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杂志青春引航
14939400000039

第39章 忏悔于心——源于辅导员角色再定位

刘莉

深度辅导叫我不得不静下心来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工作即将满4年了,我自认为在4年里为学生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精力,倾注了全部的爱和感情,以满腔热情始终情绪高涨地在工作着……什么时候都可以自豪地对自己说“我努力做到了最好”!

为了让学生的3年研究生生活留下美好的回忆,不再过三点一线的枯燥生活,不再有论文的压力和就业的焦虑,我总会苦思冥想制订新学期的工作计划,让学生快乐地享受3年;为了让自己的工作切实能够帮助学生减轻学业的压力,创新学生活动形式,为学生的学术研究营造氛围、创建平台;为了培养和发挥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营造家的温暖,我突发奇想地在他们当中实行了月班长制度;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我再苦再累再心烦,但是见了学生,我知道自己的重任,就笑得阳光灿烂……多少个为了,都源于当初工作时的誓言——我要成为学生爱戴的辅导员,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为了学生我无怨无悔。正是出于这个信念,我每时每刻都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学生多做一些事情;也正是出于这份坚定和执著,总会得到有些同事的夸赞:工作很扎实、有特色、有思想。

一路走来的4年,就是在这样的自我肯定中度过的。但当我看到学生一封封真挚感人饱含期待的来信后,我突然感觉到自己像是什么也没有做一样,突然间不知道身为一个辅导员我该怎样工作,自己的定位越来越模糊。

其实,像这种迷茫我经历过几次,但是这一次却让我刻骨铭心。2006年刚参加工作,我觉得要想真正成为学生需要的辅导员,必须为他们提供最真诚的服务,以心换心。可是学生人数太多了,无论我如何努力,我服务的对象总是不能够覆盖到学生数的一半。因此,尽管我付出很大努力,却总会有一些学生埋怨。这迫使我思索,答案就是我要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管理者是辅导员这个多重身份中最重要的角色。因此,我的工作重心转移了,如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研究生管理模式成为我一直探索的目标。但是这次,深度辅导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

根据往年面谈的经验,我决定以网络通信的方式展开深度辅导。起初以为学生只会应付写一些冠冕堂皇的话,反映一些不痛不痒的问题,但当我打开邮箱,阅读每一封信时,我的心像是被抓住了一样,既疼又闷。当看到“我是在流着眼泪给您写信”这句话时,我知道学生需要我;当看到“老师,您能帮助我解决人生中的困惑”时,我知道学生需要我;当我看到学生倾诉着自己平凡而又不平坦的经历时,我知道学生需要我……他们渴望真正内心的交流,个性化的指导,然而,现在的工作往往偏离了这个方向,更加注重宏观的全面的指导,更倾向于外在的感受体验教育,使得我们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高悬起,脱离了学生的需求。在梳理以往工作的同时,我在思考着一些问题。

辅导员定位——“心灵使者”,回归原点

随着工作的不断开展,对辅导员工作的理解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经过这次深度辅导,让我对辅导员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作为研究生的辅导员,一个成人群体的辅导员,她所承担的责任不仅仅是向学生提供日常事务的服务功能,而且还要肩负起学院学生以及学生组织的指导和管理的责任,更重要的是要扮演好“导”的角色,用学生的话说就是“心灵使者”的角色。学生的每一封饱含真情的信件都寄托了对辅导员的信任和期待,都是辅导员不可推脱的责任和义务。他们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模式——化有形于无形

提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就会避而远之,惧怕高不可攀的崇高精神的教育;提到文体活动就会躲而逃之,担心时间的浪费。所有这些现象都源于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急切的判定,希望能够认可自己的工作,能够量化自己的工作,使思想心理层面的交流逐渐简单化于具体的事务工作和具体活动之中,而忽略了其本质所在。我们往往因片面追求学生活动的数量而忽视了学生活动的质量。“以心传心”始终是我们基本的工作理念,开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尽可能多地采用心灵沟通、辅导员课堂的形式,把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细化于无形之中,给学生插上隐形的翅膀,放飞他们的梦想,这是辅导员的职责所在、使命的终结。

但是想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绝不可以简单依靠一两封信或者是一两次谈话就可以达到,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虚实相进、真诚互换的过程。

我从参加工作以来就与研究生采用谈话的形式进行深入辅导。我主要采用了单独谈话和宿舍集体辅导相结合的形式,但是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因此希望能够在扩大深度辅导覆盖面的同时提升辅导的深度,于是我采用了邮件通信方式。这两种方式有着各自的效果和优势,是一对互补的心灵沟通方法。

面谈效果分析

第一,面谈可以帮助辅导员快速认识学生。因为1∶200的比例,辅导员辅导人数众多,研究生3年一届,因此面谈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辅导员熟悉学生问题。第二,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减少学生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促膝而谈可以使学生更加近距离地走近辅导员,体会到辅导员的关心,加深师生间的感情,相对于通信方式更有优越性。第三,面谈深度有限,谈话内容往往限于表面。由于是面对面,一般学生很难打开自己的心结,做不到敞开心扉彻底交流。谈话内容主要限于自己关心的问题,比如就业问题,而对于学生的个人经历、私人问题等很多个人隐私问题,面谈往往很难涉及。第四,面谈所需条件较高,时间地点是面谈的最大困难。学生有课、有讲座,教师有会、有突发临时事件等,很多不确定因素导致面谈无法形成制度,特别是对于一些学生,往往要求晚上单独面谈等,由于主客观原因,可能造成一次谈话经历几次周折后才能完成。

网络通信辅导方式效果分析

第一,打破时间、地点、条件限制,保证辅导的时间要求。由于网络通信方式可以借助虚拟网络实现数据传输,在第一时间传达二者信息,可以实现“沟通无极限”。保证了深度辅导开展的时间,冲破了深度辅导开展保密的地点限制,随时随地事先沟通。第二,网络通信切实体现深度辅导内涵,实现真心互换。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不可视性,使得学生可以打破自身性格等的障碍,实现无障碍交流,充分表达自我,在自我抒情过程中展现自我,使辅导员借助自我疏导的过程加深对每一个学生的理解。网络通信方式涉及问题面广,并且多集中于个人关心、个人重要事件、私人问题等,对于从深层次去了解学生,分析学生性格特点有很好的辅助作用。第三,“网络辅导员”可以构建学生虚拟心理空间。现在学生很多沉溺于网络,不一定是他们愿意,而是网络空间里可以实现自我,表现自我,达到心理自我发泄和安慰,那么网络辅导员可以以一个现实的和虚拟的网络身份实现虚实的交融,形成学生网络的心理之家,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第四,网络通信辅导在集中辅导对象的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网络通信辅导方式由于对客观条件的要求较少,使它相对于面谈在深度辅导的对象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其能大幅度提高深度辅导的覆盖率。同时由于深度辅导往往是学生自我感情抒发的过程,可以通过这一过程的表现形式——文字发现存在需要心理疏导和指导的问题学生。可以在第一轮辅导中筛查重点对象,避免对于一些不需要辅导的学生的过度辅导,也可以实现对问题学生的集中多次专题专业辅导。第五,无形的网络沟通在现实的师生关系的构建方面具有局限性。由于网络的介入,师生之间不接触就可以实现沟通,现实生活中可能造成师生间对面相见不相识的后果,从而对于建立的网络师生关系产生负面影响,使学生对于网络里的亲密关系产生质疑,从而破坏或中断师生的网络交流。因此在运用这一方式时,必须克服这一缺点,实现虚拟网络的现实化。

笔者认为,在深度辅导中应该吸收以上两种模式的优势,采用互补互进的原则,即以构建虚拟的“网络心灵之家”为中心,吸收多种辅导方式的合理因素,依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面临的问题,以网络辅导为主,以面谈为辅的“二级辅导机制”。这既能够解决深度辅导的覆盖面要求,也能够解决辅导的深度要求。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