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期间,女人们载歌载舞,跳着类似秧歌式的舞蹈,唱着或传统、或自己现编的歌儿。当然,所有的歌曲,均以传统的唱词、唱腔为基础的,有时候,人们为了能够更好、更加直接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便在传统唱腔的曲调里,添上了新词儿。歌词内容涉及面较广,有赞美干变万化的自然现象的,如《十二月》:
正月里冻冰二月里消,
三月里鱼儿水上飘。
四月里桃花满山红,
五月里牡丹惹蜜蜂。
六月里麦子山川黄,
绣女也要请下床。
七月里葡萄搭成架,
八月里西瓜弯月牙。
九月里秋风天气冷;
十月里雪花飘进门。
十一月(啊)天气寒,
粗大布儿涨了钱。
十二月(啊)年满了,
春暖花开不远了!
自民国以来,西和禁止种植、吸食鸦片,但有些人吸食成瘾,难以戒除,弄得倾家荡产妻离子散,面黄肌瘦,失去劳力。因此,规劝世人不要吸食鸦片也成了乞巧唱词的内容之一。如:“鸦片烟,稀罕罕,一个银元一点点;呼噜呼噜钻眼眼,吃的人脸势黄瘪瘪,淌眼泪来打呵欠;卖儿卖女卖家产,打架骂仗不安然,劝掌柜莫再吃鸦片。”
唱词历数吸食鸦片的无穷危害,切中时弊,振聋发聩。
有的唱词属即兴创作,如:
巧娘娘教我绣一针,
一绣南山一朵云,
寅时下雨卯时晴。
巧娘娘教我绣三针,
三绣桃园三弟兄,
三顾茅庵请孔明。
巧娘娘教我绣六针,
六绣太阳火一盆,
山川麦子烤成金。
巧娘娘教我绣八针,
八绣八仙显神通,
八件宝贝斗龙君。
最能表达妇女情感的是跳跃式“乞巧”,乞巧词采用道白式。大家手拉手,不顾封建礼教强加给妇女们的所谓行为规范,双脚轮换跳跃,先慢后快,先轻后重,依着节拍道白,俗称“泼又泼”。
有的道白,矛头直指封建买卖婚姻,控诉腐朽的封建宗法制造成的罪恶,如:“槐树槐,伞撑开,槐树凉荫搭戏台,叫我姐姐看戏来。姐姐不得来呵为啥来?为她的男人不成行(行,读hang。不成行,即不成器。)先卖土地后卖房,怀揣骰子上赌场,一晚夕输得光荡荡,全家跟着都遭殃,气得姐姐眼泪淌。也不吃来也不喝,睡在炕上怨亲娘。贪人家金,贪人家银,把女儿推到深火坑!”这首唱白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买卖婚姻比作火坑,痛斥贪金爱银的糊涂老娘酿成了婚姻悲剧。这在封建社会,可谓“大逆不道”,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旧时流行妇女缠足,严重摧残了她们的身心健康。乞巧道白词中也表现了对这种愚蠢做法的强烈愤慨,如:“泼又泼,姐妹跳巧乐又乐。用心梳妆打扮哩,五彩扣线扎花鞋。东一摇来西一摆,咯噔咯噔扭着来。扭颠了呵,扭端了,新穿的花鞋拐偏了。可惜大姐的手段了,都怪缠成小脚了!”这首风趣的唱白,把小脚女人走路时东摇西摆,颠来倒去的艰难姿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这是揶揄的控诉,是幽默中夹杂着辛酸的反抗。(见苏有元《西和妇女乞巧活动》,载《西和文史资料》第一辑,1996年10月,西和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三、玄机之水:迎水
“迎水”也叫“取水”。有的地方是在七月六日早上进行,有的地方则在七月初七的早上进行,但大多数地方是在七月初六的凌晨进行的。
这天,天麻麻亮之前,妇女们便起床,提上罐子或水桶,到泉井里去抢汲第一桶水,准备晚上“照花瓣”时使用。通常的说法是,谁起身越早,能取得第一桶泉水,谁就越幸运。
赵五乡段集寨距西和县城十几里路,我们住在城里,早上六点多,天还没亮,便赶到村上。
今年的段集寨有两户人家在张罗“乞巧”活动。张根牛家一摊子,杨变卦家一摊子。张根牛家主要是一帮小姑娘在活动,而杨变卦家则主要是一群中老年妇女在活动。小姑娘们虽说也学会了像大人们一样唱“乞巧歌”,但她们更喜欢流行音乐,像《两只蝴蝶》、《老鼠爱大米》以及现代舞、街舞更是她们的首选。老年人则依然故我地喜欢传统的“乞巧歌”。
我们赶到村上时,虽说天已大亮了,村上的人大多刚刚起床,看起来现如今人们对“乞巧”活动显然少了以往的那些神秘感。
杨变卦家人见我们到来了,忙张罗起来。其妻冯青叶(53岁)是这台“乞巧节”的主持人,她笑吟吟地对我们说:她家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在杭州做事,二儿子在西安给首长开车着哩,三儿子在家里。二儿子在家里的话,(他们)不让我们办(“乞巧”)。
说话间,冯青叶家已来了18位妇女,她们有的握两把彩扇,有的手拿花束,先在院子里绕着圈儿,跳了一阵子,随后,端上进贡给巧娘娘的各种水果面点,提着水罐儿,边走边唱地到村子近旁的泉点去“迎水”。
“迎水”之前,先要点上香蜡,放上火炮子(鞭炮)敬奉水神爷,之后才能取水。
张根牛今年39岁,媳妇王双燕,他们曾在西和的邓家山铅锌矿上工作,开过饭馆,挣了些钱,后来矿上把他的工龄买断了,回到家里干农活,这两年新修了房子,日子过得还不错。他家“办巧”(“乞巧”活动)主要想让大家热闹一下,他们的女儿也是这群小姑娘中的核心人物。
“迎水”虽说在同一个泉点进行的,但杨变卦(老年组)和张根牛(少年组)两家“乞巧”“迎水”却是分头进行的。
取水取水取神水,
取下神水照花蕊。
照了头遍还不算,
直非照个牡丹瓣。
巧娘娘,驾云端,
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取水取水取神水,
取下的神水照花瓣。
照了头遍还不算,
直非照个莲花瓣。
巧娘娘,驾云端,
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按新版《西和县志》的说法是:取水段落,有的地方是在接来了巧娘娘的第六天,姑娘们抬着巧娘娘,唱着取水歌,有的到井边,有的在泉边,将水盛在盆子里,将生好的豆芽菜掐上芽,扎上红头绳摞人盆中,然后在盆中看各种形象。据说手巧的摞啥像啥,手笨者摞啥不像啥。有的姑娘摞下的像笔砚台,传说就象征着将来她的婚姻对象必是个识字人。有的姑娘摞下像个梨头,就意味着她将来找的对象必是个庄稼人。所以,每个摞过样儿看了,将盆水倒掉,再取新水。另一个姑娘再摞再看,直到每一个(11至17岁)参加的姑娘摞完,看完。
此说法将“迎水”和“照花瓣”混为一谈了。其实,“照花瓣”是“送巧”之前的一项重要活动。
“迎水”的当天晚上,姑娘们再用棉花粘一只鸭娃,放在盛有水的碟子里,从坐巧娘娘的房子到院中各房子端出端进,唱《转饭歌》:
大姐娃转饭一支龙,
二姐娃转饭虎翻身。
三姐娃转饭把香插,
四姐娃转饭四季青。
五姐娃转饭五角星,
六姐娃转饭六兴腾。
七姐娃转饭七仙女。
巧娘娘,驾云端。
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四、妙不可言:照花瓣
七月七日,西和赵五的“乞巧节”活动进入了高潮,这也意味着,一年一度的“乞巧”活动即将结束了。
白天,女人们仍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大家走亲访友,唱歌跳舞,好不热闹。
七月初六(8月10日)下午,我们曾到西和县卢河乡草川村采访,那里有座金山爷庙,据说正好七月七日是金山爷的生日,当地的人们便把庙会活动与“乞巧节”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了在当地较有影响的经济文化交流盛会了。在去卢河的路上,我们看见走亲串户的女孩儿们,她们打扮得花枝招展,格外引人注目。而七月初七(8月11日)的赵五村,更是热闹非凡。早上,大家忙着“迎水”哩,之后,姑娘们在一个名叫张文娟的女孩的带领下,爬上赵五村前面的山头,沿山梁去县城郊外的岷郡山敬神。到了晚上,大家更是载歌载舞的,尽情玩乐。而“照花瓣”,是整个“乞巧”活动中最出彩的一项内容。
此前的十数天、或半月,供奉了巧娘娘神像的人家,早已萌芽好了“照花瓣”的豆芽或麦芽:把小豆或麦子浸泡在水中,置于密不通风的柜里,定时换水,让种子发芽,长成又细又嫩的茎杆,顶端垂着没有绽开的叶穗。用红丝线束紧豆茎,齐集一起。初七的晚上,姑娘们把早晨汲来的井水倒进盆中或碗里,掐下叶穗,投进水中,叶穗飘浮在水面上,就着灯光看叶穗影射在盆底的图案:鸡心啦、如意啦、剪子啦、镰刀啦……女人们按照不同图案,联想分析它所隐寓的祥瑞或祸患。这时,有一条心照不宣的规则,即对带有吉祥喜气象征的,大家都乐于一语道破。但对带有晦气不祥的象征的,大家便缄口不言,引出其它话题,千方百计设法岔开。
“照花瓣”时的道白很有意思,如:
巧娘娘吔巧娘娘,
快给我姊妹赐花瓣,
莫赐宝贝莫赐钱。
赐个狮子滚绣球,
赐个刘海戏金蟾;
赐个鲤鱼跳龙门,
赐个老虎吼上山;
赐个锦鸡串牡丹,
赐个仙女提花篮;
赐双巧手会绣花,
花儿红来叶叶儿繁。
赐给我一副巧心眼,
做的饭菜馋神仙。
赐个阿家公婆懂瞎好(好坏),
赐个女婿懂人言(懂道理的意思)。
我给巧娘娘烧长香,
巧娘娘为我保平安。
对心灵手巧、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所有女性“乞巧”活动的目的,也是她们世俗理想的最高境界。
五、天上人间:送巧(送神)
“照花瓣”之后便是“送巧”了。
“送巧”也叫“送神”,是“乞巧节”活动中的最后一项,也是整个“乞巧”活动的最高潮。
子夜之前的赵五村,天下起了小雨,姑娘们也该送巧娘娘回天庭去了。大家点上蜡烛,抬着巧娘娘的神像来到河边,剪点头发,连同自己戴着的手盘子一同丢进河中,给巧娘娘搭个天桥。女人们的心情突然降了下来,都郁郁不乐,无比惋惜,难舍难离却无可奈何。有的流泪不止,有的甚至痛哭失声,大家簇拥着巧娘娘,在河边将其火化,哀声齐唱送巧歌:
白手巾绣着牡丹花,
巧娘娘要走我咋家(怎么办)?
多咋(什么时候)才见巧娘娘面?
除非明年再下凡!
大家跳起“泼又泼”:
巧娘娘!
今年去了明年来,
头顶香盘接你来,
嫦娥把你送着来,
牛郎哥哥陪你来,
骑着牛背云里来,
带个乖爽(文雅有礼貌)妹妹来,
就和我姐妹住下来……
乞求巧娘娘明年再来时,带上个妹妹,与人间姐妹一起生活,表明了旧肘妇女不甘寂寞,向往欢乐美好生活,希望借助神灵帮助,解脱封建统治枷锁的愿望,令人同情。
送巧娘娘时,一般唱的有《初一接》和《野雀哥》等。
初一接
初一接,初七送,
金白马,银花镫。
骑白马,打黄伞,
把我巧娘娘送上天。
野雀哥
野雀哥,野雀哥,
把我巧娘娘送过河。
拔鸡毛,打花桥,
把我巧娘娘送上天朝。
有的唱:
正月里冻冰二月里消,
河里的鱼儿水上漂。
三月里桃花满街红,
四月里杨柳摆出城。
五月里雄黄闹端阳,
六月里麦子遍山黄。
七月里葡萄搭成架,
八月里西瓜玩月牙。
九月里荞儿一笼笼,
十月里学生关学门。
十一月,冬至节,
麻连被,暖不热。
十二月,月满了,
巧娘娘上天不管了。
不管你穿,不管你戴,
只管一双金环戴。
巧娘娘,驾云端,
我把巧娘娘送上天。
有的唱:
白手巾上画莲花,
巧娘走咖不了然。
巧娘娘,驾云端,
我把巧娘送上天。
有心把巧娘留一天,
害怕上天生故端。
有心把巧娘留两天,
害怕天上不了然。
有心把巧娘留三天,
害怕天上心不甘。
巧娘娘,驾云端,
我把巧娘送上天。
野雀哥,野雀哥,
把我巧娘送上庙。
巧娘娘,驾云端,
把我巧娘送上天。
关于巧娘娘的形象问题,除了人们“迎请”来供奉在案的“真人造像”外,李雪芹、王占英、赵琴儿三位妇女还专门为我们唱了一段《巧娘娘的脸好看》:
巧娘娘的脸好看
巧娘娘的脸好看,
两根眉毛弯又弯。
杏核眼睛圆又圆,
线杆(电线杆子)鼻子端又端。
窝窝的嘴儿糯米牙,
白蜡蜡的手儿红指甲。
上身穿的八台衣,
下身穿的水罗裙。
水罗裙,风摆开,
绿绸裤裤亮出来。
巧娘娘脚蹬的莲花台。
毫无疑问,巧娘娘的“神话艺术”形象,正是当地妇女对自己美好生活理想的场景在现。
如今,古老神奇的乞巧文化已成为西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开拓性项目。2006年7月31日(农历七月七日),西和县曾成功地举办了首届“乞巧文化艺术节”,2007年年初,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将“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的牌匾及光荣称号授予了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人民政府。“乞巧节”已成为陇南文化的又一张金子名片,散发着迷人的光芒,吸引着八方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