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古今农事
15356900000035

第35章 经济作物(6)

(2)田间管理

各生育期的生育特点和管理措施如下:

1)苗期。种子吸水量大,需氧量大,幼苗生长缓慢,根瘤菌侵染逐渐形成根瘤,但固氮能力差,尚需消耗植物养分,需结合第一次中耕追施氮肥;北方花生区春旱,深播,幼苗不能正常出土,第一对侧枝压于土下时,用小锄扒土清棵。中耕除草一般进行2~3次,也可采用化学除草剂,至始花期结束;长江流域和南方花生区的稻田花生,要排除渍水,保持土壤有充足的氧气,防止烂种,保障根系正常生长和根瘤菌的繁殖。如土壤干旱,应及时灌水;加强地下害虫和灰霉病、早斑病防治。

2)开花下针期。花生营养器官生长快、生长量大,大量开花和下针,需水量和肥量较多。适施石灰和石膏。根据生长势差,适当追肥;盛花后期培土,根据株行距大小而定,可提高饱果率和产量。

3)结荚期。植株生长最旺盛,荚果迅速膨大充实。要加强叶斑病、锈病和害虫防治;生长势偏旺的花生喷施生长缓释剂或矮壮素,以控制徒长倒伏;生长势偏弱的花生,喷施2~3次过磷酸钙澄清液和尿素;加强稻田花生排灌。

4)荚果成熟期。营养生长速度减慢,荚果大量增重、饱满、成熟。需加强对锈病、叶斑病、鼠害和虫害防治;稻田花生地应加强排水;适期收获。

5.5芝麻

5.5.1芝麻传播与应用芝麻为胡麻科胡麻属栽培种之一,一年生植物,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又称脂麻、油麻,古称胡麻、巨胜、藤苰等。其种子富含脂肪、蛋白质,可用于榨油和制作食品,也可用作香料、医药和化工原料等。

(1)起源与栽培史

由于芝麻种植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对其起源和传播途径的考证的见解不尽相同。1932年V.M.希特勃兰德认为栽培种的发源地应该接近该属的野生种所在地,因而他倾向芝麻起源于非洲。1950年H.H.瓦维洛夫、1960年L.E华特(Watts)均发表见解,曾主张芝麻起源于埃塞俄比亚和中亚一带,但不论是中亚或是中东,未发现任何野生种,所以这一假说未被学术界确认。

1982年,A.C.奇文(Zeven)和A.M.J.德维脱(deWet),把非洲视为芝麻的起源中心。理由是根据多方面的考证和研究,认为非洲具有芝麻属所有的野生种并最先栽培芝麻,应是栽培种的起源中心。从非洲北部传向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和印度恒河流域,逐步扩大至地中海沿岸、中国以至世界各地。

芝麻是古老的油料作物。据N.D.德赛(Desai)和S.N.高耶尔(Goyal)报道,印度的芝麻栽培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600~前1750年,距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中国种植芝麻的记载最早见于《氾胜之书》(公元前35~前7年),书中所述胡麻,即芝麻。宋代沈括(公元1031~1095)的《梦溪笔谈》有“张骞自大宛如油麻之种。亦谓芝麻,故以胡麻别之”的说法。据考证,中国的芝麻最初可能是由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地引入,其栽培历史至少有2000余年。

(2)生产概况和贸易

芝麻主要分布在北纬40度至南纬40度之间。中国芝麻种植区可延伸到北纬45度的地方。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83年统计,生产芝麻的国家有66个,其中亚洲22个,美洲15个,欧洲5个。亚洲的芝麻面积占全世界的67%。非洲约占27%,美洲约占5%,而欧洲不到1%。芝麻种植面积的87%以上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芝麻有黑白两种,食用以白芝麻为好,补益药用则以黑芝麻为佳。芝麻既可食用又可作为油料。日常生活中,人们吃的多是芝麻酱和芝麻香油。

5.5.2芝麻栽培技术演变

历代对芝麻的栽培技术也有很好的总结。如北魏时对芝麻的播种期、播种量和播种方法等多有阐述。《齐民要术》指出收获时“以五六束为一丛,斜倚之,喉口开”,然后到田间进行脱粒。这是利用芝麻的后熟作用,以减少损失的好经验。宋代发展了中耕技术,提倡早锄和多锄。元代《王祯农书》已介绍芝麻可作荒地的先锋作物。明代《涌幢小品》、《便民图纂》等都说荒地先种芝麻,可令草根腐烂,认识到芝麻有抑制杂草的作用。清代在茬口安排方面,认为获稻后种芝麻最适宜;麦后可与粟杂种;棉田套芝麻能利棉。但多年粟子地“不宜脂麻”,更“忌重茬,烂茬”。播种时宜将种子拌以干沙,雨后均匀撒下等记载。

根据芝麻的生长发育特性及种植条件,采取适应的栽培方法,以获得高产稳产技术措施。芝麻对土壤的适应性广,黏土、沙土、壤土均可种植,但不耐渍、不耐盐碱。以选用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表层全盐量不能高于0.3%,pH值以5~7为宜。

(1)播种

播种是种植芝麻的重要技术环节之一。芝麻种子小,幼芽顶土力很弱,播前整地要求整平、整细,并结合施基肥。中国的夏芝麻、秋芝麻,生长季节短,前茬作物收获后须及时播种,才能满足整个生育期对温度的需要。同时,在播种季节常遇干旱,须抢墒播种才能保证出苗。夏芝麻的播期,在长江、淮河流域不迟于6月下旬;秋芝麻不迟于7月下旬。春芝麻、夏芝麻以条播为宜,秋芝麻以点播为佳。

合理的种植密度是芝麻高产群体结构的基础,目的在于适当扩大单位面积光合率,增加单位面积总蒴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种植密度的调整原则是:肥效高,播种期早,品种分株性强生长势旺,密度应适当减少。相反则适当增加。特别秋芝麻要加大密度,以密补迟。一般单杆型品种每公顷的15万株,分株型品种每公顷10万株左右,行距40~50厘米,株距15~20厘米。适宜的播种量一般每公顷5~7.5千克。播种深度一般3~4厘米,播后需及时耙平,以保持耕层土壤细碎平整,土壤水分适度,争取苗全、苗匀、苗壮。

(2)田间管理

芝麻幼苗细嫩且生长缓慢,如不及时间苗、定苗,极易造成苗荒。同时,田间杂草繁多,特别是夏芝麻、秋芝麻,杂草比芝麻苗生长快、长势旺,如不及时除草极易造成草荒。苗荒和草荒严重地威胁着芝麻生产,重则大幅度减产,甚至失败。一般在2~3对真叶时开始间苗,到7~8天后第二次间苗,待幼苗长出5~6对真叶、苗情基本稳健时定苗。结合间苗、定苗进行中耕除草,或于播种后随即喷洒除草剂。

芝麻具无限开花结蒴习性,花期、结蒴期约占全生育期的一半时间,而且生长发育旺盛,吸收氮、磷、钾营养元素占整个生育期吸收总量的70%左右。要看苗追肥,特别是花前期要追施氮肥,对土壤肥力低、未施底肥或底肥不足的芝麻增产效果尤为显著,一般每千克纯氮,增产芝麻15~25千克。芝麻属无限开花习性,为防止枝端无效花对养分的消耗和促进有效蒴果的充实,可于终花前摘除顶端,是一项有效的增产措施。

(3)收获

芝麻边开花边成熟,各部位蒴果成熟期很不一致,当基部蒴果成熟甚至炸裂时,其上部蒴果尚处在子粒形成阶段。成熟标准也因品种而异,一般终花后20天即可收获。如茎、叶、蒴果由青绿色转为黄色,落叶和裂蒴性的品种,一般在蒴果转黄后并有大量落叶时为收获适期;如成熟时茎、叶、蒴果仍为青绿色的品种,当下部蒴果的子粒已充分成熟,中部蒴果的子粒十分饱满,上部蒴果进入乳熟期,即可收获。离地5厘米左右刈割,扎成小束晾晒,大量裂蒴时进行脱粒,种子贮藏的安全水分为7%~9%。

5.6油菜

5.6.1油菜传播与应用油菜为十字花科中芸薹属植物的若干物种组成,以采籽榨油为目的的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菜籽油是良好的食用油,在工业上也有广泛用途;饼粕可作肥料、精饲料和食用蛋白来源。油菜在轮作复种中也有重要地位。20世纪60年代以来,油菜生产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已成为四大油料作物之一。

起源和传播:油菜有两个起源中心。白菜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的起源中心主要在中国和印度;甘蓝型油菜的起源中心在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