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四方面军进占岷县、临潭地区的同时,红二方面军在贺龙、任弼时、肖克等同志率领下,也于8月23日通过腊子口,经旋窝、大草滩、麻子川,到达哈达铺。9月8日,方面军总指挥部根据党中央“东出陕西交界的凤县、宝鸡、两当、徽县、成县、康县一带”的指示,发起了“成徽两康战役”,决定乘陕甘敌人分兵据守之机,兵分左、中、右三路,攻取成、徽、两、康和陕西的凤县、略阳县,以建立临时根据地。
8月29日,左路以6军为主力,在军长陈伯钧、政委王震率领下,从哈达铺出发,经理川、八力、闾井、马坞,向礼县开进。30日,包围了礼县城,城内守敌拼命顽抗,红军多次发起猛攻均未奏效,此时,敌人从西和派兵增援,红军遂于9月5日撤出战斗,转占固城、崖城、红河,经天水平南、娘娘坝、李子园,进入徽县境内后又兵分两路,一路进攻徽县县城,一路进攻两当县城,至18日,两城均被攻克。
中路在贺龙、任弼时率领下,于9月11日从哈达铺出发,经八力、闾井、礼县洮坪、西和姜席、彭寺、梁集、石峡、成县纸坊等村镇,于17日抵达成县城下,当日攻克县城。方面军总指挥部也进驻城内,贺龙住在天主堂。20日,总指挥部移驻徽县城,三十二军继续留驻成县,开展群众工作。
右路纵队二军六师在方面军副政委关向应、六师师长贺炳炎、政委廖汉生率领下,从宕昌脚力铺出发,东经宕昌、新城子、临江、南阳、韩院、好梯、竹园等地进入礼县。经桥头、草坪、雷坝、肖良等地进入西和县崖湾,然后南下过嘉庆沟,经武都白路窑、包峪寺、隆兴、鱼龙、佛崖和康县望关、长坝、巩集、大堡、寺台等地,于19日攻克康县县城(今康县云台)。21日,主力离开康县城,东经大南峪、窑坪、木瓜园、邓子园进至陕西略阳白水江镇,后撤往徽县。十七团在师政治部主任刘型带领下继续驻扎云台,开展群众工作,不久,又进到略阳一带担任警戒任务,后由于与主力失去联络,转战途中损失惨重,最后在康县南部遭到反动地主民团的伏击,弹尽援绝,大部壮烈牺牲。
红二方面军在成徽地区的胜利,使敌人十分惊慌。9月下旬,胡宗南、毛炳文、王均各部纠集兵力,分路向成徽地区逼近。9月27日,王钧部三十五混成旅由武都向东追袭红军,在大川坝一带同红三十二军遭遇,敌团长朱冰当场毙命,红军边打边撤,退至五龙山。五龙山位于成县城西十二华里处,西临抛沙河,地形复杂,便于伏击。28日,敌军进至抛沙河,抢占了五龙山对面的牛斜山,与红军对峙,午后,战斗全面打响,敌军在大炮和飞机的掩护下,强渡抛沙河,向红军阵地猛攻,坚守五龙山阵地的六师十八团、四师十二团同三十二军紧密配合,沉着应战,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经过一天多激战,红军胜利完成了牵制敌军掩护主力集结的任务,29日凌晨,部队奉命撤出战斗,经红川到徽县与主力会合,成县城复被敌人占领。
10月1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致电党中央,建议撤离成、徽、两、康地区,向北转移,经中央同意后,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决定分左、右两路北进,六军为右路纵队,二军和三十二军为左路纵队,总指挥部随左路纵队行进。4日,六军十六师、十七师离开两当城,在徽县韩家湾与十八师会合北进,次日,十六师在天水娘娘坝遭敌袭击,师长张辉牺牲。后在礼县罗家堡与又敌遭遇,十六师大部牺牲,政委晏福生负重伤。与此同时,左路纵队也撤离徽县。8日左、右两路纵队在礼县固城会合,次日离开固城,9日强渡渭河,22日到达静宁将台堡,实现了三大主力红军大会师。
五、哈达铺给了中国革命最重要的一次机会
历史早已证明,是哈达铺,给了中国革命最为重要的一次机会,这首先表现在:
第一,哈达铺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加油站”。经过雪山草地的艰难困苦和连续不断的激烈战斗,当红军到这哈达铺时,指战员们身体已非常虚弱。彭德怀在他的《自述》中回忆说:“出腊子口,行军中时常见道旁有同志无故倒地就死了。那时干部和战士真是骨瘦如柴。”当地老年人也回忆说:“那时红军已饿得奄奄一息,给生洋芋也啃着吃,沿途冻饿而死的不少,直到解放初期,在大拉山一带,还见到一具具残存的遗骨。”
为了恢复指战员们的身体,党中央决定在哈达铺进行休整。全军上下每人发一块大洋改善伙食,总政治部还特别提出了“大家要吃得好”的口号。
当时哈达铺繁荣富庶,物价便宜。一头百十斤重的肥猪,五块大洋便能买到,一只肥羊,只值两块大洋。同时,鲁大昌残部败逃时,丢下了几百担大米、白面和两千多斤食盐,物质十分充足。各伙食单位杀猪宰羊,买鸡买蛋,大办伙食,并把驻地周围的群众请来一起会餐。每个伙食单位都请了一两桌,对回民群众还特意设一席。指战员们洗澡理发,缝补军装,沉浸在无比欢乐之中。经过休整补给,红军的体力得到恢复,个个显得精神多了。(参见《红军长征在陇南》一书)
第二,哈达铺最终确定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去向。1935年6月26日,红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后,党中央在两河口政治局会议上确定了“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在运动战中大量消灭敌人,首先取得甘肃南部,以建立川陕甘苏区根据地”的方针。8月6日中央政治局沙窝会议、8月20日毛儿盖会议,都重申了这个决定。但由于张国焘对抗中央决定,带8万多红军南下,敌我形势发生急剧变化,使建立川陕甘苏区根据地的计划未能实现。
9月20日,党中央到达哈达铺后,从所缴获国民党《晋阳日报》、《大公报》上获得了刘志丹、徐海东领导的陕北红军和根据地还存在的消息。这一重大发现,给中央领导同志增添了信心,给红军不断变化着的战略大转移指明了新的、正确的方向。这一重大发现,也使中央放弃了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的计划,并且最终决定,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
这一英明决策,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使哈达铺成为红军“长征”途中最为重要的转折点。(参见焦红原《论哈达铺在红军长征途中的历史地位》一文,原发《时代风》杂志,1997年第5期)
六、红色记忆:红军长征纪念馆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位于宕昌县哈达铺镇。是红军在甘肃省长征途中革命文物陈列最多、原貌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故址。馆内现存有文物52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件,国家二级文物8件,国家三级文物14件。收藏有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张震、肖克、杨成武、杨得志、张爱萍等7位上将、22位中将、77位少将为纪念馆的题词、手迹,共116幅,省军级领导题词30多件,国内知名人士题词100多幅,将军简历106篇,照片80多幅,哈达铺游击烈士生平简历20多篇。
哈达铺纪念馆1966年初,由当地政府建立,1979年,对主要遗址进行了维修。1981年,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贺龙住过的房屋,以及红一方面军司令部等,被列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1985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重走长征路途经陇南时,欣然命笔,题写了“哈达铺纪念馆”的匾额。
1994年12月,哈达铺长征纪念馆被中共甘肃省委命名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0年5月被甘肃省国防教育委员会命名为甘肃省国防教育基地,2001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1年6月25日,“毛泽东、张闻天同志住室(义和昌药铺)”、“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及周恩来同志住室(同善社)”、“红军干部会议会址(关帝庙)”、“邮政代办所”、“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及贺龙、任弼时、刘伯承、关向应、李达等同志住室(张家大院)”和长约1000米的原貌街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总占地面积4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多平方米。
国务院在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称“哈达铺是决定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命运的重要决策地”。
建馆以来,先后接待了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际友人,港澳台同胞,国内各级党、政、军领导,解放军、武警部队,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学生,各种社会团体及各界来此参观旅游的人士共20多万人次。
是全国人民群众和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全民国防教育的课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