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对上述这种不同的结局进行解释的话,那就是心理社会因素的差异。目前比较一致的认识是,心理社会因素与癌症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
良好的心境可以保持内分泌适度平衡和身体机能协调;而不良的心境则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引起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分泌,促使肾上腺皮质醇分泌增加,从而抑制T淋巴细胞的功能,影响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使突变细胞不容易被机体消灭,不断生殖繁殖,导致癌症发生。
简单来说,不良心境可以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易患癌症。相反,良好的心境不但可以防止癌症的发生,还可以使已经发生的癌症处于一种自限状态,最终被机体免疫系统所消灭。基于这样的认识,癌症属于心身疾病。
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对心理社会应激的易感性。性格健全的人,对心理社会应激的易感性低,即使有较重大的生活事件发生,对他心身的影响也不会明显;性格不健全的人,对心理社会应激的易感性高,即使是轻度的生活事件也很可能导致心身疾病。不善言谈的内向性格在癌症发病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主要是因为不良情绪长期压抑而得不到宣泄,抑制了机体的免疫功能而发病。
有专家对癌症患者的性格特征进行研究,发现他们有一些共同点,被称为“癌症性格”。“癌症性格”大体有10种表现:
1.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习惯于压抑自我;
2.没有自信心,对任何事情都感觉无能为力,没有希望;
3.经受不住打击,在重大变故时无法摆脱痛苦;
4.害怕暴露自己的感情,倾向防御和退缩;
5.不相信别人,害怕受到他人的约束,有不安全感;
6.害怕被抛弃,无依无靠;
7.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
8.机体长期超负荷运转;
9.茫然,无所事事;
10.情绪低落,悲观失望。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们的心理负荷加重,如果经常沉湎于不良心境中,无疑会使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下降,这对具有“癌症性格”的人来说,更是一种不断叠加的精神负担。全国曾对胃癌做过调查,发现心境抑郁与胃癌的发病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在认为,不良性格导致癌症发生的途径有3条:促进癌细胞生长;抑制机体免疫力;降低机体微粒体酶系的活性,影响人体对化学致癌物质的降解。
心理治疗对癌症患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一般而言,癌症患者都有比较强烈的不良心境。
在诊断的初期,会感觉焦虑、抑郁、恐惧和绝望。食欲、睡眠、行为异常,部分甚至还会有自损行为、自杀念头。随之被动依赖性增加,疑心加重,爱夸大身体的变化或过分警觉,行为变得幼稚,自尊心增强,渴望得到关怀照顾。
在治疗康复阶段,对不同治疗措施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身心反应,对治疗缺乏信心,担心疾病是否能治愈,甚至回避手术或寻求其他解决方法。
在复发阶段对治疗的信任感明显降低,寻求其他非医学的治疗方法更为常见。在终极阶段常见的情绪反应就是恐惧和绝望。
可以说,这些不良心境对于疾病的转归的影响非常不利。因此,心理治疗对癌症患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此外,患者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一定要充满信心,找到心理的寄托,明确生活的目标,绝不可灰心丧气,自暴自弃。
关于癌症的自我治疗,还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在进行自我治疗前,应该对癌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一定不要被目前社会上对癌症的错误看法(癌症等于死亡;癌症是由于外因造成的致死性疾病,无法控制;癌症的治疗都是痛苦不堪,而又无济于事)所迷惑,要懂得消除这些错误认识的阴影。
对此,现代医学提出了3点与之抗衡:癌症是一种疾病,可以攻克;体内存在的免疫机能是恶性肿瘤的克星,能将其杀伤、消灭和清除;抗癌治疗有巨大作用,能够让患者康复。一旦懂得了这些,就不会一味的绝望,而是勇敢地面对事实,积极地致力于与疾病作斗争。
七、哮喘
哮喘属于一种慢性气道炎症疾病,是一种免疫性炎症。
哮喘,全称支气管哮喘,属于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是一种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参与的免疫性炎症。这种炎症使易感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并引起气道缩窄。
在临床上,哮喘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喘息、呼气性呼吸困难、胸闷、咳嗽等症状,一般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常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如果治疗不当,也可能产生气道不可逆性缩窄。
近几十年来,哮喘发病率在全球呈上升趋势。最新资料表明,目前全球哮喘患者达3亿,而我国哮喘病人也已多达3000万左右。对我国城市儿童流行病学的一项调查显示,10年之中儿童哮喘发病率上升了60%。
多年来,大量研究和临床实践都已经证实,心理因素在哮喘的发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哮喘是呼吸系统中典型的心身疾病之一”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公认。焦虑、失望、困扰、愤怒、恐惧、沮丧等不良心境都可以诱发哮喘或形成哮喘持续状态。
傅女士今年30岁,性格柔顺,一向内向少言。15岁时,她患上了哮喘。因为控制得一直还不错,一年只发作一两次。可是最近一年,发作的次数不断增多,程度也日渐加重。最近两个月内已经发作了5次,而且每次不得不到医院输液、吸氧才能控制。
原来,3个月前她离婚了,情绪一直非常低落。两个月前,一直最疼她的母亲也因病去世了。经历这样的打击后,她的哮喘越来越严重了。
傅女士在经过离婚、丧母等不良生活应激事件后,出现了明显的抑郁心境,当生活环境中存在着可以使人出现哮喘的特异性过敏性抗原,或者使人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的致病源时,就十分容易导致哮喘的发作。
科学家通过对1150名成年人的前瞻性研究发现,对生活满意度差、应激状态、神经质个性等均与哮喘的发病相关。与健康人相比,成年哮喘患者人际关系敏感、恐惧、焦虑、抑郁、敌对、偏执、有更多的强迫症状等,这些心理障碍转而又成为哮喘发作的诱发因素,如此形成因果循环,病情就会不断加重。
有研究表明,35%~40%的哮喘患者经暗示可诱发支气管收缩,也可经暗示而缓解,非哮喘者则没有这种反应。平时有不健康的心理表现和心理障碍者哮喘发作死亡率高。有些哮喘患者进入医院后虽然没有经过治疗,但症状却明显减轻,这可能与紧张情绪的缓解、安全感的增强有关。研究还发现,40%的哮喘患儿哭泣时喘息加重;在看惊险影视镜头或突然受到责骂时,都会引起哮喘发作。
愤怒、恐惧、抑郁和焦虑等不良心境可以诱发或加剧哮喘。
一般认为,愤怒、恐惧、抑郁和焦虑等不良心境可以诱发或加剧哮喘。在哮喘发病的过程中,不良心境既可使情绪中枢所处的大脑边缘系统抑制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使脑垂体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减少,所以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也会减少;不良心境又可以通过影响情绪中枢和下丘脑前部,从而促使迷走神经兴奋,释放乙酰胆碱增加。上述双重作用都可以引起哮喘的发作。
哮喘患者除了有不良的心境以外,其人格特征也大都表现为焦虑、激动、情绪不稳、幼稚、依赖性强、性格内向等。不良心境和性格的缺陷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对外界敏感性增强,容易诱发和加重哮喘;而哮喘发作时又可以引起患者情绪紧张以及焦虑等症状。这样就会心身交织,导致恶性循环,使哮喘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哮喘患儿容易出现心理偏离,如表现出病态性格、行为失常和智力倒退等现象。一般家长会对孩子千依百顺,这样就会让孩子变得感情脆弱、生活懒散,再加上缺少同龄的伙伴,性格就很容易变得孤僻,难以合群,适应能力也会比较差。哮喘与不良心境互为因果,常常处于疾病发作-恐惧-发作的恶性循环之中。
全面考虑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在哮喘防治中的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哮喘全球防治战略”认为,药物治疗不是唯一的治疗途径,须全面考虑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在哮喘防治中的作用。
对于哮喘病人,首先要对哮喘的一般知识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进行深入的个体心理分析,提高自我认知水平,从而克服悲观情绪,树立哮喘可以治疗、可以控制的信心。
另外,自我心理调适也十分重要。要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压力,现实理智地分析压力存在的自然性和必然性,调节自身的心态,以顺应自然的人生哲学处理现存的压力冲突。在生活中,懂得用相对应的理性观念来对抗并取代非理性观念,从而放弃非理性观念,形成良好的心境模式。
八、甲亢
甲亢主要是在遗传基础上,因精神刺激而诱发的内分泌疾病。
甲亢,全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由于多种病因导致甲状腺功能增强,分泌甲状腺激素过多所致的临床综合征。
由于新陈代谢率增高,甲亢患者有怕热、多汗、多食、消瘦、心慌、心率快、大便次数增多等症状;因为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还常伴随有神经过敏、容易激动、手抖、失眠等情形。临床诊断显示,90%左右的患者伴有甲状腺增大,部分病人还有突眼。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正在加快,工作压力也在逐渐增大,而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明显增加,甲亢患者越来越多。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甲亢的总发病率已高达3%。
近年研究表明,甲亢主要是在遗传基础上,因精神刺激而诱发的内分泌疾病。曾有过在极度恐惧和精神创伤后的几个小时之内发病的相关病例报道。临床研究发现,80%左右的甲亢患者在发病前,曾经有过突然强烈的或长期缓慢的精神刺激诱因。
胡小姐大学毕业后到一家外资企业工作,薪酬虽然很高,但要面对激烈的竞争,心境经常难以平和。几个月下来,她就逐渐感到身体不适,食量增加了,身体反而消瘦了,而且还心慌、手抖,变得越来越容易激动。后来,她不得不到医院检查,结果诊断为甲亢。
临床和研究都表明,紧张、恐惧、忧郁、愤怒等不良情绪,可以通过大脑影响到内分泌系统功能,从而导致甲亢。有人发现,在战争年代和自然灾害地区,甲亢的患病率显著增加。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波兰、丹麦等遭受德国袭击严重的国家,甲亢病人大大增加。
最近,国外有人研究了相关日常生活事件和甲亢发病之间的关系,对新诊断的208例甲亢患者与320例的对照组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甲亢患者在发病前12个月内经历了较多的紧张性事件。
为什么精神刺激能诱发甲亢呢?确切的发病机理目前还不明了。近来的资料表明,心理紧张可致免疫系统功能改变,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交感神经系统的改变可能是紧张所致免疫抑制效应的中间环节。也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精神创伤使中枢神经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导致机体的免疫监视能力降低,甲状腺刺激免疫球蛋白产生增多,进而发生甲亢。
甲亢的发生与性格特征也有明显的关系。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间,有人对甲亢患者的性格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病前,他们的性格都有这样一些共同点:过分承担责任,敢于牺牲自己的利益,依赖的希望与需要遭到抑制,过分怕死、怕损伤,在生离死别与严重恐惧下特别脆弱。最近也有研究表明,甲亢患者个性偏于内向,情绪不稳、容易紧张、焦虑、抑郁,对外界刺激敏感,具有神经质倾向。有人认为,这种病前人格特征像自身免疫机制一样,可能以某种途径与甲状腺组织的易损性相关。
不良情绪作为一种非特异性的促进因素,可以激活遗传的或体质上的易感倾向,通过影响免疫系统,进而引起甲状腺的功能障碍。
对于甲亢患者,心理治疗和自我心境调适也是非常重要的。
甲亢对患者的影响很大。患者经常失眠、消瘦、脾气暴躁,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肌肉无力、容易疲劳;女性患者会出现经期紊乱,不容易怀孕,即使怀孕了,因为服药对胎儿甲状腺的影响,也很难正常生育。
冯女士3年前结的婚,夫妻感情一直很好,但自从她去年确诊甲亢之后,人不仅变得又黑又瘦、疲惫无力,而且脾气也异常暴躁,无缘无故发火,经常因为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吵闹不休,夫妻关系一下子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可见,甲亢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也有着巨大的影响。甲亢患者常常出现如下心理特征:
1.焦虑易怒。甲亢患者大都是多言多动,冲动易怒,焦虑不安,容易失眠,思想不集中,记忆力减退。
2.消极悲观。甲亢病情长,容易复发,有些患者对疾病的治疗丧失信心,听之任之,病情不但长期不愈,甚至还会逐渐加重,出现甲亢危象。
因此,对于甲亢患者,在治疗上,在应用药物或手术方法的同时,心理治疗和自我心境调适也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虽然甲亢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女性、有家族史、受到精神创伤的人发病率较高,但这些只是易感因素,关键还在于个人的心理素质和处世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物都保持乐观、豁达的态度,不在挫折、失败面前钻牛角尖,尽量保持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宽松,维持家庭生活的和睦,尽量给自己减压等等,这些对于治疗甲亢都是非常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