显示,有一天灾祸突然降临,迫使正在为作品做最后润饰的雕刻家们匆匆抛下凿子,远离了这个地方。这又是为什么呢?

斜而不倒的比萨斜塔

意大利比萨斜塔修建于1173年,由著名建筑师那诺·皮萨诺主持修建。它位于罗马式大教堂后面右侧,是比萨城的标志。开始时,塔高设计为100米左右,但动工五六年后,塔身从3层开始倾斜,直到完工还在持续倾斜,在其关闭之前,塔顶已南倾(即塔顶偏离垂直线)3.5米。1990年,意大利政府将其关闭,开始进行整修。

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专家对比萨斜塔的全部历史以及塔的建筑材料、结构、地质、水源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并采用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测试。比萨中古史学家皮洛迪教授研究后认为,建造塔身的每一块石砖都是一块石雕佳品,石砖与石砖间黏合得极为巧妙,有效地防止了塔身倾斜引起的断裂,成为斜塔斜而不倒的一个因素。但他仍强调指出,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弄清比萨斜塔斜而不倒的奥妙。

从事观测该塔的专家盖里教授根据比萨斜塔近几年来倾斜的速度推测出,斜塔将于250年后因塔身的重心超出塔基外缘而倾倒。但是公共事务部比萨斜塔服务局的有关人员却针对盖里教授的看法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只按数学方式推算是不可靠的,因为比萨斜塔是“一个由多种事实交织成的综合性问题”。另一些研究者通过调查发现,比萨斜塔塔身曾一度向东倾斜,尔后又转向南倾斜,他们同样认为250年后该塔会不会倒不能局限于简单的假设和预测。

当然,最关心斜塔命运的自然是比萨人,尽管他们也对斜塔的倾斜感到担忧,但更多的是骄傲和自豪,为自己的故乡拥有一个可与世界上任何著名建筑媲美的斜塔而感到自豪。他们坚信它不会倒下,他们有这样一句俗语:“比萨塔像比萨人一样健壮结实,永远不会倒下去。”他们对那些把斜塔重新纠正竖直的建议深恶痛绝。如1934年,相关部门在塔基及四周喷入90吨水泥,实施基础防水工程,塔身反而更加不稳,向周围移动,倾斜得更快。

人们目前还难以预言比萨斜塔今后的命运,但仍感叹它斜而不倒的壮观景象。

新巴比伦修建过通天塔吗

《圣经》记载:巴比伦塔是一座10级大寺塔,高90米,边长220米,人们称之为“通天塔”。传说,这个寺塔的建造惹得上帝不高兴,上帝就变乱了人们的语言,使人们不能自由沟通,于是这座“通天塔”最终没有建成。

如今,在巴比伦古城遗址的正中,人们找到了通天塔的遗址,这足以证明通天塔是确实存在过的。但是,这座塔到底为什么而建?这也是一个永恒之谜。

有人认为,这座塔是人神交会的通道,既是凡人升天之地,又是诸神下凡驻足之所。

又有人认为,这座多层方形寺塔的结构形式在远古的苏美尔人时代就已经出现,当时这座塔很可能是用来观测天象的。古代巴比伦人丰富的天文知识和对星空的无穷兴趣,也需要有一座这样的高塔来支持。

还有人认为,它和古埃及的金字塔一样,是国王的陵墓。

金字塔是如何建造的

在埃及首都开罗西部的吉萨,散布着大大小小约80座金字塔。它们是古代埃及法老(国王)的陵墓,从四面望去,它都是上小下大的等腰三角形,很像中文的“金”字,因此在我国被称为“金字塔”。

金字塔是人类文明史中的一项伟大奇迹,更是永恒的谜团,数千年以来,它矗立在古老的尼罗河畔,迎曙光,浴暮霭,闪烁着神奇的智慧之光。

在埃及,胡夫金字塔是最大的一座,约建于公元前2700年,塔高146.5米,相当于一座40层的摩天大楼,塔基呈正方形,每边长230.6米,占地约5.29万平方米。

整个胡夫金字塔共用了230万块大小不等的石块砌成,最轻的石块约1.5吨,最重的约160吨,平均重量为2.5吨,总重量约684.8万吨。这些石料需要用978286辆载重7吨的大卡车来装载。

有关专家估计,在修建大金字塔时,埃及居民至少应有5000万。然而,据历史资料统计,在那个时期,世界总人口才有2000万,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矛盾。

何况,已经发现的金字塔有80座之多,按每30年完成一座来算,总计也需要2400年。古代埃及,承受得了这样浩繁、长久的消耗吗?

据考证,用于建造金字塔外层的11.5万块上等白石灰石,取自尼罗河东岸的穆卡塔姆采石场,内部墓石的花岗岩,则采自500千米外的阿斯旺。

更令人不解的是,建造金字塔所需的如此之多的庞大的石块,古埃及人是怎么将其运输的。因为即使有足够的人力,也难以把这每块重达1.5吨到160吨的巨石运送到工地。

那时的埃及没有马,也没有车。车和马是公元前16世纪,也就是建筑胡夫大金字塔以后1000年,才从其他国家引进埃及的。因此,当时运输石块是不可能用车载和马拉的。

有的人提出了橇板圆木滚运和水运的设想,但古埃及既没有木质足够坚硬的木材,又没有足够先进的滑轮、绞车和起重设备,因此在古埃及也是不可能采用这两种方法的。

更加令人称奇的是,整个金字塔不用一块木料,不用一根铁钉。石块和石块之间没有任何黏结物,然而却拼合得天衣无缝,甚至连最薄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怎样把石块一层层垒上去,更是一个令人猜想的神秘疑题。

英格兰巨石阵的疑团

在英格兰南部的索尔兹伯里,耸立着一组高大的巨石阵。一根根巨大的石柱排列成几个完整的同心圆,巨石高约5~10米,一般重是25~30吨,石阵周边是直径约90米的环形土岗和深沟,紧靠土岗的内侧由56个等距离的坑构成又一个圆,坑用灰土填满,里面还夹杂着人类的骨灰。

巨石阵规模宏伟,结构神奇,工程浩大,蕴意深邃。一直以来,它到底是什么?它是怎样建造的?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

据考察,巨石阵的建成比埃及最古老的金字塔还要早700年,而且,索尔兹伯里平原附近,不能为巨石阵提供必需的石材。这些石材均采自直线距离在几百千米的威尔士。在5000年前的原始社会,工具简陋,人口稀少,要完成如此浩繁的工程,其难度可想而知。

有人认为这是当地早期居民凯尔特人建造的墓穴;也有人认为是古罗马人为天神希拉建造的圣殿;还有人认为是丹麦人建造用来举行祭奠的地方。然而,这些虚无缥缈的想象都没有确凿的证据。

20世纪60年代,牛津大学的霍金教授认定这群石柱是一台推演天文历法的“计算机”,它能准确无误地表示日食、月食的时间。然而,5000年前的原始人类,又怎么知道用如此粗陋的石块来完成如此高科技的天文观察任务呢?

令人惊奇的土耳其地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