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英语世界《文心雕龙》研究
1511300000003

第3章 绪论(2)

春秋战国时期,时局动荡,思想者于频繁战乱中开始考量世界、社会、人生的终极意义,于是辩术风行,百家争鸣,出现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鼎盛时期。秦统一天下,改封建为郡县,汉循秦制并加以改良,建设中央集权,社会逐渐稳定,也需要稳定的思想体系,于是儒术独尊,经学始盛。汉儒皓首穷经,为考据之滥觞。魏晋老庄遗风与西来佛教思想相接洽,滋生了魏晋玄学,学术研究的风气在清谈中又一次向义理转变,经南朝及隋唐佛学思想的发展,至宋明理学,而义理研究达到极致。清朝灭明,清政府为了保证政权的稳固,一方面重尊儒术开馆四库,一方面又大兴文字狱,在思想上极力压制学者士人,于是学者再次钻入故纸堆,埋头于无涉政治的繁琐考据中。清王朝颓杞之际,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紧闭的国门,文人志士转向西方以求救国之途。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百日维新向邻邦日本学习,终以流血失败告终,辛亥革命鼎新革故,然百废待兴,直到“五四”运动,激进学人请来“德先生”和“赛先生”,一时各种“主义”炫目流彩,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尽管胡适等人后来提出要重新“整理国故”,顾颉刚等人开创“古史辨学派”,不少学者尚未放弃传统文化研究,但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是破坏性的,而非建设性的。胡适在《研究国故的方法》中提出“宁可疑而错,不可信而错”的指导方针,顾颉刚等人的考据更是重在辨疑。1949年以后,曾经出现短期的“百花齐放”,但很快各种各样的政治运动迫使中国学术界进入沉寂时期。“文革”结束,拨乱反正,国人重见天日,渴求跟上时代,热烈欢迎种种西方思潮,论文著书者几乎言必称西方。到了20世纪90年代,西风刮过,学术界终于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学术研究进入回归期,重建国学、重建中国话语等话题重新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然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才算积极和妥当?传统本身自然是我们重建中国学术史的首要源泉,但是几千年来中国学者都在做原道、宗经的工作,如果只是一味对传统进行拘泥的训诂和琐细的考据,是否能够开辟新境?回头看几千年的学术史,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其实是在考据与义理、传统与叛逆之间不断徘徊前进,其间外来思想的冲击和影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在我们所身处的时代,现代科学的发展将世界各种文明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东西文化的对话正在激昂慷慨地进行着。站在回归传统、展望世界的交点上,我们完全有理由以更宽广的视野来看待中国学术,以他山之石来攻强玉。对英语世界《文心雕龙》研究的梳理,就是这样一种尝试。

《文心雕龙》早在唐朝就东传日本,稍后传入韩国。据镇江“文心雕龙资料中心”资料显示,《文心雕龙》于19世纪下半叶传入西方,现已有英、意、德、俄译本,而法文、西班牙文、捷克文等语言的翻译也正在进行。这样一部巨著,在海外流传甚广,研究颇丰,但国内对其在海外的传播、研究情况并无一个系统的了解。不论从资料的搜集梳理还是从《文心雕龙》研究的发展来看,都亟须专著对海外的《文心雕龙》研究进行分析思考。

《文心雕龙》自被介绍到英语世界之初,就获得了西方学者的广泛重视。从现有资料来看,英语世界的研究者往往下意识地运用西方文论话语和方法来分析《文心雕龙》,如以艾布拉姆斯“四要素”模型讨论《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将刘勰与新批评学派相比等。西方话语体系是否适用于中国文论研究,又能带给中国学者怎样的启发,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为何《文心雕龙》在中国历史上曾遭冷遇,在西方却长期受到学者重视?中国与西方《文心雕龙》的研究有哪些由文化差异带来的不同?西方学者在大刀阔斧地剖析评论时,是否对这部文论巨著有所误读?英文与中文的语言差异是否会影响不同研究者的思维方式?叙述与书写的方式是否决定了人们研究《文心雕龙》的重点?这些问题绝非无关紧要。在已经接触到的部分材料中,不难看到中西文化的异质性在《文心雕龙》研究中的反映。如《文心雕龙》的最后一章《序志》,施友忠先生在译本中将其译为“preface”(序言),并置于第一篇。词缀“pre-”在西文中本来有“……之前”之意,这样一种安排,看起来只是一种位置的改变,实际上却反映出中西习惯上的不同、作者与译者理解上的不同,以及中英文思维方式的不同。其他如对《文心雕龙》关键词的翻译和理解、英语世界对《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误读、《文心雕龙》在英语世界汉学研究者中的影响等,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话题。这些问题,恰恰可以从英语世界《文心雕龙》研究状况中得到解答。

然而,理论界对此尚无足够认识,不少学者认为英语世界《文心雕龙》研究只是资料搜集的工作,并没有太大的理论意义。事实上,笔者所关注的不仅是英语世界对《文心雕龙》一书的实际研究状况,更在于中西异质文化/语言的对话与冲突。哪里有差异,哪里就有对话的可能和必要。这类研究不仅有利于《文心雕龙》这部东方文论巨著在海外的传播、交流,而且从比较文学的视野来看,对《文心雕龙》在世界文学史和美学史的地位的考察,对中西文化交叉点的比较研究也颇有裨益,可以使国内的学者更好地把握我国古代文化的基本规律和我国古代文论的基本话语,并使传统话语在现代中国再次闪闪发光。

四、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目前,异质文明对话的重要性已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同。在东西文化交流中,多元、多层次的对话正在进行。西方的作品和理论被介绍到东方,东方的作品和理论也受到西方学者的重视。大量中国古代的文化、文学典籍如《诗经》、《论语》、《老子》、《庄子》被西方学者奉为圭臬,研究者趋之若鹜。随着西方汉学家对中国文学作品的了解逐步加深,他们对中国文人自身对文学的看法和讨论也产生了兴趣。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严羽《沧浪诗话》等重要文论作品逐步成为海外汉学家的关注焦点。其中,《文心雕龙》因其完备的系统、整合的理论和自身的美学价值而特别受到现代汉学家的青睐。

鲁迅先生曾对《文心雕龙》有这样的评论:“篇章既富,评骘遂生,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可见,鲁迅先生已经有意识地将《文心雕龙》与西方文论相比较。后来又有学人将《文心雕龙》和《诗学》作比较,这将在后文中有所介绍。《文心雕龙》自最初被介绍到英语世界起,就博得了西方学者的关注,译作与评论层出不穷。在英语世界里,还没有哪一部文学理论巨著受到如此独特的关注,这与《文心雕龙》自身的一些特点是大有关系的。

不同的诗学传统,也即不同的诗学话语的传统。中国古代文论体系与西方诗学体系有着文化上的差异,也各有不同的话语方式。《文心雕龙》在中国学者眼里,不仅是一部文论巨著,也是一部文学杰作。因此,传统的中国研究非常注重《文心雕龙》本身的文辞之美,常常着眼于作品的艺术成就,关于《文心雕龙》创作论的著作层出不穷。又因为中国传统学术研究重“述而不作”,《文心雕龙》的研究者往往以校、注、笺等传统手段作为主要分析方式。此外,中国学术向重“知人论世”,因此关于刘勰生平、思想来源的研究作品也颇丰。

西方的研究者则更多地关注《文心雕龙》的理论成就,且惯于从结构入手,故许多研究都是围绕理论、结构、关键词等主题展开。在他们的研究中,自然也大量运用西方文学评论的种种方法,如阐释学、现象学等。西方的话语体系如何应用于中国的文论著作及应用效果如何等问题,似于中国学者能有所启发。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也由此而生。

不少西方学者认为,《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中的一个特例,如宇文所安就曾指出,《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的异物(anomaly),是一部很有体系的论著(systematic treatise)。一些国内学者也持类似看法,如叶舒宪曾提出: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最杰出的体系性著作《文心雕龙》在近代以来受到很高的推崇,认为足以同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媲美,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瑰宝。可是严格考察不难发现,《文心雕龙》的体系性建构在中国文论史上几乎是空前绝后的特例,关键在于作者刘勰自十二岁出家在钟山定林寺学习翻译佛教,印度宗教特有的逻辑思维方式铸塑了他的头脑,终于在评点感悟式的中国批评之外另创理论架构。

此文不仅承认刘勰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还认为这是受印度思维方式的影响。也许,这种看法恰好是《文心雕龙》在西方世界得到重视的一个原因。至于这种说法是否准确,这里不敢妄下结论,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中国古典文论与西方文论本身就有着不同的体系——如果一定要用体系这个词的话。当我们试图使用源于西方的“体系”(system)一词来阐释中国文论时,就已经落入了生硬套用西方概念的陷阱。中国文论自有一套解释的话语,只有这些话语复活并得到应用,对中国文论的理解才可能更接近其本质。了解英语世界《文心雕龙》的研究状况,有助于中国学者更清楚地认识我们传统的文化瑰宝,也有利于学者们在传统文学理论研究领域里更合理地利用新方法论。事实上,《文心雕龙》中不少关键词和关键问题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在研究中引起了不少争议。这类问题在中国学者眼里尚无定论,在西方学者的研究中可能引发更多争论。因为异质文化间的差异,往往造成不同的角度和观点。

遵循以上思路,本书拟在详尽调查英语世界《文心雕龙》研究状况的基础上,通过阐释、接受、翻译等理论对文本进行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探寻英语世界《文心雕龙》研究的特点,并测试跨异质文明(文化)对话的可行性。以往的比较文学者所做的工作更多的是探究不同国家文学作品或文学事实的影响或相似性,而非异质性。但世界是多元化的,不同国家、民族、文化、文明中的差异显然大于相似性,异质文明间的对话对于世界文化与文明的发展有着更大的进步意义,这也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提倡“跨文明比较”的原因之一。比较文学领域里这一关注“异质性”的新学科理论,将是贯穿本研究始终的一条主线。

本书研究对象为英语世界《文心雕龙》研究,包括一切以《文心雕龙》及其作者刘勰为研究对象、以英语为写作语言的译作、专著、论文、书评等,不以地域为局限。比如一些东欧学者以英语撰写的专著和一些发表在中国大陆及港台英文期刊上的论文也在本书讨论范围之类。本课题试图以比较的眼光对英语世界《文心雕龙》研究状况进行分析,针对文本,通过细读,对英语世界《文心雕龙》的特点进行阐述,并通过比较的方法实现中西相关研究领域的沟通。内容主要涉及三个部分:

第一,英语世界《文心雕龙》研究状况概述,包括第一、二章。这一部分主要是对《文心雕龙》的英译本、以英语写作的相关著作、文集、单篇论文、书评、学位论文(主要为博士论文)等进行介绍和简要分析,旨在展现英语世界《文心雕龙》研究全貌。

第二,英语世界对《文心雕龙》的理论研究与阐释,包括第三至八章。这一部分主要是对以英语写作的《文心雕龙》研究著述进行文本细读和实证分析。通过异质文明话语体系中他者的目光,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古代文论,并探寻真正适合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体系。

第三,英语世界《文心雕龙》的翻译与变异,包括第九至十二章。这一部分将对《文心雕龙》的三个英文全译本和其他选译内容进行文本分析,阐述翻译过程中产生的误读和创造性接受,从翻译的语言现象中探求背后的深层文化原因。

笔者原计划对英语世界《文心雕龙》研究与国内《文心雕龙》研究的比较进行专门阐述,主要讨论英语世界《文心雕龙》研究在研究方法、重心、内容上与国内研究的异同,试图通过二者的比较研究,找出中西异质文化/文明/语言对话的途径。但通过对大量资料的分析研究发现,中英《文心雕龙》研究的差异并非如想象中那么大,事实上中英《文心雕龙》研究是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而且,英语世界《文心雕龙》研究者有很大一部分是华裔学者,简单地以语言文化的差异来区别中英《文心雕龙》研究是不可取的。因此,笔者将中英《文心雕龙》研究的比较融入第二、三部分,试图给读者一个更客观的视角。

因学识有限,本书必有挂一漏万之处,但望能抛砖引玉,为国内《文心雕龙》研究者提供借鉴的资料,助中国学者开阔视野,更好地把握我国古代文论的基本规律和话语,更合理地在传统文论研究领域进行创新,并且对《文心雕龙》等中国传统文论的海外传播出一份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