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这里的恩,这里的深,皆源于夫妻两性的交合,即夫妻性和谐。现实生活中夫妻问因缺少性和谐而导致感情破裂,离婚甚至有婚外性行为者不乏其人。正如著名性学家富兰克·比奇说过:“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能像性那样把人们的生理欲望和心理意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祖国医学认为,人们性生活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肾,肾气充足,性功能旺盛,可有效地保持身心健康,若肾虚,则极易产生性功能障碍,如阳萎、早泄、性欲低下等,而这些性的障碍,即会严重影响新婚蜜月,小俩口的性生活质量,甚至无法从事性交生活。尤其是新婚蜜月,年轻的夫妇性欲正旺,很难控制自己的性交活动,往往频繁地在一起,而中医认为“房劳伤肾”,这就更说明了,在新婚蜜月里,一定要重视对肾的保健。
要了解肾的生理作用
人们常说的肾,单指肾脏,是人体主要的泌尿排泄器官。它对于调节体内水分与电解质,排泄代谢产物及毒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内经》中所说的被称为先天之本的肾,除包罗了西医学所说的肾脏的功能外,又有藏精、主管命门之火,主持生殖、生长、发育、主水、主纳气、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它是水火之脏,内寓元阴和元阳,与骨、髓、脑、耳、齿、发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肾气的盛衰决定着机体生、长、壮、老、死的整个生命过程,它已不是单纯解剖学的肾脏概念,而是包括了西医学中所说的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呼吸、神经、免疫、运动等系统的部分功能。因此肾在中医学中被称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它在人的生命历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作用如下:
肾藏精
肾藏精的“藏”,即“闭藏”,是指肾具有贮存、闭藏精气的生理功能。《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上古天真论》也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就是说明了这个功能。肾主闭藏的生理作用,是说将精气藏于肾,并使它不断充盈,防止精气从体内无故丢失,为精气在体内发挥生理效应创造必要条件。
那么什么是精呢?《内经》中认为精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物质,它也是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所以《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说:“夫精者,身之本也。”人体的精从广义来讲,是指一切精细、微小、作用十分重要的物质,如机体的气、血、津液以及从饮食物中吸收的“水谷精微”,这些都属精的范围。在中医学中统称为“精气”。若从狭义上说,精就是指生殖之精,它包括了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因为它在人出生之前已经形成,所以又称为“先天之精。”在《灵枢·决气篇》中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这个精就是指此而言。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男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渗,阴阳和,故能有子,”指的也是它。综上所述,肾中所藏的精,一是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这是形成胚胎的原始物质;二是来源于机体从饮食物中摄取的营养物质和脏腑代谢所产生的精微物质,这是“后天之精”。“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先天之精”赖“后天之精”不断培育与充养,“后天之精”又赖“先天之精”的活力资助,不断摄入与化生。“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在体内融为一体,统称为肾中精气。我们常说的肾精、肾气其实是同一种物质。一般来说,“肾精”是有形的,“肾气”是无形有。肾精散化为肾气,肾气聚变为肾精。精、气是在不断转化,实质上就像水与水蒸气的关系一样。
肾气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生殖
肾藏精,精化气,肾气散布周身、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人的生殖和生长发育的能力,与肾气的盛衰有密切关系。《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生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走不正,而无子耳。”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女子到了7岁,肾气充盛,乳齿更换,头发生长;到了14岁,天癸发生作用,使任脉通达,太冲脉旺盛,性机能成熟,于是月经按时而至,所以具备生育功能;到21岁,肾气充沛,所以智齿发育,牙齿长全;到了28岁,筋骨坚强,头发生长到了极度,全身也达到了最旺盛强壮的时期;到了35岁,阳明经脉气血衰退,面部开始憔悴,头发开始脱落;到了42岁,上行的三阳经脉气血衰退,整个面部都憔悴了,头发也开始变白;到了49岁,任脉虚,太冲脉的气血衰减,天癸竭尽,月经断绝,所以形体衰老而不能生育,这是女子的生长发育过程。
至于男子到了8岁,肾气就充实,头发生长,乳齿更换;到了16岁,肾气旺盛,天癸发生作用,性机能成熟,精气充沛而能泄出,此时若两性交合,就能生育子女。24岁,肾气充沛,筋骨坚强有力,智齿生长,牙齿生长齐全;到了32岁,全身发育已到顶点,筋骨强盛,肌肉壮实而丰满;到了40岁,肾气开始衰退,头发开始脱落,牙齿渐渐枯槁;到了48岁,阳气衰弱于上部,面部憔悴,两鬓及头发花白;到了56岁,肝脏精气衰退,筋骨活动不灵便;到了64岁,天癸枯槁,精气衰少,。肾脏功能减退,整个身体各部都到了衰竭的地步。肾主藏精、主管闭藏、它接受五脏六腑的精气并加以贮藏,所以五脏功能旺盛,精气充盈、肾脏能够排出精液。如今,五脏都已衰败,筋骨懈惰乏力,天癸已经尽竭,所以发鬓皆白,身体沉重不灵活,步履不稳,不能生育子女了。
《内经》在这里论述了人体生、长、壮、老、死的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指出人体生殖功能盛衰取决于肾气,肾气在生命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肾脏精气的盛衰直接影响着人的生长、发育和衰老,因此养生的关键在于保养肾精。肾气盛衰还直接影响着人体的性机能和生殖能力。《内经》还阐述了男女不同的“性”的发育成熟年龄。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女子和男子分别以49岁和64岁为性的生、长、壮、老、衰的发育周期。肾的精气充盛与否,与体内“天癸”物质的产生与消失密切相关。
那么什么是“天癸”呢?
“天”指先天,“癸”为癸水,在天干中与肾相配者为“癸”,即先天肾水之意。所以“天癸”是肾中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一种物质,它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并维持人的生殖机能。“天癸至”则生殖机能成熟,“天癸竭”则生殖机能消失。女子14岁“天癸至”,月经来潮;49岁“天癸竭”,月经断绝。男子16岁“天癸至”,开始有泄精,64岁“天癸竭”,性功能近于衰萎。《内经》中这段论述较好地展示了人类性活动的普遍规律,为后世性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内经》一方面指出了必须依赖五脏六腑之精的培育、供养,肾精才能藏能泻,不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又指出肾气盛衰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说明了肾与其他脏腑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整体关系,同时也说明了肾的保健在养生学中的重要作用。在女子生殖、生育问题上,《内经》指出,冲、任二脉与月经密切相关。冲脉、任脉是中医经络学说中的两条重要的经脉。任脉,“任”有任养之意,能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机能,故日“任主胞胎”,且行于腹面正中,与人体各条阴经交汇,调节人体阴脉之间的联系,故又称为阴脉之海。冲脉,它的功能是调节十二经气血,又叫血海。有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与女子月经密切相关。它上行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十二经脉,接受十二经脉的气血,总领十二经脉的要冲,所以叫冲脉。冲、任二脉与女子生殖、生育、月经关系的理论,为后世妇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肾中精气的逐渐充盛,人体出现“齿更”、“发长”等迅速生长现象,并产生“天癸”。从10~16岁,由于“天癸”的产生,使人体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女子“按月排卵”,“月事以时下”;男子“精气溢泻”,出现排精现象。性器官发育成熟,具备生殖功能。之后,由于肾中精气充盛,不断产生“天癸”,维持人体的生殖发育功能。人到中年以后,肾中精气逐渐减少,“天癸”也随着衰减,以至停止产生。如果没有“天癸”的作用,人体生殖功能就会逐渐衰退,生殖器官也日趋萎缩。最后丧失生殖功能,进入老年期。所以说,人体生、长、壮、老、死都是以肾气盛衰为根本的。肾气不足,在小儿则发育迟缓;在中年则出现性功能减退,或出现早衰;在老年,则衰老不堪。这种肾精亏虚的病理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肾气对促进生殖、发育、生长的重要作用。肾的精气虚衰,就会给人体带来相应的病理变化。如果是小儿就会出现五迟症(立迟,行迟,语迟,齿迟,发迟),五软症(手软,足软,口软,颈软,肌肉软);如果是成人,就会出现早衰,如:发齿脱落,耳聋眼花,记忆力减退,身体虚弱等。另一方面会出现性功能减退,性器官发育不良,月经迟至,闭经、不孕等。因此,中医在治疗这些病症时,往往着眼于肾,用填精补肾的方法来进行治疗。从养生学角度讲,肾藏精,主生长、发育的理论对肾保健具布重要意义。保护肾中精气是防止早衰、延年益寿的重要内容。
肾主持调节机体代谢和生理功能
调节机体代谢和生理功能是通过肾中精气所含的两种功能相反的成分——肾阴、肾阳来实现的。
肾阳。古代医家称为真阳、元阳或真火。它具有促进机体的温煦、运动、兴奋和化气的功能,能促进气的产生和运动,是人体阳气的根本。肾阳旺,则全身阳气都旺;肾阳衰,则全身阳气皆衰;肾阳亡,则全身阳气也亡,人的生命也就停止了。所以古代医家常以太阳来比喻肾阳。如明代著名医学家张介宾在《类经图翼·大宝论》中强调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可见肾阳的重要性。肾阳不足,则全身新陈代谢水平降低,产热减少,产生能量亦减少,各脏腑、经络、形体等生理功能也减弱。因此就可以表现出面色苍白、畏寒、四肢冰冷,因津液运行减少可以出现浮肿、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等一系列症状。由于肾藏于腰内,主生殖,在体合骨,所以肾阳虚就会出现腰酸、腿软,阴部清冷,生殖功能减退,如阳痿、早泄等症状。
肾阴是人体阴液的根本,所以又称为元阴、真阴、真水。它的主要功能是促进机体濡养、滋润作用。它与肾阳一样,是人体元阴之本。肾阴衰,全身元阴亦衰;肾阴旺,全身阴精也充足。肾阴亡失,全身的阴精也就没有了,生命也就停止了。肾阴不足,可以见到津液分泌减少的症状,如出现干燥,失去宁静,出现心烦意乱。阴阳是相互制约的,阴虚不能制阳,就会出现新陈代谢的相对加快,产热增加,出现发热,代谢亢进,气耗增加。为补充气的不足,化气就会增强,出现了潮热、五心烦热、心烦不安,口燥咽干、舌质干红、脉细数等阴虚内热的症状,同时还会出现腰酸腿软、阳事易举、遗精、早泄等现象。
肾阴、肾阳的作用相反,相互制约,对人体代谢和功能起调节作用。在正常情况下,肾阴、肾阳是相互平衡的,用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任何一方旺盛或衰弱,都会导致阴阳不平衡而产生疾病。肾的功能是封藏精气,这种功能,又得到肾中精气的促进。当肾中精气不足时,这种封藏作用减弱,引起遗精、早泄,女子带下清稀、量多,出现遗尿,甚至小便失禁等,中医称为肾气不固。
由于肾阴、肾阳是人体阴阳的根本,故前人有肾为“水火之脏”、“阴阳之宅”的说法。因此在人们的养生活动中就应该首先注意对肾的保养,使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精气乃治”。
肾主持调节人体津液代谢
肾主水,是说肾有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所以《素问·逆调论》中说:“肾者,水脏,主津液。”人体的津液代谢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要靠肺、脾、肝、三焦及肾、膀胱等脏腑共同协调作用才能完成。肾对体内水液代谢的作用主要是靠肾的气化作用完成的。中医认为,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津液靠胃的摄入、脾的运化转输,肺的宣散、肃降,肾的蒸腾气化,并以三焦作为水津代谢的通道,输送到全身,经过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尿液和气排出体外。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肾的精气的蒸腾气化,实际上主宰着整个代谢过程,肺、脾等脏器对津液的气化,有赖于肾中精气的蒸化,特别是尿液的生成和排泄,更是与肾中精气蒸腾气化直接相关。而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在人体的津液代谢气化过程中又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因为肾阴、肾阳是全身阴阳的根本,所以保持阴阳平衡,水液代谢才能平衡进行。肾阴、肾阳不平衡,对水液的调节失常,开合失度,人体的尿量也失常,上下聚于皮肤,所以就出现水肿的现象。肾阳对水液的气化蒸腾作用正常,当水液通过肾脏时,肾阳将水液中的大部分有用成分蒸腾气化,重新回运到全身,让代谢后为数不多的废物向下注入膀胱,变为尿液后排出体外。这与西医学中肾的重吸收作用是一致的。因此,肾阳不足,蒸腾气化无力,则大量水液中有用成分随尿液排出体外,出现小便量多、清长的现象。如上所述,肾对于人体水液代谢起着主持和调节作用。
肾主摄纳呼吸
肾主摄纳。“纳”为收纳、摄纳之意。肾主纳气是指肾有帮助肺保持呼吸的深度,防止呼吸浅表的作用。呼吸虽然是肺的功能,但吸入之气必须下达到肾,由肾来摄纳。这样才不会使气飘浮,并使呼吸运动平稳和深沉,保证体内外气体正常交换。实际上,肾主纳气是肾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类证治裁·喘证》中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如果肾的纳气功能减弱,则会造成肺气上浮不能下行,出现呼吸浅表,动则气喘的呼多吸少或呼吸困难的症状。中医称此为肾不纳气。如在临床上对慢性咳喘的病人,中医采取发作时治肺,缓解时治肾的治疗原则,使这类病人的远期疗效显著提高。
肾与人体骨、髓、脑、耳、齿、发及二阴的关系
《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说:“肾主骨髓。”前面我们说了肾主藏精,精能生髓,髓居骨中。骨髓为肾精所化。骨骼的生长、发育、修复都有赖于肾精的滋养,肾精充足,骨髓充盈,骨骼充实健壮,肢体活动轻松有力。反之,肾精不足,骨髓空虚,就会造成骨骼发育不良。如小儿先天肾精不足,发育迟缓,囟门迟闭,骨软无力,出现“五迟”、“五软”症;老年人肾气渐衰、骨失滋养,所以骨骼就脆弱,容易骨折,并且骨折后也不易愈合。因此,强调肾的养生是促进发育、延缓衰老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