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明白,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都离不开思考,给孩子一个会思考的大脑,胜过给孩子其他任何财富。父母应该知道,一个不能思考的人最终将一事无成。所以,为孩子创造一个思考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学会思考,掌握思考能力,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因为,非凡的思考能力才是孩子应对社会竞争和生存的最大法宝。
2.不扼杀孩子的思考力
失去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其共同表现是:凡事只有一个答案或没有答案;不敢反驳别人的意见;习惯附和他人的看法,缺乏创意。但这些特征并非与生俱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扼杀孩子想象力的正是其“扼杀型”的父母。
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思考能力的“扼杀”,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可以分为溺爱型和干涉型。前者是父母对孩子的一切事务都包办代替,对孩子过于溺爱,结果造成孩子过分依赖父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束缚了孩子个性的发展和开拓精神,甚至连智力也因此受到限制;后者则表现为父母对孩子实行“专制”,用“棍棒”教育孩子,过分限制孩子的言行,为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画出死框框,务必使孩子言行符合其意愿,孩子稍有差错,就唠唠叨叨,这样不可以,那样也不行,令孩子无所适从,结果使孩子变得小心谨慎,畏手畏脚,限制了孩子的个性,孩子自然就会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可见,不论是“溺爱型”父母还是“扼杀型”父母,教育出的孩子都是一样的。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下,孩子一味地顺从,甚至麻木,又怎么能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呢?所以,父母一定不要扼杀孩子的思考力,不做“溺爱型”父母,也不做“扼杀型”父母。
3.要启发孩子去独立思考
父母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就需要在与孩子相处和交谈中,经常以商量的口气,进行讨论式的协商,留给孩子自己思考的余地,启发孩子独立思考,给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一个9岁的小女孩跟着妈妈去商场买东西,她看到街口有个十五六岁的男孩当众跪着,胸前挂着一块纸牌,上面写着“我要上学”的文字,说他死了父亲,母亲又卧床不起,他被某中专学校录取,却无钱报名,请求好心人施舍。小女孩看了,把钱从口袋里掏出又停住了,低声对妈妈说:“他不是骗子吧?电视上有过类似的报道。”妈妈不置可否,让女儿自己思考。小女孩拉拉妈妈的衣襟走了。妈妈说:“如果他不是骗子呢?”
回家后,小女孩写了一封信:哥哥:你跪着乞讨多没尊严呀!自尊比识字还重要。高尔基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只上了两年学,他一边打工一边读书,终于成了世界闻名的作家。成才的路有好多条,上学不是唯一的。她咬了一会儿笔头,又写道:这里有20元钱,你买张车票回去吧。她刚要出门上街,妈妈提醒她:“如果他是骗子呢?”小女孩想了想,又把补充的话擦去了,重新写道:如果你想回家,我给你买车票,送你上汽车。最后写上了联系电话。妈妈看着女儿一连串的反应,会心地笑了。
小女孩的妈妈没有直接告诉孩子那个人是不是骗子,而是通过启发性的语言,鼓励孩子自己思考,自己得出答案。这种方式对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非常奏效。所以,父母不妨在日常生活中多用这种启发询问性的语言,如:这两者有什么关系?你觉得怎么做会更好?你的想法有什么根据?……以此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聪明的父母懂得启发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小到生活上的事,大到孩子的发展方向,都给孩子思考的机会,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使其自发地进行思考,这正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有效途径。
父母要可以利用和孩子交流的机会,通过讨论话题,激发孩子积极思考的兴趣,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让孩子自己去感受思考的过程,体验思考的快乐,并获得知识,培养孩子的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4.教孩子克服思考的习惯模式
心理学家经常举这样一个经典案例:一辆卡车陷在了路旁的沟里,旁观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救办法,都集中在卡车或地沟上,但却未能解决问题。后来,一个小孩提了一个培养方法,把轮胎里的气放出来一些!结果,问题全都解决了。
可以说,无论是科学发明还是社会生活,都存在着许许多多这样解决问题的例子,往往答案一经说出,就变得显而易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的最高目标是要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因此,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方式、别人忽略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对孩子来说,不仅仅是想在学习上,想在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项事业中获得成功,都必须学会用与他人不同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学会用他人忽略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科学研究表明,人们之所以不能得出答案,关键在于未能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信息,或者在一开始就利用了错误的信息,或者未能将许多的信息联系起来思考,而且在此基础上陷入“直向南墙不回头”的境地。要走出这种误区,就要克服自己习惯了的思考模式,而要学会正确地思考。
父母要教孩子克服思考的习惯模式,就需要让孩子学会全面考虑事物的优缺点,不要局限于自身的眼光;通过有意识的努力,确保他全面考虑与某项决定有关的所有因素;明确思考的目标、任务和真实目的……
总之,对思考来说,最为有害的习惯模式是在“此路不通”的道上一味重复。因此,要克服这一点,就要让孩子始终保持头脑的开放状态,以接受新的组合,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重复那些不可能成功的企图上。
『教子箴言』
培养孩子广阔、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对于开拓他自身的智慧极为重要。要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这样他就会学习、会生活,因为思考为他前进的步伐注入了活力与自信;孩子善于独立思考,他就是一个真正懂得运用聪明智慧的人,因为他打开了自己思想的大门。
把孩子培养成记忆高手
『教育名言』
记忆力并不是智慧;但没有记忆力还成什么智慧呢?
——(德国)哈柏
『经典事例』
事例一:
陈正之是宋朝的读书人,他看书特别快,抓住一本书,就一个劲地赶着往下读,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他读了一本又一本,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是效果很差:读过的书像过眼烟云,根本就留不下一点印象。这使他十分苦恼,开始怀疑自己的记忆力不好。
有一天,他遇到了当时著名的学者朱熹,就向朱熹请教。朱熹询问了他的读书过程后,给了他一番忠告:读书不要只图快,哪怕每次只读50字,重复读上几遍,也比这样一味往前赶效果好。读的时候要用脑子想,用心记。陈正之这才明白,他之所以记不住读过的书,不是因为记性不好,而是因为读书的目标不明确,方法不对头,他把读书多当成了读书的目的,忽视了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匆忙草率地读书,既消化不了书中的内容,又不能进行有意记忆,记忆效果当然不会好。
后来,陈正之接受了朱熹劝告,每读完一段内容,就想想这段文字讲了些什么,有几个要点,并且留心把重要的内容记住。经过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一个学识广博的人。
事例二:
列宁就有着超人记忆能力。有一次,他去远离莫斯科的一个城市视察工作。在火车上,他带了好几本厚厚的书,并专心致志地看着。这时,坐在他对面的一位同志问:“这么多书,您看完后记得住吗?”列宁说:“当然可以记住,不相信您可以提问。”他把书递给了对面的同志。那人真的拿起书来向列宁提问。结果,列宁居然全都答对了。
“您的记忆力简直是超人啊!”那位同志敬佩地夸奖起来。没想到列宁笑呵呵地说:“也没什么,我已经习惯这种阅读了。学习总要抽空才行的嘛!要想记住,首先要理解,理解的东西,才能记住,记住才能会用啊!”
『教育感悟』
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自己所经历过的事情以及所接触过的人物,都会留存在大脑里,这就是记忆。记忆的存在通过这些印象的保持得以体现出来,所以说,一个人要想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就离不开良好的记忆力。
根据一项调查统计,在100位科学家中,只有1位记忆力较差;100位演说家中,只有3位记忆力较差;100位成功商人中,只有4位记忆力较差。而100位普通人中,却有79位记忆力较差。由此可见,良好的记忆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就的关键。
法国伟人拿破仑说:“没有记忆的脑袋,等于没有警卫的要塞。”拿破仑本人记忆力超群。据说,他能记住他的每一个士兵的脸孔和姓名,也能记住每一门大炮所在的位置。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在我的词典里,没有‘不可能’三个字。”他每天的睡眠只有3个小时。可以说,他所具有的超人记忆力是他坚持不懈地努力而产生的结果。
英国哲学家米尔10岁前就已经掌握了几国语言。发掘出特洛伊遗址的德国学者修里曼,孩提时就能背诵父母教授的霍梅罗斯的诗篇,长大以后,他只需几个月就能掌握一门外语。盲人学者高保已一,据说能把相当于几十册大词典上的知识完全记忆在大脑中,并且还能背诵出许多围棋、象棋的棋谱。在那些实业家、名人和学者们当中,具有超凡记忆力的人更是举不胜举。
在学校里,一般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他们的记忆力无一例外都特别好。在生活中也是一样,那些聪明、睿智的孩子,他们的记忆力大都非常出色。在现代社会中,大部分的成功人士,那些知识渊博,学识丰厚的人,也都有很强的记忆能力。
可是,我们经常听见一些父母抱怨说:“我家的孩子看起来不笨,但就是爱忘事,好像什么都记不住,往往是今天刚学的东西,睡一觉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我们现在都愁死了,究竟怎样才能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呢?”
曾几何时,电视中充斥着类似“补脑液”、“健脑丸”的广告,尤其是到了孩子大考时,这些产品就会卖得火热。这些产品打着 “增强记忆力”的口号,使得很多父母心甘情愿地掏腰包,但是,它们的作用却不如广告中的那么显著。甚至有一则报道上说,江西有一个名叫肖瑞的小学生,因为记忆力差,他的父母就买很多补脑的东西给他服用,结果不但没有效果,还使孩子体内激素过多,导致孩子得了严重的肥胖症。可见,父母们都希望孩子有个好的记忆力,但是,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呢?这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虽说孩子记忆力与遗传因素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后天的记忆条件、记忆方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常来说,一旦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记忆力差,就会认为孩子的资质差、脑子笨。实际,记忆力的提高也是有迹可循的,只要孩子掌握了记忆的规律和正确的记忆方法,就可以提高他们的记忆力。
此外,记忆力与大脑的发育有很大的关系,要增强孩子的记忆力,父母就必须合理科学地安排孩子的饮食结构,不要太依赖于什么补品,应该多注意从平时的饮食中吸取全面的营养,才能很好地提高孩子的记忆力。
『教子导引』
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孩子若要想更好地学习各种知识,增强记忆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良好的记忆力是孩子学习和未来飞跃发展的重要基础。
孩子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是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他能够比较容易地记住身边发生的事情,而许多知识的逻辑关系恰恰与认识规律背道而驰。这就是学习之所以往往给人以死记硬背的感觉的主要原因。所以,父母要让孩子在学习中注意寻找记忆的办法,探索记忆的途径,以达到记忆目的。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发现,如果孩子对于某些内容特别感兴趣,他就能够记得很快、很牢。这就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记忆。因此,父母应该给孩子传达一种主动地、开心地学习理念。不要让孩子把学习当做一种任务和负担,要引导孩子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只有这样,记忆的效果才是最好的。
有的父母,一看到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记不住书本上的知识,就一边责骂孩子,一边呵斥孩子去学习,可想而知,此时的记忆效果肯定是不好的。所以说,父母想要帮助孩子提高记忆力,首先要帮助孩子培养学习的兴趣,只要孩子能够自动自发地去学习,那么,他的记忆力一定也会提高地很快。
环境、情绪容易促进记忆,这一方法对成年人比较明显,对儿童的作用就显得更加突出。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父母更要着重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父母可以教育孩子运用一些方法,把枯燥无味的知识进行特殊的加工,变成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来记。
比如,父母教孩子学习“猫”字时,可以引导孩子看猫的形态,听猫的叫声,抚摸猫的身体等,加深他的记忆理解。一般来说,这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是最高效率的学习,孩子接受知识的能力会比死记硬背强很多。
2.理解是记忆的基础
理解是记忆的第一步,是记忆的前提和基础。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做一次关于记忆的实验中发现:为了记住12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要反复25 次;为了记住36个无意义音节,需反复54次;而记忆6首诗中的480个音节,平均只需要反复8次!这个实验充分说明,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牢固。否则,即使是死记硬背,也是费力不讨好。由此,父母应该让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苏联教育家苏姆林斯基说:“你对问题考虑得越深入,你的记忆就越牢固。没有理解之时,不要试图去记忆,这会浪费时间。”所以,父母要让孩子明白,理解就是掌握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记忆的技巧,归根结底还是要以理解为基础,只有理解了,记忆效果才会事半功倍。
因此,父母应该让孩子在充分理解这些知识点的基础上,再进行记忆。如果孩子对所学材料不是很理解,此时,父母就应该充当起老师的职责,耐心给孩子讲解,及时帮助孩子弄懂内容。只有充分理解了所要记忆的内容,孩子才能又快又牢地记住这些内容。
3.要孩子掌握记忆的规律
记忆是有规律的,它的过程是识记、保持、理解、再认和再现的过程。我们看到,在这个过程中,识记是记忆的最初阶段,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理解是保持的重要条件,再认和再现是记忆水平和质量的外在反映。
孩子掌握了记忆的规律,针对遗忘的特点来进行复习。一般来说,刚学过的东西要多次地复习,以后的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时间可以逐渐延长。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好的重复记忆方法,是间隔一天就复习前一天学到的内容。