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换种方式与孩子沟通
15576000000025

第25章 第8种方式 让孩子真正信服你(1)

孩子要学习各种知识,这是孩子的本分;父母也要学习如何教育孩子的知识以及与孩子沟通、相处的知识,这也是父母的职责。如果父母不愿意学习,就很可能被社会淘汰,而且也会被孩子看不上。也就是说,父母也应该通过学习让自己成长。这样,孩子才会信服父母,尊重父母,愿意与父母沟通。

请兑现对孩子的承诺

“聪聪啊,明天学校演讲比赛,你要好好加油!争取拿个第一名,妈妈就带你去香港玩!”妈妈说得很带劲,可是聪聪像是没有听见一样,继续翻看他的漫画书。

“听见妈妈跟你说话了吗?这孩子,一点儿礼貌也没有呢!”爸爸瞪了聪聪一眼。

“算了吧,儿子生我的气呢!上次我说得第一名就去香港,结果因为公司临时派我出差没去成嘛!唉,聪聪啊,妈妈不是故意的……”妈妈走过去,半是安慰,半是道歉地想摸摸他的头。

聪聪把头一偏,一下子就躲开了。他瞟了妈妈一眼,说:“上次比赛之后,所有的同学、朋友都知道我要去香港了,最后却没有去成,我知道妈妈是出差,知道妈妈不是故意的。但是,您出差回来了也不补上,这会儿又说拿第一才能去。现在,我不稀罕了!”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经常对孩子许下各种各样的诺言:“爸爸一会儿就来接你!”“明天带你去看熊猫!”“听话,爸爸就给买个玩具汽车!”……可是到了最后,父母却没有履行自己对孩子的承诺。

开始时,孩子对父母的诺言非常相信,如果一次次兑现不了承诺,孩子纯洁的心灵就会感觉受到了父母的欺骗。最后,不管父母再说什么,孩子都会置若罔闻,或者干脆说:“我再也不相信你了,你说话不算数,你说谎!”

一天,冰冰向同伴炫耀:“爸爸说,今天他给我买部小赛车!”第二天,同伴忙问他:“哎,你爸爸给你买赛车了吗?”冰冰觉得很不好意思,觉得很没面子,就低头很小声地说:“没有。”同伴不假思索地说:“和我爸一样,大骗子!”

对孩子来说,父母兑现对他的承诺是爱和关怀他的表现,不信手承诺,就是不爱他。所以,父母只要答应孩子的事情,就必须兑现,不讲信誉的父母很难有权威,会失去了孩子对父母的信任。

人无信不立。所以,在平时生活中,父母一定要对孩子说话算数,也就是父母承诺给孩子的事情自己必须把它办好,要把说话算数当成内心深处强烈的责任。

父母一定不要给孩子签“空头支票”。如果答应孩子周末带他去动物园,就一定要去。如果临时有事,也要先考虑事情是否重要,如果不重要,就要说到做到,还是应该带孩子去;如果事情确实比较重要,一定要向孩子说明情况,并争取尽快带孩子去。而且,注意应该尽量避免这种失约情形的发生,这样才能取信于孩子。

有时候,父母为了诱导孩子做某事,就会轻易许诺孩子某些条件,但事后却没能兑现。这时,孩子就受到父母不守信行为的暗示,就会跟着模仿,这样也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父母只有言行一致,才会得到孩子的信任,孩子就愿意与父母沟通。

亲子沟通小贴士

对孩子承诺后,父母最好能把承诺记在记事本上,提醒自己及时兑现。不管对孩子许下什么诺言,都要尽可能去实现,如果不能实现,必须要向孩子说明情况,郑重道歉,并与孩子商量弥补的错事,千万不能敷衍。父母必须兑现对孩子的承诺,为孩子做出遵守诺言的榜样。这样,孩子才会相信父母,也会愿意与父母沟通。

不拿孩子与别的孩子比

一位伤透心的母亲曾向专家咨询过这样一个问题:“我有个9岁的女儿,她总是不听话,处处和我作对。我常常一生气,爱拿她和我妹妹的孩子比,她总是不服气。今天,我管教她时,她竟然拿死来威胁我。我该怎么办呢?”

专家这样是这样答复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先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比如孩子从家长、老师那里知道自己聪明、懂事,他就会用聪明、懂事的行为标准来要求自己。”

“如果家长时常在孩子面前夸别人的孩子,你的孩子或许会向这个孩子学习,但大多数孩子会觉得家长不喜欢我,心里很烦。长时间下去,孩子在家长那里得不到好的评价,就会‘破罐子破摔’了,因为孩子很在意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看法。”

“所以,家长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家长应多给孩子正面的信息。多肯定、多鼓励、勤引导,对孩子的自我完善、自我成长很重要。”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恨铁不成钢”,羡慕人家的孩子有出息,比自己的孩子好,于是就会有意无意地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他人的孩子作比较,常常这样对孩子说:“你看人家××多好啊,你们一样学习,你怎么就不行呢?”“看看人家××,再看看你,赶上人家的一半我就心满意足了!”“××多懂事,什么都做得那么好,你看你,就知道傻玩儿。”……

父母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比,主观上是为了激励孩子向别人学习,但效果却往往适得其反。因为,这样的比较会大大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会让孩子很有压力,变得更加没有自信,有的甚至会逃避学习,也就不会达到父母预期的教育效果。

当然,孩子也不愿意听父母说类似的话,一位中学生曾说:“爸爸,您不要再把我跟别人比了,比得我连一点信心都没有了。您要是觉得人家好,让他做您的儿子好了!”

其实,很多父母在比较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时,往往会拿自己孩子的弱项比别人的孩子的强项,这当然不会比得过了。如果要比较的话,应该是拿自己孩子的今天比他的昨天,看他是否有所进步。如果孩子有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父母也应该表扬孩子。这样,就会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就会感觉父母很理解他,他就会乐于亲近父母。

一位母亲曾这样说:“女儿没有上过艺术班,没什么特长。当我到朋友家时,看到人家孩子又会弹,又会画的,我就总会责怪女儿小时候没学。这样,孩子都不愿意再跟我出去了。后来通过学习我才知道,不能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于是,我就渐渐注意,不拿女儿和别的孩子比了。而是换了一种比较方式,就是和她自己比。比如,女儿解答对一道题,我们就夸她很努力:‘这么难的题你都能做出,比以前努力了。’这是纵向比较,就给了她信心,也让她保持了学习兴趣。 ”

有一次,有人问比尔·盖茨:“为什么您能有今天的成就?”他想了一下,说:“我的妈妈从来不拿我和别的孩子比,不管我做什么事,妈妈都可以从中找到值得称许的地方,给予充分的赞美。”可见,不拿孩子与别的比较,学会赏识孩子,对他的成长非常重要。

亲子沟通小贴士

父母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比较,一方面有自己的虚荣心在作怪,总要求孩子比别人的孩子强,否则就感觉脸上无光;另一方面也有观念上的偏差,认为没有比较,孩子就不会有进步,只有通过比较才可以激励孩子,实际上,孩子的今天比昨天进步,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才不至于给孩子带来压力,从而让孩子不断进步。

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

一天,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德尔兹正在与哈塞先生就孩子爱提问题这个话题进行讨论,哈塞先生说:“小孩子有时真的很烦。他那张嘴整天都没有停过,叽叽喳喳不停地问这问那,我的头都快要被他吵炸了。”

就在此时,小塞德尔兹走了过来。他手里拿了一本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少儿读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调描述了生物进化的过程,并且配有非常有意思的插图。

“爸爸,进化论中说人是由猴子变来的,这是对的吗?”儿子问道。

“我不知道是否完全对,但达尔文的理论是有道理的。”塞德尔兹回答说。

“可是既然人是由猴子变的,那么为什么现在人是人,猴子仍然是猴子?”儿子问。

“你没有看见书是这样写的吗?猴子之中的一群进化成了人类,而另一群却没有得到进化,所以它们仍然是猴子。”塞德尔兹说道。

“这恐怕有问题。”儿子怀疑地说。

“什么问题?”

“既然是进化论,那么猴子们都应该进化,而不光是只有一群进化。”

“为什么这样说?”

“我觉得另一群猴子也应该得到进化,变成一群能够上树的人。”

这时候,哈塞先生的脸上流露出极不以为然的神色,他的眼光似乎是在说:“看你到底能有多大的耐心。”

“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事实上是猴子当中的一部分没有得到进化……”塞德尔兹说。

“为什么?”儿子仍然不放过这个问题。

于是,塞德尔兹只能尽自己所知向他讲明其中的原因:“据我所知,一群猴子由于某种原因不得不在地面上生存,它们的攀缘能力逐渐退化,而又学会了直立行走,经过漫长的进化变成了人类;另一群猴子仍然生活在树上,所以没有得到进化。”

“我明白了。可是为什么要进化呢?如果人能够像猴子那样灵活不是更好吗?”儿子又开始了另一个问题。

“虽然在身体和四肢上猴子比人灵活,但人的大脑是最灵活的。”塞德尔兹说道。

“大脑灵活有什么用呢?又不能像猴子那样可以从一棵树上跳到另一棵树上。”儿子说道。

“身体灵活固然好,但只有身体上的优势是远远不够的。大脑的灵活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文明。”

“为什么要创造文明?”儿子问道。

“因为文明代表着人类的进步。”塞德尔兹说道。

“可是为什么要进步呢?”儿子追问。

“因为只有人类进步了才能有好的生活,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和动物区别开来。”

“为什么要和动物区别开来,难道它们不好吗?”

就这样,儿子的问题一个又一个地涌来。他的很多问题在成年人看来非常可笑而毫无根据,但即使这样,塞德尔兹也尽力不让他失望。

“塞德尔兹博士,我真佩服你的耐心。”哈塞先生说道。

塞德尔兹说:“其实也并非我的耐心比其他人好,只不过我认识到认真回答孩子问题的重要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起他的探索精神,而不是将这宝贵的品质抹杀掉。”

哈塞先生又忍不住问小塞德尔兹:“威廉,你的问题可真多,你不觉得有些问题会难住你的父亲吗?”

塞德尔兹却说:“这没有什么,即便再难的问题,我也会尽力回答。如果我自己不知道的事我也会想办法弄清楚。比如查阅一些资料。”

“是的,我爸爸总是这样。”小塞德尔兹高兴地回答。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对很多事物感兴趣,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求精神,于是就会有很多问题要问父母,但很多父母却讨厌孩子问这问那,这是非常愚蠢的。这种错误的做法也许能换来一时的宁静,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压抑了孩子的好奇心,阻碍了孩子的求知欲,抹杀了孩子最可贵的求知精神。与此同时,也拉开了与孩子的心灵距离,不利于亲子沟通。

池田大作曾说:“孩子的求知欲非常旺盛,母亲常遭到孩子们‘这是什么’、‘为什么’之类的连珠炮式提问围攻。但是因为怕麻烦,母亲常常不好好回答,有时会说出‘烦死了,这孩子’之类的话。没有什么比这更伤孩子的心了。我希望你们明白,这样做等于亲手掰掉茁壮成长的嫩芽,这可不行呀。你们要把这些问题当做不可或缺的阶梯,引导孩子走上宽广的成长之路。”

有智慧的父母在面对这种情形时,总会像塞德尔兹先生那样,决不会嫌麻烦,绝不会敷衍了事,总是能够认真而耐心地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父母要注意,回答孩子的问题要实事求是,知道就是不知道,不知道不要装懂。当然,父母也可以给孩子购买一套百科全书,鼓励孩子自己寻找答案。

明智的父母一定要学会认真回答孩子的每一个问题,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亲子沟通小贴士

不管孩子提问什么问题,父母都应该认真对待,耐心地回答。同时,在不断地回答孩子的问题的过程中,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这样,孩子不仅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愿意向父亲学习,也会从父母身上领会不断学习的重要性,这样的亲子关系自然会很和谐。

让孩子乐于接受批评

作家何立伟先生曾经描述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天,儿子告诉我说他下午不上课。我说那正好,可以看看课外书什么的。他说我都和同学约好了呀,去溜旱冰!你看看,真的,就像他妈说的,他心里头只装着一个“玩”。

我叫我儿子坐下来,我要好好同他谈谈话。我说:“儿子,你的成绩好不好?”他沉默了一下,嗫嚅地答道:“……不……好……”我说:“哪一个学生成绩不好有什么资格这么玩呢?”他愣愣地望着我,不做声,等着下文。

我接着给他说:“老爸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三种学生,一种是会学不会玩的,一种是会玩不会学的,还有一种就是又会学又会玩的——你属于哪一种呢?”儿子不好意思地说:“中间的那一种。”我说:“对,你现在就是会玩不会学,所以偏颇,所以要加强学习。这样你就会成为第三种学生,也就是老爸最欣赏的人——又会学又会玩。”

儿子大约觉得我说得有点道理,于是搔了搔脑壳,说:“老爸,我下午还去不去溜旱冰?”

我说:“怎么不去呢?你都和同学约好啦!你只给我记住一条,做第三种学生。”

儿子又快活又响亮地说:“OK,老爸!”

在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对于孩子无意犯的错误,父母尽量不要过多批评。但在亲子沟通过程中,批评也是一种教育和沟通方式,父母也应该适当使用。不过要注意一点,那就是不可太过严厉批评孩子,要想办法让孩子乐于接受批评。

所以,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应该克制自己,批评孩子不是惩罚孩子,也不是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出气筒。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当你满腔怒气要发作的时候,要先克制几分钟,想想我是老师,这样你就能平静下来了。”父母要知道: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

美国心理医学博士马文·西尔沃曼提醒父母,在这五种情况下不应该批评孩子:当孩子同你讨论某种个人问题时;当孩子看上去非常激动而又没有说到底是怎么回事时;当孩子为某件事而兴高采烈时;当孩子需要人帮他作出决定时;当父母想让孩子解释或同自己讨论某件事时。可见,父母应该客观地批评孩子,这样孩子才会接受父母的批评。

那么,具体来说,怎样才能让孩子乐于接受批评呢?

第一,批评孩子态度要和善。

现在的孩子往往服软不服硬,如果父母盛气凌人,居高临下地批评孩子,孩子就会感觉被压制,从而产生逆反心理。相反,如果父母的态度和善一些,和风细雨,孩子就比较容易接受。

第二,批评孩子最好避开人。

孩子也有自尊心,当着别人的面批评孩子往往会让他感觉没面子,从而产生抵触父母的心理,甚至会当众顶撞父母以找回他的尊严。在孩子遇到问题或犯错误时,有智慧的父母要在家里单独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

第三,批评孩子对事不对人。

父母要注意,批评孩子一定要就事论事,而且着重谈如何改正,千万不能因一件事而全盘否定孩子,更不能因此涉及到孩子的人格问题。

第四,批评要及时。

发现孩子的错误时,如果需要批评他,父母就应该及时批评。如果等事情过去一段时间再批评的话,孩子就会感到莫名其妙,也难以接受,甚至出现抵触情绪。

第五,批评应点到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