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孑的合作鸯识与能力为幼儿树立合作的榜样。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教师之间、教师与保育员之间是否能分工合作、互相配合,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如,一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时,另一教师主动帮着摆放、分发材料。保育员搞卫生时,教师帮着擦玻璃、抬桌子,这在无形中都为幼儿提供了积极的行为榜样。相反,教师间的某些不合作行为也会对幼儿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行为,为幼儿树立正面的榜样。另外,同伴也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教师对有合作行为的幼儿的积极评价和鼓励,会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动机。同时,在合作游戏时,幼儿经常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其他幼儿的合作行为。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强的幼儿与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游戏,也不失为一种树立榜样的好方法。
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如一起拼图、搭积木、作画、看图书、跳皮筋、玩娃娃家等。教师应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比如,引导、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或全班作画,在这当中幼儿必须学习相互协商,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构图上、色彩上、内容上达到协调一致,共同创作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在游戏中,特别是在建构游戏、角色游戏中,幼儿间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体育活动中的小组竞赛,日常生活中的共搬玩具筐、共抬桌子、互系扣子、互叠被子,还有大带小的交往活动,都可以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学习与实践合作的机会。作为教师,既不要放过每一次让幼儿合作的机会,同时还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提供合作的机会。
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幼儿可能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也可能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指导幼儿怎样进行合作。比如,搭积木或玩商店游戏前,应大家一起商量,分工合作。遇到矛盾时,要协商解决问题。当玩具或游戏材料不够用时,可相互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当同伴遇到困难时,要主动用动作、语言去帮助他。当自己遇到困难、一人无法解决时,可以主动找小朋友协助等。
让幼儿体会到合作的积极效果。幼儿之间的合作常常会带来积极愉快的结果活动成功,事情做成,增进友谊。这对幼儿巩固、强化合作行为进而产生更多的合作行为是极为重要的。但幼儿自己常常不能明显感觉到,因此,教师看到幼儿能与同伴一同友好配合地玩耍,或协商,或询问,或建议,或共享,或给予帮助,或求助时,应注意引导幼儿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尤其是比较这次合作的成功与上次不合作或不能很好合作的不成功,更能使幼儿体会到合作的快乐与必要。
(5)及时对幼儿鼓励、引导。当幼儿做出合作行为,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学习或游戏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你能与小朋友商量着、合作着搭,真好!”、“你们俩配合得真好!”教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对孩子亲切地点头、跷起大拇指等,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励,因而进一步强化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行为。
如何培养孩孑的社会活动能力
社会活动能力包含三个基本要素:社会认知、社会技能、社会情感。
社会认知是指认识别人、了解别人的能力,通常是指从别人的外貌、衣着、言谈、举止来推测该人的内心世界。对于孩子来讲,社会认知十分重要。孩子单纯幼稚,无法识别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往往以为人只有好坏两种,坏人一定是凶神恶煞、容貌丑陋、说话粗野、行为蛮横的人。好人一定是衣着整洁、容貌端正、和颜悦色、待人亲切的人。这种认识很容易上当受骗。其实社会上的人是很复杂的,认识一个人更复杂,仅看外表是不行的,必须通过长期接触,通过大量言行,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对于孩子来讲,要在与其他孩子的交往中,与成年人的接触中,通过长期观察,逐渐了解别人,才能获得””认知。
社会技能是一种行为的方
式,是指在一定社会情境下,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方式。这种交往必须被社会认可!于他人有益!又给自己带来最大的好处。因此,它必须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顾及风俗民情,适应环境条件。说话做事,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运用一定的原则,有利于公众和社会。中国古代“孔融让梨”的故事,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典型。欺骗、盗窃、伤害他人都不能叫做社会技能,因为它是以损害他人利益为目的的。为了有效地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必须对个人的行为有个约束,使个人的社会技能符合尊重他人、尊重社会的准则,这个约束就是行为规范。其内容包括道德规范、法律规范、社会习俗等。所有的公民都必须遵守,孩子从小就要学习行为规范,落实在行动上,从遵守幼儿园各项纪律开始。
社会情感不是指人的一般情感,而是指人在社会情境中产生与他人相一致的情感,能够从他人的立场,社会的高度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希望工程”就是人们社会情感的具体表现。如果一个孩子行为孤僻、态度冷漠,对同学的痛苦无动于衷,甚至幸灾乐祸,就是缺乏社会情感的表现。作为家长,应该教育孩子爱护集体,关心他人,培养高尚的社会同情心。
培养孩子的社会活动能力应从婴儿阶段开始。亲子关系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重要的作用,制约着孩子长大以后如何待人接物。这种影响一旦形成就根深蒂固,很难改变。
如何培养孩孑的団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指一种团结一致、互帮互助,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坚毅奋斗到底的精神。目前,在中小学生甚至成人中都存在着一意孤行,缺乏团队精神的现象。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幼儿教育中缺乏对孩子团队精神的培养。
首先,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团队精神。游戏可以说是孩子的重要课目,它是一种对社会活动的模仿,深受孩子喜爱,因而也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游戏中教师有意识培养孩子团结协作,为了集体的荣誉而努力的精神。
比如,将孩子分成几个小组,选择需要互助合作才能完成的游戏让孩子比赛,赛完后分析获胜和失败的原因,让孩子知道只有服从集体利益。即使自己吃亏也是光荣的。
其次,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爱心、责任心,消除孩子孤僻的心理障碍。要想具有团队精神,爱心、责任心以及合群意识是必备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这些素质的综合培养。比如,在吃饭、睡觉时要让孩子互相帮助,值日生要负责任,对有困难的小朋友要有同情心并给予帮助。对于孤僻的儿童,首先要消除他和其他孩子的疏远感,使之真正参加到孩子们中间去,然后才有可能进一步培养其团队精神。
再次,树立孩子正确的竞争意识,在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对孩子教育中适当让之树立争第一的意识,使每个小朋友用较高标准要求自己。但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在争第一的过程中要用正当的手段,要有正确的心态,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目标。各种教育活动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们相信,未来的时代是一个需要团队精神的时代,因此,我们从小注重培养幼儿的团队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鼓励孩孑职极参与集体活动
独生子女缺少兄弟姐妹,他们中绝大部分都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家长对此也持支持态度。但有些孩子个性比较胆小、喜静,或对活动兴趣不浓,讨厌集体活动中纪律的约束,对集体活动兴致不局,而集体活动对孩子成长又具有重大意义。那么家长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鼓励孩子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呢?
(1)要为孩子创造共同活动、共同体验的环境。可以通过提供必要的玩具、游戏材料、空间与时间,让孩子与亲朋邻里间的孩子游戏交往,鼓励他们参与社会及幼儿园组织的各种类型的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可以利用节日游园、郊游踏青、参观游览、走亲访友、演出比赛等机会,有意识地安排孩子与集体频繁接触,增进孩子对集体活动的认识与了解,提高孩子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要诱导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发挥主动性。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根据他们的能力、爱好、兴趣组织集体活动。发挥同伴间的鼓励作用,允许孩子失败,用掌声等增添孩子的自信。给孩子提供发挥特长、帮助别人、服务于集体的机会。了解孩子在集体活动中的困难,给予帮助,如技能技巧不熟练,家长可在家帮助练习,彩排。条件不充分的,帮助准备等,变被动为主动。
帮助孩子建立友情,培养合作能力。平时家庭可以开展合作游戏。比如“两人三足”。赛跑、下棋等,让孩子懂得有些事要大家合作才能完成好。也可让孩子自己找朋友,从跟他喜欢的伙伴共同参与逐步过渡到大家共同活动,用同伴的热情与积极性感染孩子,影响带动孩子。另外,在集体活动中要给孩子提出具体要求,分配具体任务,活动项目也应该利于孩子间合作。
要发挥荣誉的激励作用。孩子在集体活动中的点滴进步和突出表现,家长都要给予肯定,如:明明在今天的活动中帮助了小芳,我们要向他学习。”“毛毛你今天表演真棒!”“东东,今天表现得有进步,下次活动肯定更好。”类似这样的鼓励性语言是孩子参加集体活动的无形动力,所以,我们不要放掉任何一个表扬、鼓励的机会。
让我们都来做一个称职的家长,鼓励孩子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在集体中健康、愉快地成长。
如何教育孩孑懂礼仪
无论是探亲访友,还是在家中款待亲朋好友,这都是让孩子学习礼仪,提高交往能力的好机会。那么怎样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