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患者一旦从抑郁中康复,最后的决定是何时终止常规就诊。病人可以这样问:“我可以停止来您这儿了么?”医生也可以建议:“我想该是终止我们会面的时候了。”病人对外面事物的考虑,往往会影响这一决定,譬如,离开这个城市,外出度假,因为公务太忙无法按时就诊等等。当这种情况发生时,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决定明确表示出来,而不要采取推迟、违约的做法。
精神治疗的终结并不意味着病人与医生间关系的结束,任何一方对对方都应该依然保持开放,一旦将来出现了新的情况,病人再度前来就诊——如发现某种问题,有某个想法或体会要告诉医生,医生要随时准备为他排忧解难。弗洛伊德的《终止的与未终止的分析》一文写于一个不同的时代,描写了一种不同的过程。他强调,在精神分析中应该达到这么一点,在这点上分析终止了。他认为可以运用人格的改变,或出现无法克服的阻力这两条标准,若两者中出现一种,分析家就应中止精神分析。够了就是够了。
不幸的是,弗洛伊德关于停止精神治疗的观点多少有些失之武断。除了病人考虑重新恢复精神分析外,通向精神分析诊疗所的大门已经牢牢地关闭。这种决策的后果是:对于许多病人来说,长期精神分析之后,生活又出现了种种危机,需要去拼搏;可这时他们被拒之门外,不能进行短期咨询,本来这能使他们更加灵活地应付各自的特殊困难。预防精神病理学——包括使康复病人保持良好状况——当时还未诞生。
当前,治疗专家鼓励病人与自己保持联系的做法日益普遍。这样一来,医生能追踪病人生活中发生的事,从而万一将来产生危机,他便有了提供进一步的帮助时所必需的资料。
精神治疗究竟应该持续多长时间?
一个星期,一个月,半年,三年都有。
众多因素决定了治疗期的长短及其效果:开始治疗之前,病人得抑郁症有多久了?他因设置了陷阱,使生活复杂到了什么程度?他目前生活处境稳定吗?财政上有保障吗?他的灵活性如何?他学习速度快吗?治疗专家处理抑郁症的熟练与有经验程度如何?对于诸如此类问题的答案将影响患者的治疗期限。例如,倘若他有严重婚姻纠纷,或者置身于一个压根儿令他灰心丧气的职位上,这时,治疗的时间要大大超过治疗那种由于年迈的父母去世时的紧张境遇所产生的单纯的、不太复杂的抑郁。
精神治疗向患者提供一个使自己从抑郁中解放出来的机会,患者同时还能获得有价值和有益的内省力。近年来这一过程由于三环抗抑郁药的问世而大大加快了步伐。
抵制性纷扰
在人类关系中,无论是异性恋还是同性恋,要求满足亲密与性生活的呼声日益高涨,其中部分原因是人们抛弃了把人所扮演的角色看得比人本身更重要的道德观。它反映了家庭生活的分崩离析,祖父母、父母亲与青少年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天地之中。尽管人口熙攘,寂寞却是流行病。普通人感到孤独,彼此感情疏远,这些感觉使人越发需要亲密,也对亲密提出了更加有力的挑战。一对男女青年赤身裸体站在卧室之中,必然会以一种最直接、最不加掩饰的方式——性的与情感的方式——迎向对方,这里不存在任何角色,没有任何社交礼节,也不用涉及过去与未来。
由我们的文明助长起来的、深刻的人性丧失,使这一时刻变得尤为难堪。在丧失人性的普遍过程中,性也同样“物化”了。由于性和自尊心之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非人格的性现象助长了抑郁的蔓延。寂寞及疏远感成为体验抑郁的常见方式。同时,许多孤独、抑郁的人转向了性,将它视为消除内心空虚的一剂灵丹妙药。虽然当代文明赋予性满足以极大价值,但性交往的深层动机通常却完全是非性的。在自尊心消沉的时候,性征服,或者发现自己仍有****,可能暂时缓解抑郁感觉,但是当这种伪造的自信心一旦烟消云散,抑郁感通常会迅速回复。在这种情况下谈不上真正的自我强化。
在两性关系中,体验性快感与性满足是十分重要的。除此之外,两性关系的框架中还包括爱情、相互信任、荣辱与共、甘苦同尝。存在主义者马丁·布伯将两性问“你—我”关系的重要性概括为真正的亲密基础。感情上的接近,以及满意的性体验需要双方自由地进人一种“我俩”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我”与“你”合而为一。这种体验的深度,无论是肉体的还是情感的,都是以****高潮来体现的,它允许人们在片刻之中舍弃平时“自己”的疆界,和爱人一起“溶入”共同的结合之中。并非一切性体验都必然具备这一独特的性质,但相互爱恋、相互关心的一对男女在****时,这一性质时常会显示出来。
为了允许自己参与这一结合,双方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首先,在“舍弃自我”的同时个人的人格必须充分地保持完整,当这一体验结束时,立即复原。如果这一自我界限的短暂舍弃对个人的威胁太大,那么继而出现的恐惧感会妨碍他充分参与性体验的能力。第二个重要因素是信任,必须相信与你共享片刻欢情的对方也能够、并愿意为了“我俩”的缘故放弃他(或她)的“我”。信任不是一夜之间可以建立起来的。这样的性体验是数小时以至数月共同分享除性生活之外的其他体验的产物,只有当亲密与性高度统一的布景安置就绪,这样的性体验才会登台。
并非所有****都需要这种人格的交融,当前,“在干草堆上很快地打个滚”已成为人们宣泄性冲动的主要手段。完整的性体验必然激发自尊心的升华,但在这种场合,这样的升华不可能出现。人的自我价值只会因此而缓慢地一天天没落,不管人们怎样企图否定这一点。
性和谐所需要的并不是技巧方面的讲究,而是在那片刻****魁力的基础之上肉体与灵魂的相互慷慨赐予。这样一来性关系中人性的因素与****统一了起来,如果双方期望长期保持这样的性关系,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的吸引力与性兴趣如果缺乏爱情的依托,很快就会黯然失色。唯有爱人之间存在的相互关心、相互依赖、以及感情的公开交流,才能使****在漫长的岁月中永存魁力。
事实上,当****被用来与暗中的抑郁作斗争时,人的自尊心会进一步受到损害。
****衰退是抑郁症常见的症状之一。当人们发现性与情绪之间失去联系时,多半会惧怕自己的性功能发生什么实质性的问题。譬如,许多四五十岁的男子与妇女错误地以为性兴趣的衰退一定是与日渐衰老有关的生理变化所造成的后果。抑郁症患者的性淡漠也可能被性关系的另一方误解为爱情的消逝,或者他(她)自己丧失了性吸引力。有时的确如此,但更经常的并不是如此。为什么抑郁的人会丧失对性行为的兴趣呢?原因多种多样。人一旦感到恼怒、悲观、焦虑、沮丧,这些心情本身就会迫使他的注意力离开****。对于遭到别人冷落特别神经过敏、容易产生负罪感、发泄怒气时可能存在障碍、以及性冲突本身,这些因素相互结合也会干扰他的性冲动。
但并非所有得了抑郁症的人都丧失了****。事实上,许多例子表明,抑郁与性功能的亢进有关,这种现象叫做性纷扰。性纷扰表现为体内激起一种直接的****迫切感,它与非性的****意图截然不同。性纷扰可能是由性激素的变化造成的,但也可能是抑郁反应所激起的焦虑与忧患的后果,因为焦虑加剧性的迫切心理的情形并不少见。
许多在离婚以至守寡之后体验到抑郁的妇女,会注意到自己性冲动的激跃,她们仿佛觉得自己简直无法保持常态。除非这样的性意识能与躁狂性情绪亢奋有关——有些人在压制抑郁的过程中会感到轻微的兴奋感——体验这样的性感觉通常是不舒服的、令人心慌意乱的,而远非是快乐的。
但总的说来,抑郁与性兴趣的衰退彼此联系。在某些例子中,性兴趣衰退反映了某种潜意识的敌意,它通过抑郁被压制下去。易于抑郁,或患慢性抑郁症的人,在发怒时倾向于退缩进个人的自我之中,而不是直接对付令人恼火的局面。由于这个道理,性兴趣的萎缩可以成为这些人表达敌意的一种试用有效的途径。
容易抑郁的人通常对自己的对象倾注大量的感情和依赖性,因此一旦受到对方的冷落——失去所爱的人的爱情与性兴趣——便会大大地刺激或强化他们的抑郁感,无论对同性恋还是异性恋都是如此。
如果这种冷落表现得十分微妙,潜伏得十分隐蔽,人们可能在慢性抑郁的心态中生活上好几年,除非有急性状态的绝望或情绪的大幅度变动来结束这一恶性的模式。
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抑郁症患者对于丧失爱情的敏感性来源于这类人爱慕别人的方式,尤其是这类人往往过深地沉湎于爱情而不能自拔,过分依赖所爱的人,在两性关系中过多地丧失了自己的个性。一旦他们遇上了这样一种人,后者付出感情的能力与愿望远不及他们——不幸的是这类事经常发生——这时便会产生严重的平衡失调。除非双方接受恋爱方式中存在的这一差异,否则迷恋较深的一方会屡屡感到遭受冷落,因而会狂热地搜寻感情的印证,他对双方关系可能破裂所存的焦虑也会大大加深。“谁爱得更深,谁就低人一等,命该受苦……”
如果性体验使人丧失了人格的统一,就会在人们心里产生负罪感,这是性行为与抑郁之间的另一重要环节。几个世纪以来,文化价值、道德教化、父母之间大量的冲突与人的个性特征结合在一起,向儿女们灌输了大量有关各种各样性行为的深刻负疚意识。但是自十年前开始,发生了对于性价值的全面反思,其中包括对许多性行为形式的反思,从****、婚外恋直到同性恋。一些人对这一变化拍手称快,另一些人对此咬牙切齿,大多数人则感到困惑不解,忧心忡忡。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盼望着一种对性生活更开放、更真诚的态度,但不幸的是,当前的******却掩盖了健康的负罪意识,这种意识应当制约那些容易危及人们价值观念的性行为。这种类型的负罪感,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它能促使人们避免那些有损于自尊心、会导致抑郁的性交往。一旦失去这一保护机制,许多人在面临如此众多的性机遇时,会更加容易陷入不正当、早熟、有时甚至是令人堕落的性行为之中。我们有充分理由抛弃那种把性行为当作“脏事”而横加禁止与限制的做法,但许多人同时却把如何识别、如何正确对待正当的性负罪感的能力也一起抛掉了。
虽然压制性负罪感已成为普遍现象——婚外恋似乎不足为奇,有些人对此加以提倡,作为对于不尽人意的婚姻的一服“姑息剂”——这种局面对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产生了特殊的问题。
同龄人的压力,正迫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其感情远未来得及为性生活作好准备之前,便参加了性活动。十几岁的青少年有许多任务要完成,从中他们能发现自己究竟是什么人并确定自己人格的范围与限度。他们自然有些羞怯。性对他们充满着神秘感,按照传统,性体验应当逐步探索,逐步尝试,这样它才能最终统一到自己完整的人格中去。
与这一渐进型性模式针锋相对的是一场及时求欢的强大攻势,这潮流来势汹猛,使人不禁感到若不顺应时势,只怕是自己身子出了什么毛病。对年方十四的少女来说,对性的渴望与浪漫的憧憬紧紧地交织在一起,一旦面临避孕药、人工流产之类的问题,会扰乱她们性格的健康发展。许多十几岁的青少年对于完全的性活动所伴随的复杂感情寓意也未作好准备。他们产生了大量的迷茫、厌倦,人数众多的青少年酗酒、吸毒。在他们还未来得及准备好之前就使他们沉涸于性与感情纠葛之中的那股社会压力,是造成这一切的祸根。
抑郁的根源在于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而在爱情与性的问题上,情绪比任何其他场合更容易受到影响。美满的性关系如果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关心这一框架加以约束,将会大大增强人们这样的自我感觉:“我是一个完全的人,一个万事如意的人。”
驾驭自己的愤怒感情
在当代社会中,“攻击”这个词成了入侵别国领土,无论是军事上的,如象美国在朝鲜或越南干的那样,或是经济上的,如入侵另一公司的销售领域,或者是人身方面的,如一个人剥削另一个人。
当我们把一个人称为“攻击型”的人时,眼下是用了这个词的贬义内涵,暗指他自私、贪婪、心怀敌意,有时甚至是个危险人物。当一个人追求自己目标时,可能对他人造成危害,这是事实。但更重要的是,这种攻击性在何种条件下、是如何被调动起来的。
实际上,当人们将它转向合理目标时,当个人目标与他人的权力处于某种恰当的平衡状态时,攻击性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健康和高度道德的品质。例如,教育正朝着这样一种体制发展,它允许班上的不同的学生根据其天赋才能有不同学习进度。这就是迈向释放健康的攻击性的第一步。以前,聪明的孩子受到惩罚,为了全班的缘故,必须拖住他们。而较迟钝的孩子,每当他将自己的分数与班上别的同学比较时,则痛苦地意识到自己的迟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