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症状茄子被害,初呈淡绿色,变褐焦枯,病株苗期不表现症状,到开花结果期才开始发病。初期个别枝条的叶片或一张叶片的局部呈现萎垂,后逐渐扩展到整株枝条上。初期叶片枝条呈淡绿色,中后期植株呈青枯状凋萎,后期变褐焦枯,病叶脱落或残留在枝条上。病株最初仅白天萎蔫,傍晚以后恢复正常。2~3天病株即死亡,若气温较低,土壤含水量较大或连日阴雨的条件下,病株可持续1周左右才枯死。病株茎基部木质部变褐色,一直延伸到上面枝条的木质部。枝条里面的髓部大多腐烂空心。湿度大时,用手挤压病茎的横切面,有乳白色的黏液渗出。
病原青枯假单孢菌,属细菌。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随病株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从根部或茎基部的伤口侵入,在导管里繁殖蔓延。高温、高湿是该病发生的条件。病菌生长适温为30~37℃,最高茄子青枯病茄子青枯病茎剖面图41℃,最低10℃,土温为25℃时,田间发病出现高峰,52℃经10分钟致死。病菌在种子或寄主体内可存活200天左右,一旦脱离寄主只能存活2天,但在土壤中则可存活14个月至6年之久。通过雨水、灌溉水、农具、家畜等传播。雨后转晴、气温急剧上升时会造成病害的严重发生。连作、微酸性土壤及灌水不当、定植伤根、地下害虫多,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与葱、蒜轮作4年以上,最好进行水旱轮作。
②选用无病种子或耐病品种。
③选无病土育苗,定植地块每亩增施石灰50~100千克,使土壤偏碱性。
④及时拔除病株,防止病害蔓延,在病穴上撒少许石灰防止病菌扩散。
⑤高畦栽培,做好田间排水,避免大水漫灌。
⑥生长中后期,停止中耕以防止伤根,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株,集中烧毁。
(2)药剂防治:
①用0.1亿活孢子/克多黏类芽孢杆菌细粒剂300倍液浸种,或苗床泼浇0.3克/米2。
②发病初期立即拔除病株,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50倍液灌根。每株灌0.3~0.5升,每10天灌1次,连灌2~3次。
茄子软腐病
发病症状茄子软腐病主要为害果实。病果初生水渍状斑,后致果肉腐烂,具恶臭,外果皮变褐色,失水后干缩,挂在枝杈或茎上。
病原胡萝卜软腐欧氏菌胡萝卜软腐致病变种,属细菌。
发病规律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随雨水、灌溉水在田间传播,成为翌年田间发病的初侵染源。此后病菌通过蛀果害虫继续传播,由果实伤口侵入,导致病害流行。病原菌在4~36℃都能生长繁殖,最适温度为27~30℃。在缺氧条件下也能生长发育。不耐阳光和干燥,在日光下暴晒2小时,大部分死亡。阴雨天或露水未干时整枝打杈,虫害伤口多,发病重;低洼潮湿的地块、阴雨连绵的天气,均能加重病害。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与非茄科或非十字花科蔬菜轮作。
②及时清除病果,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
③培育壮苗,适时定植,合理密植。雨季及时排水,避免田间积水。
④棚室栽培要加强放风,防止棚内湿度过高。
(2)药剂防治:
①雨前雨后及时喷洒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72%新植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7%碱式硫酸铜悬浮剂600倍液,或2%多抗霉素8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7%春雷霉素·碱性氯化铜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等交替预防,每隔6~7天喷1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②及时喷杀虫剂防治棉铃虫等蛀果害虫。
茄子细菌性叶斑病
发病症状本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为害花、蕾。叶片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感病,多始于生长点幼叶的叶尖和叶缘,从叶缘向内沿叶脉扩展,病斑形状不规则,淡褐色至褐色,严重时干枯脱落。患部在露水干前,手摸斑面有质黏感。花蕾感病多在萼片上产生灰色斑,以后扩展到花器和花梗上,直到花蕾干枯。
病原假单胞杆菌,属细菌。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遗落在土存活越冬,依靠雨水溅射传播,从水孔或伤口侵入致病。温暖多湿、株间郁闭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与非茄科蔬菜轮作3年以上。
②采用热水烫种的方法处理种子,然后用10%的磷酸三钠药液浸种20分钟杀菌。
③对大棚和土壤进行杀菌消毒。扣棚后,每个标准大棚用硫黄粉2千克点燃后闷棚7~10天。
④实行全方位地膜覆盖,防止浇水量过大,应及时通风排湿。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用77%氢氧化铜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或47%春雷霉素·碱性氯化铜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30%氧氯化铜悬浮剂600倍液,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200~300倍液,喷施叶面,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最好在风雨前后喷药。
茄子病毒病
发病症状茄子病毒病症状复杂,常见有三种症状。花叶型:整株发病,叶片黄绿相间,形成斑驳花叶,老叶产生圆形或不规则暗绿色斑纹,心叶稍显黄色。坏死斑点型:病株上位叶片出现局部侵染性紫褐色坏死斑,大小0.5~1毫米,有时呈轮点状坏死,叶面皱缩,呈高低不平萎缩状。大型轮点型:叶片产生由黄色小点组成的轮状斑点,有时轮状斑点也坏死,病株结果性能差,多成畸形果。
病原为病毒,包括烟草花叶病毒
(TMV)、黄瓜花叶病毒(CMV)、蚕豆萎蔫病毒(BBWV)、马铃薯X病毒(PVX)等,单独或复合侵染。TMV、CMV主要引起花叶型症状,BBWV引起斑点状坏死,PVX引起大型轮点。
发病规律TMV、PVX主要随病残体在土壤、种子或其他宿根植物上越冬,并通过田间操作和工具接触传病。CMV除可通过汁液传播外,主要靠蚜虫传毒。BBWV主要靠蚜虫和汁液摩擦传毒。高温干旱,管理粗放,田边杂草多,蚜虫发生量大,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与非茄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
②田间作业前用肥皂洗手,减少人为传播。
③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适时浇水,中耕培土,促根系发育,增强抗病力。
④田间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铲除田间以及周边杂草,收获后清洁田园。
茄子病毒病花叶型
⑤建立无病留种田,选用不带病毒的种子。
⑥防治蚜虫:在温室、大棚内或露地畦间悬挂或铺银灰色塑料薄膜或尼龙纱网,可有效驱避菜蚜,必要时喷药杀蚜,减少传毒媒介。
(2)药剂防治:
①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可用10%的磷酸三钠溶液浸种20~30分钟,而后用清水洗净后再播种;或将种子用冷水浸泡4~6小时,再用1.5%硫酸铜·三十烷醇·十二烷基硫酸钠乳剂1000倍液浸10分钟,捞出直接播种。
②病毒病发生时,可用20%盐酸吗啉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0.5%抗毒剂1号水剂300倍液,或3.85%盐酸吗啉胍·三十烷醇水乳剂500倍液,或20%苦参碱·硫黄·氧化钙水剂500倍液,或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或2%宁南霉素水剂200~300倍液,或1.5%硫酸铜·三十烷醇·十二烷基硫酸钠乳剂1000倍液等喷雾,每隔5~7天喷1次,连喷2~3次。
茄子根结线虫病
发病症状本病主要发生于茄子的根部,尤以侧根和须根上根结线虫寄生多。受害部位长出许多近球形的瘤状物,似念珠状相互连接,初为乳白色,后变为褐色或黑色。
瘤状物阻碍根的发育,使根的功能消失,须根萎缩。地上部植株前期受害症状不明显,中期表现为生长缓慢,叶色发黄,后期随着病情发展,植株萎蔫不能恢复,直至枯死。
解剖根结有很小的乳白色线虫埋于其内。
病原爪哇根结线虫,属植物寄生线虫。
发病规律茄子根结线虫主要分布在5~30厘米深的土层中,以幼虫或卵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田间主要随病土、病苗、浇水和农事操作传播。翌年,越冬的幼虫或越冬卵孵化出幼虫,由根部侵入,引致田间初侵染,后循环往复,不断地进行再侵染。土温25~30℃、土壤持水量40%左右,病原线虫发育快。地势高燥、土质疏松、重茬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与非茄科作物进行2~3年的轮作,降低土壤中根结线虫的数量,减轻对下茬的为害。
②将土壤深翻25~30厘米,把虫卵翻入深层,减轻为害。
③选用无病土育苗。
④及时连根清除田间病残株,深埋或焚烧,消灭虫卵来源。
⑤收获后,条件允许时,可灌水淹地几个月,使根结线虫失去侵染力。
⑥夏季高温天气,利用太阳能提高地温,进行土壤消毒。大棚栽培棚膜不撤,用麦秸或稻草1000千克/亩铺平闷盖,然后翻耕整平、灌水,再密闭大棚15~20天。对根结线虫及枯萎病等土传病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2)药剂防治:
①播种或分苗前15~20天,用98%~100%棉隆微粒剂5~6千克/亩,撒施或沟施,深度20厘米,用药后立即覆土,有条件可洒水封闭或覆盖塑料薄膜,熏闷7天后松土通气,然后播种,可有效杀灭土中根结线虫。
②播种或定植时,用6%硫线磷颗粒剂或10%克线磷颗粒剂3~4千克/亩,拌土后穴施或沟施,也可用20%丙线磷颗粒剂,或用1.8%阿维菌素乳油,每平方米用药1毫升对水5~6千克,将药剂均匀喷洒在地面上,然后立即翻入土中或5亿活孢子/克淡紫拟青霉颗粒剂3~5千克/亩处理土壤。
发病症状刚出土的幼苗及大苗均能受害,但多发生于育苗的中后期,病苗茎基部变褐,产生椭圆形褐色斑,逐渐凹陷,并向四周扩展,最后绕茎基一周,造成病部收缩、干枯。早期病苗白天萎蔫,夜晚恢复,病害加重时逐渐枯死,枯死病苗多立而不倒,故称为立枯病。在湿度大时,病部产生淡褐色稀疏丝状霉。
病原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及病残体上越冬,腐生性极强,可在土壤中存活2~3年。病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7~28℃,低于2℃或高于30℃,病菌生长受到抑制。主要通过雨水、灌溉、农具、带菌的堆肥等传播。在适宜条件下,病菌可直接侵三、番茄。
入寄主,温暖多湿、播种过密、浇水过多,有利于发病。高温、高湿有利于病菌生长。
春季育苗或播种过密、不及时放风、湿度控制不当、大水漫灌、幼苗徒长时,易引起发病。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同辣(甜)椒猝倒病。
(2)药剂防治:播种前进行温汤浸种或药剂拌种,可采用种子量0.3%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
在发病期,药剂喷雾可降低病害的发生,采用20%甲基立枯磷乳油1500倍液,或5%井冈霉素水剂1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5%恶霉灵水剂500倍液,7~10天喷1次,连喷2~3次,兼防猝倒病。
番茄早疫病
番茄早疫病又称轮纹病、夏疫病。
叶分枝处最易感病。
幼苗期茎基部发病,病斑常包围整个幼茎呈黑褐色,引起腐烂,幼苗枯倒。
成株期一般从下部老叶开始发病,逐渐向上扩展。叶片染病初呈针尖大小的黑点,后发展为不断扩展的黑褐色轮纹斑,边缘多具浅绿色或黄色晕环,中部有同心轮纹,且轮纹表面生有毛刺状物,湿度大时病斑上生有灰黑色霉状物。叶柄受害,生椭圆形轮纹斑,深褐色或黑色,一般不将茎包住;茎部染病,多在分枝处产生褐色至深褐色不规则或椭圆形病斑,凹陷或不凹陷,表面生灰黑色霉状物。青果染病,始于花萼附近,初为椭圆形或不规则褐色或黑色斑,凹陷,直径10~20毫米,有同心轮纹,后期病果易开裂,病部表面着生黑色霉层,病部较硬,提早变红。常引起落叶、落果和断枝,尤其大棚、温室中发病严重。
病原茄链格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
病菌萌发后可从番茄叶片、花、果实等的气孔、皮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形成初侵染,经2~3天潜育后出现病斑,3~4天产出分生孢子,并通过气流、雨水、灌水或农事操作进行多次再侵染。早疫病的发生与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叶片生理年龄及品种耐病性有直接关系。湿度是病害发生与流行的主导因素。
生长及果实迅速膨大期,基部叶片开始衰老,病菌在番茄田得以积累,这时遇有持续5天均温21℃左右、降水2.2~46毫米,相对湿度大于70%的时间大于49小时,该病即开始发生和流行。相对湿度80%以上,温度20~25℃最易发病。春季保护地栽培,番茄定植后,昼夜温差大,塑料薄膜上常结有小水珠,并落在叶片上,形成一层水膜,利于病害发生。每年雨季到来的迟早,雨日的多少,降水量的大小和分布,均影响相对湿度的变化及番茄早疫病的扩展。此外,该菌属兼性腐生菌,田间管理不当或大田改种番茄后,常因基肥不足发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