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址是古人类活动的街心花园,而不是历史公墓。在陇南古人类活动的主要村落里,那怕是一堆灰烬、一块陶片、还是一件器皿,都会告知我们祖先们,许许多多极为重要的生产生活信息。
1974年,陇南(原武都地区)进行了第一次全区文物普查。调查组首先在武都县柏林乡任家坪发现了大面积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这是一处极具特色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及墓葬群落。此后,调查组及考古工作者又在北峪河、白龙江、福津河沿岸的黄土台地上,发现了大量同类型的墓群及遗址。这些古文化遗址大多距地表只有1—2米。墓室为小土圹洞室,墓室间距约1.5—2.5米。每处墓葬多达几十穴,间或上百穴,墓葬方式多为仰身屈肢葬或侧身屈肢葬。每穴出土器物有二、三十件,甚至多达六、七十件。出土器物多为灰褐陶器,器具制作较粗糙。罐子器物口沿呈马鞍形、侈口、瘦腹,有双耳罐,也有单耳罐,以双耳罐为众;还出土有高足豆、低裆鬲、平底钵等器物。炊器以含石英、沙子、谷壳羼合料做成,器物上多饰“+”、“×”、“≠”等符号,及变形草叶纹等。其制作特征相当于新石器晚期,文物考古断代为商周时期。个别器具上饰有商周时期铜器上的饕餮纹。
有关专家学者认为,武都北峪河流域古文化遗址由,于其“遗址范围大、墓葬分布密集、出土器物多、造型多样特殊,多饰刻画符号、并有彩绘,已构成一种完整的文化类型。又因为其陶质陶色、制作方法及器具口沿前后、两耳均呈马鞍形,极似寺洼文化双耳罐;但是,北峪河流域发现的马鞍形双耳罐器形小而条,又区别于寺洼文化器形。因此,把这些古文化遗产应命名为‘寺洼文化任家型’,它们是武都古代特有的白马氐族遗物。”(见武都县博物馆《武都历史文化展:商周时期武都白马氐文化——寺洼文化任家型》)
“寺洼文化任家型”遗址主要分布在武都白龙江流域东南到三河、西北至宕昌县两河口,东北到西和县大桥乡,东到西汉水(犀牛江),以武都为中心的这片大地上。寺洼文化遗址在甘肃平凉安国镇等地虽有发现,但墓室及遗址少,出土文物不多。“安国型”文化属于寺洼文化与“寺洼文化任家型”之间的过渡文化类型。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载:“自冉駹东北有白马国,氐种是也。”而《史记·西南夷列传》载:“自冉駹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此皆巴蜀西南外蛮夷也。”《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又说:“白马氐者,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开,分广汉西部,合以为武都。”《汉书·地理志》载:“武都郡(应劭注:故白马氐羌。),百六十。县九(武都、上禄、故道、河池、平乐道、沮、嘉陵道、修成道、下辨道。)”这些地方大多为今甘肃陇南市所辖,也就是说,距今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陇南是氐民族的重要聚居地,也是氐民族的发祥地。在这一历史时期,氐民族的经济文化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古氐族文明的刍型已经形成,并在渐次发育完善。
有学者认为:商周前,在陇山的氐羌族由于华夏族的发展与冲击,加上气候的变化,氐民族开始向西南迁徙,来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源丰富的古桓水(今白龙江)及北峪河、福津河沿岸居住、生息繁衍。并逐渐形成本地特有的白马氐种。从考古断代及历史年代看,遍布于武都一带的商周时期寺洼文化任家型,确属武都的古白马氐族的遗物。这类遗物上刻划的符号,是白马氐人记事的符号,也是该民族的原始文字,从象形的文字符号断定,白马氐人是以农业为主的,兼及畜牧养殖业。他们世居在桓水(白龙江)畔,由于桓水发源于原始林区,流经石灰岩谷,水流湍急,浅起如雪的波涛,好似奔腾的白马,故他们以白马自称,尊白马最大,白马为他们崇拜的图腾。任家坪遗址东侧原有白马庙,今康县云台镇,古称白马关。说明从中原过此关就到了白马氐族生息繁衍的地方了。(杨万华:2000年春节《武都历史文化展:商周时期武都白马氐文化》,杨铭:《氐族史》)此说至今虽无定论,但为我们研究白马氐文化,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陇南古文化遗址分布极为广泛,但这些“先人之居”主要包括:西和宁家庄、武都安平庙儿坪、礼县高寺头、马街寺背坪、两水东坪,角弓料高坪等地。
NO.1:先人之居:西和宁家庄
宁家庄遗址位于西汉水之南的西和县长道乡宁家庄,距西和县城二十余公里,面积约六万平方米,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从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早在七千多年以前,陇南的先民们就在西汉水上游一带生息繁衍了。
西汉水流经长道一带,这里地势开阔,依山傍水,土质肥沃,气候温和,这为陇南先民们提供了理想的生活场所。事实证明,这里也成了陇南先民们最早的开发聚居区之一。
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的陶片以及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房址、窑址和灰坑,这些遗址,大多属于距今约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范畴,与之邻近的秦安大地湾、天水市赵村遗址大体相当。其中最早的遗存是一种时代特征鲜明的交叉绳纹陶片,它与大地湾遗址发现的早期陶片特征完全一致,陶质较仰韶陶片疏松,火候不高,陶色不纯,内黑外红,陶片分层,这是因制陶技术较为原始所致。陶片口沿部有的呈锯凿状,它是早期陶器的典型特征。宁家庄遗址是迄今为止在陇南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文化遗址,也是甘肃3处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之一。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NO.2:先人之居:安坪庙儿坪
安坪庙儿坪遗址,位于武都区马街乡大李家村以南高出北峪河床约20米的黄土台地上。属于新石器时代庙底沟、马家窑类型。
遗址东西长850米,南北宽350米,被洪水沟切割分为三段。文化层距地表最深6米,浅处已露于地表,一般为2米,最厚的达4米。有连片的灰层和较多的窑穴、灰坑。内含大量陶片,彩陶片较多,也有石器、骨器、兽骨之类。从断层和内含物的特点看,灰层下部遗物属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上层为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是一处较大的氏族公社聚落遗址。
安坪庙儿坪遗址地面采集到的陶器,多为彩陶片,红陶黑彩,有宽带纹,叶状纹、漩涡纹等图案。并收集到了一件满身饰漩涡纹的五彩陶罐,采集到的石器有石刀、石笄、石锥,骨器有骨笄、骨锥等。
NO.3:先人之居:礼县高寺头
高寺头遗址位于礼县石桥乡高寺头村,是西汉水上游较为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聚落遗址,属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半坡、庙底沟类型。
该遗址东西宽约150米,南北长约200米,发现有灰层、灰坑、灶址、房址等。地表遗留有大量夹沙、泥质及细泥质的灰、红、橙、黄色陶片。纹饰有细绳纹、彩绘等。器形有尖底瓶、卷沿盆、碗等。并发现石刀、石斧、陶纺轮、骨锥、骨鱼钩等生产工具多件,内涵十分丰富,保存较好,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高寺头出土的文物中,尤为珍贵的是一件女性头部塑像,塑像为陶质,色泽橙黄,现残存部分高为12.5厘米,宽8.5厘米,五官部分用堆塑与锥镂相结合的手法雕塑而成,双目深沉,嘴唇微启,头戴一串珠状装饰物,双耳有耳环洞孔,十分美丽生动,这是原始社会遗存下来的一件极其珍贵的艺术珍品。据专家考证,这件塑像是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繁盛期的一位部落少女的形象,对于研究人类的文化艺术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汤池在《黄河流域的原始彩陶文化》中对其描写道“极为洗炼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生动地塑造了母系氏族社会一位可爱的少女头像,堪称我国原始雕塑的优秀代表作”。该塑像现藏甘肃省博物馆,并被列入《中国美术辞典》。
NO.4:先人之居:马街寺背坪
寺背坪遗址,位于武都区马街镇北峪河北岸高出河床10余米的黄土台地上。属于新石器时代庙底沟类型。遗址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00米。文化层距地表1—2米,厚约2—3米。暴露遗迹有灰层和灰坑,内含有较多的陶片,有石器、兽骨等。地面采集到的陶片多彩陶。石器有石斧、石刀,骨器有骨锥等。
寺背坪遗址彩陶有饰宽带纹的钵口沿,饰钩叶圆点纹的盒、钵、罐残片,饰网纹的罐残片。泥质红陶有饰线纹、交叉线纹的尖底瓶口沿,直口圆底钵残部及饰粗绳纹的方格纹和附加堆纹的罐口沿和底,此外,还有一些泥质灰陶、夹沙红陶、夹砂灰陶器物的残片,数量少于彩陶和红陶。
寺背坪遗址石器有打制的缺口石刀、磨制的石斧、石奔。骨器有骨锥等。从其文化遗存来看,该遗址也属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大致相当于中原仰韶文化晚期及龙山文化过渡阶段,时间约在公元前4000至3000年之间,距今五、六千年。
NO.5:先人之居:两水东坪
东坪遗址位于白龙江畔武都区两水镇后村东北的黄土台地上。属于新石器时代马家窑类型
北距大山1.5公里,东临沟坝河,南距甘川公路国道212线0.3公里,距白龙江1公里,西为后村坪。遗址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00米。文化层距地表1—2米,厚约2米。暴露遗迹有灰层、灰坑。内含多陶片,彩陶片多。石器、骨器极少。
地面采集物有彩陶盆、罐口沿,泥质红陶单耳罐,泥质灰陶钵,罐口沿。有饰附加堆纹的夹砂红陶罐残片。石器有打制石刀等。遗址北面另有寺洼文化安国类型的墓葬,西面多汉墓葬。
NO.6:先人之居:白鹤桥料高坪
料高坪遗址,位于白龙江畔武都区角弓乡白鹤桥村西南高出白龙江河床约25—35米的黄土台地上,属于新石器时代马家窑类型。
遗址南依山,北为瓜崖上,东北距白鹤桥村200米,东西悬崖下为白龙江。遗址南北长150米,东西宽100米。文化层距地表约2米,厚约1米。暴露遗迹多灰层,内含有陶片、残石器、有少量彩陶。
地面采集物有彩陶三联罐、小红陶壶、泥质红陶单耳罐。遗址北瓜崖上为新石器晚期寺洼文化安国类型墓葬。
NO.7:先人之居:柏林尹家坪
尹家坪遗址,位于武都区柏林乡梨树村西1公里,高出北峪河约10米的二层黄土台地上。北靠山、东临张家沟、南距略武公路0.3公里,西接元咀坪。
遗址东西长200米,南北宽300米。文化层距地表0.5—1.5米,厚约2米。暴露遗迹有灰层、灰坑、内含汉代陶片和瓦片。也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齐家文化的陶片及残石器。遗址西面元咀坪有寺洼文化安国类型墓群。
陇南祖先们曾经使用过的生活器具,种类繁多,极为丰富。
无论是西汉水流域还是白龙江流域,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到春秋战国以后的各代文物,均有出土。西和、礼县、武都县文化馆、博物馆所收藏的此类文物都有上千件之多。陶器、瓷器、玉器、石器、铜器、铁器、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陶器以灰褐陶为主,彩陶、泥质红陶次之;铜器多为战国至汉代的食器、酒器、兵器、铜镜、货币。陶器中寺洼文化武都型、铜器中巴蜀文化兵器(如柳叶形铜剑)均占有一定比例,具有浓郁的地方及民族特征,也是研究古代氐族和羌族文化、巴蜀文化和中原文化交汇融合的珍贵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