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古今农事
15356900000023

第23章 土地农耕(8)

4.1.5现代小麦耕作技术

(1)播前耕作

现代麦田耕作是指使用农机具进行一系列田间耕作,改善农田的土壤物理、化学性状,为小麦的播种、出苗、植株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耕翻地是播种前整地的中心环节,也是进行其他耕作管理的基础。耕翻地是为了破碎经过前茬作物生长后变为板结紧实的土壤,并将施用的有机肥料和田间残茬、杂草掩埋到土壤下层,把底土耕翻到上层使之进一步熟化。同时耕翻后的土块,裸露面积增大,土壤孔隙增多、通透性好,可以更好地蓄纳雨水和有利于水分、空气的下渗。所以,耕翻地有改善土壤中肥、水、气、热等条件的作用。耕翻地要根据不同土壤质地和墒情变化,掌握适耕期。麦田耕翻后要及时耙细、耙实,把上层土块破碎成为细小的土粒,同时平整地面。若土层过于疏松或有架空现象,应该进行适当的镇压,以防止透风和水分的过多蒸发,为提高播种质量大小基础。

中国北方冬麦区一年两熟的麦田,由于农时紧张,需要在前茬作物生育后期进行中耕,做到有雨蓄水、无雨保墒,又可消灭杂草,促进秋作物早熟;前作收获后及早耕地,细整、细平,以提高播种和灌溉的质量;如天气干旱、土壤缺墒,则应在前茬作物收获前提早浇好底墒水,以利于及时耕作,适时种麦。一年一作的旱地麦田,要求在前作收获后立即灭茬,以减少地面蒸发,在雨季高峰来临前耕完;要耕深、耕透,使土壤充分松散,能蓄纳更多的雨水;耕后多耙耱,以减少水分蒸发。中国南方稻茬麦田,土壤长期处在浸水条件下,犁底层紧实,水分常呈饱和状态,土壤发僵,因此应增施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健全灌排系统,排除地面水,减少潜层水,降低地下水位,增强土壤通透性;前作水稻生长后期提早落干,以使收稻后土壤能够及时爽干,适时进行深耕晒垡,再浅耕细耙,提高小麦播种质量。

(2)田间耕作

小麦生长期间,田间土壤在湿度较高的情况下,特别是遇到中到大雨或灌水后,以及北方麦田在早春土壤解冻返浆后,地表容易结成硬壳而板结干裂,造成土壤通气不良,常使小麦根系发育受阻;春播小麦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土壤湿度大还会破坏种子呼吸,造成烂种或出苗不全,麦苗纤弱,严重时发生死苗现象。通过中耕、耙地或搂麦等措施,及时破除板结,疏松表土,改善通气条件,以利于出苗和生长。如遇小麦播种以后土层疏松,表土干燥;或者越冬前后麦田土壤经过冻融交替,土块膨松,孔隙度增大以及早春发生“凌抬”现象,将麦苗茎基部抬出地表,应及时进行镇压,才能促成全苗、壮苗和保护麦苗安全越冬。

中耕和镇压还兼有促进和控制小麦生长发育的作用。适时、适度的中耕有利于小麦生长,而在麦苗生长过旺的情况下,深中耕可切断部分根系,有暂时抑制小麦生长的作用;镇压可使小麦地上部受损,抑制小麦的生长。三叶期前后适当镇压,可以促进地下部的生长,使根系发育良好,分蘖增长加快;过旺的麦田连续镇压也能抑制徒长,起到控制小麦生长的作用。

4.1.6现代小麦管理技术

(1)小麦播种

根据气候特点、土壤条件、小麦品种特性,适时将适量的小麦种子播入土壤中。播种质量高,可使小麦个体生长健壮,群体组成合理、抗逆能力增强,是小麦丰收的基础。

1)播种期。适期播种可使小麦各器官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处在最适时期,是有效利用温度、光照资源,发挥优良品种丰产性能的关键。播种期与温度密切相关,低纬度、低海拔,秋季温度下降迟缓的地区,其播种适期较迟;高纬度、高海拔、秋季气温下降比较早的地区播种适期较早。中国各个麦区的播种适期相差较大,北部冬麦区为9月上中旬到9月下旬;黄淮冬麦区为9月下旬至10月中旬,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西南冬麦区为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华南冬麦区为11月上旬至11月下旬,新疆和西藏地区的冬小麦播种适期为8月下旬至9月中旬。春麦区的播种适期范围一般在3月至4月中旬。冬小麦不同类型品种,播种适期要求的温度有所不同,冬性品种为16~18℃,弱冬性品种为14~16℃,春性品种为12~14℃。春小麦以日平均气温稳定在0~4℃时播种为宜,其时表土化冻到适宜播种深度,且夜冻昼消,有利于出苗。同一地区在播种适期内,一般先播旱地、薄地、阴坡地、盐碱地;后播灌溉地、肥沃地、阳坡地。

2)播种密度。把播种密度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是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基础,对个体和群体的发展与产量结构的形成,关系很大。小麦播种密度以生产条件而定。土壤瘠薄、水肥不足的地块,密度宜小。密度过大不能保证麦株营养消耗,穗少粒小;当土壤肥力和水肥条件得到改善,适当增加播种密度是提高小麦单位面积产量的有效措施。随着水肥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增苗、增穗已达一定水平时,继续增加播种密度,则易造成群体过大,个体生长受到抑制,穗多而小,且易倒伏。因此,在达到一定穗数基础上,适当降低播种密度,可提高单株分蘖及成穗率,是进一步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黄淮冬麦区的晚茬田,播种春性小麦品种,应适当增加播种量,以主茎穗为主。春麦区,因春小麦分蘖少,宜采取较大播量,以主茎穗为主取得高产。

3)播种方式。有条播、穴播(点播、窝播)和撒播。条播是世界上小麦播种的主要方式,中国也广泛应用。条播的优点是落籽均匀,覆土深浅一致,出苗比较整齐,适于机播并便于管理。条播的方式有窄行条播、宽窄行条播、宽幅条播等,播种方法有机播、耧播、随犁下种、锄头开沟条播等。穴播主要在南方部分丘陵坡地应用。华南和长江中下游稻麦两熟地区,由于稻田土质黏重,整地困难,播种季节紧,稻茬种麦大部分采用撒播。

(2)小麦施肥

施肥是根据小麦在不同生育期的需肥特点,对麦田补充土壤中天然供给量不足的营养元素,为获得小麦高产稳产提供营养物质基础的措施。由土壤供给的营养元素中,氮、磷、钾的消耗量比较大,需要通过施肥来补充土壤中贮量的不足,被列为“肥料三要素”;钙、镁、硫、铁和各种微量元素也为小麦生长和产量形成所不可缺少,而且相互之间不能替代,但吸收量少,大多数土壤中的含量可以提供需要,一般不作为必需的常用肥料。

小麦的需肥特性有一定规律。根据不同生态地区、土壤条件、品种类型和栽培条件的分析,平均每生产100千克小麦子粒,大致需要从土壤中吸收纯氮3.0~3.5千克,磷51.0~1.5千克、钾2O2.0~4.0千克,在每公顷4500千克左右的产量水平时,三者的比例约为3∶1∶3,当产量提高到7500千克左右时,则接近于2.6∶1∶3.5。可见随产量提高,对磷钾的吸收量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在小麦的一生中,对氮的大量吸收是在分蘖、拔节和开花结实阶段;磷在植株体内积累最快的时期主要是在拔节到子粒形成阶段,而吸收钾的高峰出现在开花前后。中国麦区的小麦施肥强调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对于化学肥料的使用,氮肥一般是在播种前和拔节期分两次施用;磷肥大都在播种前作底肥一次施入;钾肥在长期使用有机肥的土壤中含量比较丰富,施肥量较少,但在有机质缺乏的瘠薄土壤、沙质土壤、南方红壤土、东北白浆土以及重施氮磷肥的高产麦田,必须通过施肥补充。除了氮磷钾肥外,小麦施肥还要根据不同土壤正确掌握其他营养元素的施用。

(3)小麦灌溉

灌溉是将水引入田间补充自然降水的不足,以满足小麦正常生长发育对水分需要的措施。中国由于受季风影响自然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分布很是不均衡。东南部降水量较多,小麦生育期需水量可以满足,西北干旱地区需水主要依靠灌溉来满足;华北半干旱地区,小麦生育期降水量也只能满足需水量的1/3;西南地区旱地小麦也需要灌溉,因此,灌溉是中国北方小麦丰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1)小麦耗水量。小麦水耗量是指小麦由播种到收获整个生育期内麦田所消耗的水量。冬小麦的含水量为450~600毫米,折合每公顷4500~6000立方米;春小麦375~450毫米,折合每公顷为3750~4500立方米。小麦耗水量主要包括棵间蒸发和叶面蒸腾两部分。小麦耗水量多少和产量高低、气象因素以及应用的技术措施有关。通常是随着产量的提高而耗水量加大,但并不是成比例增加。深耕、合理施肥和适当密植,均可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根系发育,增加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抑制棵间蒸发,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2)灌溉制度。主要包括灌水时期、灌水次数、灌水定额(一次的灌水量)、灌溉定额(小麦全生育期的灌水总量)。小麦产量的高低不在于灌溉次数多少和灌水定额,而主要决定于灌水是否适时适量。灌水原则是根据降水、土壤墒情以及苗情,做到因地、因时、因小麦生长状态制宜。

3)灌水技术。必须使灌溉田块受水均匀,不产生地面流失,深层渗漏及土壤结构破坏等情况,从而达到合理而经济用水的目的。小麦灌水的方法主要有畦灌、沟灌、喷灌。畦灌是中国北方麦区主要灌溉方法,是在平整土地基础上,修筑土埂,将麦田分割成若干个长方形或方形小畦。灌水时,引水入畦,水在田面上以连续水层沿畦田坡度方向移动,湿润土层。沟灌常用于小麦和其他作物间、套种植以及稻麦两熟地区。采取沟灌遇旱能灌水,遇涝又可利用沟来排水。喷灌是借助一套专门设备(如动力、水泵、输水管路和喷头等),将水喷到空中,散成细小的水滴,均匀地落在田间如同降雨对小麦进行灌溉。喷灌的优点是节省水、喷洒水点小,很少破坏土壤结构;不必修埂打畦。喷灌的局限性表现在:一是易受风力影响,一般3~4级风以上大风时,灌溉均匀度降低;二是空气湿度降低时,水滴未落到地面前,在空气中的蒸发损失较大;三是只有表土湿润,深层土壤湿润不够,影响小麦根系下扎,难以抗御严重干旱;四是在高产田后期喷灌时,容易造成倒伏。

(4)小麦收获

收获是指把成熟的小麦子粒从田间收回,直到进仓贮藏的过程,包括收割、脱粒、清粮、干燥、贮藏等环节。根据小麦成熟程度、品种特性、生产条件、当地农事安排的天气特点等来确定适宜的收获时间,采取适当的收获方法。小麦成熟程度是决定收获期的主要依据。熟期分为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其中蜡熟期又分为初、中、末阶段。乳熟期的茎叶由绿逐渐变黄绿,子粒有乳汁状内含物,乳熟末期子粒的体积与鲜重都达到最大值,粒色转淡黄、腹沟呈绿色,子粒含水率45%~50%。蜡熟期子粒内含物呈蜡状,硬度随成熟期由软变硬。蜡熟初期叶片黄而未干,子粒呈浅黄色,腹沟褪绿,粒内无浆,子粒含水量30%~35%;蜡熟中期下部叶片干黄,子粒转黄色,饱满而湿润,种子含水量为25%~30%;蜡熟末期全株变黄,子粒黄色稍硬,含水量20%~25%。完熟期叶片枯黄,子粒变硬,呈品种本色,含水量在20%以下。最适宜的收获时期是在蜡熟末期到完熟期。

收获方法分为分别收获法、分段收获法、直接联合收割法。分别收获法是用人力、畜力或机具分别进行割倒、捆禾、集堆、运输、脱粒、清选等各项作业;此法可根据自然条件灵活运用,投资少,但工效低、进度慢、损失较大。分段收获法是把收割、脱粒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用割晒机或经改装的联合收获机将小麦植株割倒铺放成带状,晾晒;第二阶段是用装有拾禾器的联合收获机进行脱粒、初步清选。直接联合收获法是用联合收获机在田间一次完成刈割、脱粒、清选。此法作业效率高、损失少、收割质量好。

清粮和干燥是脱粒后迅速把子粒的夹杂物清除干净,降低子粒含水量。小麦子粒贮存的安全水分标准为14%以下。中国传统的清粮是用手簸风扬,现在已采用扬场机或大型清粮机。干燥的方法有自然干燥和人工干燥两种。日晒干燥是传统的方法;人工干燥是根据谷物平衡水分原理,将具有适当温度、相对湿度低的空气通过粮层或散落流动的子粒,带走子粒中的水分,以降低含水量,往复循环数次,以达到要求的标准。太阳能、远红外线干燥机等也在试制和试用。进仓贮藏是小麦收获最后一个重要环节。主要任务是尽量保持原有品质,麦种要保持高发芽率,防止不应有的损失。贮藏时必须控制好子粒水分与温度,做到防霉、防虫、防鼠、防雀、防火;种子还要防混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