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哈佛给学生的25条成功箴言
14951200000021

第21章 朋友是你的财富

用正确的态度与人交往

俄国诗人普希金说:“无论是多情的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么都不能代替无比亲密的友谊。”对于所有人来说,朋友都是一笔无形的财富。俗话说:“朋友多了路好走。”朋友所带来的爱与力量,是其他许多东西都无法企及的。

黄蜂与蝴蝶口渴了,不约而同地去找附近葡萄园的一位农夫要水喝。为了表示自己不会白喝农夫的水,它们都许诺说会给农夫丰厚的回报。

黄蜂说:“我可以替你看守葡萄园,如果有人来偷葡萄,我就用我的毒针去对付他。”

蝴蝶说:“我会替你传播花粉,帮你带来优良的葡萄花粉,保证让你的葡萄长得更大更好。”

但农夫却说:“我只想知道的是,在你们不口渴的时候,怎么没有想到要替我做事呢?”

这个寓言讽刺的就是那些平时不注意与人为善、与人方便,等到有求于人时才去向人献殷勤的人。很明显,等到自己有需要才去和人攀亲交友,就已经太迟了。

哈佛告诉学生:“如果只在有求于人时去找朋友,那么你将可能不会找到朋友。假如你需要朋友,就要先去和别人做朋友。”

和别人做朋友,并不是简单地对某个人说“我们做朋友吧”就可以了。罗曼·罗兰说:“友谊是毕生难觅的一笔珍贵财富。”人人都想要得到这笔“财富”,而要真正得到它,一个人至少需要付出一片真心。只有用正确的态度去与人交往,他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朋友。

首先,要尊重他人

与人交往时,尊重是最起码的礼貌。哈佛教育学生说:“不懂得尊重他人,你就无法与之沟通合作,因为你已经失去了与人沟通合作的基础。要知道人人都有自尊心,你只有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

事实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能尊重身边的所有人,那么他就将赢得更多的友谊,甚至还能迎来更多成功的机会。否则,如果他嘲笑了别人,那么最终也许被嘲笑的那个人会是他自己。爱尔兰著名作家萧伯纳的故事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有一天他去参加一个慈善晚会,席间一位胖绅士端着酒杯向他走了过来。

胖绅士讽刺瘦弱的萧伯纳说:“一看见你,我就知道世界上正在闹饥荒。”而萧伯纳却不慌不忙地说:“一看见你,我就知道了世界上为什么在闹饥荒。”

绅士在奚落萧伯纳的同时,也受到了萧伯纳的嘲笑。尊重是一个回旋镖,如果你向他人扔出去,它一定还会回转过来。而对他人的不尊重则是一把双刃剑,不但伤了他人,更伤了自己。

其次,待人一定要友善

哈佛大学前任校长依利亚博士就是一个待人友善的人,不管是对谁,他都毫不怠慢,因此他受到了学校里所有师生的爱戴,也和很多师生成为了好朋友。

一次,一位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找到依利亚,请他帮忙办理学生贷款。依利亚并不是用一种官架子样的态度办完事就完了。他在为那位学生签好所有贷款文件后,又邀请他在校长办公室坐一会儿,并用一种亲切的口吻与他聊起了天:“反正现在时间还早,你可以坐一会儿。我听说,你曾经在宿舍里自己做饭吃,我觉得那非常好。”这位学生惊讶地看着依利亚,不知道他是如何得知这一点的。

结果,依利亚兴致勃勃地与那位刚上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聊了许久,他们的话题围绕着自己动手做美食而展开,两个人都非常开心。很显然,依利亚又多了一位朋友。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平等的,与其他任何因素都没有关系。如果一个人能友善地对待他人,那么他也必将收获友善的回报。友善是所有人的天性,它会让人感受到温暖,人们应该将这份天性尽情地发挥出来,通过它来使自己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再次,积极地与人沟通

哈佛的老师这样描述“沟通”:“它代表着友善、亲切和关怀,是社交中最一般的礼貌和最基本的修养。”同时,他们还说:“友谊要经常表达才能长存。”沟通的过程就是交往的过程,而要想与朋友建立关系,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主动与朋友进行沟通。

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科尔就是一个非常善于与朋友沟通的人。而他的沟通方法也非常简单,无非就是“礼尚往来”、“交流”等,其中最普遍,也最富有人情味的一种方法,就是他会经常在空闲时去朋友家坐坐。在朋友家里,他们有时会随意地寒暄几句,有时也会进行一次长谈。但就是这种沟通的方式,让科尔和朋友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彼此之间也变得越来越熟悉,他逐渐为自己建立起了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圈。而这也是他之所以能在德国政坛驰骋十几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经常沟通会让朋友之间对彼此更加了解,同时也会使彼此的感情更加深厚。总有人说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了,所有人都忙忙碌碌的,没有时间去结交朋友,也没有时间与已有的朋友维持良好的关系。似乎快节奏之下,朋友之间已经开始逐渐互相淡漠,甚至互相遗忘,这其实也是人们的一种重大损失。因为一旦有需要的时候,可能每个人就会发现那个久未碰面的朋友是多么重要。

所以,再积极一些吧!当完成必须要做的事情之后,尽量多和朋友们在一起,不要总是像小孩子那样疯玩,适当的时候也互相交流一下思想,聊聊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遇到节日或者朋友过生日,还可以主动联系朋友向他表示祝贺或一起为他庆祝。沟通可以帮人们维系友情,并使人们联结更多的友谊纽带。

最后,宽容待人

和朋友在一起,应该尽量多赞美鼓励,少讽刺批评。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给对方留有余地,这样既保全了对方的尊严,同时也能保全双方的友情。其实所有人都爱面子,而面子也可以算得上是每个人内心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线。假如一个人过分严苛与死板,堵死了他人的退路,那么别人为了“自卫”也许会做出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所以,尽量对人宽容一些,保全他人的面子,减少对他人内心的伤害也是在给自己留余地。

其实,与人交往时要注意的事项还有很多,比如注重倾听、乐于助人等,这些注意事项则需要人们在交友过程中去认真体会与总结。

哈佛箴言

哈佛大学商学院曾经进行过一项调查,发现在那些事业有成的人中,靠亲属关系成功的占5%,靠工作能力成功的占26%,而靠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功的则占69%。由此可见,能否通过诚恳的交友态度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对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选择性地结交朋友

交朋友不是撒网捕鱼,不能捕到什么是什么。虽然广交朋友的确可以让人结识更多的人,但却并不能保证所有的朋友都会是“好”朋友。有的朋友也许就是酒肉朋友、虚假的朋友,这样的朋友不但不会带来进步,反而可能隐藏着伤害。所以,交友也要遵循一个原则——要有选择性地去结交朋友。

陶壶与铁壶都生活在一间农舍里,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陶壶是主人用来装水的,而铁壶是用来装未燃尽的木炭的。

有一天,铁壶心血来潮地对陶壶说:“我们总是待在屋里,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不如我们结伴去旅行吧。”陶壶开始还很犹豫,它觉得就自己的质地来说,旅行是一件比较危险的事情。但是铁壶连忙说:“朋友,我可以保护你。如果有什么硬东西碰到你,我可以成为你的盾牌。你放心,我一定会好好照顾你的!”

在铁壶的不断劝说下,陶壶最终同意了,两个朋友结伴上路了。

一天,它们要经过一段崎岖不平的小路,铁壶和陶壶都走得跌跌撞撞。忽然,铁壶一个不小心,身子一歪就撞向了陶壶,陶壶还没来得及反应与尖叫,就立刻被它的“保护者”撞成了一堆碎片。

哈佛提醒学生们:“交什么样的朋友,取决于你自己;而你的命运,却取决于你交了什么样的朋友。”陶壶的命运,就这样被“不靠谱”的铁壶断送了,实在可惜。试想,假如它当初不与陶罐做朋友,估计也就不会做出这种类似于自杀样的冒险决定了吧!

毋庸置疑,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朋友的。每个人与朋友之间都会存在一个互相影响的关系,人人都应该既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朋友负责。

朋友,可以是志趣相投的人。志趣相投,这会让人与人之间有话题可谈,这样一来,人们彼此之间的思想才会发生碰撞,并产生耀眼的智慧的火花。

朋友,可以是品德高尚的人。品德高尚的人,带给周围人的是一种精神上的熏陶,所有人也会不自觉地向朋友靠拢,从而改掉自己身上的坏毛病,并不断培养自身的好习惯。

朋友,还可以是忠诚可信的人,这样的朋友会在危难时刻给予人们最需要的帮助,帮他们渡过难关。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就有这样的一位朋友,这位朋友的名字叫哈内克斯。一次,洛克菲勒的工厂厂区燃起了一场意外的大火,几个小时之内,大火就将洛克菲勒的所有仓库和炼油厂都烧了个精光。虽然保险公司可以赔付他几十万元,但洛克菲勒却担心这样大笔的赔款的兑现会耽误很多时间。此时,他的工厂需要重建,而资金也就成了最大的问题。

当时,哈内克斯对洛克菲勒的生意很感兴趣,洛克菲勒便对他说:“我可能需要向你借钱。不过我只是先和你提一下,因为我不确定到最后是否真的需要。”

听了这番话,哈内克斯什么也没多问,这个沉默寡言的人只是说:“好的,我会尽我所能帮助你。”要知道,在当时那样的情况下,应下这样一桩大“买卖”需要多大的勇气。虽然最后洛克菲勒并没有用到哈内克斯的钱,可他却永远都不会忘记哈内克斯在危难时刻给予他的慷慨而真诚的帮助。

当然,这里所说的“有选择性”地去交朋友,也不是说要过分看重对方的身份、地位、财富等这些“外部条件”,交朋友应该是不带功利性、契约性的。

有的朋友可能最初看来很不顺眼,或者他说的话让人很不舒服,也许他会被人误认为是“损友”。但苦口良药利于病,所以,这样的朋友可能就是在善意地给予帮助。相反地,有的朋友虽然一直表现出很顺从、恭维的样子,对我们嘘寒问暖,可事实上他却是有所图。

因此,在交友时还要注意一个“弹性原则”,要能辨别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对于朋友们说的话、做的事,最好多思考一下,不要仅凭第一印象就对朋友下结论。

另外,坚持自己的原则、不断提升自我价值是必要的,同时还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因为朋友也许会变成敌人,而敌人也可能会成为朋友。要尽量使朋友越来越多,敌人越来越少。

哈佛箴言

择友是交友的一个重要环节,选择怎样的朋友,将决定一个人所拥有的这份“珍宝”是否货真价实。在交朋友方面,尽量选择益友,不要选择损友,这样一个人才可能从朋友身上有所得。正确地选择朋友,真诚地与之结交,这也是获得更多朋友的捷径。

以一个合适的距离与朋友相处

有人觉得,既然是朋友,那自然是越“铁”越好了。这样的人“遵从”与朋友亲密无间的“原则”,认为这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好朋友。

与朋友太远的确会使友情变得冷淡,可事实上,如果与朋友关系太近的话,也同样会产生芥蒂。这是因为朋友刚开始接触时,互相向双方展现的都是自己最完美的一面,或者是自己的优点。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彼此间了解得越多,对方身上各种各样的缺点便也开始显现。也许那些缺点会让人很“看不过眼”,甚至有时候对方身上可能还有令他人深恶痛绝的个性。

朋友们互相了解得越多,那种不和谐就会开始萌芽、发展。因为谁都希望对方能做到与自己步调一致,但很显然这是很难的。所以,一旦开始互相违背对方的原则时,人与人之间也许就会产生一种被欺骗感,而友谊也会在这种怀疑、冷淡甚至争执之下变得不再稳固,甚至破裂。

哈佛说:“朋友应该是了解你并尊重你的人。”了解,代表与朋友间的亲密关系;而尊重,则代表与朋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各自给各自自由的空间。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豪猪理论”。冬天来了,一群豪猪挤在一起互相取暖,可是豪猪身上长有尖刺,当它们想要互相靠近时,身上的刺就会扎向对方;可如果它们离得远了,又达不到取暖的效果。它们不停地调整相互之间的距离,经过几次磨合之后,它们终于在一个合适的距离之下开始和睦相处——这个距离让所有豪猪都觉得既温暖又安全。而这个理论所表述的就是人际关系中的分寸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与朋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1837年,43岁的美国散文作家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在哈佛校园中邂逅了当时只有20岁的大学四年级学生亨利·大卫·梭罗,由此一段友谊开始萌芽,并延续了25年,直到梭罗病逝。而爱默生在讲述他们保持友谊的秘诀时这样说:“我与梭罗的跨越年龄的友谊,说起来除了知心之外,还需要一点智慧。这一点智慧就是要留一点空隙来呼吸。”

在哈佛,还流传着另外两位文学大师的故事,但这个故事却和爱默生与梭罗的故事正好相反。

这两位文学大师,一位是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另一位则是西班牙籍秘鲁裔作家巴尔加斯·略萨。

1967年,马尔克斯与略萨因为同时要参加一个活动而在委内瑞拉加拉加斯机场相遇,由于彼此间互相仰慕已久,两人相见恨晚,一见如故。他们几乎是手拉手登上了同一辆汽车,一路上又不停地交谈。而从那一次会面之后,两人又不断地以笔会友,互相倾吐思慕之情。如果双方都有时间的话,两人也会经常安排会面。不仅如此,两人还互相介绍了自己的家人,马尔克斯甚至自告奋勇成为了略萨二儿子的干爹。这样的一些举动,使得两家人也变得格外亲密无间起来。

可是,谁也没想到,几年之后两人因为某些原因反目成仇,又变得势不两立起来。以至于有传说称,1982年瑞典文学院甚至取消了将诺贝尔文学奖同时授予这两人的决定,以避免出现其中一人拒绝领奖的尴尬局面。

这就是距离太近所带来的弊病,由于太了解彼此,因此对对方身上的缺点一览无遗,一些小毛病也会让彼此觉得心烦气躁。正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的友谊是不需要形影不离的,互相知心要远好过互相“贴身”。

有人说,遇到好朋友,总是会不自觉地想要与他亲近,想要与他不分彼此。还有人觉得,好朋友就该彼此了解、亲密接触,甚至有人好到财物不分,假如此时再讲什么客套原则,就太拘束、太外道了。

但是,两个人终究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无论怎样的亲密关系,也不能随便过头、不讲客套。每个人都希望能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想为人所知的秘密,所有人都不希望自己变得那么透明。如果一个人随意闯入了他人的禁区,也许,这种默契的平衡就会被彻底打破,友好的关系也就随之烟消云散了。

所以,人们应该给自己和朋友都留出一些空间,让彼此都能自由呼吸。那么,具体怎么做呢?

第一,如果和人有约,请一定守约

真正的朋友,绝对不能有那种“朋友嘛,约定什么啊,违约就违约呗,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态度。正因为是朋友,才不能太过随便,如果与人有约,就要信守承诺。假如真的一时无法实现,也要对朋友言明讲清,以求得朋友的原谅。过后,还要尽量弥补。

千万不要认为和人交情不浅,就可以随意毁掉约定,否则,逢场作戏的不认真态度,会让人觉得不可信赖。所以,对朋友,更要一诺千金。

第二,与朋友相处,请拘一拘小节

朋友之间,谈吐行动应该直率、大方、亲切,不矫揉造作。但是,这并不代表朋友之间可以毫无顾忌、不拘小节,甚至不懂自制,恣意妄为。否则,一个人因为粗鲁庸俗的表现,就很可能将朋友从自己身边推走。

即便和最好的朋友,也不能忘乎所以,指手画脚、信口雌黄、海阔天空,这都是不可取的行为。如果对朋友口无遮拦、讥讽嘲弄,甚至在旁人面前揭朋友的短,这也会让人有失体面,丢了风度和修养。如此一来,朋友也会对自己自动疏远。所以,对朋友,更应该表现得自然而不失稳重,热烈却不失态。

有人可能会问了,与朋友间必须保持距离,那就不能有亲密关系了吗?

当然不是,在合适的距离之下,一定要抓住与朋友联络感情的机会。比如,最简单的一个做法就是,多对朋友说“我们”,少说“我”。

可能一些小孩子会经常说“我”,这体现了他们的一种自我显示的欲望。但是,如果有人总是用“我”来做主语的话,就会让人感到说话人太自私,可能就会引起他人的反感。

高斯先生参加一次企业间的朋友聚会,聚会中,他发表了一个约3分钟的讲话。讲话时间不长,但有心人却从中听出了30多个“我”,如“我自己”、“我的公司”、“我的办公室”等。

结果,高斯先生讲话的话音刚落,一位朋友就走过来说:“高斯,我为你感到难过,你失去了你所有的员工。”高斯纳闷地说:“哪有?他们都好好地在公司上班呢!”朋友叹了口气:“难道你觉得这些员工与公司没关系吗?”

太多的“我”给人以唯我独尊的感觉,太过突出自我、标榜自我,即便是朋友之间,也会多出一道鸿沟,影响对方对自己的认同感。

所以,多说一些“我们”,这将能缩短与朋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交流。“我们”可以让朋友之间产生一种共同的意识,更能体现出彼此之间的团结与友谊。

哈佛箴言

手里的沙子不攥起来就会漏掉,但如果攥得太紧,它也会从指缝间流走。与朋友相处也是这个道理,人人都需要对这份“珍宝”呵护有加,同时也需要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要给对方留出可以自由发光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