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词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5148700000047

第47章 宋词篇(3)

上阕从送别场景写到恋恋不舍的情景。“祖席”二句是点明在长亭唱着离别的歌声设宴告别。“香尘”句写宴后送别的情景。离别双方已经越来越远,但还不断地回头相看,不忍分离,所以“犹回面”。“居人”两句分别从两方面着笔,反复重叠咏叹不忍离开的难舍之情。从“行人”角度感受,居人不忍离去,马嘶映林,揪人心魄;从“居人”角度体验,“行人”去棹不行,在水里原地打转,因对居人牵肠挂肚。

下阕写别后相思。虽然双方不忍、不愿分别,但分别最终变成事实。画阁高楼既为过去相聚之所,又是别后伤心之地。人去楼空,只有独自登楼眺望,遥寄相思。“只送”道出心中失落:目光所及,夕阳西下,除了一江东流水,并无心上人的影子。结尾两句直抒胸臆,表明对心上人无穷无尽的思念和怀想。

对于这首词的结构,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赞曰:“通体自送别至别后,依次描摹,历历在目。”在语言风格和表现力方面,王世贞认为:“‘斜阳只送平波远’淡语之有致者也。”

踏莎行

晏殊

小径红稀[1],芳郊绿遍[2],高台树色阴阴见[3]。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4]。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注释】

[1]红稀:花儿稀少。[2]绿遍:草多。[3]阴阴见:暗暗显露,若隐若现。[4]游丝转:烟气像游丝一样回旋。莺、燕暗喻“伊人”,即心上人。

【鉴赏】

此词几乎通篇写景。作者以细腻缠绵的语言,通过对动静两幅暮春景色图画的叙述,抒发了对万物自然转瞬即逝的无限感慨,寄寓了作者隐隐的怨怼与愁绪。张惠言在《张惠言词选》中认为:“此词亦有所兴。”黄蓼园在《蓼园词选》中亦认为:“首三句言花稀叶盛,喻君子少小人多也。‘高台’指帝阁。‘春风’二句,言小人如杨花轻薄,易动摇君心也。‘翠叶’二句,喻事多阻隔。‘炉香’句,喻‘己’心郁纡也。‘斜阳却照深深院’,言不明之日,难照此渊也。”上阕描写的春天画面,以行人踪迹为落脚点,由近到远,呈现出一幅暮春立体图画。“小径”三句,写暮春时节郊外景象:“小径红稀,芳郊绿遍”,这是地面景象;“高台”句则将视野移到高处,楼台树木已是枝叶繁茂、翠色逼人。“春风”两句将树上杨花与路上行人通过春风结合在一起,情绪也透出幽怨。作者以拟人化手法责备春风不知约束轻薄杨花,反而吹送其放纵乱舞。下阕作者的视点从郊外转入庭院,更加细腻地描绘暮春庭院寂寥的幽静景态,更加强烈地表达了孤独怨恨与愁苦。苍翠的树叶掩藏了黄莺,厚厚的朱帘隔开了归燕,只有幽室内香炉里的青烟袅袅升起,犹如轻柔的飞丝在四处飘荡。这是一个令人压抑的寂然无声的环境。“藏”、“隔”、“静逐”三词准确传神地营造了这个令人窒息的环境气氛。“一场愁梦”句,直接陈述词人心中的感受,画龙点睛般道出了全词旨意。结句“斜阳却照深深院”又转入写景,但意味已被拓展,使作品在这里平添一种苍凉之感。

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1],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2],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3]。巧笑东邻女伴[4],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5],笑从双脸生。

【注释】

[1]“燕子”句:社,古时祭祀土地神之礼。新社,指春社。每年有春秋两个社日,而古人尤重春社,此时邻里大聚会,将祭祀的酒肉分餐,并赛会欢腾,极一时一地之盛。春秋两社时江南一带恰值燕子来去之日,故古人称燕子为社燕,以为它是春社来,秋社去。[2]碧苔:此指水边绿苔。[3]絮:指柳絮。[4]巧笑:美丽的笑容。

[5]斗草:一种游戏,以两根韧性较强的相同的草茎头部相缠,一人捏一根,断头者输,未断者赢。

【鉴赏】

此篇是一首清明即景词。上下阕平均用力,共同构成一幅清晰明丽的郊外嬉春图。

上阕着力写自然景物。前两句写二十四节气的清明,正是一年中春光最堪留恋的时节。春分过了以后到清明,标志春已中分。梨花落尽,新燕将来,此时恰是春社节日也要到来。社礼过后,大酒大肉,人们尽情欢乐,连闺中少女也可出门“踏青”。所谓“问知社日停针线”,她们一个个呼姊唤妹,外出游观。这是前两句精神所旨,并为下阕埋下人物出场的伏笔。后三句写当此时节,气息芳润,池畔苔生鲜翠,林丛鹂转清音。春光荏苒,所谓“日长飞絮”,正应了古语“落尽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写景状物,闲情雅致。

下阕着力写人物活动。正在这样的良辰美景,两个相邻的少女出现。在往日的采桑路上,她们恰好迎面相遇,西邻女微笑着问东邻女:“你今天为什么会这么高兴?怕是昨天夜里做了什么好梦吧?”东邻女回答说:“不要胡猜,人家刚才和她们玩斗草赢了彩头呢!”“疑怪昨宵春梦好”句,揣摸少女心理细致入微,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在宋词中确为罕见。尾句“笑从双脸生”相当准确,实在再难找到一句更能描绘少女笑吟吟的神态的句式来替换。

全词之美,美在风景和人情。古代词曲,写妇女者多,写少女者少;写少女而似此明快活泼、天真纯洁者更少。作者运笔清丽秀润,所描天时物态、人事心情,在乎神力,而无收奇猎艳之迹。

玉楼春

晏殊

绿杨芳草长亭路[1],年少抛人容易去[2]。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3]。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4]。

【注释】

[1]长亭:古时建于路边的亭子,供远行之人休息避风雨烈日之所,亦为送别之处。此处指送别处。[2]抛:离去,舍弃。[3]五更钟、三月雨:皆怀人之时。[4]“天涯”两句:应是对白居易《长恨歌》诗句“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诗意的化用。

【鉴赏】

此词当为抒写男女相思之苦的作品。缠绵悱恻,意趣幽远。

上阕从写离别之景起,到写怀人之情。“绿杨”、“芳草”、“长亭”,莫不是典型的构成恋人送别场景的自然事物。作者站在闺中女子的角度,发出“年少抛人容易去”的幽怨。“抛人”是怨,“容易去”更是怨。由此情绪基调铺垫,自然引出三四句。“楼头”两句因情设景,以典型景物寄托情感。“五更钟”敲醒“残梦”,使人无奈在“楼头”惋叹;“三月雨”浇凉“花底离愁”,让人心意凄迷而凝重。因年少不知事而轻易抛人离去的那个人给女主人公带来的相思之苦、孤独酸楚,在这里被写得如此生动形象。

下阕以强烈的反差、鲜明的对比表现思念缠绵幽远。“无情”二句在强烈对比中进一步直白地表达怨恨之意,心绪更为不平,同时引出结尾二句所表达的痴等。“无情不似多情苦”,既与上阕意蕴脉脉相承,又点出“多情自古伤离别”的主题。“一寸还成千万缕”既是苦的具体化,也是“多情”的写照,更为重要的是,自然过渡到结句忠贞痴心的表白:“只有相思无尽处”。结尾二句颇有“地老天荒”、“海枯石烂”的感人力量。黄蓼园在《蓼园词选》中评价说:“言近旨远,善言也。年少抛人,凡罗雀之门,枯鱼之泣,皆可作如是观。‘楼头’二句,意致凄然,挈起多情苦来。最后二句总见多情之苦耳。妙在意思忠厚,无怨怼口角。”极为恰当。

宋祁(993-1061)字子京,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县)人,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仁宗天圣二年(1024),与兄宋庠同举进士(时号称大小宋),奏名第一,章献太后以为弟不可先兄,乃擢升宋庠为第一名。累迁知制诰、国子监直讲、太常博士、工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首席学士),是《新唐书》编撰人之一。卒谥景文。近人赵万里辑有《宋景文公长短句》一卷。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毂皱波纹迎客棹[1]。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2]?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释】

[1]縠皱波纹:形容波纹细如皱纹。縠皱,有皱褶的纱。棹:船桨,此代指船。这是古诗文常见的用法。[2]肯爱:岂肯吝惜,即不吝惜。一笑:特指美人之笑。崔驷《七依》诗有“回顾百万,一笑千金”句,此化用其意。

【鉴赏】

此篇通过对春光的生动传神的叙述,表达了热爱生活、珍惜春天的情感。

上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色彩鲜明的早春画面。“东城”句以叙述语气写春游时的总体感受:“风光好”。“渐”字写出了春天的脚步轻轻到来的感觉。“縠皱波纹”以下三句具体描述了“风光好”的景色之美:春水盈盈,碧波荡漾;杨柳依依,楚楚动人;火红的杏花在枝头开放,透出勃勃生机、浓浓春意。“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作者因为写了这首词,被当时人称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黄蓼园在《蓼园词选》中认为:“‘春意闹’三字,尤奇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下阕为慨叹春光有限、人生苦短,流露出珍惜爱与美的感情。“浮生”两句以一个反诘句表达珍惜欢乐时光和美人一笑的惜春之情。最后结尾“为君持酒”两句奇妙地将此情以奉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来含蓄地表达,意味深远。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幼年丧父,家贫,发愤苦学。仁宗天圣八年(1030)二十四岁中进士甲科。曾任谏官,刚正直言。累迁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历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晚年因反对青苗法和王安石不合,辞官归隐。卒赠太子太师,谥文忠。史称他“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他也因此屡遭贬谪。欧阳修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在诗歌创作上反对浮艳的诗风。诗、词、文均有较高地位和较大成就。曾撰写《新五代史》,与宋祁合修《新唐书》。他好提携晚辈、奖掖后学,苏轼父子、梅尧臣、苏舜钦及王安石、曾观等均曾受到他的提携和培养。其词以写恋情游宴、伤春怨别的题材为主,词风深婉清丽,承五代词风,受冯延巳影响,与晏殊相近,词作有《六一词》、《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三卷及《醉翁情趣外编》六卷。

采桑子

欧阳修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1],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行云却在行舟下[2],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注释】

[1]急管繁弦:指在船上助酒兴的乐队演奏的管弦乐器,管乐急促,弦乐纷繁。[2]“行云”句:写湖水碧澄,倒映蓝天白云,仿佛云天在行舟之下方。

【鉴赏】

欧阳修《采桑子》共十三首,其中联章歌咏颍州西湖景物者十首。颍州治所汝阴,在今安徽阜阳。“西湖好”,是欧阳修十首《采桑子》所要表现的共同主题,所以第一句都以这三个字结尾。但每首所表现的角度都不同。本词描写的是“画船载酒”游西湖的情景。

上阕写船中饮酒泛湖之快乐。人们乘坐彩绘的游船,喝着美酒,荡漾于湖光山色中,是多么快乐啊!再加上有种种音乐助兴,这种乐趣便达到了高潮。管乐的声音高亢嘹亮,节奏急促;弦乐的声音纷繁齐鸣,紧和着管乐的节奏。这一“急”一“繁”将音乐欢快热烈的气氛和节奏渲染出来。在这样的乐声中,人的情绪更加高涨,朋友间不停地举杯,行令助饮,你斟我劝。“玉盏催传”

的“催”字,形象地传达出了主、客之间亲密无间、开怀畅饮的情景。这样的豪饮不免要醉,湖上风平浪静,醉了尽可以放心地躺在船上休息,任凭小船平稳地在水上自由漂行。

下阕写酒后醉眼观湖之快乐。人们俯视湖水中,只见白云朵朵、蓝天悠悠,飘流于行船之下。船在行走,云也在移动,似乎是人和船在天上飘飞。这自然是醉眼带给大脑的错觉。“空水澄鲜”言天空与湖水同是澄清明净。这一句是下阕的关键。“空”与“水”结合上句的“云”与“舟”及下两句的“俯”与“仰”、“湖”与“天”,可谓四照玲珑,笔意俱妙;并恰切现景,妥帖自然。“俯仰留连”句又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言人从水中看到蓝天白云的倒影,一会儿仰头望望天,一会儿又俯首看看水,更被这空旷奇妙的景象所陶醉。于是怀疑湖中别有一个天宇存在,而自己行舟在两层天空之间。说“疑”者非真,说“是”者诚是,“湖中别有天”的体会系作者别出心裁之笔,却给人以活泼清晰之感。

全词贵在真切地传达出了“画船载酒”游西湖这一特殊环境中的特殊感赏,堪称一时之秀。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1],狼藉残红[2],飞絮漾漾,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

[1]西湖:此指颍州(今安徽阜阳县西北)西湖。[2]残红:落花。

【鉴赏】

欧阳修早年曾知颍州,因政治原因晚年辞官隐居颍州(1071-1072)。美丽的西湖风光令他陶醉,于是情不自禁地一口气写了十首《采桑子》,歌咏颍州西湖春夏美景,每首均以“西湖好”结第一句,以示其激赏之情。这首是第四首。作者一反前人及时人伤春情调,而以赞叹的语言表达西湖残春的美丽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