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主要为害中下部叶片。初期在叶面出现退绿色小斑点,周围水浸状,随后在叶片背面长出橘黄色夏孢子堆,夏孢子堆成熟后破裂,散发出大量橙黄色粉末状夏孢子,为害严重时叶片干枯。秋末病斑呈多角形,灰黑色,其上着生冬孢子堆,表皮一般不破裂。
病 原:葡萄层锈菌Phakopsora ampelopsidis Diet. et Syd.,属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层锈菌属。
发病规律:在寒冷地区病菌以冬孢子越冬,初侵染后产生夏孢子。夏孢子堆裂开散出大量夏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在有水滴及温度适宜时,夏孢子长出芽管,通过气孔侵入叶片。菌丝在细胞间蔓延,以吸器深入细胞内吸取营养,后形成夏孢子堆。在条件适宜时可进行多次再侵染,秋末形成冬孢子堆越冬。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葡萄上夏孢子堆全年可见,在葡萄生长期均可侵染葡萄。
此病在北方地区多在秋季发生,8~9月为发病盛期。在长江以南地区,于6月下旬即可发病,先为害近地面的葡萄叶片,以后继续侵染为害。
高湿条件有利于夏孢子萌发,但光线对萌发不利,因此夜间多雨、多雾、多露等高湿条件有利于病害的流行。管理粗放,植株长势差易发病。山地葡萄较平地葡萄发病重。品种间存在明显的抗病差异性。一般欧亚种较抗病,而欧美杂交种感病。如玫瑰香、红富士抗病,大宝、金玫瑰、纽约玫瑰、新美露等较抗病;白羽、甲州三尺、康拜尔、尼加拉等易感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或中抗品种:如玫瑰香、红富锈病病叶士、金玫瑰等抗病;新美露、纽约玫瑰、大宝等中度抗病。
(2)晚秋彻底清除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
(3)加强葡萄园管理:增施有机肥,防止缺水缺肥,及时排水,降低湿度,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4)药剂防治:萌芽前结合其他病害防治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
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40%氟硅唑乳油8 000~10 000倍液,或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1 500~2 0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 000~4 000倍液,或25%丙环唑乳油3 000倍液,或25%丙环唑乳油4 000倍液+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进行防治。一般每间隔10~15天喷1次,连喷1~2次。
一般于发病前做预防效果较好。
葡萄大褐斑病
主要症状:本病主要为害葡萄中下部叶片,发病初期在叶片正面产生许多近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的褐色小斑点,病斑扩大后直径达3~10毫米。边缘红褐色,中部黑色,中心有深、浅间隔的不明显褐色环纹,有时外围有黄色的晕圈。叶背面周边模糊,后期病部枯死,多雨或湿度大时产生褐色霉层。天气潮湿时,病斑表面及背面可见褐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病 原:葡萄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vitis (Lév.) Saw.,半知菌亚门假尾孢属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落叶上越冬,翌年春季葡萄开花后,越冬后的病菌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在高湿条件下萌发,由叶背气孔侵入引起初侵染。发病后产生分生孢子,不断进行多次再侵染。病害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渐渐向上部叶片蔓延。我国北方地区多从6月开始发病,7~9月为发病盛期。
夏秋多雨、气温偏高的地区或年份发病较重。过量使用氮肥发病重。壮树发病轻,弱树发病重。土壤黏重发病重。管理粗放、枝叶过密、施肥不足、果实负载量过大、树势衰弱有利于发病。品种间感病程度也有差异,一般美洲系统葡萄易感病,欧洲系统葡萄发病轻。
防治方法:
(1)压低越冬病原:秋后及时清扫落叶并烧毁,冬剪时,将病叶彻底清除干净并烧毁或深埋。
(2)加强管理:合理使用氮肥,增施有机肥和种植绿肥,提高树体抗病力;要及时绑蔓、摘心、除副梢和老叶,创造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害发生;雨季及时排水,抬高架面距离地面的高度。
(3)结合白腐病防治,早期树冠下盖地膜,阻隔地下越冬菌源。
(4)药剂防治:早春芽膨大前,结合其他病虫害防治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
展叶后于6月开始每10天左右喷药1次,可选用药剂:1∶0.5∶200波尔多液、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4 000~5 000倍液、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一般提倡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施药。在感病品种及黏土地加强防治。
大褐斑病病叶大褐斑病病树
葡萄小褐斑病
主要症状:本病主要为害叶片。在叶片上产生直径2~3毫米,边缘为暗褐色不规则形或近圆形小斑,中部颜色稍浅;叶片背面形成红褐色至褐色近圆形病斑,其上着生黑色茸毛状霉层。严重时,许多病斑愈合成不规则的大斑。
病原:座束梗尾孢Cercospora roesleri(Catt.) Sacc.,属半知菌亚门尾孢属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子座在病叶或枝蔓病组织内越冬。翌年春季,随气温回升及降雨,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风雨传播。以芽管侵入叶片。病害潜育期10~20天。发病后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在中部地区一般6月开始发病,7~9月为发病盛期。一般先从接近地面的老叶开始。高温、高湿、多雨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果园管理粗放、氮肥过多、有机肥不足、树势衰弱易发病。果园长期积水、挂果量过大,有利于发病。病害发生也与品种有关,白莲子、白鸡心品种较感病,而红地球、奥古斯特、粉红亚都蜜等抗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在重病地区可选用红地小褐斑病叶小褐斑病叶正面,小褐斑病叶反面球、粉红亚都蜜、奥古斯特等抗病品种。
(2)清园:秋后及时清除落叶,并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越冬菌源。
(3)加强管理:生长中后期及时清理接近地面的老叶;抬高架面;增施有机肥或高效复合肥,种植绿肥,增加钾肥使用量;雨季及时排水和地面覆膜。
(4)药剂防治:一般从6月开始结合其他病害防治,选用1∶0.7∶200波尔多液,或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4 000~5 0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2 0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每隔10天左右喷一次。喷药需要均匀,并于发病前,最晚在发病初期喷药,喷药时注重对下部叶片和枝蔓的保护。
葡萄轮斑病
主要症状:本病主要为害叶片,在叶面初期出现赤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扩大后为褐色或黑褐色、直径2~5厘米的近圆形病斑,并具有深浅相间的轮纹。湿度大时,叶片背面产生浅褐色的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病斑上产生黑色子囊壳。
病 原:葡萄生扁棒壳菌Acrospermun viticola Ikata,属子囊菌亚门扁棒壳属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结果母枝上越冬或以子囊壳在落叶上越冬。翌年春夏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子囊壳弹射出子囊孢子,从叶背气孔侵入,发病后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9~10月是发病的盛期。该病主要发生在美洲种品种上,欧亚杂交种发病较轻。高温、高湿是该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条件。管理粗放、植株郁闭、通风透光差的葡萄园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加强田间管理:发病严重的果园,提倡淘汰美洲种品种,改种欧亚杂交种。
(2)药剂防治:参照大褐斑病防治。
葡萄灰斑病
主要症状:本病又称为葡萄环纹叶枯病。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叶片染病,发病初期出现褐色小点,呈轮纹状。干燥时,病情扩展慢,病斑边缘暗褐色,中间为淡灰褐色;湿度大时病斑呈水浸状、灰绿色至灰褐色,严重时病斑愈合成大斑,3~4天可扩展至全叶,并长满白色霉层,致叶片早落。受害严重的叶脉边缘可见黑色菌核。
病原:桑生冠毛菌Gristulariella moricola Red head,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一般以菌核和分生孢子在病组织内越冬,在早春气候适宜时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后期病叶沿叶脉处产生菌核,初为白色,后变为黑色。葡萄近收获期易感病。低温、潮湿、多雨、日照少有利于发病。意大利品种发病重。
防治方法:
(1)葡萄收获后,清除葡萄园内枯枝落叶等病残体,集中销毁。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间隔10天左右喷药1次,连喷3~4次。可选用以下药剂:
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2 0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2 000~2 5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l 000~1 5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等。
葡萄扇叶病
主要症状:本病主要有3种不同类型。
(1)扇叶型:表现为植株矮化、长势衰弱,新叶变小、叶片扇形或扭曲皱缩不对称,叶缘缺刻加深为锯齿状,有时出现黄绿斑驳。新梢染病后分枝异常,蔓变扁,节间缩短或长短不等、节部膨大,叶片簇生。果穗染病,果穗少且小,果粒小,病果大小不一,色泽差异很大、坐果不良。
(2)黄化花叶型:初在叶片上出现黄色退色,偶尔具环斑、条斑等,严重的全叶变黄。
(3)脉带型:初期沿叶片主脉变黄,后向叶脉间扩展,形成铬黄色带纹,叶片轻度变形、变小。
病原:葡萄扇叶病毒Grapevine fanleaf virus,属线虫传多面体病毒属。
发病规律:葡萄扇叶病毒可由标准剑线虫和意大利剑线虫等土壤线虫传播,通过嫁接亦能传毒。线虫在病株上采食数分钟便能带毒,整个幼虫期都能带毒和传毒,但蜕皮扇叶病叶片扇叶病梢扇叶病病树局部扇叶病致蔓变扁后不带毒。成虫保毒期可达数月。带毒苗木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媒介。该病不能通过种子传播。
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有些省区已将该病病原列入危险性有害生物,禁止从病区引进苗木或其他繁殖材料。
(2)茎尖脱毒:对已感染或怀疑感染病毒的苗木,进行茎尖脱毒培养,获得无毒苗木后再种植。
(3)嫁接时挑选无病接穗或砧木。
(4)土壤处理:扇叶病在田间主要经土壤线虫传播,通过控制土壤传毒媒介可控制病害蔓延。常用5%克线磷颗粒剂100~400毫克/升有效成分浸根5~30分钟或在播种育苗时每亩条施或点施250~300克线磷颗粒剂,或用1.8%阿维菌素乳油1 000倍液灌根防治。
(5)加强管理:定植前施足腐熟的有机肥,生长期合理追肥、修剪,以增强根系和树势,提高抗病力。葡萄卷叶病,主要症状:春季或幼嫩叶片症状不明显,但病株矮小,发芽迟。夏季症状逐渐明显,尤其是扇叶病嫩梢分枝增多扇叶病蔓节部变短扇叶病树整体状,枝蔓基部的成熟叶片,叶缘向下翻卷,红色品种叶片褐斑连片变红,白色品种叶片不变红而退绿变黄,但叶脉均保持绿色且叶片因病发脆。果穗染病,色泽不正常或变为黄白色。果粒变小,着色不良,晚熟,含糖量低。
病原:全世界已报道了11种血清学上不相关的葡萄卷叶病毒(Grapevine leafrollassociatedvirus, GLRaV),分别命名为 GLRaV-1, -2, -3, -4, -5, -6, -7, -8,-9, -Pr 和-De,均属于长线病毒科,上述病毒单独或复合侵染都能引起葡萄卷叶病的发生。
发病规律:染病的插条、芽及砧木都可传播卷叶病毒,田间菟丝子也可传播。多数砧木为隐症带毒,因此通过根茎传病的危险性较大,汁液接种不能在葡萄间传播,但可从葡萄传到草本寄主上。
防治方法:
(1)选用无毒苗木。
(2)发现病株,及时挖除并销毁。
(3)热处理脱毒。将苗木或试管苗放于38℃热处理箱中,人工光照56~90天,取新梢2~5厘米,经弥雾扦插长成新株脱毒,脱毒苗经检测无毒后方可用做母株繁育无病苗。
卷叶病致叶片反卷且失绿卷叶病致酿酒葡萄卷叶葡萄花叶病主要症状:染病植株矮小,春季叶片黄化并散生受叶脉限制的退绿斑驳。盛夏退绿斑驳逐渐隐去或不明显,使叶片皱缩变形,秋季新叶上又出现退绿斑驳,影响果实品质和产量。
病 原: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virus,TSWV,属布尼亚病毒科病毒。
发病规律:汁液摩擦可传毒,烟蓟马(Thripstabaci)、豆蓟马(T.Setosus)等蓟马也可传毒。还可以系统侵染番茄、辣椒、烟草、百日草、莴苣等20多种寄主。
防治方法:属于危险性有害生物,应加强检疫。其他参见“葡萄扇叶病”。
三、枝干病害
葡萄蔓枯病
主要症状:本病主要为害蔓或新梢。初期病斑紫褐色,略凹陷,后扩大为黑褐色大斑。后期病蔓表皮纵裂呈丝状,周围癌肿、易折断,横切病部木质部,可见腐朽状暗紫色病变组织。病部表面产生很多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子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