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陇南文化
15047400000019

第19章 宕昌藏族村寨的田野调查(1)

宕昌羌族在吐蕃入侵陇南之后,逐渐被汉族和后来形成的藏族所融合。宕昌县现有官鹅与新城子两个藏族乡。2003年10月17日,笔者随“陇南地区作家采风团”赴宕昌官鹅沟采风时,写《古羌国拾遗》一文。其中对官鹅乡藏族村寨所作的田野调查,包括《走访鹿仁村》和《阴坪小记》两篇,其中携带着氐、羌、藏民族之间诸多原生态的文化碎片。

一、走访鹿仁村

1、【鹿仁村·土墙板屋】

鹿仁村是官鹅乡的一个行政村,从官鹅乡政府西行不远,放眼望去,在官鹅河北岸的一片缓坡台地上,绿树掩映中,凸现出几户人家,这就是鹿仁村。

最新调查,鹿仁村现在有14户人家,五、六十人口,全部都是藏族。正因为少数民族聚居相对集中,这也是我们把民俗与历史文化考察的主要地点放在鹿仁村的原因。

还没进村,大家首先对鹿仁村的房屋建筑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鹿仁村的房屋建筑形式,其实与当地汉族民居并无二致,都是土木结构的瓦房。只是鹿仁村寨里的几处“板屋土墙”特别抢眼。因为,这是氐族民居的重要遗存,当地汉民称之为“踏板房”。《南齐书·芮芮虏等传》中说,氐人的房屋建筑,皆为“板屋土墙”。这情景与我在宕昌大河坝、文县铁楼乡等地考察时,见到的大抵一样。但文县白马人聚居区所遗留下来至今仍供人们徙居的“板屋土墙”更多一些。

2、【青瓦·红瓦】

“踏板房”上压着些脸盆大小的石头,瓦房亦有所不同。

鹿仁村藏族民居房上的瓦片,有传统的青瓦,也有当地新近烧制的红瓦。青瓦修盖的房屋,显然较“板屋”迟,却比红瓦房早。板屋可以向上推进两千多年,青瓦的使用年限只有百十年。而红瓦的使用最多只有二三十年时间,也就是说,红瓦房,大多数是近些年修建的房屋。

鹿仁村现今最好的一所建筑是鹿仁小学。有两三间教室,不仅用红瓦盖顶,学校大门的门柱与教室的两面墙壁还是用红砖砌成的。

3、【毛百家·木檑大王】

进了鹿仁村,县旅游局杨副局长特意找来了村主任,让他一方面给我们当向导;另方面为我们介绍村子里的一些基本情况。

村主任姓毛,名百家,今年36岁,一米六、七的个头,“国”字形脸庞,他的眉毛特别浓厚,穿件灰布夹克衫,里面套穿两三层机制线衣,蓝裤子,黄胶鞋。

毛百家为我们介绍说,这村子以前叫木檑村,出过一个将军,叫木檑大王,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的英雄功绩,在寨子里建了木檑寺,不知咋搞的,以后,人们把木檑寺改叫鹿仁寺了。鹿仁村村名也是后来才有的。

对于木檑村村名几个字的写法,毛主任说他写不出来。我想,既然木檑村是由木檑寺演化而来,而木檑寺又是专门为了纪念那位在当地人心目中赫赫有名的木檑大王的,看来,该村村名的由来与战争有关。

我临时给凑上一个“檑”字,读音“lei”,意思是古代作战时,从高处推下大块木头,以打击敌人。有个叫“檑木”的词,其含义为“古代作战时,从高处往下推以打击敌人的大块木头”。

我这样用字取义虽为权宜之计,却方便了行文。

由于文献资料所限,对于“木檑”的准确写法我们没法进行深究。而官鹅沟正是有名的岷江林业总厂所在地,自古以来,这里林木资源极为丰富,这为我使用“木檑大王”的“檑”字,提供了概念的支持。当然,“木檑大王”或许仅仅是当地少数民族语音的一个读音,这种解读也不无不可。看来,我们没必要在这方面精益求精地进行新的求证了。

4、【家居·苗召子】

为了更加真实全面地了解鹿仁村的情况,我们对村主任建议说,最好选择家庭经济情况差一点和好一点的两户人家,分别看看。

毛百家主任便顺路把我们领进村口的一户人家。

真正的“板屋土墙”。房顶的榻板上压着些大块的石头,二层的棚上挡着两面竹编的围墙。下面是四合页的木门,木门的两边是两扇木格子花窗户。

说是家,其实家里并没有多少值钱的东西。三开间的屋子里,靠南是一张土木结构的大炕,长约2.5米,宽近2米。炕上的被褥卷起来,窝在一角,炕北面横置一大木柜,可能是放置衣物的。屋子正中靠山墙是一只长约3米的古式木柜,里面可以存放粮食,上面可以摆放器物。屋子北面亦是一张和南面一样的大炕,只是炕面塌陷了,上面乱七八糟地堆放着一些东西。屋子东北角是一半圆形大灶台,泥土砌成,上面可以摆放两口三、五十公分的大铁锅。屋子稍靠北的灶台旁,地上随便挖一土坑,架上大块的木柴点燃,这就是火塘。三五个人四围一坐,冬天可以取暖,平时,火塘上悬挂一个铁链,可以吊上吊锅烧水做饭。只是这会儿,当我们进屋时,那堆柴火并未燃烧起来,半死不活地冒着几缕青烟。屋子里很黑暗,烟熏得人直流眼泪。有时门上一站人,挡住了采光,你根本看不清屋子里还有什么。

毛主任介绍说,这家主人名叫杨成宝,出门去了。他媳妇名叫苗召子,今年40岁,头上黑纱布一缠裹,就形成一个帽子。翠绿的上衣外套上,又加一件大开襟黑马甲,衣服的袖口缝一圈十几公分宽的绛红的边子,青黑的直桶裤,脚穿一双蓝色鞋面的圆口布鞋。

见我们一行进屋,苗召子和屋里“烤火”闲坐的几个人忙站起身来,几双眼睛打量着我们,却并不让座。——其实,屋里也没多余的板凳可供我们小坐的。大家强忍着烟熏的不适,聊了几句便都离开了。

出门时,我见她家门口有一只草绳纹、鼓腹圆撮口的小缸,问是做什么用的?回答说是酒缸,自家窝酒用的。

当地人窝(酿)酒用的主要原料是青稞和包谷。

问她们对酒缸的叫法,回答说叫“奥姆”,煮酒用的锅叫“咔培”。

从酒缸的型器上,虽然依稀能够看出仰韶文化对它的影响,但它和如今陇南各地人们普遍使用的缸的器型相比,并无太多的区别。

再说房屋建筑,都是上下两层的。我顺门外的木梯爬上去,只见上层堆放着一些麦草和杂物,这和文县白马人的房屋建筑结构相比,也大体相同。

苗召子送我们出门时,我为她抢拍了张照片,发现她的手腕上还戴着一付玉镯子。虽然,经济条件不尽人意,甚至糟糕得令人痛心,但藏族妇女爱美的天性,却是永远也无法阻挡的。

5、【官鹅·家谱·家神】

从苗召子家出来,我们前往毛百家主任家。

途中,见一户人家房背后的菜园里,有一二十只鹅,有人问毛百家,这是否与官鹅乡的河名有关?毛主任很诚实地回答:也说不上来。有人说官鹅乡是清朝时为官府里养鹅的地方,到底咋回事我也说不准。同行者又有人请教,该村有什么美丽的传说没有,毛主任仍答:“没有”。这正如好些地方的少数民族一样,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往往有好多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这是常事。

毛主任的家距苗召子的家不过二三十米远,仍然是土木结构的两层瓦房,但家里坐西面东的房前有一个小院场。房子中间是庭房,南北面又各隔出一间房门来供住人,门前的廊柱旁是一家通往二楼的木梯,楼上或堆放杂物。廊柱下有一只他们叫“扯布”、武都人叫“蒲揽”的大笸箩。

毛主任家正中靠山墙上一子排放着两条大柜,柜上的坛坛罐罐及插花摆放得有条不紊。墙壁用报纸裱糊了,时间并不太长,墙上悬挂着两块长玻璃框。

毛主任家最神圣的供奉也在这面墙上。

刚进门,你会发现,一个被红布包裹成柱状的东西,被悬空供奉在庭房正中稍靠北面的山墙上,供奉的前头,还挂着一幅用白纸剪成的“遮面”,工艺造型都极其漂亮。

毛主任说,那是他们家的《家谱》。每年过年时才展开挂起来供奉,这情形与铁楼乡白马藏族的如处一辙,只是我在文县考察时,没见到文县白马人给《家谱》挂“遮面”而已。我请教毛百家:“你们往《家谱》上蘸鸡血呢不?”回答说:“开光的时候杀鸡哩。把鸡血蘸上,粘在上头,平时不。”

宕昌藏族与文县藏族对《家谱》类似的供奉方式,令我非常惊喜。这惊人的发现,不仅解决了我对陇南古氐羌民族民俗文化交流融合与嬗变时的许多困惑,又为研究古宕昌国羌人政权与仇池国、武都国、阴平国、武兴国等氐族政权宗教结构提供了新的佐证。

毛百家山墙上另有两处供奉:一处是《家谱》靠南,在距顶棚约一尺多高的地方,一块木板上,一排摆放着6个小罐子,每个罐子上各插一朵纸剪白莲花;山墙最南端,又高高地摆放着两个同样的小罐儿。我请教毛百家,他说,那是他们家的家神,左边(南端)两个是女神,右边(北面)的6个是男神。

男女家神的神位不能并列供奉在一起,反映了宕昌藏族存在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在家神神位上敬献莲花,反映了藏传佛教对他们宗教信仰与神灵崇拜的影响。

6、【羊皮鼓·羊皮扇鼓舞·龙王神】

在毛百家家里,我们还发现了一把羊皮扇鼓。

羊皮扇鼓又叫羊皮鼓。顾名思义,所谓的羊皮扇鼓,就是用羊皮做成的蒲葵扇形的小鼓。鼓上有一手柄,手柄上套几个小铁环,击打起来,鼓声、铁环的碰撞声交织在一起,古朴而又悦耳动听。

跳羊皮扇鼓舞是当地民众民间祭祀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这种舞蹈形式,陇南各地极为普遍,活动时间大多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或十月十五日。祭祀的对象主要是“龙王神。”

或许是“民以食为天”的缘故吧,人人离不开吃喝,原始先民们对一些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如火山、地震、洪涝灾害、以及人的生老病死,寒来暑往、日月运行、风雨雷电、四季更替等无法理解,逐渐产生了对自然的敬畏心理。他们相信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有灵魂的。并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一个个能够满足他们心理需求的神灵来,这种神灵崇拜,最后发育成了人类先民的原始宗教。他们让“土地神”专司土地,让“龙王神”专司雨水。而水是生命之源,雨水好了,风调雨顺了,才能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才能国泰民安。“龙王神”于是成了当地藏汉民族均等供奉的神灵。这一如人们对关云长这位“财神爷”争相敬奉的一样。

祭祀“龙王神”——“跳神”时,先要设好祭坛,称为“栽杆”,后“开坛请神”、“祈福许愿”。这些仪式均由“师公”操持。祷告的内容如:“龙王老爷/今日不为别事/不为别故/全村人等/给你点上高香/恳请龙王老爷保佑全村人等/种地一籽落地/万籽归仓/祈求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些内容类似于文县白马人在“涅日就高就”庙里对“五谷神”的祷告。

把神请到祭坛上时,也有颂词:

……

太阳出来一点红

先发雷,后撞钟

发雷撞钟惊动神

惊得天,惊得地

惊得天,天得知

惊得地,地得知

龙王老也早得知

骑上马,驾上云

飞云走路到坛中

……

人与神对话,神是否领了人们的情,这要由师公唱给众人听:

……

三面锣鼓一齐打

半天云里忙下马

三面锣鼓响崖崖

京门巷口接下来

神来了,坐宝仓

今日领了一路香

……

神把香领了,证明神把人们所吩咐的事情答应了。

上述唱词是武都安化、马街一带“跳神”时的段子,明显带有当地汉民的方言语调。其实,陇南各地“跳神”时的主要内容是基本相同的。活动的时间,有的地方“跳”一天,有的地方“跳”三天。宕昌官鹅沟的情况是:鹿仁村每年农历五月十二日,迎请“龙王神”。毛百家说到兴致高涨时,竟手执羊皮扇鼓,在自家门口,当众为我们表演了几个“跳神”时,羊皮扇鼓舞的基本动作。

从这种农闲时自娱自乐的原始祭祀舞蹈的动作中,我们对陇南地区普遍存在着的原始神灵崇拜现象,又多了一种新的认知与了解。

7、【山神上山·山神下山·“鹿丁伊姿歌”】

宕昌藏族的宗教信仰活动比较庞杂。通常,山神是他们敬奉的主神。

毛百家说:“当地藏族每年敬奉山神的活动主要有两次:一次是清明节;一次是农历九月九日。清明节请山神主要是让他帮助人们管好雨水,防止暴洪灾害;九月九日请山神主要是答谢人家,以庆祝五谷丰登。”

请山神上山时,全寨子的人们集会在一起,杀鸡宰羊,在“钹引”的主持下,载歌载舞地,把从官鹅河边捡来的一小袋白鹅卵石,以及山神的画像,一起迎请到公认的神山山头,念经安神,祈求神灵保佑全寨子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九月九日请神下山,答谢山神时的活动更为隆重热烈。除了一如请神山上时一样杀鸡宰羊外,家家户户都要向山神敬献用当年收获的青稞等谷物酿制的美酒,以答谢神灵伟大的功绩。在“钹引”的带领下,一人领唱,众人迎和,载歌载舞直至夜半。当地人把这种民间祭祀活动称之为“鹿丁伊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