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何日君再来
1529900000018

第18章 第3乐章 “学院派”作曲家与流行歌曲1(1)

孙瑜、孙成璧和中国第一首电影歌曲

孙瑜不是作曲家,中国的第一首电影歌曲却因他而诞生。1930年,他在为联华影业公司编导影片《野草闲花》时,亲自作词,由他的弟弟孙成璧谱曲,创作了中国第一首电影歌曲—《寻兄词》,采用蜡盘发音方法,在放映电影时播放唱片,造成影片中人物在唱歌的效果。这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影片上映后十分轰动,特别是由饰演男女主人公的金焰和阮玲玉亲自演唱了这首歌,首开电影明星亲自演唱电影歌曲之先河,这是孙瑜在中国电影歌曲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当时的大中华唱片公司和新月唱片公司,分别以中乐和西乐伴奏,为《寻兄词》录制了两套唱片,连同歌曲的单行本一起,在电影上映时出售,人们争相购买,《寻兄词》广泛流传。从此,电影歌曲成为流行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孙瑜,原名孙成屿,是中国第一位“科班出身”的电影编导。祖籍四川自贡,1900年3月21日生于重庆,1919年考入清华大学,1923年赴美国留学,攻读文学、戏剧、电影和电影摄影。孙瑜1926年学成回国后,1927年进入长城画片公司任编导。他的处女作是无声片《渔叉怪侠》(一说这部影片的片名是《潇湘泪》)。他在这部影片中安排了一首由剧中人吹箫,片上出字幕的歌曲,放电影时在现场播放灌好的唱片,这是中国电影无声时代的第一首歌曲。1929年,孙瑜又在为“联华”执导的影片《故都春梦》中,穿插了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霸王别姬》中舞剑的片段,放映电影时从扩大器里放出音乐来配合片中的动作。经过这些实践和准备,1930年,孙瑜终于推出了中国的第一首电影歌曲—《寻兄词》。

为中国电影歌曲开创了历史先河的孙瑜,在1930年—1937年为联华影业公司担任编导期间,共为“联华”拍摄影片14部(编剧3部、导演1部、编剧兼导演10部),引起轰动的名片有《故都春梦》、《野草闲花》、《野玫瑰》、《共赴国难》、《火山情血》和《大路》。他的导演风格不断追求创新,努力使自己编导的影片形象生动,艺术手法新颖,思想健康,格调优雅,受到观众,特别是知识分子、青年学生的喜爱,他被称为“诗人导演”。联华8年,孙瑜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他发现和培养了一批中国电影史上优秀的人才。金焰、王人美、陈燕燕、黎莉莉……都是因主演他的影片走红影坛的,因而他还被人称为“伯乐”。

1937年抗战爆发,他随救亡演剧队去武汉后去重庆。1940年在重庆编导了影片《长空万里》,1941年又编导了《火的洗礼》。抗战胜利返回上海,进昆仑影业公司。50年代因编导《武训传》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

《寻兄词》的曲作者孙成璧,孙瑜的三弟,是一位医生。这位谱写了中国第一首电影歌曲的人,查遍大百科全书和中国音乐家辞典都没有他的名字。其实,就凭一首《寻兄词》,他也应该在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写历史的人们,请不要忘记他吧!

任光和《渔光曲》

《渔光曲》是任光为联华影业公司1934年出品的电影《渔光曲》谱写的同名主题歌。影片的编导蔡楚生,1933年9月开始投入《渔光曲》的拍摄,同时,任光也开始了《渔光曲》的创作。1934年5月开始,新华歌剧社、妙音团、玫瑰团、甜歌社等播音团体,先后有汪曼杰、欧阳菲莉、陈竞芳、马陋芬等十几名男女歌星,在“友联”、“东方”、“利利”、“华东”等多家电台播唱过这首歌。1934年6月14日电影《渔光曲》在上海金城大戏院首映,引起了轰动。那一年上海遇到60年没有过的高温天气,但《渔光曲》竟连续放映84天,打破了明星的影片《姊妹花》连映64天的最高记录。这部影片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声影片,是一部配音片。用蜡盘发音的方法在放映电影时配放录音。由片中饰演女主角小猫的王人美配唱的主题歌《渔光曲》万人传唱,她灌录的10万张唱片迅速被抢购一空。“云儿飘,在海空,鱼儿藏,在水中……”的歌声像插上翅膀一样,飞向全国,飞往香港和东南亚。据1934年9月16日出版的《联华画报》报道,“……这部片子有了这惊人的收获,于是引起欧美人士之极大注意。最近,已为法国文学家、法国作家联合会副会长德化勒氏以重金购去全欧放映权,以介绍中国文化于欧洲大陆。法文拷贝早经寄往欧洲……”

1935年2月,当时的苏联在莫斯科举办第一届国际电影节,《渔光曲》和《女人》、《空谷兰》、《姊妹花》等8部影片被选送参加展映,《渔光曲》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任光的名字和他的《渔光曲》随影片登陆欧洲,任光成为因谱写电影插曲最早成名的“学院派”作曲家。

任光1900年出生于中国越剧之乡的浙江嵊县。他自幼受到丰富的民间音乐的熏陶,学会了笛子、二胡等多种民族乐器。1917年他考入上海震旦大学,1919年去法国里昂大学音乐系深造。他靠勤工俭学坚持学业,一面作杂工一面学习钢琴的调音技术,1924年至1928年被法国亚佛钢琴制造厂派往越南分厂任经理兼技师。1928年回国后在百代唱片公司任音乐部主任。

任光第一次谱写电影歌曲,是1933年为“联华”影片《母性之光》谱写的同名主题歌和插曲《南洋歌》。继《渔光曲》之后,1934年他为“联华”的影片《大路》又谱写了《新凤阳歌》和《燕燕歌》;为“天一”影片《红楼春深》写了《采莲歌》。1935年为“明星”的《空谷兰》、“艺华”的《凯歌》和《父母子女》谱写了5首插曲,其中除了根据安徽民歌《凤阳花鼓》改编的《新凤阳歌》比较流行外,其它歌曲反响皆一般。直到1936年他和蔡楚生再次合作,为“联华”影片《迷途的羔羊》谱写的主题歌《月光光歌》和插曲《新莲花落》,任光的电影歌曲才又一次引起轰动。1937年,任光为“联华”影片《王老五》谱写的同名主题歌,是他在上海的最后一首电影歌曲,这首歌用说唱和叙述的形式,让人物的对白和演唱结合起来,语言朴实通俗,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影片上映和歌曲灌录唱片后十分流行,这部影片也由蔡楚生编导。

此期间,任光还创作了多首救亡歌曲,最著名的有《打回老家去》和《十九路军歌》。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任光再去法国,组织领导了巴黎华侨歌唱团,进行过为祖国难民募捐的公演。1938年10月任光回到武汉,立即投入抗日救亡的歌咏活动。1939年春转移到重庆,同年5月去新加坡,1940年春返回重庆,为抗战影片《东亚之光》谱写了主题歌《游击队之女》,创作了田汉作词的《不害怕进行曲》。在重庆乡下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中学任教期间,他组织排练了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这一年的7月,任光随新四军军长叶挺将军到达安徽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在战地文化处任职。在一次联欢会上,他演唱了自己创作的电影歌曲《王老五》,唱得十分动人,由此,战士们亲昵地称他“王老五”。

在中国电影歌曲的创作上,任光是以一首《渔光曲》第一个名扬海内外的“学院派”作曲家。他谱写的《渔光曲》、《新凤阳歌》、《新莲花落》、《王老五》等是中国电影歌曲的经典,也是中国流行歌曲的传世之作。

才华横溢的任光,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中不幸中弹,倒在了叶挺将军的身旁,那一年他只有40岁。

贺绿汀和他留给中国流行歌坛的四首名曲

1998年10月,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刘璐,对已经95岁高龄的贺绿汀进行专访,拍摄、播出了题为《著名音乐家贺绿汀的世纪音乐情》的专题片。贺老虽然年事已高,却仍然关注着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和未来,他的“世纪音乐情”令人钦佩!遗憾的是,贺老没能迈入新的世纪,1999年4月27日他就与世长辞了。

贺绿汀在他长达六十多年的音乐艺术生涯中,共创作艺术歌曲、电影歌曲、救亡歌曲和1949年以后创作的各类歌曲近二百首。在他创作的二十多首电影歌曲中,《春天里》、《四季歌》、《天涯歌女》和《秋水伊人》最为流行,成为中国流行歌坛的传世经典。

贺绿汀的电影歌曲创作始于1934年。当时,他还是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师范科的学生。那一年俄罗斯作曲家兼钢琴家齐尔品,举办“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曲”的活动,贺绿汀以他的《牧童短笛》和《摇篮曲》应征,获得一等奖和荣誉二等奖,从而引起乐坛瞩目。明星影片公司编导沈西苓,拍摄影片《乡愁》,请贺绿汀为这部影片谱写了主题歌《乡愁曲》,这是贺绿汀谱写的第一首电影歌曲。1935年,贺绿汀正式应聘进入明星影片公司,任音乐科长兼作曲股长。

1935年—1936年,贺绿汀连续为“明星”影片《船家女》、《清明时节》和《生死同心》谱写主题歌和插曲,同时为“新华”影片《长恨歌》、《桃源春梦》、《狂欢之夜》和“联华”影片《春到人间》作歌作曲。这些歌多数都录制了唱片,其中《狂欢之夜》的同名插曲,在影片中由胡萍演唱,百代公司还录制了由郎毓秀、黄友葵、胡然三重唱的唱片,但都没有广泛流传,反响平平。1937年,贺绿汀的电影歌曲创作出现了飞跃。这一年他先后为“明星”的五部影片创作了9首插曲,改编了2首插曲。随着影片的上映,《春天里》、《四季歌》、《天涯歌女》和《秋水伊人》四首歌,迅速红遍全国,流传海内外。

《春天里》是沈西苓编导的影片《十字街头》的插曲。由当时著名的女作家关露作词。歌曲表现的是,在失业和贫穷中苦苦挣扎的年轻人,能够勇敢、乐观地面对生活,鼓励自己也鼓励同伴唱出:“……不用悲,不用伤,人生好比上战场。身体强,气力壮,努力来干一场”,“……稳把舵,齐鼓桨,哪怕是大海洋。向前进,莫彷徨,黑暗尽处有曙光。”关露的词写得充满青春气息,形象地表现了剧中人乐观豁达、幽默诙谐的性格;贺绿汀的音乐语言使歌词刻画的人物性格和思想内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生动活泼,朗朗上口。这首歌由影片中老赵的扮演者赵丹亲自演唱并灌录了唱片。赵丹的歌喉和音色虽然够不上“歌星水平”,但他把歌曲的情感表现得恰到好处。影片上映后,从上海到全国,到处都是“春天里来百花香,朗里格朗里格朗里格朗”的歌声。

《四季歌》和《天涯歌女》是影片《马路天使》的插曲,据贺绿汀回忆,《马路天使》的编导袁牧之,当时找来两首苏州一带流传的民歌《哭七七》和《知心客》,要田汉重新填词后给贺绿汀,请他编曲和配乐。经过贺绿汀艺术上的再加工和周璇充满真情的演唱,这两首歌迅速地红了起来。60多年过去了,全世界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春季到来绿满窗……”和“天涯呀,海角,觅呀觅知音……”的歌声,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把这两首歌从20世纪的30年代,唱到了21世纪。

《秋水伊人》是影片《古塔奇案》的插曲,由龚秋霞演唱。龚秋霞在影片中一个人饰演母亲凤珍和女儿小珍两个角色,歌曲的第一段由母亲凤珍演唱,歌名叫《秋水伊人》;第二段由女儿小珍演唱,歌名叫《思母》。两段歌词把凤珍思念未婚夫和小珍思念母亲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哀婉凄清,催人泪下。龚秋霞因《秋水伊人》而一举成名,她是贺绿汀用自己的歌捧红的歌星。

这四首歌问世的时间都是1937年,一个作曲家一年之内能推出四首名曲,除了黎锦晖,知道的只有贺绿汀做到了。

贺绿汀,原名贺安卿,又名贺楷、贺抱贞、贺如萍,曾用化名陈益吾,笔名罗亭、华生、山谷等。1903年7月20日生于湖南邵阳东乡。1923年春入长沙岳云学校艺术专修科学习音乐与绘画,并与友人一起组织国乐研究会和国乐团,开始了早期的音乐活动。1926年在家乡参加农民运动,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后随部队到海丰,在彭湃领导的中共东江特委宣传部工作,此期间曾创作有《暴动歌》。1931年春进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选修科,师从黄自学习理论作曲,和刘雪庵、江定仙同为黄自的得意门生。1934年至1937年他除谱写电影歌曲外,还为多部影片配乐。1935年,电通影片公司摄制的《风云儿女》,主题歌和插曲由聂耳完成,贺绿汀则完成了全片的配乐。同年,“电通”的《都市风光》,是中国的第一部全部作曲的影片,贺绿汀应邀为这部影片创作了器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