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中国篇)
15056000000027

第27章 称谓官衔(1)

古代称谓

谥号

谥号在我国古代一般指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如“武”帝,“哀”公等。

庙号

庙号指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多认为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

尊号

尊号是对中国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尊号一般很长,因为大臣们在皇帝在位时便开始把好词语都往皇帝身上加,比如唐玄宗的尊号是“开元天地天宝圣文神武孝德应道皇帝”,宋太祖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对人的十种称谓

古代对人的十种称谓大致可分为:直称姓名、称字、称号、称谥号、称斋名、称籍贯、称郡望、称官名、称爵名、称官地。

兼称

也就是名称之外的另一种名称。

谦称

就是以谦逊的态度称呼自己。

敬称

就是用尊敬客气的态度进行称呼,又叫“尊称”。

贱称

是一种表示对对方的侮辱、轻视的称呼。

百姓称谓

古代对百姓的称呼由于社会阶段、文化典制等各方面的原因,多种多样,部分带有一定的等级观念。大致有百姓、黎民、布衣、平民、生民、小民、人民、民众、萌隶、庶民、庶人、生灵、苍生、平头百姓、小人、丁口、白士等等。

朋友称谓

在古今典籍中,对朋友的称呼有多种。布衣之交:指贫贱之交;金兰之契:指情意相投的朋友,后也指结拜兄弟;金石之交:喻指诚心诚意,坚贞不渝的友情;莫逆之交:指彼此心意相通,情投意合,至好无嫌的朋友;八拜之交:旧称异姓结拜的兄弟姐妹;忘形之契:指不拘身分、形迹的知心朋友;总角之好:指小时候很要好的朋友;杵臼交:指交友不嫌贫贱。

年龄称谓

古人的年龄一般不会说出来,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代替。指儿童的有总角、始龀束发等,及笄:指女子15岁,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弱冠:指男子20岁,而立:指30岁,不惑:指40岁,知命、艾:指50岁,花甲(耳顺):指60岁,古稀、中寿:指70岁,耋:指70—80岁,耄:指80—90岁,上寿:90岁,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黄发:指长寿老人,鲐背:指长寿老人,期颐:指百岁。

亲友间的礼貌称呼

亲友之间的称呼有多种:父母同称为高堂、椿萱、双亲、膝下;对父母单称为家父、家母、家严、慈母等;父亲去世后称:先父、先严;母亲去世后称:先母、先慈;兄弟姐妹称:家兄、家弟、舍姊、舍妹;兄弟代称:昆仲、手足;夫妻称:伉丽、配偶、伴侣;同辈去世后称:亡兄、亡姊、亡妻等;对别人父母称:令尊、令堂;别人兄妹称:令兄、令妹;对别人的儿女称:令郎、令嫒;对妻子的父亲称:丈人、岳父、泰山;对别人家庭称:府上、尊府;自己家庭称:寒舍、舍下、草堂;男人统称:须眉;女人统称:巾帼;夫妻一方去世称:丧偶;老师称:恩师、夫子;学生称:门生、受业;学校称:寒窗、鸡窗;同学称:同窗、学友。

对他人的尊称

父: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父”原指父系氏族司火的长者,至周朝“父”才成为父亲的别称;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子:古代男女都可用的尊称;长者:有德行受尊敬的人;先生:多称师长、老人和有德行的人;阁下:旧时对一般人的尊称;麾下:对将帅的尊称;尊公:旧时称对方父亲的敬辞;令嗣:旧时对对方儿子的尊称;令正:旧时称对方嫡妻的敬辞;令弟:旧时称对方之弟的敬辞;令坦:旧时称对方女婿的尊称;贤兄:旧时对有德才同辈友人的敬辞;仁弟:旧时对同辈青年者的敬称。

对自己的谦称

古人对自己的称呼有:老朽、老身、愚兄、鄙人。还有臣:古人对自己的谦称;仆:古时男子的谦称;小可:宋元期间对自己的谦称;小生、晚生:晚辈见到长辈的谦称;不才:没有才能,古时男子对自己的谦称;不肖:父母死后男子对自己的谦称;在下:古时长辈坐上席,自己坐下席,所以称在下;妾:古时正妻之外的小妻的自称;奴家:古时妇女的自称;未亡人:古时寡妇的自称。

等级称谓

君:周代时称诸侯为君,后秦统一后,称皇帝为君;臣:上古指男性奴隶,后来指“君”以外的任何人都称为臣;士:商、西周、春秋是统治者的最底层成员;民:指上古奴隶;君子:古时贵族男子的通称;百姓:古时指贵族;黎民、布衣:也称平民;庶人:又称“庶民”西周后对农业者的统称。

宗族称谓

祖上:最早的祖先称为始祖;太祖:王朝的建立者为太祖;祖宗:是对始祖及先世中有功德者的尊称;子嗣:同一始祖的嫡系长房继承系统为大宗,余子为小宗;宗子:太宗的嫡长子叫宗子;世子:世子也就是太子;支子:古代把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称为支子;嫡子:古代把正妻所生的儿子称作嫡子;别子:古代把诸侯嫡长子以外的儿子都叫别子;庶子:古代把妾所生的儿子称作庶子;嗣子:以他人之子作为儿子,既为嗣子;公子:诸侯王(公)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称为公子;考妣:多指已死的父母;继父:生父死后,母亲再嫁之夫称为继父;八母:八种身份不同的母亲,即指嫡母、继母、养母、慈母、嫁母、出母、庶母和乳母。

对女子的称谓

自古至今,在古籍诗文中有很多对女性的尊称、敬称,美称和雅称。女郎,对年轻女子的代称;巾帼,人们常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女史,指古代有学问并当过掌管宫廷王后礼仪、典籍、文件工作官员的女子;裙衩,是古代妇女的衣着装饰,泛称女性;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学作品中常见此称谓;扫眉才女,指有文才的女子;不栉进士,指才华横溢的女子;罗敷,指美丽而坚贞的妇女。在女子称谓中,“母亲”是最伟大而高尚的。帝王之母称太后,官员之母称太君,一般人之母称母亲。

对读书人的称谓

书痴:即书的呆子;书簏:讽喻读书虽多但不解书义、获益甚少的人;书库:喻博学饱识之士;书淫:比誉称好学不倦、嗜书入迷的人;书癫:比喻读书入迷、忘形似癫的人;?书橱:一是比喻学问渊博之人;书生:指儒生;书迷:心迷恋于书的人;学究:古代泛称儒生,后常讽刺腐儒为学究;白衣秀士:指没有功名的读书人;?掉书袋:有贬义,讽喻爱好广征博引炫耀自己学问渊博的读书人。

对月亮的别称

玉兔:传说中月亮上有玉兔和蟾蜍,所以又称“银兔”、“蟾兔”、“金蝉”、“蟾宫”等;广寒:传说中月亮上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所以又称“清虚”;嫦娥: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桂宫:传说中月亮上有桂树,故称;玉弓:因弦月像弓,故称;银钩:因初月像钩,又称“玉钩”;金轮:满月像圆轮、圆镜,所以又称“玉轮”、“冰轮”、“玉镜”、“金镜”等;婵娟:人们经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婵娟”。

对死的称谓

对天子的死称谓:“崩”、“升霞”、“星驾”;诸侯的死称谓“赛”;大史的死称谓“卒”;士人之死称谓“不得”;领袖人物、革命志士遭受人为的灾祸而死者称谓“藏难”;成年男子特别老年男子的正常死亡称“寿终正寝”;成年女子特别是老年妇女的立含死亡称谓“寿终内寝”;自言父亲之死称谓“失信”;自言母亲致死称谓“失持”;对为国家、为民族利益、为正义而死的称谓“殉国”、“殉道”、“殉节”、“殉难”、“就义”;意外而死的称谓“遇难”、“遇害”;一般成年人之死称谓“逝世”、“去世”、“谢世”、“长逝”;旧时老人之死称谓“百年”、“登仙”、“羽化”、“作古”;亲朋好友之死称谓“永别”;元帅、大将之死称谓“殒”;未成年人之死称谓“溺”;幼年人之死称谓“夭”;饿死者称谓“随”;佛或僧侣的逝世称谓“圆寂”、“涅槃”;对做过坏事的坏人之死称“见阎王”、“上西天”。

职业称谓

商人的由来

早在原始社会后期,人类社会出现了以物易物的交换活动。到了夏代,逐渐分化出专门从事物品交换的人。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契,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为商,自此该部落便被称为商族。商汤时期,商族的手工业尤其是纺织业已相当发达,最后消灭夏朝,建立了商朝。商朝建立后,手工业更加发达。后来商朝被周朝所灭,商族人由统治者变成了周朝的奴隶,为过上好生活,商族人纷纷重操旧业——做生意。在不断的发展中,人们便有了这样的看法:商族人就是做买卖的人。后来,人们简称商族人为“商人”,这一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作家的由来

“作家”一词最早指的是管理家务的意思。此语见于《三国志·杨戏传》:“请为明公以作家警之。”这说明自三国晋代,“作家”系指“治家”而言。“作家”一词演变成今天的意思始于唐代。据北宋《太平广记》载:“唐宰相王好与人作碑志,有送润豪(酬金)者,误叩丞王维门,维曰:‘大作家在那边。’”这就是唐宋时期对在文学艺术上成绩卓著者称“作家”的来由。盛唐时选列出来的“作家”以陕西(秦)、山西(晋)人居多。到了今天我们把从事文学创作的人称为“作家”。

大夫的由来

在宋朝负责管理医疗的官员很多,医学制度和医学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医官分七级,官职22种,比如成安大夫、保安大夫、翰林良医、和安郎、保安郎、翰林医正、翰林医诊、翰林医令等等,看见“大夫”就是当时的医官头衔,所以一直沿用至今,也就称医生为“大夫”了。

导游的由来

导游由“向导”一词演化而来,指导旅游的意思。春秋时期,大政治家管仲从齐桓公北伐孤竹,冬天归途时,迷失道路,于是让老马带路,竟然走回来了。实际上,这老马就是起了向导的作用。因此,后来留下一句“老马识途”的成语,流传至今。三国时,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他知道“向导”的重要性,利用熟悉当地地形的人做导官,从而获得七擒七纵孟获的胜利。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旅游业还沿用“向导”一词,带有官气的则叫“领队”,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旅游事业突飞猛进,方才确定了“导游”这一专门称谓。

会计的由来

“会计”一词来源久远,据记载,我国自周代就设有会计职官,掌管税赋收入、钱银支出等财务工作,进行月计、岁会,即每月零星盘算为“计”,一年总盘算为“会”,两者合在一起即成“会计”。汉代把周朝的会计官职又作发展,设立了管理这些会计事务的官职,有可能就是最早的“会计师事务所”。

秘书的由来

在我国古代,秘书是掌管典籍或起草文书的官,自从汉代以来我国封建政权便设有秘书监、秘书郎,相当于国家的图书馆长,年俸六百石。三国魏有秘书令、秘书丞。但秘书并非官名,要在秘书下缀上“令、监、丞、郎”等才是完整的官名。清代各衙署设文案,一般称“师爷”不称“秘书”。民国时,大多数的行政机关都开始设秘书。

人物称谓

小姐的由来

“小姐”最初是指宫女、艺人、妓女,宋、元时期姬妾也常被称为“小姐”。今天小姐用于称呼未婚女性,成为人们的日常称谓词。

千金小姐的由来

?公元前522年,伍子胥父兄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投奔吴国。途中饥饿,见一位浣纱姑娘竹筐里有饭,于是上前求乞。姑娘顿生恻隐之心,慨然相赠。伍子胥饱餐之后,要求姑娘为他保密。但姑娘猛然想起,男女接触为礼教和舆论所不容。她随即抱起一石,投水而死。伍子胥见状,伤感不已。他咬破手指,在石上血书:“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

后来,伍子胥在吴国当了国相,吴王攻入楚国。公元前506年,伍子胥“掘楚平王墓,其尸鞭之三百”。伍子胥报了大仇之后,又想到要报恩,却不知姑娘家地址,于是就把千金投入她当时跳水的地方。这就是“千金小姐”的由来。

用“千金”来比喻女子,最早出现于元代曲作家张国宾所写的杂剧《薛仁贵荣归故里》:“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请自稳便。”明、清以后的话本小说中称女孩子为“千金”的就更多了。

华侨的由来

华侨指长期侨居国外并且保留中国国籍的中国人。早在秦代就已经有中国人侨居在外,唐宋以前侨居外国的华人并无固定称呼。唐宋以后,被居住国称为“唐人”。1878年,清朝驻美国使臣陈兰斌第一次在奏章中称居住在外国的中国人为“侨民”,1883年,清末维新派代表人物、近现代改良主义者郑观应在给李鸿章的奏章中,正式使用了“华侨”一词。1904年,清政府外务部又在一份奏请在海外设置领事馆的折子里提到:“在海外设领,经营支出无多,而华侨受益甚大。”自此以后,居住在外国的中国人便统称为“华侨”。

唐人的由来

唐代,是中国古代最繁荣强盛的一个朝代。从唐太宗贞观开始至唐玄宗开元之治,国威强盛,远近各国都派人前来“访问”。从此,海外人对中国的一切便均以“唐”字加称,如称中国人为“唐人”,称中国的字为“唐字”,这种情形延续至今。由于唐朝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影响,外国人对中国人称为“唐人”的习惯一直未变,从宋元直至明清都是如此。直到目前,老一辈的华侨仍喜欢自称“唐人”。

丫头的由来

古代女孩子到了束发的年纪,头上都要梳着两个“髻”,左右分开,对称而立,像个“丫”字,所以称为“丫头”。古代婢女经常梳丫髻,所以“丫头”又成为婢女的称呼,宋代王洋在《大阳道中题丫头岩》诗中写道:“不谓此州无美艳,只嫌名字太粗疏。”并自注说:“吴楚之人谓婢女为丫头。”可能由于“丫头”称呼只流行于吴地,为使北方人明白,所以王洋写诗为注。从此以后,“丫头”称呼广泛流行,直至现在有的地区仍在沿用此说。

海外赤子的由来

“赤子”本指浑身赤红的婴儿。由于初生的婴儿没有邪念,所以后来“赤子”这个词便引申为指代忠于国君的子民百姓。“海外赤子”一词由“海内赤子”演化而来。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在殿前观看射箭比赛,为防不测,大臣们便建议皇上离赛场远些,以免被弓箭所伤。不料,一向亲民爱民的唐太宗不仅没有听从建议,反而讲了这样一番话:“既然我把四海之内的子民百姓都看成是自己可以推心置其腹中的赤诚之子,怎么可以对身边负责值宿的卫士加以猜疑呢?“海内赤子”便由此而来。后来“海外赤子”被海外侨胞用以表达他们热爱祖国、向往祖国的赤诚之心。

她的由来

“她”字在我国古代并没有,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出现。“她”是现代汉语里常用的一个人称代词,专指第三者的女性。“五四运动”前后,文学作品用“伊”字来指女性。1918年,我国新文化运动初期重要作家、著名诗人和语言学家刘半农在北大任教时,第一个提出用“她”指代第三人称女性。“她”字出现,虽遭到封建保守势力的攻击和反对,但却很快得到人民的承认、称赞,并被广为使用。刘半农创造了“她”字,结束了以往书面语言中第三人称的混乱现象,从而丰富了祖国的语言文字。

您的由来

在唐朝以前,汉语中只有“你”,而没有“您”字。从唐朝开始有了“你们”的说法,表示第二人称复数。“你们”二字连续,读快了就念成了“您”的声音了。到了宋元时期,很多作品中都把“你们”简写成“您”,这时的“您”只是“你们”的合音。宋元以后,“您”逐渐由表示多数向单数过渡,专用于第二人称单数,并有了表示尊敬的意思,由于“您”源于“你们”,所以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您”后面不能加助词“们”表示复数。

巾帼的由来

“巾帼”是古时候的贵族妇女,在举行祭祀大典时戴一种头饰,叫巾帼,上面还装缀着一些金珠玉翠制成的珍贵首饰。后来“巾帼”表示对妇女的一种尊称,往往指为国为民不畏艰险、英勇奋斗的女豪杰。

黎民百姓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