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古今农事
15356900000040

第40章 其他作物(4)

(2)谷子的栽培史

谷子(粟)是人类最早栽培应用的作物之一。在中国,公元前2700年用作祭祀品的五谷中包括粟在内。至战国秦汉时期,粟已成为种植最多的作物。随着农业的发展,粟的传播不断扩大。汉代《盐铁论》提到“江南蜀汉之间伐木而树谷,燔箂而播粟”。唐宋时期继续提倡在南方种粟,以后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稻麦等得到更大的发展,到宋末粟退居到第二或三位。元代《王祯农书》:“古今谷禄,皆以是为差等,出纳之司,皆以是为准则”,可见仍居重要地位。清代以来又向东北地区发展,直到黑龙江流域。同时,明清两代甘薯、玉米引入后逐渐扩大,取代部分粟的面积。世界上古代和中世纪时粟的栽培也很普遍,曾是欧洲人的主要粮食,至19世纪以后,在东、西欧,粟逐渐为小麦、水稻、玉米和马铃薯所取代。

(3)谷子的栽培技术

中国栽培谷子(粟)的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农业耕作技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以满足粟的生物学要求,中心环节是旱地保墒保苗、适时播种;有水肥条件时科学施肥、合理密植、防止倒伏。20世纪50年代以来深入总结和推广传统栽培技术。在旱地春粟、水浇地春粟及夏粟栽培上都各自形成了整套的综合丰产技术。

1)选地和整地。种谷子要选择土质疏松,地势平坦,黑土层较厚,排水良好,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合理轮作,把谷种播在上茬没有种过谷子的地块上。地块选好后,要细整地,整好地。在半干旱地区推广深耕蓄墒、耙耢保墒、镇压提墒的三墒整地技术。即秋季前作收获后及时深耕20~25厘米,耕后耙耢,以接纳蓄积秋雨;冬季镇压碎土弥合裂缝以防跑墒;早春顶凌耙地,早耕随即耙耢,如遇雨则再耙耢,以收墒保墒;播前用长石磙镇压,以使土壤上虚下实,将深层水分上提。

2)播种。适当延迟春粟播种期一般较好,而夏粟由于生长期较短,应争取早播。一是选抗逆性强、丰产性能好、商品性和营养性均好的优良品质的种子;二是搞好种子处理;三是适时早播,即当气温稳定通过7℃时开始播种,主要是抢墒播种。播种前整地要细,覆土均匀一致;四提高播种质量,确保全苗;五是合理密植,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一般根据地势和土壤肥力进行合理密植,原则是平地、肥力高的地块,密度大些。坡力、肥力低的地块,密度小些,一般平地、肥力较高地块,亩保苗株数3.5万~4万株;坡地、肥力较差地块,亩保苗3万~3.5万株。播种方式主要是条播,部分是穴播。行距一般为27~40厘米,播种深度为3~5厘米。播后镇压2~3次,使播种沟紧实,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便于种子吸水萌发。

3)苗期管理。播后保苗,提高幼苗成活率是重要技术措施。粟间苗一般是在4~5叶期进行,可以改善株间生态条件,培育壮苗。粟田通常中耕3次,第一次是中耕结合间苗,浅锄松土,深度3~5厘米;第二次中耕在拔节后,结合追肥进行,深度7~10厘米,挖瘦根,长肥根,起促控作用;第三次在孕穗期进行,结合追肥、浇水,深度5厘米左右,同时培土,防止倒伏。

4)合理施肥。粟对氮磷钾三要素的吸收,因地区品种产量水平不同而有差异。春粟吸收量较大,夏粟吸收量较少;高产田需肥量较高,低产田相应较低。不同生育阶段对肥料的吸收有明显差异。苗期生长缓慢,吸肥量较少,拔节后,吸肥量显著增加,孕穗到抽穗期吸肥强度最大,这一时期是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需要吸收大量的养分,才能保证各部分需要。穗枝梗分化期加强营养有增花增粒作用,小花分化到花粉母细胞四分体初盛期的营养有降低秕谷的作用,是粟的需肥高峰期。抽穗以后,对养分的吸收逐渐减少。粟一般不需施钾,以氮磷配合效果较好。腐熟的农家肥、碳铵及磷素化肥宜作为基肥施用,硝酸铵作为种肥和追肥效果较好。追肥时期以抽穗前10~15天的小花分化期施入效果最好。瘠薄地缺氮严重,则要提前到拔节期追肥,以保证适当的营养生长量。氮肥不可追肥过晚,以免造成贪青晚熟或倒青减产。追肥方法,除了地面追肥外,还可根外追肥、叶面喷施。

5)大田管理。一是早压苗,促进根系发育,在幼苗2~5片叶时,用木头磙子压青苗1~2次,以利壮根。二是早间苗、定苗,“谷间寸,如上粪”,当苗高3厘米时开始间苗,即拿上手就间苗,幼苗5~6厘米时进行定苗,草株留苗,拐子苗,不留死簇子。三是三铲三趟,细铲细趟,搞好除草和松土,促进根系发育。四是合理灌水。“旱谷涝豆”,谷子是比较耐旱作物,一般不用灌水,但在拔节孕穗和灌浆期,如遇干旱,应急时灌水,并追施孕穗肥,促大穗,争粒数,增加结实率和千粒重。五是防病治虫,生育期要及时防治黏虫、土蝗、玉米螟,干旱时注意防治红蜘蛛,后期多雨高湿,应及时防治锈病。

6)适时收获。适时收获是粟丰收的最后环节,收获过晚,茎秆及穗码干脆易折,并容易脱粒,特别是遇到大风容易造成严重损失。如遇到阴雨穗部发霉,影响产量和品质。一般在蜡熟末期或完熟初期收获为最佳期。

7)谷子的移栽。一般先在秧田培育粟苗,然后移植到本田的栽培方法。已在可缩短本田用地时间,充分利用自然光热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同时便于培育壮苗。移栽后的植株,节间伸长受到抑制,植株较矮,可增大留苗密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①育苗应选肥沃地为秧田,施足基肥,整地作畦。秧畦面积一般为15平方米左右,秧田与本田的比例约为1∶14。秧田播种期可根据预定移栽期来推断,以秧田生长期不超过30天为宜。播前先自畦面取土一层,堆于其旁,然后畦内充分灌水,待水渗下后,均匀撒籽于畦面,再撒土覆盖,覆土厚度2厘米左右,播后3~5天出苗,为促进苗壮,还可以施一些种肥。底墒充足条件下,苗床一般不再浇水,以控制次生根生长,到移栽前一天灌水,促进生根萌发,保证移后成活。若浇水过早,次生根伸长入土,起苗时就会拔断次生根。移栽期若遇下雨,可在雨前迅速把苗拔起,齐根捆成束,置于避雨处假植。③移栽:移栽前把本田整好,并施入基肥,然后做垄。垄距40厘米左右。移栽以下午进行为宜,减少日晒蒸发,容易成活。栽苗不宜过深,覆土以埋住根部为度。丛距23~27厘米,每丛6~7株,每公顷约60万株。栽后随即浇水,次日再灌水一次,以保证成活率。③本田管理:移栽后5~6天为秧苗的恢复期,不宜浇水,以免降低土壤温度,影响根的生长。秧苗恢复生长后,再灌水一次,灌水前施入速效性氮肥。施肥灌水后,地面稍干,及时进行中耕,可将原垄沟封平。孕穗期,再灌水1~2次,中耕1~2次,最后一次中耕要结合培土。抽穗期要灌水,同时追肥,但用量不宜过大。灌浆期如果天旱,也要再行浇水。

6.3.3高粱

高粱,禾本科,高粱属。1年生草本。秆实心,中心有髓。分蘖或分枝。叶片似玉米,厚而窄,被蜡粉,平滑,中脉呈白色。圆锥花序,穗形有带状和锤状两类。颖果呈褐、橙、白或淡黄等色。种子卵形,微扁,质黏或不黏。性喜温暖,抗旱、耐涝。按性状及用途可分为食用高粱、糖用高粱、帚用高粱等。中国栽培较广,以东北各地为最多。食用高粱谷粒供食用、酿酒。糖用高粱的秆可制糖浆或生食;帚用高粱的穗可制笤帚或炊帚;嫩叶阴干青贮,或晒干后可作为饲料;颖果能入药,能燥湿祛痰,宁心安神。

(1)高粱的起源

高粱起源问题目前尚未定论,但是许多研究者认为高粱原产于非洲,史前传入埃及,以后传入印度,然后至中国。高粱分布广,形态变异多。非洲是高粱变种最多的地区。1935年J.D.斯诺顿收集到17种野生种高粱,其中有16种来自非洲。他所确定的31个栽培种里,非洲占28种;158个变种里,只有4个种在非洲以外的地方。他认为,都拉、几内亚、卡佛尔三个族的高粱相近,并可能分别起源于野生的埃塞俄比亚高粱、类葫芦高粱、轮生花序高粱。多数学者认为,现代高粱的栽培种是原始的栽培种不止一次地与多个野生种杂交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