髓,分为骨髓与脑髓。中医认为,脑为髓聚之处,故称“脑为髓之海”,脑髓也要靠肾精的充养,肾精充足,髓海满盈,思维敏捷,耳聪目明,精神饱满。反之,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脑失所养,小儿就会出现智力低下,痴呆;成人可见思维缓慢,记忆力衰退,耳聋目花等症状。
齿,中医说“齿为骨之余”,牙齿与骨骼的营养来源相同,也要靠肾中精气滋养而生长。《杂病源流犀浊·口齿唇舌病源流》中曾说:“齿者肾之标,骨之本也。”牙齿的生长与脱落,与肾中精气盛衰密切相关,肾中精气充沛,牙齿坚固,不易脱落;肾中精气不足,则牙齿易松动,老年人易出现牙齿松动脱落。这也就是因为肾气衰竭的缘故。
发,即头发。中医称“发为血之余。”肾其华在发,是指肾主生精,精能生血,血能生发。发的营养虽来源于血,但生机根于肾。人在幼年,肾气渐渐充盛,发长齿更;青壮年,肾气强盛,头发浓密、乌黑、有光泽。进入老年,肾气渐衰,头发花白脱落,失去光泽。所以《素问·五脏生长篇》中说:“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中医在治疗头发枯槁,过早花白,往往从肾论治就是这个道理。
在窍为耳及二阴。耳为听觉器官,能分辨声音。中医认为耳的听觉功能与肾的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谓精可充养脑髓,肾精充足,髓海得养,上濡耳窍,则耳的功能正常,听觉灵敏,反应敏捷。如肾精亏损,髓海不足,则出现耳呜耳聋,头晕目眩,反应迟缓。《灵枢·海论》中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老年人肾精渐衰,故听力每多减退。
前阴,男性包括阴茎、阴囊和睾丸。古称“宗筋之所聚”。有排尿、生殖功能,并与男性第二性征有密切关系;女子前阴包括尿道口、阴户,有排尿、排出月经和娩出胎儿之功。肾开窍于前阴,对生殖、排尿均有作用。肾主生殖,肾精充盈到一定程度,天癸产生,促进性成熟,维持生殖机能。若肾精亏虚,青年人则前阴发育不良,生殖功能不全;中年人则性功能减退,出现阳痿或者早衰;若肾气封藏作用虚弱,则会出现遗精、早泄。肾主水,对排尿的影响较大。若肾气不足,固摄无力,小儿则常见遗尿;老人肾气已虚,控制小便能力减弱,则可见小便清长。如为肾阳虚,蒸腾气化无力,无力推动津液输布、排泄,因此可见尿少或浮肿,如膀胱内有湿热,可见排尿障碍、尿急、尿频、尿痛。
后阴,即肛门。为排泄糟粕的器官,专司职排出水谷糟粕,它也是肾之窍。肾气的固藏作用于肛门,不使粪便无控制地排出。肾为一身阴阳之本。如肾阴的盛衰决定了脏腑的润燥,肾阴不足,大便秘结,肛门燥而失润,严重可见肛裂。
肾在志为恐。“恐”是人们对事物惧怕的一种精神状态,惊与恐相似,但惊是自己不知道,事由突然,因此受到惊吓,恐是自己事先知道,俗称“胆怯”。惊、恐都是对人体的不良刺激。《素问·举痛论》中说:“恐则气下”,是指人在恐惧之中、在上的气机闭塞下通,使气迫于下,则下部产生胀满,甚至遗尿。恐,则使精气不上行反而下走,使肾气不能正常布散。所以说“恐伤肾”、“恐则气下”。
肾在液为唾。唾,是口腔分泌的一种液体,俗称唾液。“唾”是由肾精所化生。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若唾多或久唾,则会伤及肾中精气。古代养生家以舌抵上腭,待津唾满口而咽之,以养肾精,此为“饮玉浆。”
通过上述论述,不难看出肾的功能正常与否不仅对新婚蜜月的年轻夫妇来说,还是对人的整个生命历程都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要懂得对肾的保健,特别是新婚蜜月中的人们。
新婚蜜月中的肾保健
不宜惊恐,惊恐会伤肾
《灵枢·本神》中说:是故怵惕思虚者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不止。
神藏于五脏。七情过激、五志过急也能伤害五脏,引起神志病变,时间长了还会累及形体,使神志和形体都发生病变。过度惊慌、思虑、焦虑的状态,日久会伤及心神。由于神怯而恐惧,不能自持,心病及肾,使肾藏精的功能失常,造成肾精不固,因而出现滑精不止的现象。
在这里主要提出了五志过激,尤其是惊恐、思虑过度可使五脏功能失调。气机紊乱是造成肾精不固的原因之一。发生遗精、滑精的机理主要责之于心、肝、肾三脏。《素问·六节藏象论篇》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故遗、滑之症当责于肾,除肾脏自虚,精关不固外,心肝之火内动,也影响肾的封藏。由于用心过度、思欲不遂,而致阴虚火旺,扰动精定,就会造成滑精不止的症状发生。因此在养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情志的调养。
五味宜和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阴精的产生,来源于饮食五味,但贮藏阴精的五脏,又常因五味的进食不当而易受损伤。酸味本来能濡养肝脏,但过食酸味,可导致肝气过盛,造成肝旺乘脾,使脾气受伤,造成脾气衰竭。成味入肾,过多进食咸味、能够伤肾,使肾气受伤,造成骨弱无力,肌肉萎缩。过食甜味,能使心气烦闷,出现喘急,颜面色黑,这因为甘味入脾,其性滞缓,多食之后,脾气壅滞,影响到肾,使人肾气不均,所以发生心闷、气喘。黑色是肾的主色,故见到颜面发黑等肾病之色。苦味入心,五行学说中,心为火脏,脾为土脏,火能燥土,故可因过于多食苦味使脾气失于濡润,因脾主运化,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所以就会出现胃壅滞厚重的情况。辛味入肺,肺与肝在五行中为相生的关系,因此过食辛味可影响到肝,肝主筋脉,故筋脉败坏弛纵,可影响到心,使精神受到影响。所以注意调和饮食五味,能使骨骼端直,筋脉柔和,气血流畅、腠理致密,这样骨气就能受到五味精华的滋养,使骨骼强壮有力。平时能够遵守养生规律的人,才能长寿。
这里阐述了五味调和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重要条件。大家知道,饮食五味能化生人体阴精(包括肾精),营养周身,但是如果过于偏嗜五味,反为其害,以致产生多种疾病。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曾说过“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化物之常也;气增而久,天之由也。”由于五味有选择地先入某一脏腑,故过食某味,就会伤及相应的脏腑,接着还会影响到其他脏腑。在饮食调摄中,怎样做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呢?那就是要谨慎地调和五味。具体到肾,那就是要注意勿食过咸的食物。咸味食物有软坚、散结、补肾坚阴的作用。咸味入肾最主要的作用是滋补肾精、坚阴固精。这对于肾的固藏以及主持人的生长、发育、生殖等机能来说是有益的。但是,如果过入咸味,调摄失宜,就会出现经文中所提到的“肾气不衡”、“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等现象了。
在日常生活中,究竟怎样做才能“谨和五味”呢?《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曾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这里五谷,指米、谷、麦子、豆类、薯类等;五畜,指牛、羊、猪、犬、鸡等;五果,指各种水果;五菜指各种蔬菜。也就是说要平衡各种饮食,主食、副食多样化搭配食用。人体对营养素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同时各种食物的性与味,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因此要做到食品多样化,合理进膳。再有就是要按时、节量,食有规律,避免饮食偏嗜。要顺时令、调五味、避生冷、宜清淡、忌厚腻。
不宜强力,强力伤肾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这是说因为养生失当,勉强用力,使肾气受伤,腰间脊骨就会败坏。这里说的强力,包括劳力过度和房事过度。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需要,是防止人体早衰的重要手段,民间广为流传的“十叟长寿歌”中就有“服劳自动手”之说。古代养生学家曾有“人欲劳于行,百病不能生”的格言。劳动使人敏捷,劳动使人强壮,劳动使人健康,劳动使人愉悦。所以劳动是一种重要的养生方法。但是要掌握劳动适量的原则,作到劳逸结合,张弛有度。晋代葛洪曾说:“养生以不伤为本”,“力所不能强举之,伤也。”这里告诫我们,强力用劳,会损伤人体。
强力过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指房劳过度。正常的性生活是天性之需、有益于健康长寿。但是恣情纵欲会有损机体健康,如古人所言,“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譬如水火,知用之者,可以养生;不能用之者,立可尸矣”,也就是说,房中之事既不可绝,也不能过。房事太过,首先伤及于肾。肾主藏精,主骨生髓。强力房事,纵欲无度,漫无节制,常会出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倦怠乏力,面色晦暗,反应迟钝,男子阳痿、遗精,女子月经不调等症。这些都是肾精亏虚的表现。因此,“善养生者,必宝其精”。节欲可以保精,可以养肾,有益于身心健康。
不宜恣情纵欲,会伤肾阳造成厥症
《素问·厥论》中说:“前阴者,宗脉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春夏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此人者质壮,以秋冬夺于所用,下气上争不能复,精气溢下,邪气因从之而上也;气因于中,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
“厥”是什么呢?厥是一种脏腑、经络、阴阳、气血逆乱的证候。它会出现四肢凉冷,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症状。
前阴是人体许多筋脉聚集的地方。脾经和胃经在此会合。一般来讲,春夏季节的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季节阴气盛而阳气衰。如果自恃体质壮实,在秋冬阳气不足的时候,不知节欲保养,纵其情欲,房事过度,就会损伤肾阳,此时又得不到脾胃之气的补充,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肾阳虚下元不固,造成滑精的症状,寒邪也因此上逆入侵人体,造成脾肾阳气虚衰。阳气不能渗透、营养全身各条经脉,以致阳气日益亏损,造成阴寒邪气独居体内,所以就会出现手足逆冷的现象了。
这里说明了一个道理,日常生活中要惜身保养,不能持强而恣行房事。另外,还应该注意季节、时令的变化。如果造成“阳气日损”,“阴气独在”的情况,脏腑、经络就受不到温养,就会发生手足逆冷的症状发生。因此,节欲保精、顺应时令是很重要的养生保肾原则。
宜调七情,免五志对肾的刺激
《灵枢·本神》中说: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俛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疫痿厥,精时自下,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肾藏志,如大怒不能自止,就会伤志。如志伤,精神就会迷乱而不能自治,出现前言不搭后语,话出即忘的现象,出现腰脊酸软无力、不能俯仰屈伸,皮毛憔悴、色泽枯槁。过度的惊恐,恐惧状态不能自行解除,那么就会进一步损伤肾所藏之精。精如果被伤,就会发生骨节酸痛,足部痿软,进而出现厥冷,同时有遗精、滑精的症状发生。五脏是贮藏精气的,不可损伤。如果损伤就会造成精气散失不能自守,如发展下去可导致阴虚,阴精虚损不能化气,久而久之,脏气就会衰竭,甚至危及人的生命。
本段经文再次论述了情志与肾的关系,如果不注意情志的调摄,就会影响五脏,尤其影响到肾,会出现脏气虚衰,五脏不藏的现象,同时本文也阐述了慎怒、保持心态平和的重要性。
要重视冬季养肾
这一点对于在冬季结婚的人尤为重要,即便不是在冬季结婚的人,但亦要注意在冬季的养肾。
《素问·四气调神论》中说:“逆冬令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这里的“少阴”是指肾。肾脏的生理功能有主藏精,为人体阴阳的根本,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应于冬时等。在自然界的变化中,冬季是万物收藏的季节,这时草木凋零,大地封冻,万物蛰藏因此人体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这时要顺应季节特点,以敛阴护阳为根本。如果不注意调护,逆时令而为,就会使肾阴不能固藏,肾气亡失。中医学认为,人体的能量和热量来源于肾,肾的机能旺盛,生命力也旺盛,肾机能衰弱,生命力也弱。如果在冬天能使肾保持正常的封藏生理功能,就可以适应严冬季节的气候变化,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
《内经》中指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四时调摄的基本原则。自然界在四季,有春温、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这种变化影响到人体,就表现为春夏阳气渐旺,秋冬阴气渐长的变化,具体到养肾,也就是春夏注意养肾阳,秋冬注意滋肾阴。
冬天气候寒冷,特别要注意防止严寒侵袭。要养肾防寒。中医学把能够使人致病的寒冷气候称为寒邪,寒邪是以温度较低或气温骤降为特点的,虽其他季节也可以见到,但寒冷是冬天的主气,也就是主要见于冬天。
寒邪侵犯人体有什么特点呢?中医学认为,寒为阴邪,易伤人阳气。什么是阳气?《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这段经文可解释为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给大自然以温暖和光明,失去它,万物就不能生存,人体若没有阳气,就不能供给能量和热量,就不能进行新陈代谢,生命就会停止,因此阳气是人体的根本。
人的阳气的盛衰,标志着人体生理功能的活跃程度。而威胁人体阳气的莫过于寒邪。寒邪侵袭,人体阳气受损,生理功能受到抑制,表现出一派寒象,常见有恶寒(即怕冷),脘腹冷痛,脉象迟、涩、沉、紧等出现。
精神调养是冬季养肾的重要内容:冬季,朔风凛冽,地冻天寒,草木凋零,蛰虫伏藏,自然界万物以藏为主。人体的阴阳消长也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因此,在冬天的养生活动中,要着眼于藏。《素问·四气调神论》中说:“冬三月,此谓闭藏,……使志若伏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意思是说,人们在冬三月要把神志内藏,精神要保持安静,更想办法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最好能做到含而不露,好像把自己的隐私存在心中不外泄,又好像得到了渴望已久的珍品而满足心中喜欢不已。它的中心意思是说:在冬天人们把神藏在体内,不要暴露于外。
中医学强调“神藏于内”是很有道理的,《内经》中曾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静则神藏”。由此可见,冬季要做到精神安静,神藏于体内,不使躁动,这是冬季养肾首先要做到的。因为经常保持安静的心态,可以有效地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调摄饮食是冬季养肾的主要手段:冬季寒气袭人,人体需要更多的热量来维持,冬天是阳气潜藏的季节,也是储存能量的最有利的时机,因为在冬天人的各种生理功能因季节特点而收敛,因此可以储存能量,以为“春生夏长”做物质准备。因此中医说“秋冬养阴”这也是冬季养肾的缘由之一。
冬季如何安排养肾的饮食,应多吃些什么为好呢?
羊肉:冬天吃羊肉是很适宜的。因为羊肉的性温,能够祛寒壮阳。中医认为它可以助元阴、益精血,治虚劳。因此服食羊肉是冬季养肾的好方法,羊肉的做法很多,如烧羊肉、焖羊肉、炖羊肉、羊肉丸子汤等。冬天风靡于世的涮羊肉更是老幼皆宜的美味佳肴。
狗肉:因其性温,能温腰膝,益肾壮阳为主要功能,故为冬令补肾的佳品。可于腊月取狗肉煮食,可使人周身温暖,能抗御寒邪的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