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健康是想出来的
15159300000022

第22章 调适心境的技巧(1)

一、关于心境调适

心境异常往往是心理障碍和心身疾病的先兆。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变化,由此带来的心理冲突更为显著,各种心理障碍和心身疾病的发生率都随之增加。要想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心理冲突的产生,就应该增强对自我心境的调节能力和控制能力,以适应现代生活。

良好的心境带给我们积极愉悦的情绪体验。正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好心境使人感知敏锐,想象丰富,思维活跃,记忆牢固;使人充满活力,富有朝气,精神振奋,兴致高昂,有助于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克服困难,坚定意志,以良好的姿态去工作、学习和生活,并取得积极的成果。好心境对身心健康、个性的发展与完善,与他人融洽相处等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不良心境带给我们消极悲观的情绪体验。如,心烦意乱、沮丧、失望、悲哀、愤怒、悔恨、抑郁、恐惧等。它会让人感知迟钝,想象贫乏,思维混乱,记忆衰退;使人意志消沉,萎靡不振,不求上进。长期处于苦闷的心境中,会感到极度悲哀,精神痛苦,生活烦闷,人生枯燥无味,结果精神崩溃,神经错乱,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不良心理让人对工作、学习和生活心不在焉,久而久之,将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心境决定健康。心境异常往往是心理障碍和心身疾病的先兆。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不太注意轻度的心境异常,甚至会把它当成思想问题来对待,只有当心境恶化到相当严重的程度时,才意识到自己出问题了。这非常不利于形成和维持积极良好的心境。

学会心境调适,把不良心境扼杀在萌芽状态。

人人都希望自己每天都拥有积极良好的心境,但这几乎不可能。常言道,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社会是复杂的,世界是多变的,生活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的需要不可能时时处处得到满足,人的愿望也不可能都得以实现,人本身还有生理节律的变化。

应该认识到,生活中人人都会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都会有不良的情绪体验,坏心境会常常向我们袭来,这是正常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把握好自己的情绪,调整好自己的心境,让自己拥有一个好心境,以饱满、积极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就成了我们每一个人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应当怎样对付常常出现的不良心境呢?学会心境调适,把不良心境扼杀在萌芽状态。当不良心境侵入时,我们应当学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客观地看待自己,理智冷静地分析这种心境会带来怎样的后果,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恰当的调适。要知道,不分时间、场合、对象随意发泄会带来比不良心境本身更坏的影响。

让我们一起来讨论调适心境的技巧。愿您每天有个好心境。

二、心境不佳,调适有法

每一个人都应该找到适于自己的调适心境的方法。

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家南迪·内森发现,普通人一生平均有30%的时间处于心境不佳的状态。这种状态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没有人愿意成为不良心境的奴隶,为了与之作斗争,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找到适于自己的方法。

调适心境的方法林林总总,归结起来,不外两大类:第一类方法用于平时,它的作用是增强对不良心境的免疫力,也就是所谓的“养心在平时”;第二类方法针对具体的不良心境进行化解。每类方法都包含数十种具体的方法。我们关心的不是掌握所有的方法,那太费事儿,也没有必要,我们需要做的是通过自身实践,找到适于自己的调适心境的方法。

下面列出了一些比较常用的方法,供您参考。

第一类方法能够让您的心境不再脆弱。

1.从小做起。从婴幼儿起,父母就应该注意孩子的情绪,防止养成各种不良习惯。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耐心说服,严禁打骂,以免伤害他们天真的心理。儿童时期的任何心理创伤,都可能影响将来的心境发展。同时,应该特别注意防止无原则的溺爱,因为这与打骂一样,都会导致不良心境。

2.保持良好的生理状态。选择适合于您自己的方式坚持锻炼身体,强健体魄。身体健康对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

3.要有目标。事业和追求能够让您领略到满足感和愉悦,对心境产生积极影响。没有追求,缺乏奋斗目标,就会令人感到迷茫,产生刻板重复的不愉快情绪。

4.培养幽默感。幽默感常常使紧张的气氛变得轻松,对缓解压力极为有益。研究发现,经常运用幽默的人,健康问题要少得多。

5.养成轻松乐观的习惯。轻松、乐观和愉快总是有益无害的。培养良好的心境,必须避免怨天尤人、指责社会、挑剔别人。在家庭生活中,尤其要养成和悦谈话的习惯。

6.积极参与社会交往。研究表明,社会支持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这些体验又会使人们更积极的参与交往,形成良性循环,以更好的适应环境与应对应激事件。不够成熟,社交不广的人,往往对他人怀有敌意,讨厌别人,从而与人疏远,乃至陷入孤立。等到茕茕孑立之时,便顾影自怜,觉得受人排挤,心境日趋恶化。

7.珍惜所拥有的。人不能没有期望,但不能只靠期望活着。珍惜自己拥有的,才能享受生命赐予的欢乐。

8.勇于决断。错误的决断比不决断或犹豫不决要好。决断错误可以修正。不决断或犹豫不决会导致压力的产生,有损身心健康。

9.信赖他人。不要将所有的重担和责任背负在自己一个人身上,要信赖他人,做到责任分担,学会同他人合作。

10.不拘琐事。不要为小事生气,不拘泥于琐碎之事。一旦对琐碎之事过分担心,就容易被压力压垮。要培养全局着眼、大处着手的气魄。

11.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研究发现,睡眠充足者心情最舒畅,看待事物的方式更乐观。

12.培养自信心。学会用暗示、松弛、冥想和自我催眠等方法来放松身心。

第二类方法帮助您化解具体的不良心境。

1.理性分析法。首先承认某种不良情绪的存在。例如对黑暗心存恐惧,要想去除这种恐惧,先得承认它的存在。然后,找出产生该情绪的原因,例如,弄清楚究竟为什么会对黑暗有恐惧反应。如果发现这种恐惧原本就并不真实存在的话,恐惧的情绪就会慢慢散去。如果发现某个情境确实具有危险性,那么,就进入下面的步骤:寻求适当途径去克服那些危险的东西,或是设法避开它。

2.意识控制法。人的意识能够调整情绪的发生与强度。很多人在成绩面前喜而不狂,在讽刺、挖苦的刺激面前怒而有忍。之所以会有这样喜怒有度的情绪,是因为平时不断强化意识修养,提高自控能力。

3.注意转移法。当您发觉自己陷入烦恼的情绪而难以自拔时,应当马上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凝神于其他的事务。一次剧烈的运动,一段轻松愉快的乐曲,都是帮你摆脱忧郁心境的好方法。

4.自我提醒法。当您意识到情绪变坏,马上就要大发雷霆时,您可以在心里对自己说:“要冷静,不要发脾气,因为发脾气一点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同时辅以深呼吸,设想已经把胸中的怒气全都吐出去了。这样做就可能重新恢复理智,有利于解决问题。

5.自我疏泄法。当您因为某件事被人误解,要学会疏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或关起门来,任委屈的眼泪流淌,也许会感到轻松一些;或找知心的朋友倾诉一下,既可使您得到安慰和鼓励,又可助您分析产生误解的原因,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6.换个角度看问题。事物本身有好有坏,而我们的情绪往往取决于我们的注意力对准了事物的哪一面,对准好的一面就会令人欢欣,对准坏的一面就会令人沮丧。当您与身边的人发生争执而导致情绪不佳时,您可以转而回想他的优点和你们过去愉快相处的经历,您就会渐渐地平息怒气,从而改变自己消极的心境。

三、暗示不可小视

暗示现象对个人和社会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人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其影响,并做出相应行动的心理现象。暗示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了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经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就会竭力趋于结果的内容。

暗示现象十分普遍。人们接受和应用暗示,只是“习矣而不察焉”,不知其为暗示。暗示可分为正面暗示和负面暗示,有意暗示和无意暗示,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等。

暗示现象对个人和社会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暗示可以开发个人的潜能。有人分别让两组学生朗读同一首诗。第一组在朗读前,告诉他们这是某著名诗人的诗,这就是一种暗示。对第二组,不告诉他们这是谁写的诗。朗读后立即让学生默写。结果第一组的记忆率为56.6%;第二组的记忆率为30.1%。这说明,暗示开发了学生的记忆力。

暗示可以改变人的思想。曾有心理学者做过这样的试验:给一些品德良好的人制造出一些可以顺手牵羊占小便宜的机会,然后给予他们某种不良的暗示,结果有近20%的人在瞬间失控,做出了与自己一贯表现相悖的蠢事。

暗示可以影响心理状态。癔症就是典型的例子。

暗示能够影响生理功能。一位女性朋友,婚后很想怀孕,由于焦虑而十分害怕月经按时来潮而使怀孕失败。所以当自己月经过期未来,就觉得怀孕了。很快又觉得开始厌食,恶心、呕吐,喜吃带刺激性的食物,于是到医院就诊。但经检查和化验后,发现并非怀孕。这是因为想怀孕的强烈愿望以及焦虑的心理因素,破坏了人体的正常内分泌功能,影响下丘脑垂体对卵巢功能的调节,使体内的孕激素增高,排卵受到抑制,从而出现暂时闭经。这种现象叫做“假孕”。

暗示可以移易社会风气。流行时装潮、流行歌曲潮就是例子。

……

简单联想将表面现象与实质内容等同,就成为暗示的机理。

暗示的作用机理是什么呢?心理学家认为,暗示的机理是外界影响调动潜意识中的潜能发生作用,从而导致人的心理、生理和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因潜意识的作用而发生改变。

潜意识的工作方式是直觉,也就是不经过思考,直接反应。如果要调动潜意识的功能,就必须避开思考的干扰,直接以意识中的低层次功能,如感觉和知觉等影响潜意识。

外界信息之所以能绕过思考而影响潜意识,是因为人有简化思维的习惯。简化思维的方式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简化思维方式是条件反射。人要提高应付环境的能力,不可能每件事都深思熟虑,必须简化思维,借助经验行事,在取得经验后,见到某种表征,即产生相应的心理、生理和行为反应。凭经验产生反应是一种条件反射现象。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

第二种简化思维方式是模仿本能。人不可能事事都由自己亲自经历,要提高能力必须善于借助外界的经验,或者由于猎奇或攀比等心理,使人产生模仿行为而形成暗示效应。如流行时装潮和心理障碍中的流行性癔病。

第三种简化思维方式是简单联想。简单联想将表面现象与实质内容等同,就成为暗示的机理。在医学上,病人不自觉地将医生的头衔和年龄等当成有本事的依据。病人的简单联想可以增强自信心,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能,从而促使疾病痊愈。一些江湖游医往往打起专家、权威、祖传秘方等招牌,有时也产生很好的疗效,也是利用了简单联想的暗示效应。

暗示发生作用需要注意两点:信任和重复。

我们学习暗示的目的是进行心境调适。那么暗示要如何才能起作用呢?暗示发生作用需要注意两点:信任和重复。

信任是暗示的前提。只有被暗示者信任暗示者,暗示才能成功。催眠即是一种暗示,如果患者不信任催眠师,催眠师就不可能对他成功催眠。自我暗示要发生作用,需要充分的自信。我们常常感觉医生保持着一定的神秘感,那是因为这对获得病人的信任很重要。

重复是让暗示发生作用的最重要的技巧。重复能加深暗示内容在潜意识中形成的印痕。本书反复强调心境的重要性,就是应用重复这一规则加深读者的印象。为避免枯燥的重复,讲目标一致而内容不同的故事是一个好办法。讲故事不只有直接印入的效果,还能引起被暗示者的模仿和联想,融多种暗示机理于一体。

人受暗示影响的程度,并不是任何时候都一样。催眠疗法要在患者进入深催眠时才最有效。觉醒态暗示时,被暗示者当时的心境对暗示的效果影响很大。抓住时机暗示非常重要。当年,垓下四面唱楚歌,韩信的军队听了没事,项羽的军队听了就溃散。败兵之际,心境不同啊!

暗示要有分寸。暗示虽然能对人产生很大的影响,但也受客观环境及暗示性的高低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心境好坏对疾病的转归有很大的影响,但疾病毕竟还有自身的规律。对一些简单的病和暗示性高的人可以说:“吃我两剂药就好”。对复杂的病可能就要说:“吃我二十剂药就好”才行。不能见人都暗示说吃我两剂药就好。若是好不了,就会形成反暗示:“这个医生真能忽悠。”疗效会更差。

正面暗示可以振奋精神,治愈疾病。负面暗示则会瓦解意志,导致疾病。法国有位得了顽症的病人缠着一位药剂师买药,药剂师给了他几片毫无药用的糖衣片,告诉病人是特效药。数日后,病人前来致谢,说糖衣片治好了他的顽疾!也有的病人被误诊为“癌症”,结果,几个月后果真患上了癌症,郁郁而终。

所以,我们在运用暗示技巧调适心境的时候,应当注意避免负面暗示。如果不慎受负面暗示所累也不必担心,可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破除,也可以再用暗示方法破除。

有人因为环境的暗示,怀疑自己得了某种疾病,经各种检查证实并没有病,但他不放心,仍然四处求医。最后,听到某医生的暗示:“你这是患的某某综合症,一般医生都不知道这个病,现在正好发明了一种新药,对你这病有特效。”于是给他开了几片普通药片让其服下,很快,“病”就“痊愈”了。

四、张弛有道

松弛法不仅可以缓解紧张状态,也可作为多种疾病的辅助治疗。

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精神高度集中,常常感到极度紧张、疲惫。长此以往,就会出现体力不支、情绪低落、注意力涣散、工作效率降低等现象。古语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所以,紧张之余,您需要松弛一下了。

松弛是解除心理疲劳、恢复身心健康的一种自我保健方法。医学研究表明,松弛可以产生多种有利于缓解紧张状态的生理效应,包括:血压降低、脉搏减慢、代谢率下降、耗氧量减少、瞳孔缩小、周围血管扩张、末梢温度升高等。松弛不仅可以缓解紧张状态,也可作为多种疾病的辅助治疗。当哮喘患者预感哮喘将要发作时,可用松弛来减轻焦虑,缓解病情;产妇运用松弛,可以减轻临产时的疼痛;手术前运用松弛,不仅可减少对手术的顾虑和恐惧,还可减轻术后的疼痛。在疾病康复过程中,松弛能起到增强信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