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抑郁的情绪认知:理论与实证
15085800000004

第4章 抑郁症研究用情绪认知材料的建立

第一节 抑郁症研究用情绪词分类系统的初步建立

在抑郁患者的注意偏向研究中,长期以来得到较多应用的就是情绪词,原因可能是情绪词能得到更深的认知加工,能诱导出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因而得到了较多应用,也相对成熟。如有的学者采用5级效价评分法筛选出四类情绪词:抑郁词、社会威胁词、身体威胁词和高兴词;也有学者通过匹配单词长度和使用频率的策略而筛选出三类情绪词:与抑郁相关的词、中性词和正性词。值得注意的是,在情绪词的筛选和确定时应同时考虑到单词长度、使用频率以及效价等因素,且在效价的评估中最好兼顾愉悦度、唤醒度和优势度这三个维度,以使得到的情绪词更匹配、更科学。另外,对于效价的判断,现在主要有5、7和9级评分法三种,笔者认为7级评分法相对合理,因为维度太少不利于效价的区分,而维度太多又会增加划分难度。

一、刺激材料的获得和效度评定

1.情绪形容词的来源

首先从中文形容词辞典《实用汉语形容词词典》(安如磐,1990)中进行挑选,该词典收录了1800条词频较高的形容词,并且对情绪形容词有较好的整理和描述。请五位中文系的大学生单独评出能较好地用来表达情绪的形容词,然后,取五人的结果合并后共计得到340个情绪形容词。由于左衍涛等(1995)关于中文情绪形容词的研究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参考其中一些情绪形容词,和先前的340个词进行合并(删除重复的词)共得到480个情绪形容词。

2.对情绪词的评价方法和评价维度

将获得的480个情绪形容词请某高校大学生和社会成人进修生共50名对这些形容词进行评定,评定者中男23名,女27名,年龄22—37岁,平均27±4岁,身体健康,无明显精神疾病。将480个情绪词按随机顺序排列,编成情绪词自我评定表,每个词作为一个项目。让被试分别在愉悦度、强度、形象度和熟悉度这四个维度上进行9点量表评分。愉悦度:指看到这个词觉得愉快或不愉快,愉快程度越高,评分越接近9,越不愉快,评分越接近1。具体来说,有趣、赏心悦目、满意、充满希望代表愉悦;心情不好、厌恶、忧伤、恐惧、愤怒等情绪代表不愉悦。强度:指这个词在情绪或情感程度上弱或强。例如:怒由弱到强划分为:微愠、愤怒、大怒、暴怒和狂怒。喜欢由弱到强划分为:好感、喜欢、爱慕、热爱和酷爱。词的强度越高,评分越接近9,词的强度越弱,评分越接近1。形象度:指词在意义上的具体程度或抽象程度,具体程度越高,评分越接近9,抽象程度越高,评分越接近1。熟悉度:指人们对这个词的使用频率,使用频率越高,评分越接近9,反之,评分越接近1。

对评定完的480个情绪形容词,综合考虑愉悦度、强度、形象度及熟悉度四个指标,取其中320个情绪形容词(都为中文双音词)作为负启动条件和控制条件下的刺激材料,其中160个负情绪词,160个正情绪词(见本节附录)。剩余的情绪词当中取80个作为填充条件下的刺激材料,其中40个负情绪词,40个正情绪词,由于填充词在实验中只起平衡设计的作用,我们主要考虑了它的愉悦度差异是否有显著性。负启动条件和控制条件下的所用的正、负情绪词在愉悦度上差异有显著性(P<0.001),在强度、形象度和熟悉度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另外,正负情绪词在笔画数上的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正负情绪填充词在愉悦度上差异有显著性(P<0.001)。附录:

抑郁研究中使用的负性情绪词(160个)

忧郁

失落

无情

歹毒

狠毒

无耻

下贱

阴险

虚伪

恐怖

恶心

残忍

卑劣

可耻

凶残

刻薄

低劣

憎恨

无能

险恶

凄惨

恶劣

凶险

奸诈

残酷

惊恐

凶恶

丑陋

卑鄙

丑恶

压抑

粗暴

凶狠

凶暴

自负

暴怒

自私

晦气

悲伤

痛苦

嫉恨

羞耻

可恶

悲痛

反动

寒心

沉痛

郁闷

恶意

尖刻

恶性

沮丧

蛮横

厌恶

阴暗

自卑

轻蔑

悲愤

苛刻

耻辱

狂怒

可悲

可恨

惶恐

悲惨

心碎

恐惧

痛恨

虚假

无助

粗俗

颓丧

凄凉

愤怒

狠心

不祥

卑贱

大怒

消沉

腐朽

苦闷

恼怒

凶悍

惨重

烦闷

烦恼

心烦

可怕

暴躁

悲哀

失望

怨恨

沉闷

粗鲁

讨厌

冷漠

哀怨

哀愁

忧虑

厌倦

无奈

孤立

落后

嫉妒

阴沉

恶毒

绝望

伤痛

焦虑

悲观

恼火

可怜

苦恼

空虚

气愤

猖狂

难受

乏味

焦躁

惊惶

害怕

荒唐

危险

恐慌

多疑

孤独

敌视

沉重

伤感

烦躁

困扰

厌烦

难堪

忧伤

忧愁

敌意

枯燥

惊慌

累赘

放肆

苍凉

呆板

呆滞

穷困

哀伤

坎坷

惊吓

消极

刻板

孤单

苍白

危急

慌乱

焦急

冷淡

散漫

紧张

混乱

羞愧

笨重

抑郁

研究中使用的正性情绪词(160个)

充沛

欢喜

满意

畅快

舒畅

灵敏

敬仰

雄伟

强壮

强盛

壮丽

充足

崇敬

热切

鼓舞

优厚

卓著

热烈

酷爱

振作

激情

振奋

激励

自强

壮观

秀丽

鲜嫩

洁白

健壮

活跃

奔放

热忱

激昂

富强

精致

热爱

敏捷

旺盛

高贵

神奇

永恒

坚信

鼓励

矫健

豪迈

充裕

亲近

生动

赞赏

优胜

轻松

健美

动听

悦耳

甘甜

兴旺

喜欢

诚心

丰硕

蓬勃

博大

喜爱

宏伟

端庄

辉煌

称心

赞美

积极

诚恳

坚韧

喜庆

有趣

欣慰

舒适

文静

优良

满足

机灵

伟大

秀美

优秀

勤奋

聪颖

开朗

顽强

渊博

珍贵

希望

坦率

睿智

欢欣

雄壮

奋勇

高昂

宽阔

高雅

友好

爽朗

自豪

明快

芳香

机智

快活

高尚

风趣

吉利

舒服

甜美

俊秀

崇高

诚实

聪明

卓越

惊喜

豪爽

优异

兴奋

可爱

活泼

热心

爽快

进步

聪慧

欢畅

欢快

欣喜

顺利

高兴

亲密

灿烂

勇敢

大方

吉祥

痛快

甜蜜

成功

快乐

自信

亲切

愉悦

精彩

优美

美妙

真诚

坚强

亲爱

欢乐

热情

愉快

温暖

浪漫

出色

美好

漂亮

幸福

乐观

美丽

美满

杰出

开心

第二节 情绪障碍研究用面部表情系统的建立

从情绪的发生上来看,情绪是环境的产物,是环境自然塑造的结果。从情绪的功能看,情绪能够反映环境信息,调节人类行为,能够适应环境变化。面部表情是人类表达情绪,认知情感的重要工具和途径。情绪面孔在抑郁患者注意偏向中的应用以往并不是很多,但近两年来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原因可能是由于情绪面孔能诠释较多的社会信息,而且刺激也相对纯化,能较好地诱导情绪体验,而且也易于操纵和控制,因而逐渐得到研究者们的偏爱,应用逐渐增多。

Ekman(1971)认为人类存在六种基本情绪表达:喜悦、愤怒、恐惧、悲伤、厌恶和惊讶。轻蔑、兴趣和羞愧等也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所共同具有的情绪。表情研究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许多研究者制备面部表情图片,以研究正常儿童及行为障碍儿童情绪认知特点,如儿童自闭症、阿斯伯格综合征和情绪障碍等(Delphine,2008;Sasson,2006),以及成人异常情绪的研究。而情绪刺激材料的标准化对研究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标准化的情绪刺激材料如IAPS、FACS、面部表情图片系统、字词材料、系列电影片段等。

由于文化、背景和环境的差异,国外的标准化情绪刺激的通用性受到一些挑战,所以出现了一些本土化的研究(杜经纶,2007)。标准化情绪刺激材料本土化研究中,王妍等人(2005,2011)编制了大学生面孔表情材料系统以及中国面孔表情图片系统,这些研究被广泛应用。但是其研究对某个人的某一种表情只收集了一张图片,没有一个人的一种表情有一系列强弱程度不同的图片,且只有七种情绪面孔图片,没有兴趣、羞愧、轻蔑、痛苦等情绪。表情的强度对表情的判别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它直接影响表情判别的正确率,且这种作用在表情的定性判别中尤为明显,表情的强度对情绪障碍患者的影响可能会更加显著。目前国内情绪障碍研究中缺少一套专门针对情绪障碍人群的标准化面部表情图片系统。本研究旨在建立一个针对情绪障碍被试的面部表情图片系统,为中国异常情绪人群的研究提供研究刺激材料。

本研究从中国文化特点及个体背景出发,拟在健康人群中建立连续不同等级的中性(平静、惊奇、兴趣)、正性(喜悦)和负性(轻蔑、厌恶、愤怒、恐惧、悲伤、羞愧、痛苦)中国人面部表情图片,以丰富本土化面部表情库及情绪障碍表情研究的取材范围。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面部表情表演被试为南昌市某高校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共69人,其中男36人,女33人,均为日常生活中面部表情比较丰富者,有部分表演系的学生,年龄18-33岁,平均年龄23岁,汉族,身体健康,无精神疾病。表演前告知实验内容,并获得知情同意。面部表情评定者为南昌市某高校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男女各20人共40人,汉族,年龄19-27岁,平均年龄22.6岁,身体健康,无精神疾病史,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评定前告知实验内容,并获得知情同意。

2.面部表情图片的制备 首先告诉被试表演被试一种表情,然后给其提供JAFFE表情数据库样本示例和相应表情的面部肌肉动作指导语,等待其完全理解想象出该表情。让每位表演被试分别表演出弱、中、强三个强度等级的喜悦、惊奇、轻蔑、厌恶、愤怒、恐惧、悲伤、平静、兴趣、羞愧、痛苦等11种面部表情。使用同一部数码相机、在白色背景、光线相同条件下进行拍摄。每个被试需表演2种中性面部表情,包括咀嚼动作及无面部动作。选取咀嚼动作为中性表情,一方面是考虑其与其他类型表情一样均有面部动作,另一方面考虑到无面部动作的中性表情常常被误认为是其他情绪(Rojahn,2000)。拍摄前,对面部表情表演被试的头发进行处理,露出前额部、眉毛、耳朵、鼻孔、面颊、嘴巴等部位,请表演被试摘掉耳环、项链等首饰。拍摄面部包括头发及颈上部。拍摄数码照片完毕后统一用图片处理软件photoshop8.0进行统一处理,图片采用黑白色,图片大小:10.58cm×14.29cm,分辨率为72像素/英寸,共得到面部表情图片2308张。

3.面部表情图片的筛选 请本课题组3名成员依据图片的质量是否较好,图片是否有较明确的表情以及部分表演被试的自我评定反馈对收集到的图片进行初步筛选,发现被试很难表演出兴趣,羞愧和痛苦这三种表情,容易与其他表情混淆,且难以辨别,故删除了这三种表情的图片。初次筛选得到面部表情图片1509张。然后由2名课题组成员(一男一女)和2名研究生(一男一女)依据图片对所代表的情绪类型是否具有代表性和每名表演被试的不同表情是否具有不同的弱、中、强三个强度等级进行再次筛选,最终筛选出图片982张(喜悦203张,惊奇143张,轻蔑133张,厌恶82张,愤怒101张,恐惧39张,悲伤163张,平静118张)。

4.评价手册的制备 本研究在预实验中发现,面部表情评定被试在评定图片的过程中易产生疲劳、厌倦反应影响整体的评分,参考了王妍(2005)和龚栩(2010)等人情绪图片系统编制方法,同时本研究中加入优势度和愉悦度维度的评定,采取被试自我评价模式对情绪的强度(唤醒度),愉悦度和优势度进行1~9分的等级评定。根据自己的即时感受判断面部表情图片的情绪类型。被试需要为图片划分情绪类型并对情绪的强弱程度进行1至9分的等级评定。该面部表情所表现的情绪越强烈则评分越接近9分,越弱则评分越接近1分。愉悦度:看到这个词觉得愉快或者不愉快,愉快程度越高,评分越接近9;越不愉快,评分越接近1。优势度:看到图片的影响程度,影响程度越高,评分越接近9;影响程度越低,评分越接近1。

5.实验程序 用PPT软件编制呈现图片,呈现图片的电脑显示器亮度、对比度和色彩均为统一设置。随即呈现982张图片,图片呈现时请评定者依据评价手册对呈现的表情图片的情绪类型进行划分和该情绪对应强烈程度打分,原则上根据即时感受为图片划分类型和强弱打分。图片呈现时间由被试自己掌握,每完成一张图片的分类和强烈程度的判断,点击鼠标PPT会自动进入下一张图片,要求被试不做长时间思考。每100张图片休息一次。实验共分两次进行,第一次评定500张图片,一周后再评定剩余的482张图片。正式评价前对评定者进行举例讲解,并安排练习,练习图片共16张,每种表情类型2张。筛选出50%以上一致率的图片,安排相同的被试进行愉悦度和优势度的再次评定,实验同样分两次进行,每100张图片休息一次。

6.统计方法分析 所有数据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采用描述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计算效应值(d)比较男女得分的差异大小。

二、结果

1.各种面部表情图片的一致率

每种面部表情图片的一致率是指评定者认为该图片属于某种面部表情的人占总评定者的百分比。根据评定者对图片的评定,看出评定者对喜悦表情的一致率最高,63.05%的喜悦图片一致率达到90%以上;而大多数厌恶、恐惧和悲伤的表情图片一致率在60%以下。

2.面部表情图片的强烈程度分析

选出一致率在70%以上的图片,结果得到喜悦167张(男77张,女90张)、惊奇49张(男30张,女19张)、轻蔑55张(男35张,女20张)、厌恶6张(男3张,女3张)、愤怒38张(男24张,女14张)、恐惧2张(男1张,女1张)、悲伤48张(男26张,女22张)、平静49张(男23张,女26张)。除悲伤和平静外,其他情绪的强度平均数都在5分以上,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我们所选择图片的可靠性。从标准差上看,平静表情优于其他表情,可能是由于平静表情的分值单一,而其他正性和负性表情的强度分值值域较宽所致,并不能说明对平静的评判更为一致。在负性表情中,厌恶和恐惧表情的强度最高,悲伤的强度最低。平静表情在所有表情中的强度最低。70%以上的悲伤和平静都在5分以下,说明悲伤和平静表情的强度评定较弱。

3.厌恶和恐惧图片评定结果

由于厌恶和恐惧表情过少,有的研究对恐惧和厌恶选取认同率在60%以上的图片,所以研究适量增加了一致率60%以上的图片,一共得到厌恶20张(男14张,女6张),恐惧12张(男5张,女7张)。厌恶和恐惧的强度平均数都大于5分。一共得到符合要求图片共483张。

4.不同性别评定者不同表情下的强烈程度差异比较

男女评定者对恐惧表情的强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对恐惧表情的强度评分高于男性。其他表情的强度评分均无明显差异。这与一些情绪图片应答的性别差异研究不同,原因可能与刺激材料情绪强度的逐级变化和评定者的数量有限相关。计算效应值(d)进一步比较男女在两组评分是否有显著差异。男女在恐惧表情的评分差异为中等大小(0.5<效应值0.708<0.8)。

5.三个维度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得到的438张图片进行三个维度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强度和优势度的评分标准差比愉悦度的评分标准差小,说明强度和优势度评分较愉悦度评分更为集中。在图片的得分范围上,愉悦度较二者更广,且均值最小。

6.综合三个维度对图片聚类结果

对438张图片三个维度评分的数据进行聚类,综合聚类为8类,恐惧的强度最高,喜悦的愉悦度最高,愤怒的优势度最高,而平静的强度和优势度最低,厌恶的愉悦度最低,这些符合生活中的情绪常识和相关的一些研究。

7.维度之间评分分布散点图

为了进一步分析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两两维度之间作了评分分布散点图。当愉悦度得分大于4时,愉悦度和强度呈正相关。当愉悦度得分小于4,愉悦度和强度呈负相关,说明强度和愉悦度之间呈侧U形关系。当优势度大于4时,强度和优势度呈正相关,说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强度得分的提高,优势度水平也相应提高。当愉悦度小于5时,优势度和愉悦度呈负相关;当愉悦度大于5,优势度和愉悦度呈正相关,说明愉悦度和优势度之间呈V形关系。

8.类型图片情绪评分差异 参考国内外文献并结合本实验结果,将图片分为三类,即正性图片(喜悦)、中性图片(惊奇,平静)、负性图片(轻蔑、厌恶、愤怒、恐惧、悲伤),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类型图片各维度评分的差异有显著性。

三、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表情图片,喜悦167张(男77张,女90张)、惊奇49张(男30张,女19张)、轻蔑55张(男35张,女20张)、厌恶20张(男14张,女6张)、愤怒38张(男24张,女14张)、恐惧12张(男5张,女7张)、悲伤48张(男26张,女22张)、平静49张(男23张,女26张)。厌恶和恐惧的一致率是在60%以上,其他表情图片一致率均在70%以上。其中有正性图片167张(喜悦)、中性图片98张(惊奇、平静)、负性图片173张(轻蔑、厌恶、愤怒、恐惧、悲伤)。考虑到该情绪图片系统的建立主要是针对研究情绪异常人群的实验,所以对负性图片的情绪种类和选择收集很多,大量采集了情绪异常患者在生活中经常表现的面部表情,例如悲伤、痛苦、恐惧等。可是被试评价图片的结果却得到相对较少的负性情绪图片,这可能是因为评定被试是正常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较少表现出消极负性的情绪体验,因此他们对负性情绪图片的唤醒程度不高,难以进行负性面部表情的辨别。相比较,正常人对正性情绪图片的评定较容易,收集相对较多的正性情绪图片,中性情绪图片次之。该假设推论需要用情绪异常被试为对照组才能够进行比较论证。情绪障碍研究用面部表情系统的建立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标准化刺激材料,增加了情绪障碍研究的取材范围。喜悦得到的图片最多,且有最高的一致率;厌恶和恐惧一致率较低,容易与愤怒和轻蔑负性情绪混淆。厌恶是对侵犯人的纯洁感的反应,与令人反感的对象发生联系。恐惧是人对感知到的危险的反应,轻蔑是对违反社会准则的行为的情绪反应,愤怒是针对侵犯人身自由的反应,即个人权利。其中轻蔑图片收集了55张,在国内面部表情本土化的研究中还是首次得到,这对以后情绪异常的脑神经机制的研究会有很大的作用。对容易混淆的图片,可以在以后进行辨别的研究,找出具体差异的原因。

由散点图看出,在愉悦度评分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时,强度评分比较高,优势度也比较高;愉悦度评分位于中间水平时,强度的评分处于中间水平,而优势度评分处于较低水平;愉悦度评分比较高的图片,强度和优势度的评分也比较高。本实验部分情绪图片较少,但是从散点图看出图片的评分结果符合人类的情绪规律,即强烈的愉快情绪和强烈的不愉快情绪都能引起较高的情绪强度。优势度的评分比较高时,强度评分比较高,而愉悦度有时高有时低。

正性、中性、负性三类情绪图片之间方差分析结果提示此次情绪图片筛选结果可靠,具有代表性。在愉悦度上能区分三类情绪,这对以情绪障碍病人为被试的研究有帮助。同时,在强度和优势度上也能区分三类情绪。

本次研究我们对每个面部表情表演被试的每一种表情收集了一系列强弱程度不同的图片,拍摄时就每种表情的面部肌肉运动予以相应解释和展示,对某个人的某一种表情只收集一张图片是一个改进。面部表情图片不是随意拍摄或从网上搜集到的,而是经历了严格取材、制作、筛选、评价的过程,保证了每张图片的可靠性。

由于面部表情表演被试并不都是表情丰富的专业演员,图片不是每个表演被试的八种表情不同强度的同时收集。本次研究没有收集到强度不同的兴趣、羞愧和痛苦等表情图片,这些表情图片可能与一些具体情境密切相关,甚至有的也会要求身体上的动作姿势加入才能达到相应表情,同时我们对厌恶和恐惧表情图片收集得过少,在后续研究中应该加以补充。

第三节 国际情绪图片应答的性别差异研究

在三种研究材料中,情绪图片在抑郁注意偏向中的应用相对较少,原因可能是与威胁场景对抑郁患者的巨大冲击力不同,图片刺激难以很好地表达一种悲伤情绪,难以有效地诱导抑郁患者的情绪体验,因而不易观察到注意偏向的存在,所以应用较少。但也有一些尝试,如Moshe对从国际情绪图片库(International Affective Picture SystemIAPS)中提取的中性、悲伤、威胁和人际接触四类图片的应用。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存在这样一个刻板印象:女性比男性更情绪化,尤其是对负性事件格外敏感,反应也比男性强烈。流行病学调查也确实发现女性在情绪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上的发病率高于男性。然而,情绪反应中是否存在男女差异一直存在争议。研究结果不尽一致。如有学者报告女性比男性体验到更多的快乐和愉悦,也有研究报告了相反的结果(Bradley,2001),甚至有研究表明,男女在情绪体验、反应上并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Kemp,2004)。众多的研究得到了不一致的结果,原因之一在于各学者用于诱发情绪反应的刺激材料各不相同,而这也正是长期以来情绪研究中存在的一大难题:刺激材料的标准化问题。Lang等人(2005)编制的国际情绪图片系统(IAPS:International Affective Picture System)解决了这一难题。该图片系统为研究者研究情绪与注意提供一套标准的、可以诱发情绪发应的、内容广泛的图片刺激。国内黄宇霞等(2004)对IAPS 的2001年版本进行了试用研究,结果表明IAPS具有较好的国际通用性。

本研究通过具体比较男女大学生对选自 IAPS2005年版本(Lang,2005)的若干图片进行评分的情况,以分析情绪图片在诱发情绪反应上存在的性别差异。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受试者是来自两所高校的265名一、二年级的大学生(平均年龄=20.23±1.91岁),其中男性114名(平均年龄=20.35±17.9岁),女性151名(平均年龄=20.14±2.02岁),男女年龄上无显著差异。所有受试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色觉正常。实验前均获得知情同意,实验后给予一定的学分和少量的报酬。

2.研究方法

2.1刺激材料 参照黄宇霞等人(2004)的方法。从IAPS[5]956张图片中挑出240张图片在300名大学生中进行图片的标准化研究,以得到一组可用于中国人群情绪研究的图片刺激。本研究的刺激材料是从我们进行标准化研究的240张图片中进一步筛选出来的,包含正性、负性图片各50张,中性图片40张,共140张。由于IAPS中正性和负性图片明显多于中性图片,故选择的正、负性图片也较中性多。选择的正性图片内容大致包括体育运动、生活场景、动物、环境、婴儿,中性图片则多为日常用品(如,厨房用具)、抽象艺术品、蘑菇、建筑等,负性图片多为军事活动、暴力、尸体、伤残个体等。

2.2实验程序 参照Lang等建立IAPS时采用的评分程序,我们将140张图片随机分为2组,每组70张。在计算机上随机呈现图片,图片为大小11×9cmz,位于屏幕中央,呈现时间为6秒,图片消失后要求受试者用SAM(self-Assessment Manikin)对图片的某一维度[Valence(愉悦度)、Arousal(唤醒度)和Dominant(优势度)]进行评分。愉悦度指看到图片后感到不愉快或愉快,唤醒度指图片带给人刺激、兴奋或是昏昏欲睡、无精打采的感觉,优势度指看到图片后感到自己处于被控制的劣势地位还是有控制权的优势地位。三个维度均采用9级评分,愉悦度、唤醒度、优势度评分越低,越接近于l,评分越高,越接近于9。虽然评分时间由受试者自行控制,评分完毕即按任意键进入下一张图片,但原则上要求受试者尽快评分。尽量在5秒之内根据自己的感觉完成评分。两组图片的呈现顺序及三个维度的评分顺序在被试之间进行了平衡。

正式实验前用统一指导语给受试讲解,并先让受试完成练习序列,如受试不清楚可提问并反复练习,直至完全明白实验任务并掌握操作方法为止。

2.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计算Cohen'd值171以比较男女得分的差异大小。

二、结果

1.所有受试对正、中、负性图片的评分及男女比较

在愉悦度评分上,正性图片的得分显著高于中性与负性图片,中性图片显著高于负性图片。唤醒度评分上,正性和负性图片均显著高于中性图片,而负性也显著高于正性图片。优势度方面,负性图片的优势度显著低于中性和正性图片,中性和正性之间则无显著差异。。

对男女的评分进行比较发现,在正性图片的愉悦度评分上,女性高于男性,而负性图片愉悦度的评分,女性则显著低于男性。唤醒度方面,对负性图片的评分,女性显著高于男性。正性图片的唤醒度评分则无性别差异。优势度方面,对正性图片的评分,女性显著高于男性,而负性图片的评分,女性显著低于男性。对中性的三个维度的评分,男女得分均无显著差异。

计算Cohen'd值,以进一步比较评分差异显著的两组之间的具体差异大小,Cohen'd值提示正性图片的愉悦度和优势度评分,男女比较虽然均有显著差异,但差异均很小(Cohen'd值<0.5)。负性图片方面,愉悦度评分的男女差异很大(Cohen'd值>=0.8);优势度评分的男女差异则为中等大小(0.5<Cohen'd值<O.8);而唤醒度评分的男女之间的差异则很小(Cohen'd值<0.5)。

2.不同性别大学生评分结果与IAPS常模比较

中国男大学生在三类图片的唤醒度方面评分均显著高于IAPS的男性常模评分。且正性图片的优势度评分显著低于lAPS男性常模均分。中国女大学生在三类图片唤醒度的均分上均显著高于IAPS女性常模的评分,而中性和负性的优势度均分显著低于lAPS女性常模均分。

3.IAPS男女常模的均分比较

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IAPS常模的男女均分,对于中性的三个维度的评分,男女得分均无显著差异。正性图片的愉悦度评分,女性显著高于男性;而负性图片愉悦度的评分,女性显著低于男性。在唤醒度评分上,正性的评分无男女差异。而负性图片的唤醒度,女性显著高于男性。优势度上。正性的评分无男女差异,负性图片的优势度评分。女性显著低于男性。

三、讨论

一般而言,正性图片的愉悦度明显高于负性图片和中性图片,负性图片愉悦度则明显低于中性图片。唤醒度方面,正、负性图片均明显高于中性图片。而优势度上,负性图片总让个体觉得处于被支配、被控制的劣势地位,即优势度较低。我们的结果也与IAPS结果一致。

对男女的评分比较发现,正性图片的愉悦度评分,女性高于男性;而负性图片愉悦度的评分,女性显著低于男性。在唤醒度上,负性图片的评分,女性显著高于男性。优势度上,正性图片的评分,女性显著高于男性;而负性图片的评分,女性显著低于男性。上述结果说明,在我国大学生中,正性图片能给女性受试以更大程度的愉快感,负性图片也带给女性更强烈的消极情绪,负性图片对女性的刺激性大于男性,女性看到负性图片后的无助感、被支配感、被控制感明显强于男性。进一步比较lAPS常模的男女均分,结果发现其男女差异与我国大学生的男女比较结果相似,故不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男女对图片的反应差异均呈现类似的模式。

Cohen'd值是一个用于比较两组之间的具体差异大小的很好指标,根据Cohen'd观点,当Cohen'd值小于>=0.2时,差异虽然有显著性,但差异却很小。当Cohen'd值>=0.5时,差异为中等大小。当Cohen'd值>=0.8时,差异较大。在我们的男女比较中,对正性和负性图片的愉悦度、优势度评分虽然男女比较均有显著差异,但负性图片的愉悦度评分的男女差异为大差异。而正性图片(愉悦度、优势度)评分的男女差异均属于小差异。唤醒度方面,虽然负性图片的评分男女差异有显著性,但差异并不大。上述结果支持虽然女性对正性和负性图片的敏感度、反应强度均明显超过男性,但这种差异在负性情感上表现得尤其明显。

女性对于正/负性图片的反应强度和广度均明显大于男性,这与我们长期以来所认为的女性情感比较丰富、也比较的脆弱的观点比较符合。我们的研究结果与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女性对负性材料更加敏感、所受的影响也较男性大,体验到的负性情绪(悲伤、厌恶、恐惧、愤怒)均较男性多,也较男性强烈,这样的结果有助于我们解释为何在女性中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的发病率明显地高于男性。男女对情绪图片作出应答的差异并不仅见于成年人,McManis等(2001)对7-14岁的儿童、青少年进行研究发现,对情绪图片作出应答中儿童和青少年在行为学和生理指标上均存在着性别差异。女孩子比男孩子对正性图片的评分要高,而对负性图片的评分则显著低于男性。即将正性图片判断为更愉悦的,而将负性图片判断为更令人不开心的。男女之间的这种差异似乎是终生的,而非暂时现象。

本研究局限于在行为学上比较个体对情绪图片做出应答的性别差异。也有研究对不同个体伴随的生理反应(心率升高,皮温升高、皮肤传导活动增强、惊跳反应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女性伴随的生理反应较男性明显。情绪识别、体验、表达上的性别差异既有社会因素。也有生物学因素。有学者认为,男女在情感的表达、体验上存在的性别差异多受所处文化、社会环境的影响(Kring,1998)。但情绪图片诱发心率增快、皮肤传导增加、惊跳反射的差异受社会、文化的影响较小,更多是由生物学因素决定。目前一系列的研究结果支持了男女的这种差异存在一定的生理基础,如对正性图片做出应答时,男性的前额区中下回激活比女性更明显,而对负性图片,女性扣带回的激活却比男性明显(Wrase,2003)。Canli(2002)则发现,对于负性图片,男性主要表现为右杏仁核的激活,女性则主要表现为左杏仁核的激活。然而,到目前为止,有关男女差异的生理基础尚不甚清楚,尚没有相当一致的结论。

(作者该项研究发表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年第14卷第6期)

第四节 特殊情绪图片:异性恋大学生对性图片反应的性别差异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普遍认为男性对外显视觉性刺激的反应比女性强烈,国外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观点。Marco等(2003)的研究表明,异性恋女性对外显性刺激的主观效价评定倾向于中性或轻度负性,对同性和异性性图片的唤醒度评价没有显著差异,而异性恋男性评价异性********为正性高唤醒,评价同性********为中性轻度唤醒。异性恋女性性唤起方式较男性广(如异性恋女性对裸体男性和女性性图片产生相似水平的性唤起),而异性恋男性对女性性图片产生更高水平的性唤起(Suschinsky,2009),且男性的性动机比女性强(Baumeister,2001)。这些男女性别差异在隐秘情境下施测所得结果比公开情境大(Murnen,1997)。

然而,以上有关男女对性刺激材料反应的性别差异研究,都是以国外被试为对象,而以中国异性恋大学生为被试,来研究他们对IAPS(International Affective Picture System)中性图片反应的性别差异的研究还没有发现。国内黄宇霞等(2004)对IAPS2001版进行的试用研究及蚁金瑶等(2006)的研究结果均表明,IAPS具有较好的国际通用性,但还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况且,中国在性文化和性态度等方面都和西方国家存在很大差异。为此,本研究依据Lang等(1997)提出的情绪图片加工的动机注意情绪状态理论(愉悦、高唤醒图片使人体欲求系统具有更高水平的激活,人的接近动机也更强),以我国异性恋大学生为被试,对选自IAPS(Lang,2005)的性图片进行效价(即愉悦度),唤醒度和接近动机三维度评分,分析性图片在诱发情绪反应上的性别差异。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受试者是来自某省两所高校新闻、法学、英语、电子、信息、美术、文学、旅游专业的80名异性恋大一至大四学生(平均年龄19.90±1.28岁,其中男性平均年龄20.05±1.50岁,女性平均年龄19.75±1.00岁,男女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每个年级男女各10人,男女生中有恋爱经验的各30名,无恋爱经验的各10名(但都有异性暗恋史),每个专业男女被试数相等。所有受试自我报告异性恋性取向,无神经、精神疾病史,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色觉正常,身体健康。女性月经规律,未用过避孕药,男性被试都有****经历(自诉****功能正常),实验前告知实验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后给予一定报酬。

2.研究方法

2.1 刺激材料 选取IAPS中所有非攻击、非同性恋性内容图片共102幅,其中“异性恋夫妇性图片”29幅、“女性性图片”29幅、“男性性图片”21幅、“浪漫情侣图片”23幅。

2.2 评价维度 分别在效价、唤醒度和接近动机三维度上进行9点量表评分。效价、唤醒度的评价与NIMH(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相同,接近动机评价参照Briggs和Martin(2009)的研究。愉悦度:看到这个场景觉得愉快或不愉快,愉快程度越高,评分越接近9,越不愉快,评分越接近1。唤醒度:看到这个场景觉得兴奋或提不起精神,兴奋程度越高,评分越接近9,越不兴奋,评分越接近1。接近动机:看到这个场景后想卷入这种情景的程度,越想成为图片中的人或越想接近图片中的人,评分越接近9,反之评分越接近1。

2.3 实验程序 参照Lang等建立IAPS时采用的评分程序,用自编Visual Studio程序随机呈现图片,图片大小为11cm×9cm,图片呈现于屏幕中央,呈现时间为6秒,图片呈现过程中,要求被试注意观看,并想象自己真实面对该场景时的感受。图片消失后,屏幕中央自动呈现三维度的9点评分量表,要求被试用鼠标尽快准确选择观看图片时内心体验到的效价、唤醒度和接近动机,评分完毕点确定键进入下一张图片,三个维度的评分顺序在被试之间作了平衡。

正式实验前用统一指导语给受试讲解,并安排练习,让被试掌握评分标准。练习图片选自IAPS,共8幅,其评分具代表性,内容为动物、景色、人物、伤残、运动。正式实验时主试离开实验场所,让被试在个人隐秘情境下施测。

二、结果

1.男女大学生对四类性图片各维度的评分

2.男女生对四类性图片愉悦度评定的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发现:性别主效应显著[F(1,78)=26.25,P<0.001,ηp2=0.252],图片类型主效应显著[F(3,234)=29.33,P<0.001,ηp2=0.273],性别和图片类型交互效应显著[F(3,234)=21.95,P<0.001,ηp2=0.22]。

进一步分析发现:男性对“异性恋夫妇性图片”和“女性性图片”的愉悦度评分显著高于女性(P均<0.001)。男女对“男性性图片”和“浪漫情侣图片”的愉悦度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

男性对“异性恋夫妇性图片”和“浪漫情侣图片”的愉悦度评定没有统计学差异,但对这两类图片的愉悦度评定都显著高于“女性性图片”(P均<0.01)和“男性性图片”(P均<0.001)。其次,男性评价“女性性图片”的愉悦度显著高于“男性性图片”(P=0.006)。

女性对“浪漫情侣图片”的愉悦度评定显著高于其它三类图片(P均<0.001);对“异性恋夫妇性图片”和“女性性图片”的愉悦度评价最低,且两者无统计学差异。对“男性性图片”的愉悦度评价显著高于“女性性图片”(P<0.01),但对“男性性图片”和“异性恋夫妇性图片”的愉悦度评分无统计学差异。

3.男女生对四类性图片唤醒度评定的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发现:性别主效应显著[F(1,78)=8.28,P=0.005,ηp2=0.096],图片类型主效应显著[F(3,234)=29.4,P<0.001,ηp2=0.274],性别和图片类型交互效应显著[F(3,234)=8.04,P<0.001,ηp2=0.093]。

进一步分析表明,男性对“异性恋夫妇性图片”“女性性图片”和“浪漫情侣图片”的唤醒度评分显著高于女性(P均<0.05),而“男性性图片”的唤醒度评分男女没有统计学差异。

男性对“异性恋夫妇性图片”唤醒度评定显著高于其他图片(P均<0.05);评价“男性性图片”的唤醒度显著低于“女性性图片”(P<0.001);且对“女性性图片”和“浪漫情侣图片”的唤醒度评价没有显著差异。

女性对“异性恋夫妇性图片”和“浪漫情侣图片”的唤醒度评定没有统计学显著差异,但都显著高于“男性性图片”(P均<0.01)和“女性性图片”(P均<0.01)。女性对“男性性图片”和“女性性图片”的唤醒度评定没有显著差异。

4.男女生对四类性图片接近动机评定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表明,性别主效应显著[F(1,78)=33.14,P<0.001,ηp2=0.298],图片类型主效应显著[F(3,234)=42.25,P<0.001,ηp2=0.351],性别和图片类型交互效应显著[F(3,234)=23.71,P<0.001,ηp2=0.233]。

进一步分析表明,男性对“异性恋夫妇性图片”和“女性性图片”的接近动机评分显著高于女性(P均<0.001)。男性对“浪漫情侣图片”的接近动机评分显著高于女性(P<0.05),对“男性性图片”的接近动机评分男女没有显著差异。

男性对“异性恋夫妇性图片”的接近动机显著高于“男性性图片”和“女性性图片”(P均<0.001),也高于“浪漫情侣图片”,但差异只是统计学边缘显著(P=0.05),对“男性性图片”的接近动机评定显著低于其他图片(P均<0.01)。

女性评价“浪漫情侣图片”的接近动机显著高于其他图片(P均<0.001),评价“男性性图片”的接近动机显著高于“女性性图片(P<0.01),“异性恋夫妇性图片”和“男性性图片”,“异性恋夫妇性图片”和“女性性图片”的接近动机评定没有显著差异。

5.中国大学生评分结果与NIMH的比较

中外大学生对某些性图片的评分有显著差异,表明他们对部分性图片的情绪感受有所不同。

三、讨论

结果表明,男性对视觉性刺激的反应比女性强烈。男性对“异性恋夫妇性图片”和“女性性图片”愉悦度、唤醒度和接近动机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女性,但男女对“男性性图片”三维度的评分差异不显著。而女性对暴露视觉性刺激的主观愉悦度评定倾向于中性或轻度负性,对“女性性图片”和“男性性图片”的唤醒度评定没有显著差异。女性对“浪漫情侣图片”的愉悦度和接近动机评分均显著高于其他图片。

女性对同性和异性裸体性图片可产生相似水平的性唤起反应,这说明女性的性具有更大的可变性和可塑性,如性唤起障碍的女性观看暴露性刺激后,诱发和正常女性相似水平的生殖器唤起反应(Wouda,1998),女性性功能障碍患者应用药物治疗后,****充血和润滑度增加,但并不影响自我报告的心理性唤起水平(Laan,2002)。这些研究结果提示,对女性性功能障碍的治疗,应重点放在心理方面,而不是单纯应用药物。

男性对各种外显性刺激的接近动机比女性强,而女性面对浪漫爱情和浪漫情境时,所体验到的愉悦情绪、性唤起和接近动机最高。Diamond(2004)认为,女性的性行为更可能受浪漫爱情控制,浪漫爱情和****是两个功能相互独立的社会行为系统控制的,它们具有不同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以往研究结果表明,杏仁核的结构和功能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成年男性杏仁核显著大于女性。杏仁核对情绪刺激很敏感,它和人类的性动机密切相关,在接受相同的性刺激后男性的生理和心理性唤起水平比女性高,且男性寻求和接触这类刺激的动机比女性强(Symons,1979)。并且,下丘脑对调节人类性行为和生理性唤起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男性下丘脑显著大于女性。男女观看相同的性刺激后,男性杏仁核和下丘脑激活水平比女性高(Hamann,2004)。一系列研究结果说明,男女性反应的差异具有一定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本研究的结果虽然和前人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但中外被试对某些性图片的评定还是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主要是由社会文化、种族偏好及性态度等原因造成的。因此,作为性唤起情绪反应的研究,还是应该以同种族的人物图片为刺激材料更有利于诱发实验所需的情绪。

(作者该项研究发表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第18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