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从精耕细作到轻简栽培精耕细作是我国农业的优良传统和优势,过去适合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对提高作物的产量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棉花种植过程中,多次施肥、灌排水、中耕除草、精细整枝、防病治虫等管理措施是精耕细作的代表。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农村、农业、农民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传统的棉花生产技术面临的新挑战,对规模化、轻简化、机械化和信息化等植棉技术提出了越来越迫切的需求。如何做到轻简栽培,实现快乐植棉已提到议事日程。
1)优化棉田种植制度。轻简种植制度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近几年,出现了改麦棉套种为麦后连作移栽的轻简型制度。在黄河流域棉区,采用工厂化育苗和机械化移栽,与春套水平相当。两熟连作在管理作业上更为简化,前作小麦机械化收获,接茬棉花可以实行机器整地、机械化播种或移栽。
2)简化精细整地,整地施肥和施除草剂一体化作业。现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用旋耕机器翻地和耙地,先进的旋耕机翻地没有脊、沟和地头地边,高度差不大于3厘米,地平土细,大大提高了种植的基础水平,既方便了灌溉又节约了用水,且播种、覆膜、打孔、覆土实行一体化作业,工序减少。
3)播种覆盖机械化。目前,机械化播种在新疆棉区较为普及。机械化实现了精量和准确定位播种,还实现了播种、施肥、施除草剂、铺设滴灌管和地膜等多道程序的联合作业。一是精量播种,一穴播一粒精加工种子,出苗后不需疏苗、间苗和定苗;二是膜上打孔和覆土,自然出苗,不要放苗;三是滴灌技术的应用,可有效管理水分,简化了播种前造墒,把一播全苗技术集成组装到了极高水准,大大简化了管理程序。
4)轻简育苗移栽与工厂化育苗和机械化移栽。育苗移栽新方法分基质育苗移栽、穴盆育苗移栽和水浮育苗移栽等,均采用新型材料替代土壤。新方法或用基质,或用苗床,或用塑料穴盘替代营养钵土,育苗所需的水分和营养或来自基质或来自水体。新方法走集约化的路子,高密度育苗是最主要的技术特点,摆脱了土壤载体,为移栽仅依靠人工向机械化发展提供了可能。
5)简化施肥。缓控释肥是农业生产与棉花简化管理的新技术方向。控释肥料集合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和磷素激活剂的协同效应,提高了氮磷肥的利用效率,氮肥通过抑制剂有效期长达120天,在减少磷肥使用量1/3条件下仍可达到正常产量。包裹肥料的养分随着生育期进程而释放加快,这样多次施肥就简化为1~2次。
6)发展滴灌。在西北内陆棉区,滴灌水利用率提高到80%,并实行肥水一体化作业。滴灌不仅高效利用了水分,简化了管理,还可有效调节棉花的均衡生长,具有高产超高产、节水节肥和简化管理的综合效应。滴灌是现代植棉的重要技术方向,尤其是滴灌与地膜覆盖相结合,效果节水增产效果更为突出。
7)简化病虫草害防治。转基因抗虫棉和转基因抗除草剂棉花新品种的培育成功是生物技术在全球棉花简化管理方面的成功典范。正常年景,Bt棉的二代棉铃虫和红铃虫可基本不需化防,治虫的程序被省略了。化学除草代替人工中耕除草又能大量节省劳力。
8)简化整枝。棉花具有无限生长习性,在生育过程中,会生长一些冗余器官等,消耗养分,影响通风透光。在过去栽培过程,仅整枝一般要采取去叶枝、去早蕾、打顶、抹赘芽、打边心、去无效花蕾、去空果枝、打老叶等各种措施,费时费工。目前,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简化整枝成为大趋势。西北内陆棉区和植棉大户一般只进行打顶,其余整枝措施很少采用。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传统整枝方式也很少见。而且,在新疆棉区,机械化打顶也提到议事日程。
9)从人摘到机采。棉花是无限生长的作物,棉铃吐絮前后时间间隔较长,过去人工采摘次数多,采摘十分费工。近年来,由于人工采摘成本不断上升,机采成为现代植棉的重要内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于1996年引进大型采棉机械,目前,机采已占新疆建设兵团植棉面积的1/3。然而,残膜污染子棉导致皮棉品级下降这一十分棘手的问题急需解决。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内地棉区也已尝试机采,该机以风力吸摘子棉,但因摘、运和储尚未配套,不具备大面积应用条件,应针对机采棉存在的问题,开展多学科攻关研究。
5.2麻类
5.2.1麻的历史价值麻有“国纺源头,万年衣祖”之称。考古史表明,世界服饰文明源于东方,源于中国。麻文化作为东方服饰文明的重要标志,在中国至少经历了1万多年的历史,麻的发现运用居天然纤维(麻丝毛棉)之首创。根据湖南彭头山遗址、大溪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西安半坡遗址、河南裴李岗遗址、舞阳贾湖遗址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石锥、石纺轮、陶纺轮、骨锥、骨梭,骨针、麻织布片及大量陶片上的麻织物印痕等实物考证,麻织物的源头至少可追溯到1万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甚至可以追溯到更为久远的旧时器时代晚期。据考证,麻的使用比丝绸至少早了5000年,比毛至少早了6000年,比棉至少早了9000年。
根据湖南彭头山、大溪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江苏吴江遗址、甘肃大何庄和秦魏家遗址出土的麻织物,每平方厘米经纬线都达到了10根以上,有的纬线甚至达到了每厘米26~28根,并且有了较为复杂的平纹织法、各式斜纹织法、罗式绞纽织法、环绕混合织法等工艺,表明6000多年前麻纺织工艺已经诞生。
至5000年前炎帝、黄帝时代,社会进步到了一个空前的文明时代,以男耕女织为标志的社会分工,以麻纺织为代表的纺织规模形成,全面带动了丝织工艺发展,服饰衣着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至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麻纺织技术已达到一个成熟时期,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量麻织精品和那件稀世珍宝“素色蝉衣”的精美饰边,已成为麻纺织工艺发展的一个历史里程碑,为数千年麻纺织精品成为豪门官宦、宫庭显贵供品找到了实物证据。《说文·郑玄注》:“麻衣,深衣,诸侯之朝,朝夕则深衣也。”湖南民谣“君山茶,莨山麻,年年朝供到京华”。也就在西汉这个时期,麻织精品与丝织精品沿“丝绸之路”进入中东、地中海、欧洲各国,继而走向世界各地。
5.2.2麻类作物在中国的传播
中国古代种植的麻类作物,主要是大麻和苎麻;苘麻、黄麻和亚麻居次要地位。大麻、白叶种苎麻(又称中国苎麻)和苘麻原产中国。大麻至今还被一些国家称为“汉麻”或“中国麻”,而苎麻则被称为“中国草”或“南京麻”。
中国利用和种植麻类作物的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有纺织麻类纤维用的石制或陶制纺锤、纺轮等。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苎麻织物的实物,证明中国利用和种植麻类,至少已有4000~5000年之久。甘肃永靖县大何庄和秦魏家出土的陶器上还有麻织物的印纹和印痕,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陕西泾阳高家堡早周遗址等处也出土有大麻织物的实物。
先秦时期,大麻和苎麻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自汉至宋,大麻和苎麻的生产均有很大发展。大麻仍以黄河流域为主要产区,但南方也有推广。汉代在今四川和海南岛、南宋在国内曾推广种植大麻。到唐代,大麻在长江流域发展很快,在今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已广泛种植,成为另一重要大麻产区。此外,云南和东北部分地区也有大麻种植,当时渤海国显州的大麻布就较有名。至宋元时期,大麻在南方渐趋减少。至于苎麻,汉代在今陕西、河南等地较多,今海南岛和湖南、四川等地也有分布。至迟在三国时,今湖南、湖北、江苏、浙江等地苎麻已有很大发展,一般能够一年三收。自唐开始,南方逐渐成为苎麻的主要产地。以苎麻为贡品的也主要在南方。宋元时期,苎麻种植量在北方有一定缩减,但在南方沿海地区则有较大发展,形成北麻(大麻)南苎的一般趋势。宋末元初,棉花生产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逐渐发展,麻类作物的发展因此受到很大影响。但明清时期仍对麻类的生产有所提倡,清代在江西、湖南等地又形成了一些新的苎麻产区。大麻大约在公元前由中国经中亚传到欧洲。苎麻在18世纪也已传到欧洲。
苘麻、亚麻和黄麻在古代麻类作物中比重都较小,苘麻和亚麻主要在北方种植,黄麻则主要分布在南方。总的是分布不广,处于零星种植状态。
中国古代主要是利用麻的纤维织布,麻布是棉布普及前一般人民最主要的衣着原料。麻纤维还很早就被用作造纸原料,1957年曾在西安灞桥西汉早期墓葬中发现一片麻纤维制成的残纸,说明在东汉蔡伦以前,可能已知用麻纤维造纸。此外,麻纤维还被用来制作毯被、雨衣、麻鞋等。麻类作物的某些部分在古代也作食用。汉以前曾把大麻子列为五谷之一。明清时苎麻的根和苘麻子都是救荒食物。一些麻类作物的种子常被用作为饲料和肥料,榨油供食用或作涂料、燃料。大麻的籽和花、苎麻的根和叶、亚麻子和黄麻叶还都可供药用。
5.2.3亚麻的栽培历史
亚麻起源于近东、地中海沿岸,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瑞士湖栖居民和古代埃及人,已经栽培亚麻并用其纤维纺织衣料。从埃及古墓中出土的木乃伊就是用亚麻布包裹的。1万年前,古埃及人就开始在尼罗河谷地种植亚麻。从现代考古的发现可以推断,亚麻织布最迟出现在公元前5000~前4000年,而且那时已经出现了织布机。对埃及法老墓的研究表明:那时亚麻布的织制水平已经很高了,那时法老们已经开始使用亚麻布。古埃及男子们无论地位高低皆袒胸膊,下身着的包缠式围裙就是以亚麻制成的。而女子以紧身高腰直筒亚麻裙为主,称为“丘尼卡”。用背带吊在肩上或腰带系住,其款式多样,由于当时亚麻染色较难,埃及服装以白色调为多见。新石器时代,埃及人就将亚麻引进了地中海沿岸国家,中世纪以来,亚麻又从瑞士传到法国、英国、比利时等国家。到10世纪初,亚麻纤维即开始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
古代纺织加捻技术发明以前,就是先从容易生产的长丝纤维开始的,这就是丝和麻。文献记载,亚麻纤维也像蚕丝一样,最早进入人类的生活,远在石器时代,瑞士栖湖和热带埃及,人们就栽培亚麻,取其纤维织成衣料,到古罗马帝国兴盛时期,欧洲各地更加普遍,在古希腊、保加利亚的鲁赛布、苏联格鲁吉亚等都有公元前几世纪的亚麻遗迹。以此作为古代埃及、希腊、罗马文明的象征。1760年,俄国发明家罗季昂·格林科夫发明了亚麻梳麻机,使亚麻纺织工业进入了新时代。随后,在盛产亚麻的法国,拿破仑为了解决当时的衣着问题,悬赏100万法郎奖励发明可以生产更好的亚麻纺织品的纺纱机;1810年,法国人菲利普·热拉尔发明了湿纺细纱机,从此人类纺织史上就出现了亚麻纺织业的第一次兴盛时期。亚麻织品以更为广阔的用途进入人们的生活领域。
5.3大豆〔1〕5.3.1大豆的传播与应用大豆祖籍是中国,被世人誉为“东方明珠”,中国还素有“大豆王国”和“大豆之乡”之称。从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文物遗址发现的黑豆得知,我国大豆栽培史至少有4000~5000年了。其实在先秦时代一些古籍中,就有记述大豆的篇章。诸如《诗经》中有“七月烹葵及菽”、“禾麻菽麦”、“采菽采菽”等。原来这里的“菽”就是指大豆。尤其在《诗经·大雅·生民》篇中甚为细腻的记到“以就口食,艺之荏菽”。完全证实周代己经会种植大豆作物了。
大豆在古代称“菽”,是我国7种粮食作物之一。自古以来人门就用大豆做食品,大豆也是蛋白质的重要资源。据国内外学者对大豆进行多方面的研究考证表明大豆起源于中国,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最早食用和驯化的五谷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有关大豆文献记载最早最多的国家,早在殷墟甲骨文中就有“菽”的初文。在《左传》上有“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的记载。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对大豆的繁茂生长曾多次进行描述。如“中原有菽,庶民采之”。此后,在《吕氏春秋》、《齐民要术》、《王祯农书》、《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载。
从商周到秦汉时期,大豆在黄河流域一带是重要粮食之一,到了汉武帝时,中原地区连年灾荒,大量农民迁移到东北,大豆也随之引入东北。长沙出土的汉墓文物中有大豆制品,说明2000年前在中国南方已有大豆种植。《宋史·食货志》记载,宋朝时江南一带曾遭遇饥荒,从淮北等地调运北方盛产的大豆种子,到江南各地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