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喝有两种快乐。
一种是随兴,讲究兴致。至于吃喝的内容,就不重要了。有回和朋友,一包榨菜就酒,也一样喝得痛快。
另一种就是有追求了,访名山大川,祖国各地,所为并不在风光,而在当地特色佳肴,或按图索骥,或道听途说,或若时间充裕,银子也足,干脆一家家店试过去,拿菜单先按没有见识过的点上一遍。我朋友单位组织去庐山,从大队人马中偶尔抽身出来,叫上几个要好的,专门去尝了一下庐山特色——石鸡。此事与台湾学者逯耀东的庐山经历居然类似。当然,首先要有这个知识。所以要有追求,也要做好功课。
但却不免有另一个问题,慕名已久难免期待太高,有时候众里千百度地寻到它,发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未免非常失望。当然有时候,功课做得不足,加上有些望文生义,结果点上来一瞧,原来和想的根本是两码事,这个时候解嘲一笑,买单走人,后来回想起来,也足一乐。
有追求难免刻意,而刻意就不免失意,但千山万水千里迢迢吃到,纵然是十分不满意,日后说起,也是一个谈资。于是,有追求就有了见识,有见识,就聊得起来。话不投机的饭局,就是燕鲍翅吃下去,也是不舒服的。
我总在想,人生在世,得先要有些银子,但不宜多。有几个朋友,贵在投机,有些时间,但断不能失业在家。还要有一副好肠胃,能吃能喝。最后要有一个包容的心态。某些人一离乡土,就对他地饮食十分不屑,而绝无试图理解接纳之心,搞得自己在他乡整日发愁,食饭不香,又是何苦?由食物推人,有这么一种人,总抱着自己固执的一点陈见,而不去尝试新的东西,结识新的朋友,自己不快活,别人也不快活,饭局上或者其他时候遇见,彼此都不舒服。
吃喝是不该分阶级的,只以群分,就好像这世界的事物有雅俗之分,本是个人的兴趣与修养的分别,互不影响也不干扰,若分了高低,就徒生歧视,本身就是一大恶。当然国人自卑已久,逮到机会,哪怕一点区别也能分出高低,以为就有了骄傲的本钱。以前讨厌上海人那种鄙视所有外地人为乡下人的嘴脸,以为这是自大狂典型。后来深入一想,何处不是这样的人,拿别人的一点不幸运(也许就是一点天生的差异,与幸运何干)去烘托、夸张自己一点点的优越感。没有平和的心态,又哪来和平的生活。你看路上行人有一点点摩擦,就大打出手,原因何在?还不是时时刻刻地提防着四周,总感觉自己的面子会受到侵犯。结果,一点小事,自制力就崩溃了。
随遇而安的心态很是重要,以前并不觉得什么,如今已入中年,就发现世上的事情恍然如梦,不可确定,某一个告别就是永别,经过的一个地方,这辈子也不会再来了。但心情好时候,想吃点什么,尽量满足自己,不做勉强的事情,更不可违心。小时候,爷爷喝酒,总用筷子沾点放我嘴里辣一下;少年时候,父亲喝酒,会给我倒一杯。他们说,子孙不喝酒,老了哪有酒喝。如今,爷爷去世数年,我爸也因多种慢疾,医生深嘱不可喝酒。我纵然想以酒尽孝,也不可得。
出差外地,食物不合口,也无朋友一醉,就笔谈解馋。
苏轼有词《浣溪沙》曰: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是啊,人间无味,郁郁寡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