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里所说的陇南古文化,主要指考古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而要了解陇南古文化的分布、发育、形成情况,我们不得不放阔眼界,从甘肃、从更为广泛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内,去考察与判断。
甘肃境内对人类文明进程影响深远的几处古文化及其遗址,对陇南历史文化的影响也是极为深刻的。
1923年,瑞典人安特生在甘肃洮河流域及青海东部地区进行考古工作时,他被这里随处可见的史前文化深深吸引了。那些随处可见、俯首即拾的古陶片,以及历经千年的土灰坑,它们大量携带着古人类曾经存活的重要信息,它让这位不远万里来探寻古人类文明历史的异乡人兴奋不已。经过大量科学细致的工作,考古学家们把甘(肃)青(海)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大抵划分为齐家文化、仰韶(半山)文化、马厂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和沙井文化六个时期。
1944年,著名的历史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在河西走廊、半山、临洮的寺洼山以及兰州附近做调查发掘工作时,从发现的齐家文化墓葬情况考证推定,齐家文化晚于甘肃仰韶文化(【仰韶文化】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故名。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在公元前5000-前3000年间,属母系氏族公社制繁荣时期。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居多。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后据碳—14法测定,甘肃马家窑文化遗址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相当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半山文化约在公元前2500—2300年左右;冯家坪的齐家文化(遗址),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寺洼文化及辛店文化,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
陇南境内的古“文化”,主要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寺洼文化。
【陇南仰韶文化】
陇南地区的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西汉水流域的西和、礼县宁家庄、高寺头,武都县北峪河流域的安化、柏林、马街等乡镇。这些地方发现的遗址多灰层、灰坑、窑穴。暴露物多灰、红、彩陶片,也有少量石器、骨器,陶器器型和花纹,为中原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说明本区早期文化的发展,主要受中原文化影响。典型的有武都县马街乡大李家安坪、庙儿坪、寺背和武都县柏林乡冯家崖任家坪文化遗址。
【陇南仰韶文化马家窑和庙底沟类型】
陇南仰韶文化马家窑和庙底沟类型主要分布在今武都区白龙江、北峪河流域,文县、成县、宕昌等地也有少量遗存。
【陇南地区的齐家文化】
陇南齐家文化的分布通常与马家窑文化遗址共处一地。主要分布在成县、西和等地。
【陇南地区的寺洼文化】
陇南寺洼文化主要有寺洼、安国两种类型。
寺洼文化以马鞍形双耳罐为代表,该罐造型大,多鼓腹,口沿前后呈现马鞍形。而安国类任家型为陇南寺洼文化的代表,主要分布在北峪河流域的柏林任家坪,以及福津河(今三河)流域,多为墓群。西和、宕昌南部也有分布。出土的石器、骨器较少,多陶器。有彩绘。西和“揽桥遗址”的发现与发掘,曾引起了考古界、民族史学界的极大关注。(“揽桥遗址”与陇南其它古人类文化遗址一样,都未能得到很好的保护。2004年,笔者在西和进行陇南古人类文化田野调查时发现,“揽桥遗址”已被回填,周围已建起了房屋,有当地村民居住。)
春秋战国时期的铜壶、铜戈、铜剑、铜镞等,以及在本地区出土的三角云纹铜壶(成县)和长胡三穿铜戈(武都司家坝村)都很有特点。秦汉后,陇南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在武都、成县、等地出土了大量的铁铧、铁锄、铁斧、铁剪、石磨、石臼、陶水管以及秦汉货币。武都司家坝墓群和成县石碑坝墓群有代表性。唐宋以后,本地区出土文物主要有瓷器、玉器、铜器和货币,且瓷器和铜镜的制作工艺水平都很高。
从陇南古文化的历史档案里,我们读出了陇南祖先们的影子;
从陇南古文化的历史档案里,我们看见了那些彩色的陶片,那是陇南祖先们闪亮的眼睛。那些颇费周折打磨出来的各种石器与骨器,上面似乎还沾染着我们的祖先们带血的手印。现在,陇南古历史文化的档案已经打开,下面,就请您跟随我,走进那些古遗址,在陇南古历史文化的村落里,进行一次缅怀之旅的田野调查和考古漫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