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词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5148700000045

第45章 宋词篇(1)

钱惟演(962-1034)字希圣,临安(今浙江省杭州)人。吴越忠懿王钱俶之子。随其父归宋后为右屯卫将军。成平三年(公元1000年)召试,改文职,为太仆少卿。累迁翰林学士枢密使。罢为镇国军节度使观察留后,改保大军节度使,知河阳。入朝,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被弹劾落职,为崇信军节度使,谪居汉东,不久去世。他博学多才,尤善吟诗作词,其作品文采飞扬,风格清丽,著有《典懿集》。

玉楼春

钱惟演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1]。昔年多病厌芳尊[2],今日芳尊惟恐浅。

【注释】

[1]鸾镜:饰有彩鸾图案的镜子。据刘敬叔《异苑》载:“罽宾王有鸾,三年不鸣。夫人曰:‘闻鸾见影则鸣。’乃悬镜照之,冲霄一奋而绝。故后世称为鸾镜。”此用“鸾镜”一词有离愁别恨之意。[2]芳尊:杯中美酒之意。尊同樽,酒杯,此代杯中酒。

【鉴赏】

据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载:“《侍儿小名录》云:钱思公谪汉东日,撰《玉楼春》词,酒阑歌之,必为泣下。”此词乃作者暮年之作,表面抒写一女子的相思之苦,实乃作者自伤身世情感的表达,格调凄婉。作者身为吴越王之后,又是刘太后(曾垂帘听政数载)姻亲。仁宗亲政后,年已垂暮的作者被贬谪至汉东,此词乃对此感怀之作。

上阕写伤春之感。第一句描写春景:城上莺歌燕舞,城下春涛拍岸,一切都充满生机与活力。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交融,一个“乱”字既是春天景象的真实描摹,又暗示作者的心绪,用得极为传神独到。“烟波”一词有同样表达效果。此意境的创造为下句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第二句由赞而怨,“绿杨芳草几时休”令人油然而生后主《虞美人》词句“春花秋月何时了”似的幽怨之情。面对如此美景,却有这番感慨,原来抒情主人公心中悲苦,“泪眼愁肠先已断”,哪有好心情欣赏美好春光呢?非但“良辰美景虚设”,更因春景平添忧愁。

下阕更深入更具体地描摹和抒写作者愁苦的状态、原因及程度。第一句道出作者凄凉心绪的缘由乃“情怀衰晚”、“朱颜暗换”。心境渐渐衰老时,容颜自然改变。但词人不甘心这种伤感的变化,所以对镜自视,仍不免“惊”心动魂。一腔愁绪无以排解,惟有借酒消愁,但这里的情绪与曹孟德、李太白完全不同。词人年轻时因身体有病的原因而“厌芳尊”,现在垂垂老矣,病当更甚,但词人却顾不了那么多,“今日芳尊惟恐浅”,可见痛苦、无奈的情绪实在是已到了绝望的程度。这种情绪怎不让人为之动容?作品结尾的这个句子堪称同类作品中的不同凡响之佳句。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宋真宗祥符八年(1015)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政治上力主改革,直言敢谏,是庆历新政的倡导者。他颇具文才,工于诗文,其词刚健清晰,气势挥洒,为苏辛之先导。词仅存5首。有《范文正公诗余》传世。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1],追旅思[2],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

[1]黯乡魂:心神因怀念家乡而悲伤。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黯然,内心凄怆的样子。[2]追旅思:羁旅的愁思纠缠不休。追,纠缠。

【鉴赏】

这首词黄昇《花庵词选》题作“别恨”,张惠言《词选》说:“此去国之情”,是范仲淹抒写乡思离恨的名篇。

上阕写深秋高云淡,碧空万里的景象。第二句写景,既点明季节,又概括了秋天的寥廓气爽和落叶铺地的特征,成为咏秋的绝唱。深邃碧蓝的天空飘荡着几朵白云,铺满黄叶的大地,浩渺的江水染着秋意荡起层层波澜流向远方,在夕阳斜映的远山间,天水相连,烟霭蒙蒙,秋色苍茫,起到了“情景相融而莫分”(范希文《对床夜语》)的效果,词人运用碧云、黄叶和翠烟等色彩鲜明的形象来渲染夕阳下的秋景,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后笔锋陡然一转,怨芳草延伸至天际,让人油然而生无限离情,反衬出人的浓厚情意,为下阕抒写乡愁国忧作了极好的铺垫。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作者博大的胸襟,远大的抱负。但词人的革新雄图却遭到当权者的阻挠不能实现,怎不令人愁绪满怀?“黯乡魂,追旅思”就是这种心境的披露。只有睡觉做着好梦时,才能稍稍解脱,否则终日都是愁苦不宁的。眼前的良辰美景,只能使游人倍感孤独。怎样才能排遣那无尽无休的愁思呢?只好借酒消愁,但“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酒全化为泪,愁苦更加凝重了。最后二句化用李白“举杯浇愁愁更愁”之意,更形象感人。

全词上下融合,浑然一体,动人的秋景更衬托出乡愁的深长,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深沉缠绵的离乡之愁,去国之忧。无怪前人评此词为:范希文《苏幕遮》一词“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1],衡阳雁去无留意[2]。四面边声连角起[3]。千嶂里[4],长烟落日孤城闭[5]。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6]。羌管悠悠霜满地[7]。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8]!

【注释】

[1]塞下:边境要塞之地,此指西北边疆。[2]衡阳:古代传说雁秋天南飞至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3]角:号角。[4]嶂:直立如屏的山峰。

[5]长烟落日:化用唐代作者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6]燕(yān)然:山名,在今蒙古境内。东汉窦宪曾北伐大破匈奴,在燕然山刻石纪功而归。勒:刻。[7]羌管:羌笛。[8]将军:作者自指。

【鉴赏】

宋仁宗康定、庆历年间,范仲淹镇守西北边塞。据说他守边时特作了《渔家傲》词数首,述边镇劳苦,现只存这一首。

上阕侧重写景,既富有边塞独特的风光色彩,又具有强烈的主观情感。第一句以“塞下”点明区域,以“秋来”点明季节,以“风景异”概括地写出边疆秋季和内地大相径庭的风光,尤一个“异”字,写出作者这位苏州人对西北边塞季节变换的敏感及惊异。次句写所在地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急飞,毫无留恋之意。“无留意”三字以遒劲的笔力透出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的荒凉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续写边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带有边地特色的一切声响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浓厚的悲怆氛围,为下阕的抒情蓄势。接下来以“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些所见与前面所闻的“边声”、“号角声”结合起来,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而“孤城闭”又依稀透露出宋朝守军的力量薄弱,因而不得不一到傍晚就关闭城门的严峻形势。这就为下阕的抒情埋下伏笔。

下阕侧重抒情,抒写了抵御外患、建功立业的决心及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第一句以“一杯”与“万里”形成了悬殊的对比,诉尽了杯酒难销的浓重乡愁。次句化用典故,表明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无从谈起,但是要取得胜利,以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谈何容易。“羌管悠悠霜满地”承上阕写夜景,深夜里传来悲凉抑扬的羌笛声,大地铺满冷霜。如此凄冷寒夜,满腔爱国激情和浓重乡思的词人思潮翻滚,怎能人眠,自然引出“人不寐”。结句由己及人,总收全词,道出了将军与征人共同的情愁:既希望取得伟大胜利,却因战局长期无进行,又难免有思念家乡、牵挂亲人的复杂而矛盾的情绪。愁更难堪,情更凄切。

这首词通过作者亲身经历,摹边塞风光,抒爱国情思,首开边塞词之作。全词情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成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词的先声。

御街行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1],夜寂静,寒声碎[2]。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3],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攲[4],谙尽孤眠滋味[5]。都来此事[6],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

[1]香砌:石砌,石阶,因有落花而香。[2]寒声:指树叶在秋风中发出的声音。碎:微弱而时断时续。[3]月华:月光。练:白绢。[4]明灭:忽明忽暗。攲:倾斜。

[5]谙:熟悉。[6]都来:王闿运《湘绮楼词选》:“都来,即算来也。因此字宜平(平声),故用都字。”

【鉴赏】

此篇是一首怀人之作。上阕以写景为主,景中含情,下阕以抒情为主,情中有景。全词情景妙合无垠,意境浑融完整,颇具艺术感染力,为历来的评词家们所称道。

上阕从月夜秋景起笔。“纷纷坠叶”点明深秋时节,树叶纷纷飘到有落花的台阶上。“碎”形容落叶的声响轻而细碎,逼真地写出坠叶纷纷而轻盈的情景。暗合“纷纷”二字,更反衬出寒夜的静寂,细腻生动地状写出词人孤栖寂寞的情怀。此为所闻,接着由声音的摹写转入画面的描绘。“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两句是说,珠帘卷起,玉楼顿觉空荡。极目远眺,天色清淡如洗,星河如瀑,飞泻远方。意境高远而深沉激越,于婉曲中现出豪迈。正是在这样的情景中,才引出下面的感受:年年今夜,月圆人缺。感情的激流汹涌澎湃,以景寓情已不能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的情感。于是,很自然地转入下阕的直抒胸臆,倾吐离愁。思人而不见,只好借酒消愁,然“酒未尝入肚,却已经化成了泪水,真是泪深于酒”(李攀龙《草堂诗余集》),足见愁思之重,情意之凄切。室外,“月华如练”,室内“残灯明灭”,两相映照,浓浓的愁苦侵扰着离人,自有一种无法言语的凄凉,感伤的滋味,使人无法入睡,只能斜靠在枕上,寂然凝思,暗自神伤。“谙尽”与“年年”遥相呼应,极写愁绪由来已久。结尾三句,进一步申说相思之情或凝于眉间,或积于心上,无法回避,难以排解情感深挚动人,抒情造境十分的精妙,女词人李清照《一剪梅》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名句显然受此启发。

范仲淹的这首词以柔情丽语为后世词话家所称道,可谓其婉柔绮丽风格的代表作。全词情景俱佳,意境高远,把思远怀人的愁思写得淋漓尽致,难怪许昂霄感叹说:“铁石心肠人亦作此消魂语”(《词综偶评》)。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七岁能属文,真宗景德初年(大约十四岁)以神童召试,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得到皇帝赞赏,赐同进士出身。仕真宗、仁宗两朝,历任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宰相。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后降工部尚书,知颖州、陈州、许州,稍复至户部尚书,以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卒谥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一生著作丰富,有诗文集二百四十卷,编选梁陈以后诗文一百卷,均不传。晏殊词主要表现富贵人家景致气象及闲愁闲绪,承南唐传统,为北棠初期一大家,尤承冯延巳深婉含蓄的风格。王灼在《碧鸡漫志》卷二中赞曰:“晏元献公长短句,风流蕴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无其比。”有《珠玉词》一百三十余首。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1]。

【注释】

[1]香径:铺满落花的小路。以上三句,作者曾写入一首题作《示张寺丞王校勘》的七言律诗中,只将“香”字改作“幽”字。

【鉴赏】

此词含蓄蕴藉地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怅惘和对春色衰败的叹息。

上阕第一句“一曲新词酒一杯”乃晏殊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位“富贵宰相”在此时慨叹:时光易逝不易留,“夕阳西下几时回”直如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同时,作者惜时中暗寓怀人之情,“去年天气旧亭台”,物是人非之感跃然纸上。

下阕沿着上阕的情绪延伸,融情入景,在对春色飘零和时光流逝的伤感中,抒发孤独寂寞之情。“花落去”乃暮春常景,“无可奈何”则平添万般深沉厚重的情愫。这里“花落去”既是写实,更是对青春、爱情、友谊等动人事物的象征。下句“似曾相识燕归来”既谓时光过去一载,也意味深长地表达了旧燕归来、故人不在的惆怅。“似曾相识”与上句“无可奈何”有相似的表达效果。结句意蕴丰富,余味幽长,“独徘徊”的“独”字准确而传神地概括了全词的情调。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向为词评家称赞,其中尤以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的评价最为中肯:“词中句与字有似触著者,所谓极炼如不炼也。晏元献‘无可奈何花落去’二句,触著之句也。”所谓浑然天成,不露斧凿之痕。

浣溪沙

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1],等闲离别易销魂[2]。酒筵歌席莫辞频[3]。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4]。

【注释】

[1]一向:一晌、片刻,一瞬。年光:时光。[2]等闲:平常。[3]莫辞频:不要因为频繁而推辞。[4]怜取: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